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莺歌海盆地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及动力学机制分析
1
作者 蒋国忠 谢辉 +2 位作者 赵中贤 石红才 潘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4-57,共14页
南海西北陆缘构造演化极其复杂,受到红河断裂、海南地幔柱和南海形成演化等多种因素的控制。莺歌海盆地位于南海西北部,发育了巨厚的新生代沉积物,详细记录了南海西北陆缘新生代的演化历史。但是莺歌海盆地新生代以来主要受到何种构造... 南海西北陆缘构造演化极其复杂,受到红河断裂、海南地幔柱和南海形成演化等多种因素的控制。莺歌海盆地位于南海西北部,发育了巨厚的新生代沉积物,详细记录了南海西北陆缘新生代的演化历史。但是莺歌海盆地新生代以来主要受到何种构造因素的控制目前还不太清楚。本文在莺歌海盆地较为均匀地选择了7口钻井和23口模拟井,通过空盆构造沉降方法重建了莺歌海盆地的构造沉降量、构造沉降速率和沉积速率,同时运用重力反演方法模拟了莺歌海盆地深部地壳结构,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发现莺歌海盆地在裂陷期(45-23 Ma BP),盆地北部和中部沉降速率较大,南部沉降速率较小;在裂后期(23-0 Ma BP),盆地北部和中部沉降速率存在两期“台阶式”上升,分别为23-11.7 Ma BP和11.7 Ma BP至今,北部裂后期构造沉降速率最大可达80 m/Ma,中部最大可达110 m/Ma;南部地堑和隆起裂后期分别在11.7-5.7 Ma BP和15.9-11.7 Ma BP构造沉降速率最大可达70 m/Ma。莺歌海盆地新生代整体上表现为沉降速率与沉积速率变化基本一致,说明构造沉降对沉积速率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重力反演发现莺歌海盆地可能存在下地壳高密度异常体,结合盆地沉积物内部钻遇玄武岩,我们推测下地壳高密度异常体为基性侵入体。通过与南海周边其他沉积盆地沉降速率对比发现,几乎所有盆地都在中中新世-晚中新世(15.9-11.7 Ma BP)发生了加速沉降事件,我们认为这可能跟南海海盆停止扩张导致大陆边缘次生地幔对流消失有关。莺歌海盆地5.7 Ma BP至今的加速沉降则可能与红河断裂右旋走滑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红河断裂 构造沉积演化 重力反演
下载PDF
江南隆起带幕阜山岩体新生代剥蚀冷却的低温热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19
2
作者 石红才 施小斌 +1 位作者 杨小秋 蒋海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45-1957,共13页
江南隆起位于扬子与华夏地块的碰撞汇聚带,是研究华南大地构造演化的关键地质单元.本文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及(U-Th-Sm)/He年龄分布特征定性分析与径迹长度分布数据定量模拟相结合,主要研究了幕阜山岩体新生代的隆升与剥蚀过程,并在此基... 江南隆起位于扬子与华夏地块的碰撞汇聚带,是研究华南大地构造演化的关键地质单元.本文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及(U-Th-Sm)/He年龄分布特征定性分析与径迹长度分布数据定量模拟相结合,主要研究了幕阜山岩体新生代的隆升与剥蚀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其构造-热演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自晚白垩世持续隆升以来,幕阜山岩体经历的平均剥蚀厚度约4800m.在不同岩体间,隆升过程及幅度存在差异,空间上具有非均匀性.热史结果显示幕阜山岩体经历了3期剥蚀,其中两期快速剥蚀分别发生在晚白垩世-古近纪(80~50Ma)和10Ma以来,而这之间为一期缓慢剥蚀过程.研究区古近纪的快速剥蚀反映了中-下扬子喜山期大规模伸展断陷作用造成的肩部块体快速剥蚀事件;约10Ma以来的快速剥蚀是对太平洋板块向西运动的响应.幕阜山岩体自燕山晚期以来的隆升剥蚀作用具有良好的盆地沉积响应,三期隆升剥蚀事件与研究区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阜山岩体 低温热年代学 江南隆起 构造演化史 裂变径迹
下载PDF
鄂西渝东方斗山-石柱褶皱带中新生代隆升剥蚀过程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3
3
作者 石红才 施小斌 +2 位作者 杨小秋 蒋海燕 龙幼康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93-2002,共10页
利用磷灰石与锆石(U-Th)/He年龄与磷灰石裂变径迹(AFT)、镜质组反射率(Ro)一起模拟了鄂西渝东方斗山-石柱褶皱带侏罗纪以来的构造热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约130 M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研究区达到最高古地温,此后为持续抬升冷却过程.磷灰... 利用磷灰石与锆石(U-Th)/He年龄与磷灰石裂变径迹(AFT)、镜质组反射率(Ro)一起模拟了鄂西渝东方斗山-石柱褶皱带侏罗纪以来的构造热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约130 M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研究区达到最高古地温,此后为持续抬升冷却过程.磷灰石裂变径迹与Ro表明自晚侏罗世以来不整合面剥蚀厚度可达3500 m.结合(U-Th)/He与Ro数据的反演结果揭示自约130 Ma开始抬升冷却后可分为三个构造演化阶段:快速冷却一缓慢冷却-快速冷却,在晚侏罗世晚白垩世(±130~70 Ma)抬升冷却速率为0.75~1.0℃/Ma;晚白垩世到始新世晚期(70~45 Ma)为较平静期,冷却速率为0.33~0.4℃/Ma;自始新世末(±45 Ma)以来冷却速率为0.9~1.1℃/Ma.它们分别与中上扬子三叠纪以来的三次重要构造变革时期相对应,这为造山带构造演化分析提供有力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演化 鄂西渝东 (U-Th)/He 裂变径迹 镜质组反射率
下载PDF
中、上扬子白垩纪以来的剥蚀过程及构造意义——低温年代学数据约束 被引量:20
4
作者 石红才 施小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608-2619,共12页
通过对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数据系统的对比,本文从整体上分析了中、上扬子区块各地质单元在晚中生代、新生带抬升冷却特征,并初步构建了区域上中-新生代构造活动与内陆变形的时空关系.它们的构造活动在空间上具有分区性和连续性特征,在... 通过对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数据系统的对比,本文从整体上分析了中、上扬子区块各地质单元在晚中生代、新生带抬升冷却特征,并初步构建了区域上中-新生代构造活动与内陆变形的时空关系.它们的构造活动在空间上具有分区性和连续性特征,在时间上具有幕式性特征.空间上的分区性与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各地质单元隆升特征的差异性,即中扬子北缘江汉盆地、黄陵隆起最早开始冷却到大巴山逆冲带、米仓山-汉南隆起晚侏罗世自北(东)向南(西)的隆升与江南-雪峰山隆起、湘鄂西褶皱带、川东褶皱带及川东北地区自南东向北西依次递进逆冲褶皱变形的差异;构造活动时间上的幕式特征主要表现在阶段性的快速冷却及其相间的缓慢冷却过程.中、上扬子北缘大巴山逆冲带、米仓山-汉南隆起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从北(东)向南(西)逐渐变小,它们在晚中生代、新生代处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向扬子地块逆冲挤压变形的动力学背景;而湘鄂西褶皱带、川东褶皱带及川东北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自南东向北西方向减小的趋势主要受控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挤压效应.中、上扬子喜山晚期的快速冷却主要是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向东与南东方向构造逃逸挤压作用及亚洲季风等气候变化的响应.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系统分析为中、上扬子递进扩展构造变形提供了年代学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 裂变径迹 抬升剥蚀 青藏高原 晚中生代-新生代
下载PDF
海南岛北部晚中-新生代剥露过程的低温年代学约束 被引量:1
5
作者 石红才 谢辉 +2 位作者 赵维娜 刘唐伟 孔德明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8-89,共12页
【目的】研究海南岛大地构造在中-新生代的隆升剥露过程与热演化史,为华南地块的构造演化提供有力证据。【方法】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磷灰石及锆石(U-Th)/He等构造热年代学研究方法,重建海南岛北部岩体的构造-热演化历史,分析侵... 【目的】研究海南岛大地构造在中-新生代的隆升剥露过程与热演化史,为华南地块的构造演化提供有力证据。【方法】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磷灰石及锆石(U-Th)/He等构造热年代学研究方法,重建海南岛北部岩体的构造-热演化历史,分析侵入岩体在不同构造热演化阶段的冷却剥蚀速率,并进一步探讨岩体隆升过程的动力学过程。【结果】AFT年龄介于(33.3±2.5)~(45.0±3.5)Ma之间,磷灰石平均长度为(12.68±0.28)~(13.04±0.9)μm;磷灰石(U-Th)/He(AHe)单颗粒年龄(36.3±2.2)~(60.2±3.7)Ma,锆石(U-Th)/He(ZHe)单颗粒年龄为(79.5±4.9)~(98.4±6.1)Ma及(37.1±2.3)~(59.6±3.7)Ma。联合反演热史揭示,研究区岩体自晚白垩世(约100 Ma)以来的冷却过程有明显的差异性,可分为4个阶段:1)约100~45 Ma相对缓慢冷却阶段;2)约45~35 Ma快速冷却剥蚀阶段;3)约30~35 Ma至10 Ma缓慢冷却过程;4)约10 Ma以来再次快速冷却剥露。【结论】海南岛北部花岗岩体阶段性抬升冷却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后撤、西南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和中新世晚期菲律宾海板块向西俯冲挤压有关。海南岛北部在Ⅰ、Ⅱ期(始新世晚期)剥蚀阶段基本造成总剥蚀量的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裂变径迹 (U-Th)/He 新生代 剥露过程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张裂期沉降亏损与裂后期快速沉降成因 被引量:16
6
作者 杨军 施小斌 +4 位作者 王振峰 孙志鹏 杨小秋 石红才 于传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90,共10页
前人研究发现琼东南盆地裂后期存在大规模快速沉降事件,并提出了多种成因机制。为了考察该事件与整个沉降历史的关系,选取跨越琼东南盆地主要凹陷的5条地震剖面上的39个代表点位,利用回剥技术和应变速率反演方法,计算了这些点位的回剥... 前人研究发现琼东南盆地裂后期存在大规模快速沉降事件,并提出了多种成因机制。为了考察该事件与整个沉降历史的关系,选取跨越琼东南盆地主要凹陷的5条地震剖面上的39个代表点位,利用回剥技术和应变速率反演方法,计算了这些点位的回剥构造沉降及理论构造沉降。计算结果不仅确认了前人的认识即琼东南盆地在裂后期存在快速的构造沉降现象,而且还发现,如果假定地壳减薄发生在张裂期(45~21 Ma),那么,依据地壳减薄计算的理论构造沉降在张裂期明显大于回剥构造沉降量。结合琼东南盆地裂后期断裂活动特点和深部结构探测结果,认为地壳减薄发生在古近纪张裂期,表明琼东南盆地张裂期存在明显的沉降亏损现象,在张裂期结束时(21 Ma)各代表点处的回剥构造沉降量,比由地壳减薄计算得到的理论构造沉降量小约900~2 000m。进一步分析认为,裂陷期的沉降亏损与裂后期的快速沉降很可能存在内在成因联系,后期快速沉降是早期沉降亏损的补偿,其成因可能和该区深部热异常的演变有关。深部热异常可导致张裂期的沉降不足,随着热异常热源的消退,导致晚期快速沉降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沉降 地壳拉张因子 应变速率反演 载水构造沉降
下载PDF
江汉盆地当阳向斜区主要不整合面剥蚀厚度的中低温热年代学约束 被引量:9
7
作者 施小斌 石红才 +3 位作者 杨小秋 蒋海燕 龙幼康 吴保珍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76-1088,共13页
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U-Th-Sm)/He及镜质体反射率Ro%等古温标方法综合分析了江汉盆地当阳向斜区主要不整合面剥蚀厚度。结果表明:发育于古近纪末期不整合面T1界面累积剥蚀厚度超过1000m,且局部正反转区域如谢家湾断褶带等则遭受更... 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U-Th-Sm)/He及镜质体反射率Ro%等古温标方法综合分析了江汉盆地当阳向斜区主要不整合面剥蚀厚度。结果表明:发育于古近纪末期不整合面T1界面累积剥蚀厚度超过1000m,且局部正反转区域如谢家湾断褶带等则遭受更大规模的剥蚀,剥蚀厚度可能超过2000m,而发育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不整合面T11界面累积剥蚀厚度超过4000m,且主要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事件的结果,表明该期剥蚀量明显大于古近纪末T1界面剥蚀量;晚三叠世—侏罗纪期间,当阳地区发育前陆坳陷带,侏罗纪堆积体具有明显东厚西薄的楔形体特征,位于盆地东部的前渊区沉积厚度可超过5000m;包括现今三叠系和侏罗系出露区以及江陵凹陷局部断隆区在内的前白垩系在侏罗纪前陆坳陷带发育时期达到最大埋深和最高古温度,其Ro%主要是该期获得的;晚白垩世—古近纪发育的断陷盆地范围可能远比现今残留盆地分布广,江陵凹陷上白垩统—古近系厚度超过9000m,其中古近系可能超过7000m,而在河溶凹陷谢家湾断褶带古近系厚度可超过33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扬子地块 剥蚀厚度 磷灰石裂变径迹 (U-Th-Sm) He 镜质体反射率
下载PDF
海底热流长期观测系统研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小秋 曾信 +11 位作者 石红才 于传海 施小斌 郭兴伟 王迎春 任自强 邵佳 许鹤华 卫小冬 陈顺 赵鹏 庞忠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27-447,共21页
浅海和俯冲海沟等海域,不仅是矿产和油气资源主潜力区,也是构造地震频发区,其浅表热流和深部温度信息对于了解板块俯冲和岩浆活动等过程至关重要.这些区域浅层地温场和热流场受到底水温度波动(BTV)强烈扰动,其背景热流需由长期观测来获... 浅海和俯冲海沟等海域,不仅是矿产和油气资源主潜力区,也是构造地震频发区,其浅表热流和深部温度信息对于了解板块俯冲和岩浆活动等过程至关重要.这些区域浅层地温场和热流场受到底水温度波动(BTV)强烈扰动,其背景热流需由长期观测来获取.在全面分析了国内外海底热流长期观测技术特点后,我们提出了系缆式海底热流长期观测方案,2013年起陆续开展了部分核心技术的预研究及一系列海底、湖底及浅孔试验.结果表明:(1)自主研制的长周期低功耗微型测温单元,在2~36℃的环境下可连续观测1年;系缆式投放与回收方案即使在地形陡峭、1.5 kn流速及无动力定位等条件下仍然可行.(2)南海北部BTV总体随水深变浅而增强,在浅水区对浅层地温场扰动不可忽略.例如,在水深2600~3200 m和850~1200 m海域分别为0.025~0.053℃(17天内)、0.182~0.417℃(2天内),而台西南盆地北坡(水深763 m)夏季的海底热流由浅表的0.69 W·m^(-2)转变为0.83 m以深的-0.25~-0.05 W·m^(-2).(3)兴伊措和湖光岩玛珥湖BTV向深部传导过程中其幅度逐渐减弱、相位滞后,进而导致热流方向与强度随季节发生变化.而康定中谷浅层(7 m内)地温在不同深度处同步波动,且冬高(35~36℃)夏低(28~32℃).推测为夏季大量降雨所致;其热流浅部低(0.504 W·m^(-2))深部高(0.901 W·m^(-2)),指示着鲜水河断裂带深部热流体上涌.这些预研究工作为后续系缆式海底热流长期观测系统的正式研制与应用奠定了扎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热流 底水温度波动 长期观测 低功耗 高稳定性测温技术 南海 兴伊措 鲜水河断裂带 康定浅孔 湖光岩玛珥湖
下载PDF
南海北部白云凹陷及其邻区的岩石圈强度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吴保珍 施小斌 +3 位作者 杨小秋 石红才 蒋海燕 杨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2-68,共7页
选取纵穿南海北部陆缘的长排列多道地震剖面,利用挠曲回剥和重力异常模拟相结合的过程导向法(process-oriented gravity modelling,POGM),计算了研究区内不同构造单元同张裂及裂后阶段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effective elastic thickness... 选取纵穿南海北部陆缘的长排列多道地震剖面,利用挠曲回剥和重力异常模拟相结合的过程导向法(process-oriented gravity modelling,POGM),计算了研究区内不同构造单元同张裂及裂后阶段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effective elastic thickness,Te),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张裂过程中岩石圈强度很弱;而裂后阶段岩石圈强度在不同构造单元并不相同,其中番禺低隆起和下陆坡区强度较高,Te约为15km,而在北部坳陷带为7km左右,白云凹陷地区强度最低,仅为5km左右。获得的岩石圈强度结果,加深了对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特征和岩石圈构造演化过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弹性厚度 白云凹陷 重力模拟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测井资料预测岩石热导率 被引量:5
10
作者 蒋海燕 施小斌 +1 位作者 杨小秋 石红才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4-307,317,共5页
为了获取无岩心深度段的岩石热导率,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热导率预测模型。根据声波、密度、中子、电阻率、自然伽马等5种测井响应预测岩石热导率,其模型计算所需时间较短,不需要岩性组分资料,比只考虑1种或其中几种物理参数影响的经验... 为了获取无岩心深度段的岩石热导率,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热导率预测模型。根据声波、密度、中子、电阻率、自然伽马等5种测井响应预测岩石热导率,其模型计算所需时间较短,不需要岩性组分资料,比只考虑1种或其中几种物理参数影响的经验公式适用范围更广。对检验样本以及位于南海的1144A井、1146A井、1148A井等3口大洋科学钻探ODP(Ocean Drilling Program)钻孔的热导率预测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的热导率误差低于实验室岩石热导率测试的最大允许误差。该热导率预测模型为获取没有岩心的上述5种测井响应的深度段的岩石热导率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资料 热导率 BP神经网络 大洋科学钻探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谢辉 周蒂 +2 位作者 石红才 李元平 孔德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8-61,共14页
南海北部陆缘记录了南海形成演化的历史,但是其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在东段和西段的差异及其原因目前还不太清楚。本文分别在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的深水区选择了数口构造地理位置相似的井通过精细地层回剥分析,重建了两沉积盆地的... 南海北部陆缘记录了南海形成演化的历史,但是其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在东段和西段的差异及其原因目前还不太清楚。本文分别在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的深水区选择了数口构造地理位置相似的井通过精细地层回剥分析,重建了两沉积盆地的沉积速率和沉降速率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两沉积盆地在裂陷期的沉积和沉降特征基本相似,但是两者在裂后期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差异明显。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沉积和沉降速率都表现为幕式变化特征,其中沉积速率表现为“两快三慢”的特征而沉降速率表现为“两快一慢”的特征。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沉积速率表现为“地堑式”变化特征,但是沉降速率表现为“台阶式”上升的变化特征。琼东南盆地“台阶式”上升的沉降速率推测主要是受到海南地幔柱伴随红河断裂的右旋走滑而向西北漂移的影响,这也与南海西北部的岩浆活动以及周围盆地的沉降特征吻合。红河断裂在2.1 Ma BP的右旋走滑控制了琼东南盆地1.8 Ma BP以来的快速沉积和加速沉降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琼东南盆地 深水区 构造演化 沉积演化 对比分析
下载PDF
湛江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大路 石红才 +2 位作者 晏丰钰 许人中 莫钰谋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9年第5期67-72,共6页
红树林生态系统位于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处,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红树林湿地是重要的碳库,对全球碳平衡有重要影响。然而,由于受到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等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红树林正在加速消失。文章以... 红树林生态系统位于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处,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红树林湿地是重要的碳库,对全球碳平衡有重要影响。然而,由于受到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等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红树林正在加速消失。文章以广东湛江市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通过分析红树林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含量及分布特征,讨论人类活动(如,人工养殖)在湿地碳循环中的影响。本研究在研究区内获取15个样品,利用重铬酸钾氧化—还原容量法测定了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沉积物有机碳(TOC)含量介于0.68%~2.50%,同时TOC含量与研究区内人工养殖场排污口的距离有密切关系:离排污口越近,TOC值越低;离排污口越远,TOC值越高。此外,研究区内红树林TOC含量与其他红树林湿地TOC含量相比明显偏低,可能与养殖排污抑制红树林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使其TOC含量明显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TOC)含量 红树林 分布特征 养殖排污 湛江东海岛
下载PDF
基于CDIO教学理念的海洋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3
作者 石红才 侯庆华 谢辉 《大学教育》 2022年第12期53-55,共3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海洋测绘为沿海经济建设、舰船通航安全、国土权益维护和海洋科学研究等各方面提供了保障和支撑。为培养适应国家海洋战略需求的海洋应用型人才,文章针对海洋测量学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海洋测绘为沿海经济建设、舰船通航安全、国土权益维护和海洋科学研究等各方面提供了保障和支撑。为培养适应国家海洋战略需求的海洋应用型人才,文章针对海洋测量学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利用CDIO工程教学理念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应用;基于CDIO工程教学理念,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将项目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应用到海洋测量学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以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测量 教学改革 项目驱动 CDIO模式
下载PDF
海洋科学专业下的构造地质学课程改革尝试
14
作者 石红才 谢辉 蒲晓强 《大学教育》 2020年第7期51-53,共3页
构造地质学是地学三大核心课程之一,涉及地学领域的院校均有开设。在海洋科学专业背景下的海洋地质方向,构造地质学应体现出地学与海洋学的交叉,与传统的构造地质学在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倾向。结合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 构造地质学是地学三大核心课程之一,涉及地学领域的院校均有开设。在海洋科学专业背景下的海洋地质方向,构造地质学应体现出地学与海洋学的交叉,与传统的构造地质学在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倾向。结合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海洋地质方向的实际情况,对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在传统构造地质学基础上进行合理地调整与改革尝试,使其与海洋科学海洋地质研究方向更加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 海洋科学 课程体系 实验教学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新生代沉积演化东西部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谢辉 区浩瑛 +1 位作者 石红才 孔德明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41-50,共10页
【目的】研究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新生代沉积演化在陆缘东部和西部的异同。【方法】利用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和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钻井和地震勘探资料,通过回剥分析,重建两沉积盆地深水区的去压实沉积厚度和沉积速率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 【目的】研究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新生代沉积演化在陆缘东部和西部的异同。【方法】利用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和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钻井和地震勘探资料,通过回剥分析,重建两沉积盆地深水区的去压实沉积厚度和沉积速率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沉积盆地深水区的新生代都呈现幕式沉积演化的特征,大体可以划分为4幕。在29-23.03 Ma和19.8-11.9 Ma,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的沉积速率明显大于琼东南盆地;而在8.2-0 Ma,尤其是3.2 Ma之后,情况相反。在23-19.8 Ma,两个盆地的深水区都表现出极低的沉积速率。【结论】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东西部的沉积演化在裂陷期基本近似,但是裂后期明显不同。珠江口盆地深水区裂后期沉积演化主要受到珠江流域变化、白云运动和亚洲季风强弱控制,而琼东南盆地深水区裂后期沉积演化主要受到红河物源、海南岛物源、红河断裂右旋走滑和亚洲季风强弱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坡深水区 回剥分析 沉积演化
下载PDF
海洋科学类专业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谢辉 侯庆华 石红才 《科技视界》 2021年第19期3-5,共3页
目前我国海洋高层次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供给相对不足,特别是复合型、技能型海洋人才严重缺乏。如何提高海洋科学类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亟待解决的问题。广东海洋大学通过持续推进"广东海洋大学海... 目前我国海洋高层次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供给相对不足,特别是复合型、技能型海洋人才严重缺乏。如何提高海洋科学类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亟待解决的问题。广东海洋大学通过持续推进"广东海洋大学海洋技术实践教学湛江海洋环境监测站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和共享实习基地和学校的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及师资资源,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完善实践教学条件、规范实习基地管理、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改革,打造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提高了我校海洋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还促进了学科和专业建设发展,达成了我校和实习基地单位共建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科学类 实践教学基地 探索与实践 海洋强国
下载PDF
学时压缩背景下矿物岩石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8
17
作者 谢辉 石红才 《大学教育》 2020年第6期63-65,共3页
矿物岩石学是海洋科学(海洋地质方向)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内容繁多、理论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尤其是在当今大学课程学时普遍被压缩的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精髓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近... 矿物岩石学是海洋科学(海洋地质方向)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内容繁多、理论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尤其是在当今大学课程学时普遍被压缩的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精髓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近年来,课题组对该课程的教学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时压缩 矿物岩石学 课程教学改革 实践
下载PDF
海洋科学专业《地震勘探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1
18
作者 谢辉 石红才 蒲晓强 《科技视界》 2019年第19期134-135,133,共3页
《地震勘探原理》是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海洋地质方向)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公式繁多,学习难度大。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精髓是所有任课教师的第一要务。近年来,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地震勘探原理》是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海洋地质方向)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公式繁多,学习难度大。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精髓是所有任课教师的第一要务。近年来,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科学 《地震勘探原理》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