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腹膜转移的新辅助腹腔内联合全身化疗: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严超 石红鹏 +16 位作者 刘瑩 徐玮 马韬 奚文琦 杨中印 华子辰 刘文韬 朱正伦 毕任达 郑亚南 冯润华 姚学新 陈明敏 李琛 张俊 燕敏 朱正纲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1期32-39,共8页
目的 :探讨新辅助腹腔内联合全身化疗(neoadjuvant intraperitoneal and systemic chemotherapy,NIPS)对胃癌腹膜转移病人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4月至10月间,11例胃癌腹膜转移病人,P1期1例,P2期2例,P3期8例,接受21 d为1个... 目的 :探讨新辅助腹腔内联合全身化疗(neoadjuvant intraperitoneal and systemic chemotherapy,NIPS)对胃癌腹膜转移病人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4月至10月间,11例胃癌腹膜转移病人,P1期1例,P2期2例,P3期8例,接受21 d为1个疗程的化疗。化疗第1和第8天,经腹腔化疗泵输注紫杉醇(20 mg/m^2),并静脉输注紫杉醇(50 mg/m^2);同时,连续14 d口服替吉奥80 mg/(m^2·d),停药7 d。第2次腹腔镜探查时发现腹膜转移灶消失或明显退缩的病人,行转化胃癌切除手术。结果:在所有11例胃癌腹膜转移病人中,8例(72.7%)接受转化胃癌切除手术,其中5例(62.5%)接受R0切除。本研究术前中位化疗疗程为6(3~8)个。本研究病人的1年总生存率为63.6%(7/11),其中接受胃癌切除手术病人和P3期病人的1年总生存率分别达87.5%(7/8)和50.0%(4/8)。主要化疗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其中3/4级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8.2%(2/11)和36.4%(4/11)。所有病例均未发生NIPS和手术治疗相关的死亡。结论:NIPS转化治疗对胃癌腹膜转移病人有效且安全,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腹膜转移 化疗
下载PDF
胃肠道外与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分析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石红鹏 王振强 +15 位作者 范志远 臧明德 潘教孟 戴清强 郑亚南 朱正伦 毕任达 刘文韬 杨中印 冯润华 姚学新 陈明敏 严超 燕敏 朱正纲 李琛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56-860,共5页
目的分析比较胃肠道外胃肠间质瘤(EGIST)与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D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病例入组标准:(1)组织学和病理学诊断为间叶源性肿瘤;(2)原发肿瘤位于胃肠道以外且无原发GIST存在... 目的分析比较胃肠道外胃肠间质瘤(EGIST)与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D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病例入组标准:(1)组织学和病理学诊断为间叶源性肿瘤;(2)原发肿瘤位于胃肠道以外且无原发GIST存在的证据或者原发肿瘤位于十二指肠;(3)不合并其他肿瘤;(4)临床病理资料齐全。收集2011年3月到2016年9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胃肠外科诊治的20例EGIST和32例D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情况和预后情况。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0例EGIST患者中男8例、女12例,年龄61.0(30.0~86.0)岁;32例DGIST患者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55.5(27.0~70.0)岁;两组比较,EGIST组年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88.000,P=0.012)。EGIST组患者与DGIST组患者比较,肿瘤最大径更长[10.0(3.0~29.0)cm比4.0(1.5~10.0)cm,U=98.500,P<0.001]、风险分级为高危者比例更高[17/20比12.5%(4/32),χ^2=26.870,P<0.001]。EGIST组者中诊断时已有远处转移的5例患者均给予伊马替尼400 mg/d治疗,其余15例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DGIST的32例患者均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全组中位随访43(14~76)个月。接受根治性手术的15例EGIST患者术后3年无复发转移生存率为85.6%,低于DGIST患者的88.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5)。EGIST患者术后3年总体生存率为92.9%,DGIST患者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1)。结论EGIST与DGIST相比,患者年龄更大、肿瘤更大以及风险分级更高;但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预后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胃肠道外 胃肠间质瘤 十二指肠 临床特征 预后
原文传递
哺乳期暴露阿特拉津对仔鼠精原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金玉姬 潘晓燕 +2 位作者 林冬静 李善姬 石红鹏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5-256,F0003,共3页
为研究哺乳期暴露阿特拉津对仔鼠精原细胞凋亡的影响,将16窝健康清洁级昆明小鼠[16只母鼠及出生后7 d雄性仔鼠(每窝2~5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植物油)组和低(50 mg/kg)、中(100 mg/kg)、高(200 mg/kg)剂量阿特拉津染毒组,每组4窝... 为研究哺乳期暴露阿特拉津对仔鼠精原细胞凋亡的影响,将16窝健康清洁级昆明小鼠[16只母鼠及出生后7 d雄性仔鼠(每窝2~5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植物油)组和低(50 mg/kg)、中(100 mg/kg)、高(200 mg/kg)剂量阿特拉津染毒组,每组4窝。对母鼠进行灌胃染毒,染毒剂量为10 ml/kg,每天1次,连续进行8 d。仔鼠于生后7~15 d通过母乳染毒阿特拉津。染毒结束后,测定仔鼠睾丸生精管中精原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阿特拉津染毒组仔鼠精原细胞凋亡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随着阿特拉津染毒剂量的升高,仔鼠精原细胞凋亡率呈上升趋势。表明阿特拉津可以通过母鼠乳汁增高仔鼠精原细胞的凋亡率,影响精子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特拉津 精子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