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纯培养外生菌根真菌对柴油的降解效率 被引量:10
1
作者 礼晓 黄艺 魏志成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579-1584,共6页
采用紫外法和GC-MS,研究了柴油污染情况下(10g·L-1)外生菌根真菌铆钉菇和双色蜡蘑的生长特点及对柴油的降解效率.结果表明:铆钉菇和双色蜡蘑均能利用柴油作为唯一碳源生长.经过14d培养,在柴油含量为10g·L-1液体培养基内,铆钉... 采用紫外法和GC-MS,研究了柴油污染情况下(10g·L-1)外生菌根真菌铆钉菇和双色蜡蘑的生长特点及对柴油的降解效率.结果表明:铆钉菇和双色蜡蘑均能利用柴油作为唯一碳源生长.经过14d培养,在柴油含量为10g·L-1液体培养基内,铆钉菇和双色蜡蘑的质量降解率分别为31.32%和39.90%,且主要减少的是16~21碳烃.不同培养基对外生菌根真菌的降解能力也有显著影响.虽然外生菌根真菌在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上的生物量是对照(未添加葡萄糖)的2~5倍,但其对柴油的降解能力明显受到抑制.高浓度的无机氮对外生菌根真菌的降解效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但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菌根真菌 柴油 生物降解
下载PDF
生物吸附剂对污染物吸附的细胞学机理 被引量:30
2
作者 蔡佳亮 黄艺 礼晓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05-1011,共7页
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自然界中非常稳定,具有难去除性,对人类生命和健康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目前,生物吸附剂已成为处理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生物吸附剂进行了系统分类,阐... 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自然界中非常稳定,具有难去除性,对人类生命和健康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目前,生物吸附剂已成为处理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生物吸附剂进行了系统分类,阐述了生物吸附剂对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吸附的细胞外、细胞表面和细胞内吸附机理,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同时,还探讨了其研究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吸附剂 重金属 有机污染物 细胞学
下载PDF
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3
作者 黄艺 礼晓 蔡佳亮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61-367,共7页
石油污染多见于油田附近的土壤污染和海上油轮泄漏造成的海域污染,自1970s便出现了利用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的生物修复研究,总结了1970s至今的相关文献发现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添加辅助... 石油污染多见于油田附近的土壤污染和海上油轮泄漏造成的海域污染,自1970s便出现了利用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的生物修复研究,总结了1970s至今的相关文献发现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添加辅助营养物质或辅助乳化剂、石油污染降解过程的生物标记研究、菌株具体降解途径、工程示范研究。而由于石油污染成分复杂,不同微生物可利用的石油底物不同,降解途径也不同,因此传统的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研究存在效率不高、难以维持等问题,而随着1990s以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石油污染生物修复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并有效地提高了修复效率。其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在掌握已有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途径和降解基因的基础上,研究针对石油污染不同底物的高效降解菌株,构建高效基因工程菌或功能互补的混合菌剂。譬如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中,一系列的加氧酶/羟化酶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了单加氧酶和双加氧酶等。它们一般作用于降解的加羟基或后续的开环过程。而不同的脱氢酶、脱羧基酶、辅酶A连接酶等,则对底物加氧后的降解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重点分析整理了一系列典型石油污染物降解途径中的加氧酶及其参考菌株。(2)由于下游多态性分析方法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PCR对修复过程中群落的重要降解基因进行扩增,譬如对芳烃开环有重要作用的儿茶酚1,2-双加氧酶(C12O)、儿茶酚2,3-双加氧酶(C23O)以及对长链烷烃降解起作用的alkB,alkM等基因,并进而应用rDNA扩增及限制性位点分析、梯度凝胶电泳、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等方法监测研究石油污染的生物降解过程。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石油污染修复中应用上述方法的研究,为今后的石油污染生物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生物降解 分子生物学技术 加氧酶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下载PDF
DDT在红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chrysenteron)培养体系中的转移降解特性
4
作者 汪杰 黄艺 +1 位作者 舒中亚 礼晓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3-199,共7页
在纯培养条件下,研究外生菌根真菌红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chrysenteron)对DDT的吸附能力,通过测定液体、菌表和胞内DDT及DDD的含量来探讨DDT在培养体系中的迁移转化模式,并通过改变培养条件来确定和修正DDT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红绒盖... 在纯培养条件下,研究外生菌根真菌红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chrysenteron)对DDT的吸附能力,通过测定液体、菌表和胞内DDT及DDD的含量来探讨DDT在培养体系中的迁移转化模式,并通过改变培养条件来确定和修正DDT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红绒盖牛肝菌对DDT有很强的吸附作用,30 min内有97%的DDT吸附到菌丝上,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DDT在红绒盖牛肝菌培养体系中的迁移转化分为3个阶段:从液体到菌表和胞内的迁移存储阶段(0~6 d),降解去除阶段(6~10 d)和稳定迁移阶段(10~25 d).通过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呼吸链抑制剂叠氮化钠完全抑制了降解去除阶段DDT的去除,而低糖条件可使培养体系中DDT的去除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菌根真菌 红绒盖牛肝菌 DDT 迁移转化
下载PDF
六六六在饲养鸡体内的残留水平 被引量:4
5
作者 周东旭 礼晓 +8 位作者 杨意峰 岳大攀 刘志刚 张骞 关天嘉 杨宇 王文涛 曹军 陶澍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7-211,共5页
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器法测定了北京郊区某养鸡场不同生长期的饲养鸡的肌肉、表皮、肝脏、胃、心脏以及鸡蛋、饲料和粪便中HCH的残留浓度.分析结果表明,饲养鸡体内肌肉、表皮、肝脏、胃和心脏的∑HCH湿重浓度分别为(0.35±0.37)、(3... 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器法测定了北京郊区某养鸡场不同生长期的饲养鸡的肌肉、表皮、肝脏、胃、心脏以及鸡蛋、饲料和粪便中HCH的残留浓度.分析结果表明,饲养鸡体内肌肉、表皮、肝脏、胃和心脏的∑HCH湿重浓度分别为(0.35±0.37)、(3.91±2.52)、(1.78±1.26)、(1.00±0.85)和(1.35±0.75)ng/g,脂标化浓度分别为(64.3±171)(、19.6±7.33)(、64.9±27.2)、(74.5±74.1)和(17.8±4.42)ng/g,远低于国家《食品中农药残留最大限量》标准.肝脏∑HCH脂标化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器官,而未观察到HCH各异构体残留水平在肌肉、表皮、心脏与胃之间具有显著差别.除饲料、胃和粪便内各HCH异构体成分中以-δHCH为主外,-βHCH是鸡体内与鸡蛋中残留最高的异构体.-βHCH在鸡体内各器官都体现出富集的特性,肝脏对除-δHCH以外的3种异构体也都体现出显著的富集特性.对成年绿柴鸡(雄)和绿壳蛋鸡(雌)样品中HCHs残留水平的对比分析显示,雄性较雌性具有更强的HCHs富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六六 饲养鸡 内脏分布 雌雄差异
下载PDF
养殖场饲养鸡对苯并[a]芘的摄入、排泄和积累
6
作者 杨意峰 周东旭 +6 位作者 礼晓 杨宇 王文涛 沈国锋 王戎 王斌 陶澍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62-168,共7页
在北京市郊区一家中等规模养鸡场采集了不同品种和不同生长阶段的饲养鸡的肌肉和内脏样品,并同步采集了鸡蛋、饲料、粪便和大气样品,测定了其中苯并[a]芘的浓度,据此分析了苯并[a]芘在饲养鸡体内的积累、排泄和代谢的动态过程.结果显示... 在北京市郊区一家中等规模养鸡场采集了不同品种和不同生长阶段的饲养鸡的肌肉和内脏样品,并同步采集了鸡蛋、饲料、粪便和大气样品,测定了其中苯并[a]芘的浓度,据此分析了苯并[a]芘在饲养鸡体内的积累、排泄和代谢的动态过程.结果显示,饲养鸡体内各组织苯并[a]芘的湿重浓度在0.024~0.15ng·g-1之间,肌肉中的浓度显著低于其它组织;饲料和粪便中的浓度显著高于体内各组织浓度.饲养鸡体内摄入的苯并[a]芘约60%在体内代谢,约三分之一直接排泄进入粪便,仅有少量残留在体内如表皮、肌肉和其他器官中.肌肉、肝脏和胃中苯并[a]芘浓度和总累积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北京居民摄食类似鸡肉导致的对苯并[a]芘的暴露量较春、秋、冬季呼吸暴露量低两个量级,与夏季呼吸暴露量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A]芘 吸收 代谢
下载PDF
高效石油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修复能力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汪杰 郑维爽 +1 位作者 礼晓 黄艺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28-1234,共7页
为了得到高效的石油降解菌,本研究利用以柴油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从山东胜利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和陕西长庆油田3处的石油污染土壤中富集纯化出3株高效的石油降解菌,分别命名为WTS、Z3-P和H4-1.测试结果显示,经过10d的降解实验,这3株... 为了得到高效的石油降解菌,本研究利用以柴油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从山东胜利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和陕西长庆油田3处的石油污染土壤中富集纯化出3株高效的石油降解菌,分别命名为WTS、Z3-P和H4-1.测试结果显示,经过10d的降解实验,这3株降解菌对柴油的降解率均达到60%以上,降解效果良好,其中,WTS的降解效率最高,达到75%;用这3株菌进行污染土壤的修复实验,污染土壤中石油烃降解半衰期为30d左右,为自然情况下的1/4左右.对石油降解菌进行生理生化反应鉴定以及细菌16S rRNA鉴定结果表明,WTS是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sp.),H4-1是木糖氧化产碱菌(Alcaligenes xylosoxydans),Z3-P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解效率 半衰期 修复实验 菌种鉴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