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相抑郁症遗传效应的性别差异 被引量:9
1
作者 祁曙光 董小惠 +1 位作者 张云彪 安宝富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62-564,共3页
目的探讨男性和女性抑郁症的遗传效应及差异。方法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单相抑郁症患者115例(男38例,女77例)应用家族史法进行研究,用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率的... 目的探讨男性和女性抑郁症的遗传效应及差异。方法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单相抑郁症患者115例(男38例,女77例)应用家族史法进行研究,用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率的估算。结果女性和男性患者组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分别为46.75%(36/77)和36.84%(14/38),而两组一级亲属心境障碍发生率分别为7.21%(38/527)和3.92%(8/204),但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组一级亲属单相抑郁症发生率(6.07%)较男性患者组一级亲属(2.45%)高,二者均较对照组一级亲属(0.24%)高;女性单相抑郁症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86.77±5.77)%较男性(60.10±12.24)%高;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女性单相抑郁症均有明显的遗传效应,但二者的遗传效应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抑郁症 遗传效应 性别差异
下载PDF
单、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遗传效应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祁曙光 安宝富 +1 位作者 张云彪 董小惠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 探讨单、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有否差异。方法 对1 1 5例单相抑郁症及1 84例双相抑郁症患者应用家族史法进行研究,用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率的估算。结果 单、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均较其一级亲属高;患者一... 目的 探讨单、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有否差异。方法 对1 1 5例单相抑郁症及1 84例双相抑郁症患者应用家族史法进行研究,用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率的估算。结果 单、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均较其一级亲属高;患者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均较对照组一级亲属高;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较双相抑郁症患者高;单相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较双相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高;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较双相抑郁症的高,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单、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均有明显的遗传效应;单、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遗传效应存在差异,更应注意对单相抑郁症患者及一级亲属自杀行为进行监测、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抑郁症 双相抑郁症 自杀行为 遗传效应
下载PDF
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遗传效应及其遗传方式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3
3
作者 祁曙光 袁国桢 +4 位作者 姚建军 季庆 钱永潮 黄寅平 储兴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254-256,共3页
背景:遗传因素在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发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以往的关注的重点主要为双相抑郁自杀的遗传效应,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和遗传效应有何特征?目的:探讨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设计:回顾性调查。单位:... 背景:遗传因素在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发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以往的关注的重点主要为双相抑郁自杀的遗传效应,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和遗传效应有何特征?目的:探讨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设计:回顾性调查。单位:一所市级精神卫生中心。对象:单相抑郁症组(n=115)为1983-06-01/2002-05-31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重性抑郁发作标准,且抑郁发作次数≥3次或发作一两次已缓解≥8年者。方法:以符合入组标准的单相抑郁症患者为先证者,由2名主治医师及其以上医师对每一家系进行调查,填写自行编制的精神病家系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及一级亲属所有成员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发作特点及次数、以往治疗及自杀情况。由2名主治医师或以上医师对每一患者进行再诊断,并由1名主任医师核查,一致确诊的病例则予入组。对所有现存活的先症者(107例)及一级亲属中有自杀行为者(14例)进行面检;对无自杀行为的一级亲属(337名)进行面检和信函调查(380名);死亡者(患者8例,一级亲属5例)的资料由一两名一级亲属提供有关情况填写调查表。对照组由2名研究者进行面检,同时询问一级亲属情况并填写家系调查表。对所得资料行单因素分析,用多基因阈值理论Falconer模式估算自杀行为的遗传率和标准误,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法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主要观察指标: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和遗传方式。结果: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51.30%(59/115)较其一级亲属2.58%(19/736)高(χ2=283.16,P<0.01),单相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2.58%(19/736)较对照组0.12%(3/2469)高(χ2=50.36,P<0.01),有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3.8%(14/372)较无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1.4%(5/363)高(χ2=4.14,P<0.05)。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70.16±0.79)%;多基因遗传方式验证显示,多基因遗传方式验证显示一级亲属自杀行为预期发病率为3.1%,实际发病率为2.6%,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u=0.766,P>0.05)。结论: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有明显的遗传效应,其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自杀 多基因遗传 抑郁症患者 单相抑郁症 自杀行为 遗传方式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遗传效应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阴性,阳性症状患者遗传效应及其方式的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祁曙光 田志宏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5期287-290,共4页
报道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患者83例和阴性症状患者51例的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的对比研究,病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和Andreasen的阴,阳性症状标准。结果提示:阴性症状的遗传效应罗阳性为高,有显著... 报道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患者83例和阴性症状患者51例的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的对比研究,病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和Andreasen的阴,阳性症状标准。结果提示:阴性症状的遗传效应罗阳性为高,有显著性差异,其遗传方式均为多基因遗传,但阴性症状较阳性高,有显著性差异,表明阴性症状有更多的遗传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遗传学 遗传效应 遗传方式
下载PDF
有无自杀行为单相抑郁症患者父母生育年龄及胎次效应的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祁曙光 安宝富 +4 位作者 董小惠 张云彪 周振和 唐步春 蒋德珍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2-23,共2页
目的:比较有无自杀行为单相抑郁症患者间父母生育年龄及胎次效应有否差异。方法:调查标本来源于1983-06-01/2003-05-31在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诊断为抑郁症、无严重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及任何类型的躁狂发作的患者177例。以... 目的:比较有无自杀行为单相抑郁症患者间父母生育年龄及胎次效应有否差异。方法:调查标本来源于1983-06-01/2003-05-31在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诊断为抑郁症、无严重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及任何类型的躁狂发作的患者177例。以单相抑郁症患者为先证者,采用自行编制的精神病家系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及一级亲属所有成员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发作特点及次数、自杀情况),由两名主治医师或以上的研究人员对每一家系进行调查。由两名研究人员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对每一患者进行再诊断。对所有先证者及一级亲属中有自杀行为者进行面检(面检率>95%);对无自杀行为的一级亲属则进行信函调查(53%)及面检(47%)。已死亡及不能进行面检者的资料由一两名一级亲属提供有关情况填写调查表。观察有自杀行为单相抑郁症患者及无自杀行为单相抑郁症患者父母育龄及胎次的效应。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共收集到有自杀行为的单相抑郁症患者59例无自杀行为的单相抑郁症患者56例。有自杀行为的单相抑郁症患者之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3.8%(14/373)较无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1.4%(5/363)高(χ2=4.14,P<0.05),有自杀行为单相抑郁症患者与父母生育年龄及胎次的关系非常显著(C=2.4>2,P<0.01,6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自杀 双亲 生育史
下载PDF
早发型与晚发型抑郁症遗传效应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祁曙光 张云彪 +1 位作者 董小惠 张国富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9年第3期166-168,共3页
目的:了解早发型与晚发型单相抑郁症之间是否存在遗传效应的差异。方法: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115例单相抑郁症患者,以初发病年龄30岁为界,分为早发组47例和晚发组68例。对照组230名,无精神疾病,与... 目的:了解早发型与晚发型单相抑郁症之间是否存在遗传效应的差异。方法: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115例单相抑郁症患者,以初发病年龄30岁为界,分为早发组47例和晚发组68例。对照组230名,无精神疾病,与患者组无血缘关系。对所得资料行单因素分析,用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率的估算。结果:早发组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为55.3%(26/47),显著高于晚发组35.3%(24/68);早发组一级亲属心境障碍和单相抑郁症发生率分别为9.1%(23/252)和7.9%(20/252),显著高于晚发组一级亲属的4.8%(23/479)和3.6%(17/479);两组一级亲属单相抑郁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一级亲属的0.2%。早发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96.3±1.3)%高于晚发组(75.7±1.2)%,脑部CT器质性改变亦少于晚发组(P<0.05或P<0.01)。结论:早发型及晚发型单相抑郁症均有明显的遗传效应,但二者的遗传效应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抑郁症 早发型 晚发型 遗传效应
下载PDF
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 被引量:1
7
作者 祁曙光 安宝富 +4 位作者 董小惠 周振和 张云彪 唐步春 蒋德珍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7-39,共3页
目的:对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进行分析,以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实质。方法:来源于1983-07-01/2003-06-01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诊断为抑郁症,无严重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既往至少有一次躁狂发作的患者23... 目的:对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进行分析,以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实质。方法:来源于1983-07-01/2003-06-01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诊断为抑郁症,无严重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既往至少有一次躁狂发作的患者235例。359名对照组为患者的朋友、同事及领居,与研究对象无血缘关系。以双相抑郁症患者为先证者,采用自行编制的精神病家系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及一级亲属所有成员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发作特点及次数、自杀情况),由两名主治医师或以上的研究人员对每一家系进行调查。由两名研究人员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发作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双相抑郁标准对每一患者进行再诊断。对所有先证者及一级亲属中有自杀行为者进行面检(面检率>95%);对无自杀行为的一级亲属则进行信函调查(54%)及面检(46%)。已死亡及不能进行面检者的资料由一两名一级亲属提供有关情况填写调查表。观察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完成家系调查的共209例,其中可纳入分析的共184例(男68例,女116例),对照组共359名(男134名,女225名)。经分离分析表明本组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不符合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符合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亦不符合性连锁遗传;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50.15±9.7)%;一级亲属自杀行为预期发病率为1.38%,实际发病率为1.27%,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u=0.3056,P>0.05)。结论: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根据多基因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应注意对有自杀行为的双相抑郁症患者及其亲属加以监测,以防止自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自杀 多基因遗传
下载PDF
早发型单相抑郁症患者遗传方式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祁曙光 董小惠 +1 位作者 张云彪 张国富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2年第6期397-399,共3页
目的:探讨早发型单相抑郁症患者的遗传方式。方法: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首次发病年龄≤30岁的47例单相抑郁症患者采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 目的:探讨早发型单相抑郁症患者的遗传方式。方法: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首次发病年龄≤30岁的47例单相抑郁症患者采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早发型一级亲属单相抑郁症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96.3±1.3)%;预期发病率为9.37%,与实际发病率7.94%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7814,P>0.05)。结论:早发型单相抑郁症患者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抑郁症 遗传方式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自杀的遗传效应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祁曙光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999年第3期135-136,共2页
目的:了解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与遗传的关系,提供有关遗传预测的资料。方法:对近二年连续住我院符合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的63例抑郁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进行了遗传效应的研究,以无精神疾病者269人为对照组。所得资料... 目的:了解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与遗传的关系,提供有关遗传预测的资料。方法:对近二年连续住我院符合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的63例抑郁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进行了遗传效应的研究,以无精神疾病者269人为对照组。所得资料行单因素分析,用多基因阈值理论估算自杀行为的遗传率。结果:索引病例中有自杀行为者较其一级亲属高(P<0.001),一级亲属中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较对照组高(P<0.01),有自杀行为的一级亲属较无自杀行为的一级亲属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高(P<0.05),均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为56.39±0.67%。结论:该研究结果提示,抑郁症自杀行为有明显的遗传效应。作者认为,应重视对抑郁症患者及一级亲属自杀行为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 遗传效应
下载PDF
Ⅰ、Ⅱ型精神分裂症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祁曙光 严善明 +5 位作者 田志宏 张震 夏友春 陈德沂 孙建华 姜厚壁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996年第3期133-134,共2页
为了解Ⅰ、Ⅱ型精神分裂症之间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有无差异,我们用Haldame和Smith法对83例Ⅰ型精神分裂症、51例Ⅱ型精神分裂症进行了这一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Ⅰ型无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Ⅱ型有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 为了解Ⅰ、Ⅱ型精神分裂症之间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有无差异,我们用Haldame和Smith法对83例Ⅰ型精神分裂症、51例Ⅱ型精神分裂症进行了这一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Ⅰ型无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Ⅱ型有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这种效应为父母年龄越大、胎次越高者易患Ⅱ型精神分裂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Ⅰ型 Ⅱ型 父母育龄 胎次
下载PDF
早发型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方式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祁曙光 刘裴 +1 位作者 马震祥 张震 《四川精神卫生》 1998年第1期4-6,共3页
探讨早发型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方法对113例30岁以前首次发病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家系,采用分离分析及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多基因遗传方式。
关键词 早发型 情感性 精神障碍 遗传方式
下载PDF
有自杀行为的单、双相抑郁症患者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比较
12
作者 祁曙光 董小惠 +3 位作者 张云彪 唐琳 蒋德珍 安宝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0期5939-5941,共3页
目的:比较有自杀行为的单、双相抑郁症患者间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的差异。方法:于1983-07/2003-06选择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心境障碍中抑郁发作标准... 目的:比较有自杀行为的单、双相抑郁症患者间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的差异。方法:于1983-07/2003-06选择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心境障碍中抑郁发作标准的、无严重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的抑郁患者。有自杀行为的单相抑郁症患者家系59例,双相抑郁症患者家系31例。采用自行编制的精神病家系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及一级亲属所有成员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发作特点及次数、自杀情况),由两名主治医师或以上的研究人员对每一家系进行调查,然后再由两名研究人员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对每一患者进行再诊断。对所有先症者及一级亲属中有自杀行为者进行面检(面检率>95%);对无自杀行为的一级亲属则进行信函调查(53%)及面检(47%)。已死亡及不能进行面检者的资料由一两名一级亲属提供有关情况填写调查表。用Haldance和Smith法观察有自杀行为的单相抑郁症患者及双相抑郁症患者父母育龄及胎次的效应。结果:符合入组诊断标准者共151例,完成家系调查的共122例,其中纳入分析的单相抑郁症家系59例,双相抑郁症家系31例。①单相抑郁症患者胎次为1的13例,胎次为2的15例,胎次为3的13例,胎次为4的8例,胎次为5的8例,胎次为7的2例;双相抑郁症患者胎次为1的10例,胎次为2的11例,胎次为3的7例,胎次为4的1例,胎次为5的2例,胎次为7的0例。②有自杀行为单相抑郁症患者与父母育龄及胎次的关系非常显著(C=2.4>2,P<0.01,6A>X6A);有自杀行为双相抑郁症患者与父母育龄及胎次无显著关系(C=0.74<2,P>0.05)。结论:单相抑郁症患者父母育龄越大和胎次越高者易发生自杀行为,双相抑郁症患者父母育龄和胎次自杀行为的发生无明显关系。提示适龄婚育对防止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 双亲
下载PDF
早发型和晚发型情感性精神障碍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祁曙光 马震祥 +1 位作者 刘裴 张震 《健康心理学杂志》 1999年第2期125-126,共2页
为了解早发型与晚发型情感性精神障碍之间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有否差异,用Haldame和Smith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呆表明,晚发型无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早发型有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这种效应为父母年龄越大、胎次越高,易患情感性精神... 为了解早发型与晚发型情感性精神障碍之间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有否差异,用Haldame和Smith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呆表明,晚发型无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早发型有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这种效应为父母年龄越大、胎次越高,易患情感性精神障碍。提示早发型与晚发型情感精神障碍之间具有遗传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性精神障碍 父母育龄 胎次 遗传异质性
下载PDF
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与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的研究
14
作者 祁曙光 黄寅平 +1 位作者 董小惠 魏金英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年第4期277-278,共2页
目的 探讨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有否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方法 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 ,对 5 9例单相抑郁症患者的家系应用 Haldance和 Smith法进行研究。结果 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与父母育龄及胎次的关系非常显著 ( x=2 .4>2 ,P<0 .... 目的 探讨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有否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方法 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 ,对 5 9例单相抑郁症患者的家系应用 Haldance和 Smith法进行研究。结果 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与父母育龄及胎次的关系非常显著 ( x=2 .4>2 ,P<0 .0 5 ;6A>x6 A)。结论 单相抑郁症患者父母育龄越大和胎次越高者易发生自杀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抑郁症 自杀行为 父母育龄 胎次
下载PDF
晚发型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探讨
15
作者 祁曙光 刘裴 +1 位作者 马震祥 张震 《四川精神卫生》 1999年第3期152-154,共3页
目的探讨晚发型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方法对67例30岁以后首次发病的情感性障碍家系采用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加权平均遗传率为530%±116%,预期发病率为146%,与实际发病率1... 目的探讨晚发型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方法对67例30岁以后首次发病的情感性障碍家系采用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加权平均遗传率为530%±116%,预期发病率为146%,与实际发病率127%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提示晚发型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发型 情感性障碍 遗传方式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血浆硫化氢、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关系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国富 任彩丽 +3 位作者 祁曙光 张云彪 陆志新 吕振雷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04-504,512,共2页
关键词 硫化氢 同型半胱氨酸 精神分裂症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硫化氢、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维生素B_6水平变化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国富 唐红 +4 位作者 任彩丽 祁曙光 张云彪 陆志新 吕振雷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603-605,共3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硫化氢(H2S)、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和维生素B6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检测6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浆H2S、Hcy、FA及维生素B6水平。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H2S水平与Hcy、FA和维生素B...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硫化氢(H2S)、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和维生素B6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检测6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浆H2S、Hcy、FA及维生素B6水平。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H2S水平与Hcy、FA和维生素B6水平的相关性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组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血浆H2S、FA、维生素B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精神分裂症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人数(45.5%)高于对照组(10.0%)(P<0.001)。精神分裂症组血浆H2S水平与Hcy水平呈负相关(P<0.001),与血浆FA及维生素B6水平呈正相关(P<0.001,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H2S、FA和维生素B6明显降低,Hcy水平升高。H2S水平降低可能参与了Hhcy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硫化氢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无锡市各类精神障碍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特征:横断面调查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明廉 袁国桢 +14 位作者 毛建勇 姚建军 储兴 钱永潮 季庆 张凤娟 祁曙光 徐文炜 张霞 唐瑞春 刘晓伟 黄寅平 周德祥 蒋幸衍 包召华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4期4950-4952,共3页
目的了解无锡市各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标准化工具,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无锡市5000户(城乡各2500户)15岁及以上人群11940人进行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结果各类精神障碍总患病率17.25/1000,现患病率15.24/10... 目的了解无锡市各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标准化工具,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无锡市5000户(城乡各2500户)15岁及以上人群11940人进行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结果各类精神障碍总患病率17.25/1000,现患病率15.24/1000,其中精神分裂症最高,为4.02/1000,其次是精神发育迟滞2.76/1000,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2.01/1000,阿尔茨海默病1.93/1000,酒精依赖1.09/1000,情感性精神障碍0.92/1000。男性总患病率19.89/1000,女性14.65/1000,差异有显著性(χ2=4.843,P<0.05)。精神分裂症现患病率城区(4.86/1000)高于农村(3.34/1000),但差异无显著性。药物依赖城市(1.12/1000)高于农村(0.00/1000),差异有显著性(χ2=7.382,P<0.01)。精神发育迟滞城市(1.12/1000)低于农村(4.10/10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9.514,P<0.01)。结论精神障碍是一类常见病,其总患病率有增高趋势,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应列为社区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锡市 精神障碍 患病率 相关因素 流行病学特征 调查
下载PDF
无锡市11940名城乡居民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袁国桢 张明廉 +16 位作者 吴晓梅 刘雨生 唐瑞春 姚建军 储兴 钱永潮 季庆 张凤娟 祁曙光 徐文炜 张霞 刘晓伟 黄寅平 安宝富 周德祥 蒋幸衍 包华炤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3期7366-7367,共2页
目的:了解无锡市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提供、1982年和1993年全国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使用的方法,于2003年在无锡市城乡进行精神分裂症流行学调查。结果:在城乡15岁及以上人群11940人中,精神分裂症总患病... 目的:了解无锡市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提供、1982年和1993年全国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使用的方法,于2003年在无锡市城乡进行精神分裂症流行学调查。结果:在城乡15岁及以上人群11940人中,精神分裂症总患病率为5.02/1000,时点患病率为4.02/1000。城市总患病率为6.16/1000,时点患病率为4.86/1000。农村总患病率为4.10/1000,时点患病率为3.34/1000。差异无显著性(χ2=1.692,P>0.05;χ2=2.512,P>0.05)。男性总患病率为5.39/1000,时点患病率为4.21/1000。女性总患病率为4.66/1000,时点患病率为3.83/1000。差异无显著性(χ2=0.322,0.111,P均>0.05)。患病率与经济状况,文化程度负相关。结论:无锡市精神分裂症患病率较稳定,社会功能受损严重,需要来自家庭社会的更多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患病率 流行病学 精神卫生筛选表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血浆硫化氢、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维生素B6水平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国富 任彩丽 +3 位作者 祁曙光 张云彪 陆志新 吕振雷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1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硫化氢(H2S)、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和维生素B6(VitB6)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检测6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浆H2S、Hcy、FA及VitB6水平。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H2S水平与Hcy、FA和V...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硫化氢(H2S)、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和维生素B6(VitB6)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检测6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浆H2S、Hcy、FA及VitB6水平。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H2S水平与Hcy、FA和VitB6水平的相关性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精神分裂症组血浆Hcy水平显著增高(P<0.01),血浆H2S、FA、VitB6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精神分裂症组的血浆H2S水平与Hcy水平呈负相关(r=-0.721,P<0.001),与FA及VitB6水平呈正相关(r=0.519,P<0.001;r=0.430,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H2S、FA和VitB6明显降低,Hcy水平升高。H2S水平降低可能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同型半胱氨酸 精神分裂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