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权变治理:政府贫困治理的运作逻辑与组织机理——基于政策文本的扎根理论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祖俊涛 董黎明 张向达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0-50,共11页
运用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从1986年以来中央政府及各部委颁布的系列减贫政策文本中提炼出“权变治理”模型,以此诠释政府贫困治理的运作逻辑和组织机理。研究发现:根据治理形势及其目标的阶段性变化(治理情境),政府会通过调整剩余... 运用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从1986年以来中央政府及各部委颁布的系列减贫政策文本中提炼出“权变治理”模型,以此诠释政府贫困治理的运作逻辑和组织机理。研究发现:根据治理形势及其目标的阶段性变化(治理情境),政府会通过调整剩余控制权分配组合形态的方式来选择相应的治理模式加以应对(策略行动),由此带来的治理质效与治理风险变动(治理结果),又会衍生出新的治理情境和策略行动,从而构成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闭环。进一步看,正是“治理质效-治理风险”的动态变化,使得政府在常规运作与超常规运作之间不断调适,进而推动了中国贫困治理模式的范式转型。研究不仅能够为后续相对贫困治理提供策略指引,还可以为解码中国政府之治贡献新的理论视角(权变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变治理 贫困治理 逻辑进路 扎根理论
下载PDF
新医改实施以来我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动分析——基于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董黎明 祖俊涛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90-102,共13页
文章在基于BCC-CCR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实证测算2009-2017年我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配置效率时发现: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资源配置效率DEA有效的年份为七年、五年和七年,各自占比77.78%、55.56%以及77.78%,全... 文章在基于BCC-CCR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实证测算2009-2017年我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配置效率时发现: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资源配置效率DEA有效的年份为七年、五年和七年,各自占比77.78%、55.56%以及77.78%,全要素生产效率变动均值分别为0.982、0.993、0.975,新医改政策实施对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我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效率非DEA有效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与规模投入不足或规模投入过剩,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的总体变动主要受技术变化指数影响,与技术效率变动、纯技术效率变动以及规模效率变动指数无关。为此,应加大医疗卫生技术投入、推动医疗卫生技术革新,合理控制医疗资源投入规模、逐步实现规模产出最大化,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着力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改善医疗卫生机构整体效率,进一步提升新医改政策实施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医改 医疗卫生机构 资源配置效率 MALMQUIST指数法
下载PDF
中国政府间关系及其治理模式演变——以贫困治理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向达 祖俊涛 梁超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3-173,共11页
基于行政授权的理论视角,提出一个中国政府间关系及其治理模式的分析框架,以此揭示中国政府“集权-分权悖论”治理特征形成的因果逻辑。在此框架下,作为政府分权治理的一种有效形式,行政授权程度及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组织内部委托... 基于行政授权的理论视角,提出一个中国政府间关系及其治理模式的分析框架,以此揭示中国政府“集权-分权悖论”治理特征形成的因果逻辑。在此框架下,作为政府分权治理的一种有效形式,行政授权程度及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组织内部委托方关于代理方“治理效率-治理风险”的动态权衡,进而决定了授权边界范围和具体内容中诸种剩余控制权的不同分配组合形态,由此塑造出相应的中国政府间关系及其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授权 中国政府间关系 治理模式 贫困治理
下载PDF
“后脱贫攻坚时代”背景下农村低保对象精准识别的实现困境和路径优化——以安徽省S县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祖俊涛 董黎明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11-21,共11页
当前我国农村反贫困工作已进入“后脱贫攻坚时代”。面对农村贫困治理新形势,农村低保救助亟需提高目标识别精准度及与扶贫开发对象的衔接程度,以强化“兜底脱贫”功能、形成农村反贫困合力。在此背景下,借鉴“精准识别”内涵框架研究发... 当前我国农村反贫困工作已进入“后脱贫攻坚时代”。面对农村贫困治理新形势,农村低保救助亟需提高目标识别精准度及与扶贫开发对象的衔接程度,以强化“兜底脱贫”功能、形成农村反贫困合力。在此背景下,借鉴“精准识别”内涵框架研究发现:目前农村低保目标识别分别在内容、方法、程序上表现出了收入测量指标被悬置和致贫原因分析缺位、家计调查法为身份类别法替代、识别流程反规范化运行的偏离现状。基于此,从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制度嵌入三方视角探之,认为识别内容设计与现实选择之间存在张力、家计调查法缺乏基本的执行前提、识别程序遭遇乡土社会环境困扰是当下农村低保对象精准化识别的主要困境所在。为此,理应逐步完善农村低保目标识别机制:健全识别指标体系、嵌入致贫原因分析,完善家计调查系统、增配基层治理资源,优化具体流程规范、加强监管考核力度,以促进两项制度保障对象有效衔接、提升农村低保救助“兜底脱贫”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脱贫攻坚时代 农村低保 精准识别
下载PDF
制度的衔接与整合:“后脱贫时代”农村贫困长效治理的应然向度和路径选择
5
作者 董黎明 祖俊涛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1-9,共9页
当前,我国农村反贫困工作业已进入“后脱贫时代”,洞悉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制度的衔接与整合困境,对促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以实现“后脱贫时代”农村贫困长效治理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借鉴公共政策过程理论,在将两项制度解构为精准识别... 当前,我国农村反贫困工作业已进入“后脱贫时代”,洞悉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制度的衔接与整合困境,对促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以实现“后脱贫时代”农村贫困长效治理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借鉴公共政策过程理论,在将两项制度解构为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精准考核四个维度的基础上,分别从政策制定、政策沟通、政策执行、政策考核层面对两项制度展开政策过程视域下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识别机制政策设计不同、政策沟通遭遇严重障碍、政策执行环节出现偏差、政策评估体系存在差异是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主要困境所在。基于此,分别从政策制定、政策沟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层面入手,提出促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整合的具体路径,以此回应农村贫困长效治理的时代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脱贫时代 两制衔接 农村贫困 长效治理
下载PDF
多元协同共治:MOOCs本土化建设的应然向度及其模式创新——以安徽省某财经类高校为例
6
作者 董黎明 祖俊涛 《铜陵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109-113,共5页
基于多元共治理论框架,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慕课本土化建设分别在政府、高校、社会、教师、学生层面遭遇了多元主体责任缺失困局。在此基础上,经过学理性研究认为:慕课与传统教育体制之间存在张力、开发在线教育服务的内... 基于多元共治理论框架,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慕课本土化建设分别在政府、高校、社会、教师、学生层面遭遇了多元主体责任缺失困局。在此基础上,经过学理性研究认为:慕课与传统教育体制之间存在张力、开发在线教育服务的内生动力不足、缺乏对慕课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认同、慕课教学思维和授课经验相对欠缺、自我导向意识与主动学习能力缺乏是造成慕课建设多元主体责任缺失困境的主要原因。由此,针对慕课发展困境、立足多元共治理论,可提出构建慕课本土化建设创新驱动模式的具体路径: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快顶层制度设计,高校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优化在线教学服务,社会当积极参与慕课建设、逐渐加大介入力度,教师需更新课堂教授模式、增进慕课教学经验,学生应加强自我导向意识、提升主动学习能力,以此回应推动慕课向纵深层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时代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OCs 多元共治 应然向度 模式创新
下载PDF
我国乳品业消费者信心指数研究——基于分区域调查问卷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垚彤 唐升 +1 位作者 李富强 祖俊涛 《数量经济研究》 2022年第1期168-182,共15页
提振乳制品消费者信心对促进乳品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构建消费者信心指数模型,实证测算我国各地区乳制品行业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我国乳制品消费者信... 提振乳制品消费者信心对促进乳品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构建消费者信心指数模型,实证测算我国各地区乳制品行业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我国乳制品消费者信心指数整体偏低,并表现出明显空间差异,区域降序排名依次为华东、中南、西南、东北、华北、西北;进一步看,消费者满意度指数高于消费者预期指数,且消费者对乳品业的满意度相对较低,消费者的未来购买欲望升高的可能性不大。由此,分别从政府、企业等相关主体层面提出提升乳品业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具体对策,以期为乳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制品 消费者信心指数 模糊综合评价
下载PDF
农村随迁老年人异地养老模式选择及其保障效果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祖俊涛 董黎明 《老龄科学研究》 2019年第5期47-58,共12页
基于老年人口迁移理论,将农村老年人的异地迁移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子女吸引型、投靠子女型、机构护理型,并具体分析在不同行为类型下农村老年人所选择的相应异地养老模式。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生活照料、经济支持、精神慰藉等多维视角,... 基于老年人口迁移理论,将农村老年人的异地迁移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子女吸引型、投靠子女型、机构护理型,并具体分析在不同行为类型下农村老年人所选择的相应异地养老模式。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生活照料、经济支持、精神慰藉等多维视角,探讨农村随迁老年人在各自选择的异地养老模式下的养老保障效果及其制约性因素,并提出了削减政策转接成本、加大社会介入力度、家庭主动承担养老责任等对策和建议,以构建国家、社会、家庭共担责任的异地养老保障机制,为农村随迁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随迁老年人 迁移行为类型 异地养老模式 养老保障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