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近海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被引量:3
1
作者 袁健美 张虎 +4 位作者 贲成恺 胡海生 肖悦悦 祖凯伟 祝超文 《水产养殖》 CAS 2023年第2期12-16,28,共6页
于2019年5、8和10月,在江苏近岸重要渔业水域开展了本底调查(春季)和跟踪调查(夏、秋季),比较放流前后曼氏无针乌贼的资源情况。结果表明,2019年,曼氏无针乌贼本底调查的出现频率为10.00%,在“两沙”保护区;夏季大面跟踪调查出现频率为2... 于2019年5、8和10月,在江苏近岸重要渔业水域开展了本底调查(春季)和跟踪调查(夏、秋季),比较放流前后曼氏无针乌贼的资源情况。结果表明,2019年,曼氏无针乌贼本底调查的出现频率为10.00%,在“两沙”保护区;夏季大面跟踪调查出现频率为26.00%,主要在吕泗渔场;秋季跟踪调查的出现频率为20.00%,在海州湾渔场和吕泗渔场。跟踪调查捕获的曼氏无针乌贼,无论是质量密度、数量密度、资源量还是资源密度,均显著高于本底调查,且在区域分布上具有从吕泗渔场近岸向外、向南北扩散的趋势。根据2019年大面调查数据推算,春季江苏近岸海域曼氏无针乌贼本底资源量为16.73 t,而夏秋季跟踪监测资源量分别为69.00和91.00 t,远高于本底调查,并且是放流数量理论产生资源量的1.71和2.26倍。理论估算和实际调查均显示,曼氏无针乌贼的增殖放流增加了海域资源量,补充了一定数量的性成熟个体,为当地渔业增加了经济效益。针对资源现状,提出了开展曼氏无针乌贼放流标记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近海 曼氏无针乌贼 增殖放流 资源现状
下载PDF
江苏近岸海域半滑舌鳎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被引量:2
2
作者 贲成恺 张虎 +4 位作者 袁健美 胡海生 肖悦悦 祖凯伟 祝超文 《水产养殖》 CAS 2023年第11期9-15,共7页
为了解江苏近岸海域半滑舌鳎增殖放流效果,于2019年5、8和10月,开展了放流前和放流后大面调查及重点区域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半滑舌鳎放流前,大面调查及重点监测出现频率分别为3.85%和23.08%;放流后,8和10月份大面跟踪监测出现频率分别... 为了解江苏近岸海域半滑舌鳎增殖放流效果,于2019年5、8和10月,开展了放流前和放流后大面调查及重点区域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半滑舌鳎放流前,大面调查及重点监测出现频率分别为3.85%和23.08%;放流后,8和10月份大面跟踪监测出现频率分别为4.00%和2.00%,重点监测出现频率为11.11%,主要分布在辐射沙脊群海域。根据大面调查数据推算,2019年半滑舌鳎资源量为202.416 t。指出,2016—2019年,随着半滑舌鳎放流数量的增加,其资源量逐年递增;2017—2019年大面调查半滑舌鳎的IRI不断增加,优势种排序位也逐渐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近海 半滑舌鳎 增殖放流 资源量
下载PDF
基于LIM-MCMC模型研究江苏近海北部海域食物网能量流动特征
3
作者 张虎 李鹏程 +6 位作者 胡海生 薛莹 袁健美 贲成恺 祝超文 肖悦悦 祖凯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5-118,共14页
食物网结构特征和能量流动的研究,对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深入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本研究基于2019-2021年在江苏近海北部海域开展的季节性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基于蒙特卡罗马尔... 食物网结构特征和能量流动的研究,对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深入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本研究基于2019-2021年在江苏近海北部海域开展的季节性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基于蒙特卡罗马尔科夫链算法的逆线性模型(Linear Inverse Models using a Monte Carlo Method Coupled with Markov Chain, LIM-MCMC),结合生态网络分析(Ecological Network Analysis,ENA)的方法,分析了该海域生态系统状态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特征,旨在为江苏近海北部海域食物网营养动力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该海域生态系统共包含299条能量流动路径,能量流动分布整体呈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各功能群呼吸消耗和流入有机碎屑的能量保持同步性。通过与其他海域比较发现,江苏近海北部海域生态系统的连接指数(Connectance,C)和系统杂食指数(System Omnivory Index,SOI)分别为0.40和0.22,处于较高水平,表明该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间的营养联系较为紧密,食物网结构相对复杂,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抵御外界扰动。总初级生产力/总呼吸(Total Primary Production/Total Respiration,TPP/TR)和Finn’s循环指数(Finn’s Cycling Index,FCI)分别为1.05和5.76%,表明该生态系统对能量利用效率较高。此外,约束效率(Constraint Efficiency,CE)、发展程度(Extent of Development,AC)、协同效应指数(Synergism Index,b/c)和主导间接效应(Dominance Indirect Effects,i/d)也表明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系统发展程度、再生潜力和系统发展空间。本研究将有助于为江苏近海北部海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为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MCMC模型 生态网络分析 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特征 食物网
下载PDF
江苏近海辐射沙脊群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研究
4
作者 张虎 贲成恺 +6 位作者 祖凯伟 宋业晖 薛莹 袁健美 胡海生 肖悦悦 祝超文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0-72,共13页
为了解近海辐射沙脊群的生态功能、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特征,根据2018—2019年在江苏近海辐射沙脊群及邻近海域进行的生物资源与栖息环境综合调查数据,通过构建Ecopath生态模型,分析了该海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混合营养效应、能流途径... 为了解近海辐射沙脊群的生态功能、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特征,根据2018—2019年在江苏近海辐射沙脊群及邻近海域进行的生物资源与栖息环境综合调查数据,通过构建Ecopath生态模型,分析了该海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混合营养效应、能流途径和生态系统总体特征等。研究发现,该海域27个功能群的营养级范围为1.00~4.31,主要渔获种类及优势种的营养级范围在3.0~4.0之间,顶级捕食者如鮸(Miichthys miiuy)和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等鱼类的营养级在4.0以上。该海域生态系统的总生态转化效率是14.93%,略高于邻近海域,表明该生态系统对能量的总体利用率较高,有利于维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较高的生产力。碎屑和浮游植物均是该海域主要的营养来源,其中牧食食物链在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均高于碎屑食物链。与其他生态系统相比,该海域生态系统的总流量(TST)较高(8950 t·km^(-2)·a^(-1)),表明该生态系统的总体规模较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从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参数等生态指标来看,该海域生态系统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受外界扰动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入解析江苏近海辐射沙脊群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可为该海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沙脊群 ECOPATH模型 营养结构 能量流动
下载PDF
如东大竹蛏西施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资源现状
5
作者 袁健美 张虎 +4 位作者 贲成恺 胡海生 肖悦悦 祖凯伟 祝超文 《水产养殖》 CAS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为了解如东大竹蛏西施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资源现状,于2020年4—10月采用底拖网方式开展了调查,分析保护区内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春、夏、秋季共采集渔业资源70种,其... 为了解如东大竹蛏西施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资源现状,于2020年4—10月采用底拖网方式开展了调查,分析保护区内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春、夏、秋季共采集渔业资源70种,其中鱼类39种、虾类16种、蟹类11种、头足类3种、其他1种;三疣梭子蟹(Portugal trituberculate)和?(Miichthys miiuy)是3个季节的共同优势种,夏、秋季优势种较为丰富,有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等经济鱼虾类;夏、秋季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春季,各季节渔业资源群落组成较为稳定;保护区的资源量优于邻近海域和南黄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如东 渔业资源 群落组成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黑鲷亲鱼、放流及海捕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6
作者 杨艳艳 史赟荣 +4 位作者 张虎 潘玉 祖凯伟 高天翔 宋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58,共9页
为了解黑鲷(Acanthopayrus schlegelii)种质资源现状以及放流群体可能对野生群体产生的遗传学影响,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对采自舟山、莱州和南通的黑鲷亲鱼、放流群体和海捕群体进行了遗传学比较研究。研究显示:764尾黑鲷个体... 为了解黑鲷(Acanthopayrus schlegelii)种质资源现状以及放流群体可能对野生群体产生的遗传学影响,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对采自舟山、莱州和南通的黑鲷亲鱼、放流群体和海捕群体进行了遗传学比较研究。研究显示:764尾黑鲷个体共检测到69个单倍型,其中亲鱼群体与放流群体的共享单倍型为5个、亲鱼群体与海捕群体的共享单倍型为6个,放流群体与海捕群体的共享单倍型为27个。亲鱼群体、放流群体和海捕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分别为0.849,0.786~0.935和0.850~0.951,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011,0.005~0.009和0.008~0.009。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_(ST)显示,黑鲷亲鱼群体与放流群体、放流群体间以及放流群体与海捕群体均产生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研究结果表明,黑鲷亲鱼群体、放流群体以及海捕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高,说明放流群体的种质资源良好,但黑鲷苗种与海捕群体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仍需开展其遗传多样性监测工作,以保护黑鲷的优质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鲷 遗传多样性 增殖放流 线粒体DNA控制区 种质资源
下载PDF
基于Ecopath模型的海州湾三疣梭子蟹增殖生态容量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林群 袁伟 +2 位作者 马玉洁 祖凯伟 张虎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1-138,共8页
为科学开展生态型增殖放流,对海州湾海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开展生态容量评估。根据2018-2019年海州湾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由20个功能群组成的海州湾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不确定性及参数敏感性分... 为科学开展生态型增殖放流,对海州湾海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开展生态容量评估。根据2018-2019年海州湾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由20个功能群组成的海州湾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不确定性及参数敏感性分析检验,系统分析了生态系统的总体特征、功能群间的营养关系和关键功能群,并评估了三疣梭子蟹的增殖生态容量。结果表明,Ecopath模型可信度Pedigree指数为0.482。三疣梭子蟹目前不是海州湾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群,其他底层鱼类、软体动物(Molluscs)以及底栖甲壳类(Benthic crustaceans)是海州湾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群。三疣梭子蟹生物量的增加对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以及其他中上层鱼类产生正影响,对底层鱼类以及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产生负影响;虾虎鱼科(Gobiidae)、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生物量的增加对三疣梭子蟹有较大负影响,多毛类(Polychaetes)生物量的增加对三疣梭子蟹有较大正影响。三疣梭子蟹的增殖生态容量为3.0236 t/km~2,其现存生物量仅0.0681 t/km~2,具有较大的增殖潜力;当三疣梭子蟹生物量增长44.4倍时,仍不会超过其生态容量。研究结果可为海州湾渔业资源增殖养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增殖放流 生态容量 ECOPATH模型 海州湾
下载PDF
启东长江口围填海工程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袁健美 张虎 +3 位作者 肖悦悦 贲成恺 胡海生 祖凯伟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9-536,共8页
为研究启东长江口围填海工程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于2019年春季和夏季对围填海工程外侧水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群落结构特征、多样性指数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9年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40种,其中围填海建造的围堤近... 为研究启东长江口围填海工程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于2019年春季和夏季对围填海工程外侧水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群落结构特征、多样性指数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9年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40种,其中围填海建造的围堤近侧和离岸20 km以外辐射的外侧海域分别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9种和29种;近侧海域和远侧海域的优势种分别为7种和10种,春、夏季共有优势种分别为伶鼬榧螺Oliva mustelina和异足索沙蚕Lumbrineris heteropoda,优势类群为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并且出现小型化、单一化趋势;近侧海域和远侧海域平均生物密度分别为15.36,19.64 ind./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28,3.80 g/m^(2);2019年近侧海域生物多样性指数较2011年有所下降,低于远侧海域;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盐度、水深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环境因子。围填海改变了海域的盐度、水深、沉积物等生境,加之围垦后人为频繁的扰动及陆源输入等综合因子的影响,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指数均发生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围填海 启东
下载PDF
产卵期及越冬期蓝点马鲛渔场分布变化及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7
9
作者 祖凯伟 程家骅 +5 位作者 刘阳 张弛 李建超 潘新冬 叶振江 田永军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8-57,共10页
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类,近年来产量维持在40万t左右,是我国近海资源衰退背景下,少数保持持续高产的种类之一。为研究近年来蓝点马鲛渔场分布状况,本文根据2009~2016年农业部海洋捕捞动态信息采集网... 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类,近年来产量维持在40万t左右,是我国近海资源衰退背景下,少数保持持续高产的种类之一。为研究近年来蓝点马鲛渔场分布状况,本文根据2009~2016年农业部海洋捕捞动态信息采集网络中的蓝点马鲛CPUE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海水表温(SST)数据,分析了产卵期及越冬期蓝点马鲛渔场分布变化及其与SST的关系。结果表明,越冬期黄渤海蓝点马鲛渔获重心逐渐向东南移动,东海渔获重心逐渐向东北移动;产卵期黄渤海渔获重心逐渐向西北移动,东海渔获重心逐渐向西南移动,渔获重心的变化与蓝点马鲛越冬、产卵洄游趋势一致。2月和4月渔获重心经纬度变化与整个海域的SST距平变化相关性不显著(p>0.05),但CPUE分布与SST异常相关。本研究探索了蓝点马鲛产卵期及越冬期浮拖网作业渔场变化,为蓝点马鲛渔场研究及资源变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点马鲛 产卵期 越冬期 CPUE 中国海 海表温度
原文传递
南黄海两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底拖网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袁健美 张虎 +4 位作者 胡海生 贲成恺 肖悦悦 祖凯伟 祝超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186-2193,共8页
利用2019年8月—2020年4月的3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对南黄海2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了2个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现状。结果表明:2个保护区3个季节调... 利用2019年8月—2020年4月的3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对南黄海2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了2个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现状。结果表明:2个保护区3个季节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78种,其中甲壳动物最多(30种),其次是鱼类25种,软体动物12种,棘皮动物10种,多毛类1种;保护区的优势种较为丰富,对虾保护区优势种季节更替率较小,银鲳保护区优势种以甲壳类为主,经济种类较多;夏季2个保护区之间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P<0.05),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总体上相对稳定。本研究为近岸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渔业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州湾 吕泗渔场 拖网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组成 物种多样性
原文传递
南黄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时空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祝超文 张虎 +6 位作者 袁健美 施佳炜 贲成恺 胡海生 肖悦悦 祖凯伟 汤晓鸿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50-960,共11页
为研究南黄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时空变化情况,分别于2019年5月、8月、10月开展了3个航次10个断面的调查,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生物密度以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调查共发... 为研究南黄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时空变化情况,分别于2019年5月、8月、10月开展了3个航次10个断面的调查,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生物密度以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0门103种,春季59种,夏季70种,秋季56种;生物量和生物密度存在的季节变化分是夏季高于春季和秋季、秋季高于春季和夏季;在空间上,对南黄海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区域进行生物量和生物密度的比较,呈现北部高于南部和中部的变化趋势。计算得到:调查断面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eilou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幅度分别为2.02~4.24、0.83~4.00和0.63~0.93,均值为3.16、2.35和0.85;夏季群落多样性水平(2.32)高于秋季(2.08)和春季(2.01);北部群落多样性水平(3.53)高于南部(3.11)和中部(3.02)。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群依次为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甲壳动物。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断面可划分3个类群,基本以北部、中部和南部区域划分,南黄海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更多来自空间变化。根据聚类结果,计算3个类群的典型种和分歧种,北部典型种主要为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中部典型种主要为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南部典型种主要为软体动物。研究结果补充了黄海南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基本数据,为该海域潮间带底栖动物资源评估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潮间带 物种组成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生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