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众审美文化视域下的性别错置时尚及流行根源 被引量:1
1
作者 祝嘉琳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46-50,共5页
"性别错置"这一概念大致借用了西方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中的能指,特指生理性别上为女或者男,在性对象上是正常的(即爱恋异性),只是在气质上出现反向的现象,具体包含女性男性化与男性女性化两种。前者的代表有李宇春、周笔畅等,... "性别错置"这一概念大致借用了西方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中的能指,特指生理性别上为女或者男,在性对象上是正常的(即爱恋异性),只是在气质上出现反向的现象,具体包含女性男性化与男性女性化两种。前者的代表有李宇春、周笔畅等,后者的代表有F4、木村拓哉、向鼎等。这一在当下青少年中得以流行的现象根源是根深蒂固的女性对男性的崇拜情结与消费社会下发达的大众传媒合谋的结果,而并非女性意识的觉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错置 女性男性化 男性女性化 根源
下载PDF
从小说《新结婚时代》看新世纪都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冲突及根源 被引量:1
2
作者 祝嘉琳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111-113,共3页
新世纪都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比上个世纪更为激烈。小说《新结婚时代》围绕三组错位婚恋,从都市伦理和乡村道德、都市女性现代意识的凸显、都市男性对传统(乡村)女性的渴望、物化的情欲和洋溢着乡村社会温馨的情感主义观念... 新世纪都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比上个世纪更为激烈。小说《新结婚时代》围绕三组错位婚恋,从都市伦理和乡村道德、都市女性现代意识的凸显、都市男性对传统(乡村)女性的渴望、物化的情欲和洋溢着乡村社会温馨的情感主义观念的爱情等方面对二者的冲突进行了感性呈现。冲突背后折射出的是转型期的中国必经的种种沉重、吊诡与无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文化 乡村文化 冲突 根源
下载PDF
公民社会中个体的公共精神培育——与金岱教授商榷 被引量:1
3
作者 祝嘉琳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90-92,共3页
金岱教授在其《文化现代化:作为普世性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当下中国问题的文化进路论略》一文中,对公民社会之于自由个体的意义做了十分精辟的阐述。要实现麦克尔·爱德华兹所谓的公民社会的"第三种模式",个体除了应具... 金岱教授在其《文化现代化:作为普世性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当下中国问题的文化进路论略》一文中,对公民社会之于自由个体的意义做了十分精辟的阐述。要实现麦克尔·爱德华兹所谓的公民社会的"第三种模式",个体除了应具有金教授在文中指出的个体权利意识、独立性、主体性、理性、自律等,还应当具有公共精神。传统文化的积弊使得国人素来缺乏公共精神。公共精神的培育,应当在尊重个体独立个性的基础上,在政治体制上逐步培育个体的公民意识,在教育方面逐步培养个体的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社会 个体 公共精神
下载PDF
日常生活泛美化透视——兼谈“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的不严谨性 被引量:1
4
作者 祝嘉琳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4期43-46,53,共5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最早是迈克·费瑟斯通1998年4月提出的,在中国是陶东风首先进行阐释。它产生于当今的消费和后现代社会且指依美的标准对生活各方面进行改造。这一概念的含义的深层解释与这一概念本身不符,故用&q...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最早是迈克·费瑟斯通1998年4月提出的,在中国是陶东风首先进行阐释。它产生于当今的消费和后现代社会且指依美的标准对生活各方面进行改造。这一概念的含义的深层解释与这一概念本身不符,故用"日常生活泛美化"取代更好。因为这一概念的美学弊病是明显的:日常存在的所谓美,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美,我们却为之包围。这对审美感悟力是一种扼杀。应克服此美学弊病,力求走出今天这美的荒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泛美化 审美 审美感悟力
下载PDF
新世纪小说底层写作中的单极化审美取向透析
5
作者 祝嘉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96-98,共3页
新世纪小说底层写作中存在着单极化审美取向:重物质、崇苦难、崇恶。这无法达到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的审美目标;不符合现实主义美学思想;从文学的本质和价值来看,这样的写作无法产生一种超越的力量。
关键词 物质 苦难 审美 现实主义美学 文学的本质
下载PDF
《红楼梦》的意境营造艺术对古代意境理论的承续——兼谈古代意境理论的发展流脉
6
作者 祝嘉琳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72-76,159,共5页
最早提出"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的是唐代的王昌龄。之后历经皎然、刘禹锡、谢赫、司空图、笪重光,意境理论不断深化。概括而言,其核心内涵有两层:一是情景交融;二是虚实相生。《红楼梦》在意境营造上处处体现着意境理论的精髓。... 最早提出"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的是唐代的王昌龄。之后历经皎然、刘禹锡、谢赫、司空图、笪重光,意境理论不断深化。概括而言,其核心内涵有两层:一是情景交融;二是虚实相生。《红楼梦》在意境营造上处处体现着意境理论的精髓。它注重物境、事境、人境与情之交融;在语言上常常体现虚实相生。正因为深得精髓,《红楼梦》极富深意,宛如一座冰山,让后人流连忘返,不断探索其中奥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 《红楼梦》
下载PDF
但丁的俗语观与语言的辩证法
7
作者 祝嘉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8期139-140,共2页
在《论俗语》中,但丁有两个文艺观点十分有价值:一是辩证地看待拉丁语的优点和缺点,并把其优点借鉴到建立意大利民族语言的方案之中。拉丁语曾是意大利的民族语言,但到了中世纪末期,它的缺点十分明显,即过分规范化,使它与日常语言脱节;... 在《论俗语》中,但丁有两个文艺观点十分有价值:一是辩证地看待拉丁语的优点和缺点,并把其优点借鉴到建立意大利民族语言的方案之中。拉丁语曾是意大利的民族语言,但到了中世纪末期,它的缺点十分明显,即过分规范化,使它与日常语言脱节;作为教会用语而成为束缚思想的工具;过分强调语法而十分难学。这些使它走到了尽头。但但丁没有完全否定它,仍主张适当吸收其规范这一优点;二是辩证地看待俗语。但丁认为,各地俗语的优点在于本色、自然、易学。但为了建立统一的民族语言,各地的俗语必须"放在筛子里去筛"。总之,最后建成的这一统一的民族语言,必须是"光辉的语言",既要来自民间,又要规范。综上可见,语言的辩证法如同一根红线,始终贯穿在但丁的俗语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丁语 优点 缺点 俗语 辩证 统一的民族语言
下载PDF
大众审美文化视域下的小清新时尚及流行根源 被引量:2
8
作者 祝嘉琳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18-125,共8页
大众审美文化视域下的"小清新"指那些整体风格清新自然、平缓温柔,整体气氛安静而不张扬的文化现象;小清新的"小"则用于强调这种风格所具有的节制而不张扬的小哀小伤、小情小调。小清新文艺中的主人公多是现实的精... 大众审美文化视域下的"小清新"指那些整体风格清新自然、平缓温柔,整体气氛安静而不张扬的文化现象;小清新的"小"则用于强调这种风格所具有的节制而不张扬的小哀小伤、小情小调。小清新文艺中的主人公多是现实的精神逃兵,大多带有怀旧色彩。"小清新"时尚是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中国大陆的文艺史上几乎没有与之比较接近的风格。当下青年人在多重压力下的逃避心态、世俗心态和平淡心态是它得以流行的根源。它的流行在现实层面缓解了青年人的精神压力;在审美层面,它自然、清新、唯美、温暖的品格对当下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冲击下的色情、暴力等重口味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这一充满着个性化色彩的新事物值得这个多元化社会的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清新 怀旧 情愫 根源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教育中“文”的传统承续与嬗变——评《“文”的传统与现代中国文学》 被引量:1
9
作者 祝嘉琳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I0019-I0019,共1页
文学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以培养健全人格为要旨之一的通识理念的深入,以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为育人特征的文学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然而,当前文学教育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是,不论是文学选篇,还是文学... 文学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以培养健全人格为要旨之一的通识理念的深入,以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为育人特征的文学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然而,当前文学教育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是,不论是文学选篇,还是文学欣赏类课程、文学作品选课程的选篇,均多为小说、诗歌等纯粹文学性体裁,教师也多围绕着分析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进行教学,这显然将文学教育窄化了,不利于充分发挥其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理念,对传统的文学教育进行革新,促进其向着更有活力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欣赏 思想艺术特色 现代中国文学 通识教育 当前文学 当代文学教育 选篇 审美性
下载PDF
西方近百年青年亚文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4
10
作者 祝嘉琳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3-16,共4页
西方学科化的青年亚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芝加哥学派,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社会问题青年及其行为。之后出现的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大多是关于"亚文化风格"的"抵抗"和"收编"的研究,即旨在研... 西方学科化的青年亚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芝加哥学派,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社会问题青年及其行为。之后出现的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大多是关于"亚文化风格"的"抵抗"和"收编"的研究,即旨在研究各种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父辈文化、商业文化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中叶之后出现的后亚文化研究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对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的反思和批判;二是对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亚文化 芝加哥学派 伯明翰学派 后亚文化
下载PDF
以学为中心:大学语文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究--以超星平台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祝嘉琳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第32期92-95,共4页
“以学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在当前教育界形成共识,大学语文类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特征,与这一理念本质上是一致的。基于超星平台这一主流网络平台上丰富的线上资源、多样化的课堂互动工具等,通过建设网络资源库、围绕“以... “以学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在当前教育界形成共识,大学语文类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特征,与这一理念本质上是一致的。基于超星平台这一主流网络平台上丰富的线上资源、多样化的课堂互动工具等,通过建设网络资源库、围绕“以学为中心”开展师生合作、探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设注重过程性评价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等举措,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类课程育人特征,是推动大学语文类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学为中心 大学语文类课程 超星 混合式教学
下载PDF
中国文学教育中萃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元素的着力点
12
作者 祝嘉琳 孙力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98-103,共6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大党的核心议题和成功秘诀,它渗透在中国的思想文化进程的方方面面,可以从文学教育这一独特的视野透视。中华优秀文化精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中不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运用,它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大党的核心议题和成功秘诀,它渗透在中国的思想文化进程的方方面面,可以从文学教育这一独特的视野透视。中华优秀文化精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中不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运用,它对于培育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应该重视这一路径,充分发挥文学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文学教育 中华优秀文化 红色文化 文化自信
下载PDF
大众审美文化视域下“微抵抗”现象的流行根源与应对路径
13
作者 祝嘉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7期52-56,共5页
“微抵抗”现象大量存在于互联网审美领域中。其抵抗的主要对象为物化时代的各种病态现象。物化社会的种种弊端给青年人造成的不适感和压抑感、面对社会转型期与物化时代相叠加的种种考验而加剧的抵触情绪是其流行的现实根源。“微抵抗... “微抵抗”现象大量存在于互联网审美领域中。其抵抗的主要对象为物化时代的各种病态现象。物化社会的种种弊端给青年人造成的不适感和压抑感、面对社会转型期与物化时代相叠加的种种考验而加剧的抵触情绪是其流行的现实根源。“微抵抗”大多采用恶搞形式,这一形式契合了当下青年人的娱乐心态,这也是它能流行的根源之一。“微抵抗”的积极作用十分有限,青年不应该过分沉溺其中;以“微抵抗”现象为窗口,掌握青年心态,不断完善社会现实,为青年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是为主要应对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文化 微抵抗 物化 恶搞
下载PDF
冯梦龙“情教”思想与“三言”编撰 被引量:2
14
作者 祝嘉琳 《文艺评论》 CSSCI 2015年第4期32-38,共7页
冯梦龙的"情教"思想,散见于其编撰的《山歌》、《挂枝儿》、"三言"、《情史》等通俗文艺作品的序言、评语之中。冯的"情教"思想博大精深,概言之,主要有三层涵义:第一,把"情"提高到本体的高度,使"情"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这... 冯梦龙的"情教"思想,散见于其编撰的《山歌》、《挂枝儿》、"三言"、《情史》等通俗文艺作品的序言、评语之中。冯的"情教"思想博大精深,概言之,主要有三层涵义:第一,把"情"提高到本体的高度,使"情"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这是"情教"思想的基础;第二,冯通过他的婚恋观、贞节观、妇女观,把对具有本体意义的"情"的强调,具体化、生动化为对男女真情等世俗真情的强调,以便于教化百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梦龙 “三言” 情教 情史 贞节观念 妇女观 巨卿 忠孝节义 话本小说 杜十娘
原文传递
电影《长津湖》的家国情怀建构 被引量:2
15
作者 祝嘉琳 《艺术教育》 2023年第9期159-162,共4页
《长津湖》作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国家级献礼大片,至今热议不断。家国情怀为《长津湖》最动人之处。文章指出,电影《长津湖》清晰的叙事线索展现了战争的正义性与必要性,是作品建构家国情怀的前提;在建构家国... 《长津湖》作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国家级献礼大片,至今热议不断。家国情怀为《长津湖》最动人之处。文章指出,电影《长津湖》清晰的叙事线索展现了战争的正义性与必要性,是作品建构家国情怀的前提;在建构家国情怀的方式上,作品运用动静交融、乐景写哀、意象等具有民族美学特色的叙事手法来强化诗意、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并将微观视点、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强烈的动作性、大气震撼的战争场面等近年来新主流电影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强化了国家认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即把电影的意识形态性发挥到了极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津湖》 家国情怀 正义性 动静交融 乐景写哀 意象 微观视点
原文传递
国产青春电影中的唯美感
16
作者 祝嘉琳 《艺术教育》 2022年第7期129-132,共4页
国产青春电影中的唯美感是青春片作为类型电影满足青年观众的观影需求的一个手段。这类影片中的唯美感主要体现在导演的艺术创作中。文章指出,如今的国产青春片往往首先充分利用视听结合,运用光线与色彩等多种电影视听语言营造唯美空间... 国产青春电影中的唯美感是青春片作为类型电影满足青年观众的观影需求的一个手段。这类影片中的唯美感主要体现在导演的艺术创作中。文章指出,如今的国产青春片往往首先充分利用视听结合,运用光线与色彩等多种电影视听语言营造唯美空间;其次,中国传统美学给予国产青春片以养料,在作品中利用留白,塑造朦胧、执拗的美学意象等强化影片的唯美感;再次,视点镜头也更加便于观众沉浸故事之中,引发回忆感。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出国产青春电影的唯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片 唯美感 空间 意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