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3
1
作者 李世飞 祝孟海 姚琦 《北京医学》 CAS 2017年第2期143-145,149,共4页
目的分析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科老年髋部骨折后手术治疗患者169例(年龄>60岁),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将患者分为... 目的分析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科老年髋部骨折后手术治疗患者169例(年龄>60岁),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将患者分为无血栓组157例(男43例、女114例,平均年龄78岁)和血栓组12例(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76岁)。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制动时间、手术时间、基础疾病,术前、术后1~5 d、术后6~10 d的血浆D-D值及FIB值。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绘制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制动时间、术前和术后6~10 d D-D和FIB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基础疾病、术后1~5 d D-D和FIB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单独检测D-D和FIB时,术后1~5 d的D-D值和FIB曲线下最大面积分别为0.801和0.746,位于ROC曲线左上角的值为截断值,血浆D-D>1 587μg/L和FIB>4.69 g/L,D-D和FIB联合检测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35,联合检测时的敏感性和准确度较单独诊断时高。结论根据ROC曲线,髋部骨折术后1~5 d,D-D>1 587μg/L和FIB>4.69 g/L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较大,应尽早进行相关检查,积极预防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髋部骨折 深静脉血栓形成 ROC曲线
下载PDF
骨硬化蛋白单链抗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世飞 祝孟海 +1 位作者 张树东 姚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背景:拮抗骨硬化蛋白可影响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刺激成骨活动,增加骨合成代谢。目的:观察骨硬化蛋白单链抗体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得到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14 d后茜素... 背景:拮抗骨硬化蛋白可影响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刺激成骨活动,增加骨合成代谢。目的:观察骨硬化蛋白单链抗体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得到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14 d后茜素红染色,成脂诱导7 d后油红O染色,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组用含50μg/L骨硬化蛋白单链抗体(Scl-scFv)的α-MEM完全培养基培养,对照组用等量α-MEM完全培养基培养,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第7天Real-Time PCR检测Col1、ALP、RUNX2、OPN、OCN的mR NA表达,同时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第4,7,10天Western blot检测Col1和OPN蛋白表达,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骨钙素水平。结果与结论:(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可见明显钙结节,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可见橘红色油滴;(2)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实验组的吸光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实验组Col1、ALP、RUNX2、OPN、OCN的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碱性磷酸酶染色强于对照组;(4)实验组Col1、OPN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5)结果表明,骨硬化蛋白单链抗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无明显作用,可以促进其向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质干细胞 单链抗体 细胞分化 组织工程
下载PDF
乳腺癌骨转移骨硬化蛋白抗体的治疗作用
3
作者 祝孟海 李世飞 +1 位作者 张树东 姚琦 《武警医学》 CAS 2017年第6期609-613,616,共6页
目的观察用骨硬化蛋白抗体拮抗肿瘤细胞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功能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骨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骨硬化蛋白单链抗体(Sci-Ab)和MDA-MB-231细胞共培养,观察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改变。24只6~8周龄雌性裸鼠被随机分为两... 目的观察用骨硬化蛋白抗体拮抗肿瘤细胞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功能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骨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骨硬化蛋白单链抗体(Sci-Ab)和MDA-MB-231细胞共培养,观察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改变。24只6~8周龄雌性裸鼠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只,每只裸鼠分别以5×106个MDA-MB-231细胞注射入左侧股骨骨髓腔。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治疗,实验组给予骨硬化蛋白抗体(Sci-Ab)治疗,35 d后行病理检查,比较两组骨转移发生率和骨肿瘤体积大小。取小鼠股骨,经micro-CT扫描并三维重构,观察各组小鼠骨破坏情况。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 MTT实验和划痕实验表明,高浓度的Sci-Ab促进MDA-MB-231增值和侵袭(P<0.05)。对照组有6只发生骨转移,治疗组有9只发生骨转移。治疗组的骨转移发生率虽高于对照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对照组肿瘤平均体积为(0.87±0.244)cm3,治疗组肿瘤平均体积为(0.73±0.118)cm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治疗组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Micro-CT分析表明,骨硬化蛋白抗体治疗能够阻止乳腺癌导致的骨损伤并且骨密度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细胞致骨转移能力与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密切相关,抑制骨硬化蛋白表达可以提高乳腺癌细胞致骨转移的能力,但是能够提高乳腺癌骨转移模型小鼠的生存率,生存率的提高可能与阻止乳腺癌骨转移所介导的骨破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骨转移 骨硬化蛋白
下载PDF
骨硬化蛋白与骨质疏松:治疗的新方向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树东 祝孟海 +1 位作者 李世飞 姚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6期5847-5854,共8页
背景:骨硬化蛋白的研究为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通过促进骨生成,抑制骨吸收改善骨质疏松。目的:系统梳理骨硬化蛋白与骨质疏松相关文献,为进一步研究和促进骨硬化蛋白应用于骨质疏松的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支持,提高骨质... 背景:骨硬化蛋白的研究为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通过促进骨生成,抑制骨吸收改善骨质疏松。目的:系统梳理骨硬化蛋白与骨质疏松相关文献,为进一步研究和促进骨硬化蛋白应用于骨质疏松的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支持,提高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以"Osteoporosis,Sclerostin,Sclerosteosis,Wnt/β-catenin,LRP5/6,Sclerostin antibody,Sclerostin and life style,Romosozumab、Blosozumab"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 Med数据库相关文献,经过筛选对其中的58篇文献进行分析探讨。结果与结论:(1)骨硬化蛋白的缺失或合成减少能促进骨的生成,骨硬化蛋白抗体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中表现良好,能很好的促进骨生成,抑制骨吸收;(2)临床Ⅲ期试验结果支持前期试验所表现出的骨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在骨代谢中的双重作用,表现出较好的治疗骨质疏松的应用前景;(3)研究发现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与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具体的对应关系还需进一步的验证;(4)大量的实验结果支持骨硬化蛋白应用于临床,骨硬化蛋白的研究为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骨硬化蛋白 骨质疏松 骨硬化病 骨硬化蛋白抗体 生活方式 WNT/Β-CATENIN
下载PDF
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分析及预防策略 被引量:56
5
作者 姚琦 仇永辉 +3 位作者 祝孟海 倪杰 彭立彬 袁晓明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57-760,共4页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治疗的65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男38例,女27例;年龄19 ~ 68岁,平均45岁;左侧29例,右侧36例;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27例,Ⅲ...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治疗的65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男38例,女27例;年龄19 ~ 68岁,平均45岁;左侧29例,右侧36例;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27例,Ⅲ型24例,Ⅳ型1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h至17d,平均6.2d;采用跟骨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和植骨治疗,观察术后伤口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切口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9例,13.8%)和无并发症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级、坠落高度、止血带使用时间及手术时间等手术相关因素,筛选导致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级Ⅱ级及以上(OR=8.750,P=0.002)、坠落高度(OR=9.570,P=0.003)、止血带使用时间(P=0.020)、手术时间(P=0.025)、受伤至手术时间(P=0.004)、住院时间(P=0.013)、低白蛋白血症(OR=6.000,P=0.012)等与跟骨术后切口感染有重要联系. 结论 在常规诊疗措施的基础上,针对上述因素,重视术前软组织损伤评估、正确把握手术时机、缩短手术时间和止血带使用时间,及合理处理术后伤口是预防跟骨骨折术后发生切口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手术后伤口感染
原文传递
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祝孟海 李世飞 +1 位作者 龙安华 姚琦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731-734,共4页
目的:研究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 deep vein thrombosis,DVT )发生的危险因素及 D-二聚体对 DVT 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至2015年收治的136例膝关节置换患者,其中男40例,女96例,平均年龄(70.7±10.1)岁... 目的:研究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 deep vein thrombosis,DVT )发生的危险因素及 D-二聚体对 DVT 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至2015年收治的136例膝关节置换患者,其中男40例,女96例,平均年龄(70.7±10.1)岁,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下肢 DVT 形成,并且将性别、年龄、术前制动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血浆 D-二聚体浓度、FIB 浓度及基础疾病与 DVT 的发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VT 组 D-二聚体的值1.82(1.53~4.53) mg / L,非 DVT 组 D-二聚体值0.45(0.21~1.22) mg / 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 D-二聚体、手术时间、基础疾病与下肢 DVT 形成相关,年龄、性别、术前制动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 FIB 的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根据 ROC 曲线,当 D-二聚体值为1.5 mg / L 时,预测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为88.9%,特异性为84.7%。结论手术时间、基础疾病是下肢 DVT 形成的高危因素;D-二聚体>1.5 mg / L 时认为有较高的 DVT 形成风险,早期干预,有助于 DVT 的发现和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人工膝关节 深静脉血栓 D-二聚体
原文传递
大鼠骨骼肌去细胞外基质水凝胶联合骨骼肌干细胞对骨骼肌缺损的修复作用
7
作者 祝孟海 秦本刚 +2 位作者 杨羿 杨建涛 顾立强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3-480,共8页
目的在大鼠骨骼肌缺损模型上,探讨骨骼肌去细胞外基质(ECM)水凝胶联合骨骼肌干细胞对骨骼肌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采用5种方法将大鼠骨骼肌脱细胞,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DAPI染色评估骨骼肌脱细胞情况,选出最... 目的在大鼠骨骼肌缺损模型上,探讨骨骼肌去细胞外基质(ECM)水凝胶联合骨骼肌干细胞对骨骼肌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采用5种方法将大鼠骨骼肌脱细胞,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DAPI染色评估骨骼肌脱细胞情况,选出最优策略制成水凝胶。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扫描电镜(SEM)等对水凝胶的结构、成分进行分析。将骨骼肌干细胞植入包被有水凝胶的培养皿,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构建大鼠骨骼肌缺损动物模型,用HE染色检测骨骼肌生长,免疫荧光检测Pax7和MyoD的表达情况,电刺激对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修复后功能进行评估;使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了一种对骨骼肌结构损伤小并且彻底的脱细胞的方法,然后将其制备成水凝胶;Masson染色、SEM表明水凝胶保留了骨骼肌的基本结构和部分生物因子;MTT检测表明该水凝胶能够促进骨骼肌干细胞的增殖。大鼠骨骼肌缺损实验表明大鼠骨骼肌干细胞联合水凝胶治疗组比力为(9.00±2.10)N/cm^2,分别与未修复组和水凝胶组[分别为(4.06±1.12)N/cm^2和(5.00±1.60)N/c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有更好的效果。结论骨骼肌ECM水凝胶有较好的生物学性能,该水凝胶联合干细胞有望能成为一种修复骨骼肌缺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干细胞 去细胞外基质 骨骼肌缺损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