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一期与二期手术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接受一期或二期手术治疗的肩袖损伤合并肩关节僵硬且随访时间2年以上的连续病例共42例,其中22例患者接受一期手术同时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目的:比较一期与二期手术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接受一期或二期手术治疗的肩袖损伤合并肩关节僵硬且随访时间2年以上的连续病例共42例,其中22例患者接受一期手术同时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及关节囊松解术,另20例患者先接受自主功能锻炼再二期行肩袖修补术。患者于治疗前与术后3、6、12、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均接受肩关节活动度检查与临床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检查包括前屈上举、体侧外旋及内旋活动。临床功能评分采用VAS评分、ASES(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评分以及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结果:随访时间24~33个月,平均26.3个月。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期组患者经3个月自主锻炼后,前屈上举及内旋活动均有显著提高(t=10.103,P〈0.001;t=3.02,P=0.01),且1例患者因症状缓解而最终未行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活动度与临床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3个月时,一期组患者前屈上举与内旋活动显著低于二期组患者(t=4.025,P=0.001;t=2.14,P=0.038),体侧外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上举、体侧外旋及内旋活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临床功能评分及术后满意率(分别为90.0%和6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期组患者经自主锻炼后,19/20(95%)的患者需行二期手术治疗。采用一期手术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关节僵硬,患者术后肩关节活动恢复至正常较二期组需更长时间,但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临床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比较一期与二期手术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接受一期或二期手术治疗的肩袖损伤合并肩关节僵硬且随访时间2年以上的连续病例共42例,其中22例患者接受一期手术同时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及关节囊松解术,另20例患者先接受自主功能锻炼再二期行肩袖修补术。患者于治疗前与术后3、6、12、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均接受肩关节活动度检查与临床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检查包括前屈上举、体侧外旋及内旋活动。临床功能评分采用VAS评分、ASES(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评分以及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结果:随访时间24~33个月,平均26.3个月。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期组患者经3个月自主锻炼后,前屈上举及内旋活动均有显著提高(t=10.103,P〈0.001;t=3.02,P=0.01),且1例患者因症状缓解而最终未行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活动度与临床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3个月时,一期组患者前屈上举与内旋活动显著低于二期组患者(t=4.025,P=0.001;t=2.14,P=0.038),体侧外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上举、体侧外旋及内旋活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临床功能评分及术后满意率(分别为90.0%和6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期组患者经自主锻炼后,19/20(95%)的患者需行二期手术治疗。采用一期手术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关节僵硬,患者术后肩关节活动恢复至正常较二期组需更长时间,但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临床评分无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