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州东赵遗址炭化植物遗存记录的夏商时期农业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被引量:28
1
作者 杨玉璋 袁增箭 +5 位作者 张家强 程至杰 禤华丽 方方 张居中 顾万发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9-130,共12页
本文通过对郑州东赵遗址2013~2014年度考古发掘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获取了该遗址新砦、二里头、二里岗三个不同时期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炭化植物种子主要包括粟、黍、水稻、小麦和大豆五种农作物以及狗尾草属、稗属和马唐属等不同... 本文通过对郑州东赵遗址2013~2014年度考古发掘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获取了该遗址新砦、二里头、二里岗三个不同时期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炭化植物种子主要包括粟、黍、水稻、小麦和大豆五种农作物以及狗尾草属、稗属和马唐属等不同种属的杂草种子等。对遗址不同阶段炭化农作物及典型田间杂草遗存的量化分析结果显示,东赵遗址自新砦期至二里岗期的农业生产始终保持着以种植粟、黍为主的特点,大豆是该遗址先民稳定的食物来源之一,而水稻在整个农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一直很低。值得注意的是,从新砦期至二里岗期,粟、黍两种旱地作物在东赵遗址农业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先民的旱地田间管理技术也随之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小麦的种植始于遗址二里头文化期,至二里岗期时迅速发展,成为当时先民重要的农作物品种之一。东赵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分析结果为了解夏代早期至商代前期中原核心区域农业经济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对探索中国国家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农业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及其与文明演进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赵遗址 浮选 新砦期:二里岗期:植物遗存 农业结构 发展过程
下载PDF
左上肋间静脉的CT表现及正常值测量
2
作者 张堃 禤华丽 +5 位作者 朱璐 王莹 侯庆荣 李少波 贺琢 李平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7-171,共5页
目的分析左上肋间静脉的CT表现及径线参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无胸部深静脉梗阻及心脏大血管相关静脉回流异常的2 989例患者胸部CT图像。分析左上肋间静脉的CT显示率、影像表现及径线参数特征。结果LSIV的胸部CT显示率约为11.41%(341/2... 目的分析左上肋间静脉的CT表现及径线参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无胸部深静脉梗阻及心脏大血管相关静脉回流异常的2 989例患者胸部CT图像。分析左上肋间静脉的CT显示率、影像表现及径线参数特征。结果LSIV的胸部CT显示率约为11.41%(341/2 989)。341例LSIV阳性患者中,不同性别间的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1例患者LSIV走行特点中,内侧型11例(11/341,3.23%),上方型245例(245/341,71.85%),外侧型85例(85/341,24.93%)。不同LSIV走行类型间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汇入左头臂静脉区所测LSIV直径小于T_(3-4)椎间盘区所测直径(P<0.05);T3-4椎间盘区LSIV直径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胸部CT获得的LSIV发生率、影像特征及径线参考值,对提高临床LSIV认识水平、减少误诊、避免手术损伤、早期发现深静脉梗阻性疾病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上肋间静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测量
下载PDF
安徽定远侯家寨遗址二期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的淀粉粒证据 被引量:4
3
作者 罗武宏 禤华丽 +5 位作者 姚凌 杨玉璋 易文文 阚绪杭 张居中 张爱冰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2-305,共14页
淮河中游地区位于中国中东部地理、气候、文化的过渡地带,同时也是新石器时代北方旱作农业与南方稻作农业分布的交错地带。现有植物考古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淮河中游地区农业结构从单一的稻作农业转变为稻旱兼作农业的关键阶段。... 淮河中游地区位于中国中东部地理、气候、文化的过渡地带,同时也是新石器时代北方旱作农业与南方稻作农业分布的交错地带。现有植物考古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淮河中游地区农业结构从单一的稻作农业转变为稻旱兼作农业的关键阶段。然而,新石器时代晚期淮河中游地区,尤其是淮干以南地区先民的植物资源利用情况,以及该地区农业结构何时发生转变等问题至今依然不清楚。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安徽定远侯家寨遗址二期(6.2~5.6 kaBP)出土的22件陶器残片表面残留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淮河中游淮干以南地区先民利用的植物性食物资源具有多样性,包括稻属(Oryza spp.)、小麦族(Triticeae)、薏苡属(Coix spp.)、粟(Setaria italica(L)P.Beauv.)、黍(Panicum miliaceum L.)、栎属(Quercus spp.)、莲属(Nelumbo spp.)以及块根块茎类植物等。稻属淀粉粒的发现证明,自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新石器时代末期,淮河中游地区先民对水稻利用基本上是延续的。粟、黍淀粉粒是淮河中游淮干以南地区迄今为止已报道发现最早的旱生农作物的证据,意味着早在6.2~5.6 kaBP期间,北方旱作农业文化与淮河中游淮干以南地区可能就存在着食物的交流与传播。该结果对于了解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演变历程以及中国中东部稻作、粟作农业传播的时空路线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中游地区 侯家寨遗址二期 淀粉粒分析 植物性资源 农业结构
下载PDF
新时代辅导员担任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必要性浅析
4
作者 禤华丽 《党史博采(下)》 2021年第2期61-63,共3页
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的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存在组织建设薄弱、重发展轻党建和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应对新时代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的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要求,打造一支思... 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的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存在组织建设薄弱、重发展轻党建和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应对新时代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的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要求,打造一支思想素质硬、专业性强的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队伍尤为重要。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对比学生党员和专任教师党员,辅导员与学生党支部书记工作契合度更高,具有工作性质吻合、工作职责存在交叉、角色特点满足需求等优势,更能满足新时代对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辅导员 党支部 必要性
下载PDF
安徽繁昌缪墩遗址古人类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的淀粉粒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玉璋 禤华丽 +3 位作者 袁增箭 姚凌 张居中 徐繁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66-1474,共9页
皖南沿江平原位于长江中游的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之间,是长江中、下游史前文化交流、传播与融合的重要通道。缪墩遗址(5060~4890cal.a BC)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境内,是皖南沿江平原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 皖南沿江平原位于长江中游的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之间,是长江中、下游史前文化交流、传播与融合的重要通道。缪墩遗址(5060~4890cal.a BC)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境内,是皖南沿江平原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遗址出土的20件陶器残片表面残留物进行了分析,结果在陶器内壁表面提取到了丰富的古代植物淀粉粒,显微形态学鉴定表明这些古代淀粉粒主要来源于稻属(Oryza)、小麦族(Triticeae)、莲属(Nelumbo)、薏苡属(Coix)、栎属(Quercus)、菜豆族(tribe Phaseoleae)和芡实(Euryale ferox)等7种植物。各类淀粉粒的绝对数量与出现频率分析结果显示,虽然采集野生植物在当时仍是人们重要的植物性食物来源途径之一,但稻属植物的利用已在缪墩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一结果表明,缪墩遗址应已出现了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同的稻作农业,且其农业发展水平可能与同时期的马家浜文化相当。与此同时,莲属、芡实等植物淀粉粒的大量发现,体现了皖南沿江平原地区滨水而居的先民对水生植物性食物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适应的特点。研究结果为了解长江中、下游过渡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先民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的特点及早期农业的发展过程等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微观实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 沿江平原 缪墩遗址 植物资源利用 淀粉粒分析 稻作农业
原文传递
郑州地区东赵先民植物性食物结构及遗址出土部分陶器功能分析:来自植物淀粉粒的证据 被引量:11
6
作者 孙亚男 杨玉璋 +5 位作者 张家强 姚凌 禤华丽 袁增箭 顾万发 张居中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06-419,共14页
郑州地区位于中原腹地,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和青铜时代文化的核心分布区之一。这一地区青铜时代先民的植食结构及农业的起源与发展等问题是考古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东赵遗址是郑州地区一处青铜时代文化连续完整的遗址,为全面获取郑州东... 郑州地区位于中原腹地,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和青铜时代文化的核心分布区之一。这一地区青铜时代先民的植食结构及农业的起源与发展等问题是考古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东赵遗址是郑州地区一处青铜时代文化连续完整的遗址,为全面获取郑州东赵遗址新砦到东周时期先民植物性食物结构和陶器功能的植物考古学证据,本项研究选取遗址出土的30件陶器残片以及10枚人牙样品进行了淀粉粒分析,共提取到7类不同形态的淀粉粒,鉴定结果显示来源于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薏苡(Coix lacryma-jobi)、小麦(Triticum aestvum)、水稻(Oryza sativa)、栎属(Quercus)、豇豆属(Vigna)以及莲属(Nelumbo)等8种植物。淀粉粒的绝对数量与出现频率显示,粟、黍是东赵先民的主要粮食作物,薏苡、小麦、水稻、豇豆属、栎属以及莲属也是东赵先民植物性食物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淀粉粒结果印证补充了大植物遗存的分析结果。从不同器型来看,炊器上发现的淀粉粒更多,这可能与炊器多为夹砂陶且表面多孔隙有关,同时淀粉粒在受热不充分的条件下仍然能够保留下来。结合文献资料可以看出,鬲和深腹罐曾经是用来烹煮粟、黍、水稻、薏苡、小麦、豇豆属、莲属和栎属等植物,而花边罐、双耳罐等则可能是用来煮水或烹煮不含淀粉的食物,瓮、盆、豆则可能是作为盛储器来使用的。关于刻槽盆的功能分析还需要进一步的取样分析。本实验为研究中原腹地龙山晚期到夏商周三代的先民的植物性食物结构提供了一批重要的实验依据,同时也为器物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植物考古学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赵遗址 淀粉粒分析 植物性食物结构 器物功能 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