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AP)的关系。方法选取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00例,根据是否合并微血管病变分为单纯T2DM组(NDR组,n=10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n=100)及糖尿病周...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AP)的关系。方法选取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00例,根据是否合并微血管病变分为单纯T2DM组(NDR组,n=10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n=100)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n=100);另选取同时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CON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定量测定血清25-(OH)D水平,记录研究对象的体质指数、血压,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并将各种DMAP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CON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高于NDR组、DR组及D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DR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高于DR组、D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R组、DP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显DMAP与体质指数、Hb Al C、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均P<0.05),与25-(OH)D水平呈负相关(r=-0.49,P<0.01),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r=-0.33,P<0.05)。结论血清25-(OH)D水平是与DMAP密切相关。有效监测血清25-(OH)D水平并及时补充维生素D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监测方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东莞市万江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及东莞市康华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指尖血监...目的:探讨不同血糖监测方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东莞市万江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及东莞市康华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指尖血监测血糖,观察组采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监测血糖,两组均根据监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治疗后血糖控制情况及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 h P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HbA1c、FPG及2 h PG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糖水平均达标。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后胰岛素使用剂量、血糖最大波动幅度和平均漂移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与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糖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过程中采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监测其血糖波动,有助于及时调整胰岛素使用剂量,促使血糖快速且平稳达标,降低低血糖事件发生。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AP)的关系。方法选取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00例,根据是否合并微血管病变分为单纯T2DM组(NDR组,n=10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n=100)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n=100);另选取同时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CON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定量测定血清25-(OH)D水平,记录研究对象的体质指数、血压,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并将各种DMAP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CON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高于NDR组、DR组及D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DR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高于DR组、D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R组、DP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显DMAP与体质指数、Hb Al C、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均P<0.05),与25-(OH)D水平呈负相关(r=-0.49,P<0.01),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r=-0.33,P<0.05)。结论血清25-(OH)D水平是与DMAP密切相关。有效监测血清25-(OH)D水平并及时补充维生素D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文摘目的:探讨不同血糖监测方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东莞市万江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及东莞市康华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指尖血监测血糖,观察组采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监测血糖,两组均根据监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治疗后血糖控制情况及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 h P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HbA1c、FPG及2 h PG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糖水平均达标。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后胰岛素使用剂量、血糖最大波动幅度和平均漂移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与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糖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过程中采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监测其血糖波动,有助于及时调整胰岛素使用剂量,促使血糖快速且平稳达标,降低低血糖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