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血CD8+效应记忆T细胞对脓毒症诊断的价值评估
1
作者 陈国昇 文大林 +6 位作者 种慧敏 张鹏 杜娟 杨堃 张可珺 邓进 张安强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291-297,共7页
目的探讨CD8+T细胞各亚群在脓毒症诊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21年3月—2022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ICU收治的脓毒症和非脓毒症患者各3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29~70岁,平均55.4岁。创伤患者16例(包括道路交通伤7... 目的探讨CD8+T细胞各亚群在脓毒症诊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21年3月—2022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ICU收治的脓毒症和非脓毒症患者各3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29~70岁,平均55.4岁。创伤患者16例(包括道路交通伤7例,高处坠落伤5例,挤压伤3例,锐器伤1例)。采集患者入ICU后第1、3、5天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及CD8+T细胞各亚群的比例,采用资料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差异,并采用两组间多重比较方法比较特定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脓毒症发生相关的亚群;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对脓毒症的诊断效能;Pearson检验分析其与脓毒症患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脓毒症患者入ICU第1、3、5天的CD3+T淋巴细胞的比例显著低于非脓毒症患者[(54.32±16.44)%vs.(67.13±12.90)%、(59.42±14.49)%vs.(68.12±12.95)%、(58.81±17.47)%vs.(69.68±10.87)%,P均<0.05];进一步分析发现脓毒症患者入ICU第1、3、5天的CD8+效应记忆T细胞亚群的比例也显著低于非脓毒症患者[(25.45±10.55)%vs.(39.51±12.59)%、(27.38±11.19)%vs.(39.81±14.24)%、(28.56±12.38)%vs.(38.97±12.89)%,P均<0.05]。此外,脓毒症患者入ICU第3天的CD4+T淋巴细胞及CD8+Naive T细胞亚群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脓毒症患者[(64.88±10.94)%vs.(57.51±13.49)%、(22.85±17.00)%vs.(14.47±7.32)%,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3+T淋巴细胞比例、CD8+效应记忆T细胞亚群比例、血浆降钙素原(PCT)及CRP水平是患者发生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PCT水平与CD8+效应记忆T细胞亚群比例联合诊断脓毒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0(0.775~0.995)。结论CD8+效应记忆T细胞的比例及血浆PCT水平二者联合对脓毒症诊断具有较好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T淋巴细胞亚群 生物标志物 诊断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Musculin影响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雷廷 夏雨 +4 位作者 余静 刘可 种慧敏 李遂焰 严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39-546,共8页
目的探讨新型转录因子Musculin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获取野生型(wildtype,WT)和Musculin敲除(knockout,KO,-/-)小鼠骨髓细胞,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 目的探讨新型转录因子Musculin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获取野生型(wildtype,WT)和Musculin敲除(knockout,KO,-/-)小鼠骨髓细胞,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和IL-4体外诱导BMDC,7 d后加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继续培养24 h;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收集WT组和Musculin-/-组BMDC及上清,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细胞表达CD11c、CD40、CD80、CD86、PD-L1和IAIE的比例,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刺激异源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并计算刺激指数(stimulation indexes,SI),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IL-1β、IL-6、IL-10、IL-12(P40)、IL-12(P70)和TNF-α的水平。结果与WT组比较,Musculin-/-组BMDC形态相似,纯度无明显差异;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和CD86的比例显著下降(P<0.05),共抑制分子PD-L1和MHC-Ⅱ分子IAIE的比例也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刺激异源淋巴细胞后的数量和刺激指数上升,尤其是刺激5 d以后(P<0.05);上清中促炎因子IL-1β、IL-6、IL-12(P40)、IL-12(P70)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Musculin可能增强BMDC介导的免疫功能并抑制炎症反应,提示Musculin能够调控BMDC的生物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sculin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 生物学功能
下载PDF
磁珠固定多抗预测最大吸附活性识别阳性突变体
3
作者 种慧敏 冯一然 +1 位作者 杨晓兰 廖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3-757,767,共6页
目的考察磁珠固定多抗吸附细胞裂解液中酶/突变体,分析吸附酶活性对样品蛋白量响应曲线预测最大吸附活性(Vs)用于比较识别阳性突变体的可靠性。方法纯化重组表达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ECAP)及绿脓杆菌芳香硫酸酯酶(PAAS)为免疫原;兔抗血清... 目的考察磁珠固定多抗吸附细胞裂解液中酶/突变体,分析吸附酶活性对样品蛋白量响应曲线预测最大吸附活性(Vs)用于比较识别阳性突变体的可靠性。方法纯化重组表达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ECAP)及绿脓杆菌芳香硫酸酯酶(PAAS)为免疫原;兔抗血清用33%硫酸铵分级和DEAE-纤维素层析纯化得多抗。磁珠羧基活化后固定多抗;用对硝基酚显色底物,碱终止后测定405nm吸收增量反映酶活性;分析吸附响应曲线预测Vs。结果多抗磁珠吸附酶的容量约2.0mg/g磁珠。ECAP比活性超过PAAS比活性70倍。ECAP突变体R168K较野生型比活性提高约50%,用2.5μg多抗磁珠反应10min即可预测Vs识别此阳性突变体;用PAAS突变体G138S为起始酶,用10μg多抗磁珠测定吸附酶反应20min后吸收预测Vs,能识别活性提高20%以上的PAAS弱阳性突变体。结论只要被吸附酶活性能可靠测定,优化磁珠固定多抗的用量能预测低活性酶/突变体Vs进行比较识别阳性突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抗 突变体 最大吸附活性 预测 磁珠
下载PDF
重庆地区女性体检人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基因亚型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吕静 廖丹 +3 位作者 种慧敏 唱凯 皮燕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7期2112-2115,2120,共5页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女性体检人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情况,以及各基因亚型分布情况。方法对2062例体检女性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高危型HPV DNA。结果2062例体检女性的高危型HPV感染率14.21%(293/2062),其中单一感染、二重...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女性体检人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情况,以及各基因亚型分布情况。方法对2062例体检女性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高危型HPV DNA。结果2062例体检女性的高危型HPV感染率14.21%(293/2062),其中单一感染、二重感染和多重感染分别占全部感染人数的80.55%(236/293)、16.38%(48/293)和3.07%(9/293)。最常见的基因型别是HPV52(3.20%,66/2062),其次是HPV16(2.09%,43/2062)、HPV58(1.94%,40/2062)、HPV51(1.50%,31/2062)。按不同年龄分组,20~<30岁的高危型HPV感染率最高,为17.89%(51/285),其次是60~<70岁(15.09%,8/53)、50~<60岁(14.68%,48/327)、30~<40岁(13.64%,102/748)。另外,20~<30岁,30~<40岁,40~<50岁及50~<60岁这4个年龄段最常见的HPV感染型别均是HPV52型。结论重庆地区女性体检人群中高危型HPV以单一感染为主,HPV52型别感染最为常见。不同年龄段的高危型HPV阳性率及亚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实时荧光定量PCR 基因分型
下载PDF
芳香硫酸酯酶定点饱和突变方案的比较
5
作者 李亚平 种慧敏 +5 位作者 袁梅 周伟 卢进鹏 胡小蕾 廖飞 杨晓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9-464,共6页
目的比较随机引物与精确引物PCR扩增实施绿脓杆菌芳香硫酸酯酶(Pseudomonas aeruginosa arylsulfatase, PAAS)定点饱和突变的整体效率及成本,以建立高效实用的定点饱和突变方案。方法以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Escherichia coli alkaline ph... 目的比较随机引物与精确引物PCR扩增实施绿脓杆菌芳香硫酸酯酶(Pseudomonas aeruginosa arylsulfatase, PAAS)定点饱和突变的整体效率及成本,以建立高效实用的定点饱和突变方案。方法以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Escherichia coli alkaline phosphatase, ECAP)与PAAS融合表达质粒为模板,分别用针对PAAS目的位点的随机引物、精确引物等量混合物及单个精确引物,进行全质粒PCR扩增构建定点饱和突变体库;碱裂解细胞后高通量测定PAAS突变体与ECAP活性比值进行筛选,比较3种定点饱和突变建库方案需筛选的单克隆数量、所获突变体种类、整体耗时、整体成本及影响因素。结果用随机引物PCR对M72位定点饱和突变有明显密码子偏好性,筛选超600个单克隆仅获得10种预期突变体,但对G138位定点饱和突变未见明显的密码子偏好性且筛选不到150个单克隆获得18种预期突变体;精确引物等量混合物对M72位实施定点饱和突变,筛选不超过190个克隆成功获得19种预期突变体;单个精确引物对M72位逐个PCR实施定点饱和突变,仅各筛选2个单克隆就获得19种预期突变体。单个精确引物逐个PCR实施定点突变所获饱和突变体库完整,需筛选的单克隆数最少,总耗时和总成本最低;相比之下,用随机引物和精确引物等量混合物实施定点饱和突变时,所需筛选的单克隆数、整体耗时及成本均显著增加。结论解析序列-活性关系时,用单个精确引物逐个PCR实施定点饱和突变有显著整体成本和效率优势;仅筛选阳性突变体时,用精确引物等量混合物进行PCR建库在成本和效率上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硫酸酯酶 定点饱和突变 随机引物 精确引物等量混合物 单个精确引物
下载PDF
尿源性脓毒症患者免疫细胞亚群及其功能指标的动态变化
6
作者 陈国昇 文大林 +6 位作者 种慧敏 张鹏 杜娟 杨堃 张可珺 邓进 张安强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31-437,442,共8页
目的探索尿源性脓毒症患者免疫细胞亚群及其功能指标的动态变化,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择2021年3月—2022年3月由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战创伤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ICU)连续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脓毒... 目的探索尿源性脓毒症患者免疫细胞亚群及其功能指标的动态变化,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择2021年3月—2022年3月由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战创伤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ICU)连续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脓毒症30例,非脓毒症30例。按照感染来源,将患者分为尿源性脓毒症患者组15例以及非尿源性脓毒症患者组15例。采集患者入ICU后第1、3、5天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比例、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并检测各亚群人类白细胞抗原DR(human leucocyte antigen DR,HLA-DR)、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以及CD64的表达变化,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其在各组患者中的差异变化,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上述指标与脓毒症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尿源性脓毒症患者入ICU第1、3、5天的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AssessmentⅡ,APACHEⅡ)、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与非尿源性脓毒症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源性脓毒症患者在入ICU第1天的淋巴细胞(Lym)比例以及B淋巴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非尿源性脓毒症患者[Lym:(4.50±2.84)%vs(8.32±6.50)%,B淋巴细胞:(47.88±23.82)%vs(72.33±21.85)%,P<0.05];而T淋巴细胞在第3天及第5天均显著升高[第3天:(64.75±9.78)%vs(53.70±16.77)%,第5天:(66.96±9.32)%vs(49.99±20.19)%,P<0.05]。入ICU第5天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尿源性脓毒症患者中显著降低[(1.87±1.62)%vs(3.93±2.71)%,P<0.05]。与非尿源性脓毒症患者相比较,尿源性脓毒症患者入ICU第1、3、5天PD-1在T细胞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第1天:(16.30±5.47)%vs(21.56±6.99)%,第3天:(16.48±6.98)%vs(25.79±11.07)%,第5天:(15.75±8.12)%vs(24.32±11.64)%,P<0.05];PD-1在第1、3天CD4+T细胞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第1天:(17.11±6.97)%vs(23.42±7.67)%,第3天:(19.20±12.18)%vs(29.79±15.11)%,P<0.05];PD-1在第5天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13.70±5.54)%vs(21.71±11.72)%,P<0.05],PD-1在第3、5天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第3天:(24.88±15.06)%vs(37.07±15.14)%,第5天:(19.77±14.29)%vs(35.79±17.71)%,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入ICU第3、5天中性粒细胞与相应时间的SOFA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93、0.584,P<0.05);第3天的中性粒细胞比例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53,P=0.003),第3天的Treg细胞比例与SOFA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2,P=0.018);第5天淋巴细胞比例与SOF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8,P=0.014),在第3、5天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747、-0.624,P<0.05)。结论免疫细胞及其亚群在不同感染来源的脓毒症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尿源性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PD-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尿源性脓毒症患者的免疫细胞亚群的改变可用于评估脓毒症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源性脓毒症 免疫细胞亚群 功能指标 动态变化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创伤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动态变化及其与创伤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俊 文大林 +9 位作者 种慧敏 甘乐彬 杜娟 张华才 都定元 曾灵 张可珺 蒋建新 张安强 邓进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3-228,共6页
目的研究严重创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在创伤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纳入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伤后1、3、5、7、14 d外周血,分离白细胞... 目的研究严重创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在创伤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纳入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伤后1、3、5、7、14 d外周血,分离白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表面CD64、CD274、CD279表达及CD3^(+)总T淋巴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根据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和伤后28 d内是否发生脓毒症分组,分析患者细胞免疫指标的动态变化及与创伤严重程度、感染并发症的关系;进一步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细胞免疫指标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I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42例创伤患者,其中ISS>25分的严重伤患者8例,16分<ISS≤25分的重伤患者及ISS≤16分的轻伤患者各17例;伤后28 d内发生脓毒症6例,脓毒症发病率为14.3%。在创伤发生后不同时间点比较各细胞免疫指标动态变化显示,CD64指数和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H=15.464、P=0.004,F=2.491、P=0.035)。伤后1 d和3 d,损伤越重的患者,其CD64指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CD279阳性率越高。伤后1 d轻伤、重伤、严重伤患者的CD64指数分别为2.81±1.79、1.77±0.92、3.49±1.09,中性粒细胞CD279阳性率分别为1.40%(0.32%,2.04%)、0.95%(0.44%,2.70%)、12.73%(3.00%,25.20%),淋巴细胞CD279阳性率分别为3.77%(3.04%,5.15%)、4.71%(4.08%,6.32%)、8.01%(4.59%,11.59%),单核细胞CD279阳性率分别为0.57%(0.24%,1.09%)、0.85%(0.22%,1.25%)、6.74%(2.61%,18.94%),其中严重伤患者CD64指数显著高于重伤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CD279阳性率显著高于轻伤和重伤患者(均P<0.05)。伤后3 d,严重伤患者CD64指数和淋巴细胞CD279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重伤患者〔4.58±2.41比2.43±1.68,7.35%(5.90%,12.28%)比4.63%(3.26%,6.06%),均P<0.05〕。发生脓毒症的患者伤后1 d CD64指数和单核细胞CD279阳性率显著高于未发生脓毒症的患者〔4.06±1.72比2.36±1.31,3.29%(1.14%,12.84%)比0.67%(0.25%,1.48%),均P<0.05〕,伤后3 d淋巴细胞CD279阳性率显著高于未发生脓毒症的患者〔8.73%(7.52%,15.82%)比4.67%(3.82%,6.21%),P<0.05〕。此外,相关性分析显示,伤后1 d,淋巴细胞CD279阳性率与SOFA和ISS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33、0.394,均P<0.05);单核细胞CD279阳性率与APACHEⅡ、SOFA和ISS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9、0.452、0.490,均P<0.01);中性粒细胞CD279阳性率与APACHEⅡ和ISS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8、0.388,均P<0.05)。结论CD64指数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CD279表达水平与创伤患者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监测细胞免疫功能可能对创伤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脓毒症 细胞免疫 CD64 CD279
原文传递
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及CD64表达水平对脓毒症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6
8
作者 陈国昇 文大林 +7 位作者 种慧敏 张鹏 杜娟 彭国璇 何沅醚 张可珺 张安强 邓进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21-926,共6页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亚群及CD64表达水平在脓毒症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由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连续收治的30例脓毒症和30例非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亚群及CD64表达水平在脓毒症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由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连续收治的30例脓毒症和30例非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入ICU后1、3、5 d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亚群比例和表面CD64表达水平,分析其在脓毒症与非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脓毒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各危险因素对脓毒症的诊断效能。结果入ICU后1 d,脓毒症患者的单核细胞及经典型单核细胞在白细胞(WBC)中的比例显著低于非脓毒症患者〔单核细胞占WBC比例:(4.13±2.03)%比(6.53±3.90)%,经典型单核细胞占WBC比例:1.97(1.43,2.83)%比3.37(1.71,5.98)%,均P<0.05〕;非经典型单核细胞在单核细胞中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脓毒症患者〔(11.42±9.19)%比(6.57±4.23)%,P<0.05〕;CD64在单核细胞、经典型单核细胞、中间型单核细胞及非经典型单核细胞上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脓毒症患者〔平均荧光强度(MFI):单核细胞为13.10±6.01比9.84±2.83,经典型单核细胞为13.58±5.98比10.03±2.84,中间型单核细胞为13.48±6.35比10.22±2.99,非经典型单核细胞为8.21±5.52比5.79±2.67,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典型单核细胞CD64〔优势比(OR)=1.299,95%可信区间(95%CI)为1.027~1.471,P=0.025〕和非经典型单核细胞占单核细胞比例(OR=1.348,95%CI为1.034~1.758,P=0.027)是脓毒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经典型单核细胞CD64、非经典型单核细胞占单核细胞比例联合降钙素原(PCT)诊断脓毒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1。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入ICU 1 d经典型单核细胞CD64表达水平与入ICU 1、3、5 d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64、-0.428、-0.368,均P<0.05)。结论外周血经典型单核细胞CD64表达、非经典型单核细胞占单核细胞比例及血浆PCT水平3者联合对脓毒症诊断具有较好的效能,并能评估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单核细胞亚群 CD64 生物标志物 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