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巢湖典型农业区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 被引量:39
1
作者 秦先燕 李运怀 +1 位作者 孙跃 彭苗枝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7年第4期455-463,共9页
重金属来源解析是防止或减少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必要前提。为此,采集并分析了环巢湖典型农业区408个表层土壤样品中As、Cd、Cr、Cu、Ni、Pb、Zn等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地积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污染总体处于0~1级。综合相关性分析... 重金属来源解析是防止或减少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必要前提。为此,采集并分析了环巢湖典型农业区408个表层土壤样品中As、Cd、Cr、Cu、Ni、Pb、Zn等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地积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污染总体处于0~1级。综合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可知:(1)Cd、Cu、Pb、Zn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畜禽粪肥和化肥等人类活动;(2)成土母质是Cr和Ni的主要来源;(3)As有人类活动和成土母质双重来源。用绝对主成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PCS-MLR)对土壤中重金属来源进行了定量解析,解析结果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相符。可见,多元统计分析结合APCS-MLR模型能很好地应用于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地积累指数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APCS-MLR
下载PDF
基于GIS的环巢湖地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被引量:12
2
作者 秦先燕 彭苗枝 +2 位作者 焦团理 李玉明 李运怀 《地质与资源》 CAS 2020年第2期180-186,共7页
为了了解地质环境条件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匹配程度,开展了环巢湖地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在分析地质环境特征的基础上,从本底和状态两个角度建立了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打分法分别确定各个评... 为了了解地质环境条件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匹配程度,开展了环巢湖地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在分析地质环境特征的基础上,从本底和状态两个角度建立了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打分法分别确定各个评价指标权重,并基于GIS软件对各指标层加权叠加,最后获得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结果表明,环巢湖地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本底状况较好,中-高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3.52%;承载状态主要为盈余-均衡区,超载区面积仅占总面积的0.33%,零星分布在银屏山、刘家墩和雾顶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 承载能力 评价 GIS 层次分析法 巢湖 安徽省
下载PDF
巢湖北部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秦先燕 彭苗枝 +2 位作者 胡波 吴剑雄 孙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26-434,共9页
以巢湖北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65个表层土壤样品中As,Cd,Cr,Cu,Hg,Ni,Pb和Zn含量及污染特征,并与其他地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了对比.利用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8种重... 以巢湖北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65个表层土壤样品中As,Cd,Cr,Cu,Hg,Ni,Pb和Zn含量及污染特征,并与其他地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了对比.利用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平均含量顺序依次为:Cr>Zn>Ni>Pb>Cu>As>Cd>Hg,Cd和Hg变异系数较大,且对深层土壤元素有较明显的富集作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土壤各重金属均为清洁水平,污染程度依次为:Pb>Cr>As=Ni>Cu>Cd>Zn>Hg;综合污染指数表明土壤总体为清洁水平.在8种重金属中,Cd和Hg是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处于强生态风险的主要因子,贡献率分别为19.40%和72.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表层土壤 重金属 内梅罗 生态风险 评价
下载PDF
洞庭湖四种优势湿地植物茎、叶通气组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秦先燕 谢永宏 陈心胜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0-405,共6页
对通气组织的解剖观察有助于了解湿地植物的生长、分布及对不同生境的适应。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洞庭湖湿地沿水位高程梯度分布的4种优势植物——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红穗苔草Carex ... 对通气组织的解剖观察有助于了解湿地植物的生长、分布及对不同生境的适应。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洞庭湖湿地沿水位高程梯度分布的4种优势植物——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红穗苔草Carex argyi、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的茎和叶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茎通气组织的形成部位主要在皮层、维管束和髓腔,其中髓腔所占比例最大(>77%)。茎通气组织大小为:水蓼(57.8%)>红穗苔草(45.5%)≥虉草(41.7%)≥荻(37.8%)。4种湿地植物的叶均在叶肉组织和(或)维管束内形成通气组织,如荻、虉草的形成部位是维管束,水蓼的是叶肉组织,而红穗苔草在叶肉组织和维管束内均可以形成,但以叶肉组织中为主,占99%。红穗苔草叶通气组织最发达,为33.8%,其它3种植物相对不发达,仅为0.13%~1.68%。除虉草外,其它3种植物通气组织大小与其分布位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见,湿地植物通气组织与其分布有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气组织 解剖学 分布 生境 湿地植物
下载PDF
退田还湖后洞庭湖区土壤颗粒组成和化学特性的变化 被引量:30
5
作者 杨刚 谢永宏 +3 位作者 陈心胜 李峰 任勃 秦先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392-6400,共9页
土壤质量变化的长期动态监测是评价"退田还湖"工程实施后生态学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洞庭湖区3种不同退田还湖模式(自然恢复、种植芦苇和种植杨树)下的典型"双退"区(青山垸、官垸和小集成)为对象,通过与相邻堤... 土壤质量变化的长期动态监测是评价"退田还湖"工程实施后生态学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洞庭湖区3种不同退田还湖模式(自然恢复、种植芦苇和种植杨树)下的典型"双退"区(青山垸、官垸和小集成)为对象,通过与相邻堤垸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揭示退田还湖后土壤生态特征的变化及其成因。研究发现,以种植杨树作为湿地恢复模式的小集成样地促进了粘粒和粉粒的形成,并能快速累积有机质、全磷、全钾;以种植芦苇为恢复方式的官垸样地中,由于经常受洪水影响而使土壤物理性质有向自然生态系统转化的趋势,同时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而全磷含量增加;以恢复自然湖泊为方式的青山垸样地中,土壤物理特性和全量元素含量无明显变化。研究认为优势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自然过程的强弱等是造成洞庭湖"退田还湖"系统中土壤颗粒组成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田还湖 洞庭湖 恢复 土壤特性
下载PDF
白洋淀水生植被初步调查 被引量:36
6
作者 李峰 谢永宏 +3 位作者 杨刚 任勃 侯志勇 秦先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597-1603,共7页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白洋淀水生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类型、分布格局及物种生物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白洋淀湿地共有水生植物39种,隶属于21科32属,其中挺水植物16种,沉水植物14种,浮叶根生植物6种,漂浮植物3种.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白洋淀水生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类型、分布格局及物种生物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白洋淀湿地共有水生植物39种,隶属于21科32属,其中挺水植物16种,沉水植物14种,浮叶根生植物6种,漂浮植物3种.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水生植物共减少了9种,群落类型也由原来的16种变为现在的13种,大面积轮叶黑藻、大茨藻等优势群落消失,物种分布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群落生物量较1980年大幅下降.人工养殖、污染物随意排放和水位的变化可能是造成白洋淀湿地退化、水生植被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水生植被 生物量
下载PDF
洞庭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任勃 杨刚 +5 位作者 谢永宏 黄继山 罗文泊 秦先燕 李锋 侯志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11,共4页
对洞庭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与主要营养元素循环相关的关键土壤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0—30 cm土层,土地利用方式对4种酶活性的影响极其显著,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受土地利用方... 对洞庭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与主要营养元素循环相关的关键土壤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0—30 cm土层,土地利用方式对4种酶活性的影响极其显著,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逐渐减小。碱性磷酸酶、蔗糖酶与脲酶在整个土壤剖面中受到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都较大,而过氧化氢酶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只限于0—30 cm土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表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土壤营养元素的循环与土壤剖面结构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区 酶活性 土地利用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澧水河口区与目平湖心区的基本生态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谢永宏 李锋 +2 位作者 侯志勇 陈心胜 秦先燕 《生态科学》 CSCD 2008年第6期439-445,共7页
通过对澧水入湖口至目平湖的样带调查,系统研究了河口区和湖心区的水体、土壤和生物学等基本生态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水流速度从河口区至湖心区几乎呈直线下降,水深是河口区大而湖心区小,其它指标如透明度和水体营养含量(硝... 通过对澧水入湖口至目平湖的样带调查,系统研究了河口区和湖心区的水体、土壤和生物学等基本生态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水流速度从河口区至湖心区几乎呈直线下降,水深是河口区大而湖心区小,其它指标如透明度和水体营养含量(硝氮、氨氮、总氮、总磷)维持在一范围内波动的趋势。(2)湖心区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质、氮和磷含量,而河口区(壶口)的有机质、氮和磷含量相对较低。(3)河口区不适合水生植物生长,而湖心区是植物生长繁殖的主要区域,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4)湖心区的水文和土壤环境(如适当水流和水深,肥沃的土壤)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河口区因水流速度太大、土壤相对贫瘠等是沉水植物无法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原因。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河口区和湖心区的水体理化特征、土壤理化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水流速度是调控生态特征变化的决定性或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湖心 子系统 生态特征 水生植物
下载PDF
基于GIS和AHP的灰色评估法在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以黄山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彭苗枝 秦先燕 何苗 《地质与资源》 CAS 2019年第1期85-89,共5页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工程建设活动日趋频繁.在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前进行地质条件分析、适宜性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工程建设适宜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各因素间相互关联但影响程度不同.文章以黄山市中心城区为实例,从地质环境条件角度出...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工程建设活动日趋频繁.在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前进行地质条件分析、适宜性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工程建设适宜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各因素间相互关联但影响程度不同.文章以黄山市中心城区为实例,从地质环境条件角度出发,介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层次分析法(AHP)的灰色评估法在实际评价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该方法首先选取与工程建设适宜性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在对评价单因子定性评价的基础上,用AHP确定各评价单因子的权重,最后用灰色评估法对工程建设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估.该应用效果较好,可在同类评价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建设 地理信息系统 层次分析法 灰色评估 适宜性评价 地质环境条件 黄山市
下载PDF
影响黄山市中心城区工程建设的地质因素及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2
10
作者 彭苗枝 秦先燕 何苗 《华东地质》 2019年第1期67-73,共7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研究黄山市中心城区地形地貌、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质灾害等可能影响工程建设的主要地质因素的发育特征,并运用多因子分级加权指数法进行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区可划分为工程建设适宜区、...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研究黄山市中心城区地形地貌、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质灾害等可能影响工程建设的主要地质因素的发育特征,并运用多因子分级加权指数法进行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区可划分为工程建设适宜区、较适宜区和适宜性差区3个等级;黄山市中心城区地质环境总体较好,工程建设适宜区和较适宜区面积广且成片分布,与定性认识基本吻合。以上认识可为黄山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布局、建设、发展及工程选址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建设 地质因素 适宜性评价 中心城区 黄山市
下载PDF
桐城水芹适宜种植区评价
11
作者 李运怀 秦先燕 +2 位作者 沈华 岳运华 马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23期101-107,共7页
桐城水芹是安徽省著名的特产蔬菜。为了扩大种植范围,在生态地质环境和水芹现状种植区调查,以及样品采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水芹适宜生长要素,评价水芹适宜种植区。结果表明,水芹现状种植区适宜生长要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土壤母质与土壤... 桐城水芹是安徽省著名的特产蔬菜。为了扩大种植范围,在生态地质环境和水芹现状种植区调查,以及样品采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水芹适宜生长要素,评价水芹适宜种植区。结果表明,水芹现状种植区适宜生长要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土壤母质与土壤类型、灌溉水源与水质、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基于单要素评价结果,多要素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芹适宜种植区主要沿着龙眠河和挂车河分布,面积合计约107 km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芹 种植 安徽 特产 蔬菜
下载PDF
城市建设对温泉的影响评价——以巢湖半汤为例
12
作者 李运怀 彭苗枝 秦先燕 《安徽地质》 2014年第4期285-290,共6页
城市建设必然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但城市建设对温泉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评价研究极少。本文以巢湖半汤为例,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将温泉组成划分为补给区、径流通道和排泄区。分析了城市建设对温泉的影响因素,并分别评价了这些因素对温泉... 城市建设必然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但城市建设对温泉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评价研究极少。本文以巢湖半汤为例,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将温泉组成划分为补给区、径流通道和排泄区。分析了城市建设对温泉的影响因素,并分别评价了这些因素对温泉各组成部分的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巢湖半汤规划区城市建设总体上对温泉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划区 建筑物 水文地质 地下水
下载PDF
店埠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涛 秦先燕 吴剑雄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3-825,共13页
巢湖是我国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水体,但近年来一直处于较高的富营养化水平.以巢湖二级支流店埠河流域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为研究对象,测试不同水体水化学组成和氢氧同位素值,综合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和离子比值等方法,分析... 巢湖是我国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水体,但近年来一直处于较高的富营养化水平.以巢湖二级支流店埠河流域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为研究对象,测试不同水体水化学组成和氢氧同位素值,综合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和离子比值等方法,分析其季节性和空间变化特征,探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大气降水是店埠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地表水的蒸发分馏效应比地下水更显著.不同时期,地表水比地下水更富集氢氧稳定同位素.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均呈季节性变化特征,丰水期相对富集,枯水期相对贫化.②店埠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均为弱碱性水,地表水中各离子浓度明显小于地下水,地表水中阳离子以Ca^(2+)和Na^(+)为主,地下水中阳离子以Ca^(2+)为主,水体中的优势阴离子均为HCO_(3)^(-).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以HCO_(3)·Cl-Na·Ca型水为主,地下水以HCO_(3)-Na·Ca型水为主.③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水化学指标浓度具有一定的时空差异性.从丰水期到枯水期,地表水中TDS、K^(+)、Na^(+)、Ca^(2+)、Mg^(2+)、Cl^(-)和SO_(4)^(2-)浓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地下水中Na^(+)、Ca^(2+)和Mg^(2+)浓度整体变化不大,略有增加趋势,Cl^(-)、SO_(4)^(2-)和NO_(3)^(-)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从上游到下游,地表水中主要水化学指标浓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NO_(3)^(-)浓度增幅最大.地下水在径流方向上主要水化学指标浓度整体变化不大,但呈现出排泄区大于补给区的规律.④水体水化学特征的形成主要受水-岩作用控制,同时还受到人为因素影响.水-岩作用主要为硅酸盐岩、盐岩和碳酸盐岩等矿物的风化溶解.污水处理厂污水、生活污水和粪肥等污染物已明显改变了局部水体的水化学特征.⑤与2016年相比,地表水中的NO_(3)^(-)浓度已有不同程度地减少,当地政府进行的氮污染控制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在店埠河下游、部分支流(定光河和马桥河)和部分居民点加强对污水及粪肥的污染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店埠河流域 水化学特征 水化学成因 离子来源 氢氧稳定同位素 巢湖
原文传递
From sea to land: assessment of the bio-transport of phosphorus by penguins in Antarctica
14
作者 秦先燕 孙立广 +4 位作者 BLAIS Jules M. 王玉宏 黄涛 黄温 谢周清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48-154,共7页
In Antarctica, the marine ecosystem is dynamically interrelated with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An example of the link between these two ecosystems is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of phosphorus. Bio- vectors, such as peng... In Antarctica, the marine ecosystem is dynamically interrelated with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An example of the link between these two ecosystems is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of phosphorus. Bio- vectors, such as penguins, transport phosphorus from sea to land, play a key role in this cycle. In this paper, we selected three colonies of penguins, the most important seabirds in Antarctica, and computed the annual quantity of phosphorus transferred from sea to land by these birds. Our results show that adult penguins from colonies at Ardley Island, the Vestfold Hills, and Ross Island could transfer phosphorus in the form of guano at up to 12 349, 167 036, and 97 841 kg/a, respectively, over their breeding period. These quantities are equivalent to an annual input of 3.96× 10^9-1.63 × 10^10 kg of seawater to the land of Antarctica. Finally, we discuss the impact of phosphorus on the ice-flee areas of the Antarct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Ocean sea-land ecosystem phosphorus cycle PENGUIN GUANO
下载PDF
湿地植物间竞争和促进互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5
作者 秦先燕 谢永宏 陈心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7-123,共7页
湿地植物间关系主要包括竞争(负效应)和促进(正效应),是湿地生态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植物分布、群落和生态系统组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阐述了竞争理论及影响湿地植物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介绍了促进作用及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 湿地植物间关系主要包括竞争(负效应)和促进(正效应),是湿地生态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植物分布、群落和生态系统组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阐述了竞争理论及影响湿地植物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介绍了促进作用及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形成机理,详细综述了植物间关系转变的主要理论以及影响湿地植物间关系转变的主要环境因子(水位、温度、盐度、生物因子)。随着环境胁迫强度的增加,植物间关系一般会从竞争转变为促进作用,即优越条件下以竞争为主,胁迫条件下以促进作用为主。针对当前湿地植物间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滨海盐生湿地,类型较单一的情况,认为将来需加强对淡水湿地、河口湿地等各类系统的研究。同时,加强湿地植物间关系转变的生物学机制、时间效应,对新研究方法的探索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湿地植物间竞争和促进作用的发生及转变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竞争 促进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南极海-陆界面营养物质流动和磷循环 被引量:5
16
作者 秦先燕 黄涛 孙立广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5-203,共9页
南极大陆气候严寒、营养贫瘠,企鹅、海豹等生物能传递海洋中的营养物质到陆地,这些营养物质是维系南极无冰区生态系统的基础。本文首先阐述了海洋向南极无冰区输入营养物质的方式,重点介绍了生物方式输入的营养物质对无冰区生态系统组... 南极大陆气候严寒、营养贫瘠,企鹅、海豹等生物能传递海洋中的营养物质到陆地,这些营养物质是维系南极无冰区生态系统的基础。本文首先阐述了海洋向南极无冰区输入营养物质的方式,重点介绍了生物方式输入的营养物质对无冰区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无冰区向近海输入营养物质的方式及其影响。然后,以西南极法尔兹半岛为例,对企鹅、海豹传输的营养物质磷在陆地、淡水生态系统中的记录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南极近海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机理,估算了磷循环通量。结果表明,南极阿德雷岛磷的外来营养源包括物理输入、生物输入和大气沉降输入3种,其中,生物输入(企鹅粪)占94.34%~99.74%,在近海磷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鹅 生物传输 标型元素 生物地球化学 通量 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北部太阳辐射影响的晚全新世温度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毓新 刘卫国 +7 位作者 赵成 王政 王欢业 刘毅 秦先燕 胡启后 安芷生 柳中晖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1681-1681,共1页
近年来,小冰期(约公元1400~1850年)的气候变化已经得到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但是,在中世纪暖期(约公元800~1400年)温度是否比近50年温度高这个问题上,仍存在很多争论.有气候模型表明,包括青藏高原北部在内的中亚地区在中世纪暖期的... 近年来,小冰期(约公元1400~1850年)的气候变化已经得到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但是,在中世纪暖期(约公元800~1400年)温度是否比近50年温度高这个问题上,仍存在很多争论.有气候模型表明,包括青藏高原北部在内的中亚地区在中世纪暖期的温度仍然低于现代温度.然而,这一区域包含中世纪暖期的高分辨温度记录非常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部 温度变化 晚全新世 辐射影响 中世纪暖期 太阳 气候变化 气候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