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出血家犬微创血肿清除术时间窗研究
1
作者 秦冠南 王帆 伍国锋 《贵州医药》 CAS 2016年第8期822-825,共4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来评价微创血肿清除术的最佳时间窗。方法将25只家犬随机分为模型组(n=5)和微创组(n=20),抽取自体动脉血注入基底节制作脑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内科治疗,微创组又随机分为6h、12h、18h、24h四个亚组,每组5只家犬,...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来评价微创血肿清除术的最佳时间窗。方法将25只家犬随机分为模型组(n=5)和微创组(n=20),抽取自体动脉血注入基底节制作脑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内科治疗,微创组又随机分为6h、12h、18h、24h四个亚组,每组5只家犬,分别于造模成功后6h、12h、18h、24h行微创手术,两组均于造模成功后及14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提取血肿周围脑组织,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血脑屏障及脑组织含水量。结果 (1)血脑屏障通透性:与模型组相比,各微创组血脑屏障通透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内与6h组相比,12h、18h、24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h、18h、24h组任两组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脑含水量:与模型组相比,6h、12h、18h组显著下降(P<0.01),24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6h组相比,12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h、24h组差异显著(P<0.01);12h、18h、24h组任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4d后微创6h、12h、18h、24h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模型组相比均降低(P<0.05);其中微创6h组评分较12h、18h、24h组更低(P<0.05);微创12h、18h、24h组任两组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后24h内,尤其是6h内行微创血肿清除术能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减轻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微创血肿清除术 时间窗 血脑屏障 脑含水量
下载PDF
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11
2
作者 宋安军 伍国锋 +4 位作者 任思颖 王丽琨 毛远红 熊洁 秦冠南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7期858-861,共4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及血清CRP影响。方法:60例脑出血患者均分为微创手术组(行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和药物治疗组,比较2组患者的血肿清除时间、住院时间及复方甘露醇用量,记录2组患...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及血清CRP影响。方法:60例脑出血患者均分为微创手术组(行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和药物治疗组,比较2组患者的血肿清除时间、住院时间及复方甘露醇用量,记录2组患者入院及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2组患者入院时、微创手术后1 d时或同时点药物治疗组、出院时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微创手术组血肿清除时间、住院时间及复方甘露醇用量少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2组患者血清CRP水平、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手术组患者手术后1 d时的血清CRP水平高于治疗前和同时点药物治疗组(P<0.05),而药物组(微创组手术后1d的同时点)血清CRP水平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2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处于正常值内(P>0.05),但微创手术组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出院时,2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微创手术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能减少脑组织的损害程度,疗效优于药物治疗,术后1 d时血清CRP水平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立体定向微创术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C反应蛋白质 头部损伤 穿透性
下载PDF
立体定向微创技术清除颅内血肿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改善脑出血患者预后 被引量:4
3
作者 孙一彤 王丽琨 +7 位作者 任思颖 毛远红 宋安军 秦冠南 胡晓纯 李颖慧 李琦 伍国锋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年第12期714-717,721,共5页
目的:探索阿托伐他汀联合立体定向微创技术清除颅内血肿的疗效。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98例。随机分为微创手术组75例,予以微创手术及常规药物治疗;联合治疗组23例,予以微创手术及常规药物治疗,同时于入院后24 h内开始予... 目的:探索阿托伐他汀联合立体定向微创技术清除颅内血肿的疗效。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98例。随机分为微创手术组75例,予以微创手术及常规药物治疗;联合治疗组23例,予以微创手术及常规药物治疗,同时于入院后24 h内开始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治疗90 d。随访90 d。主要终点指标:90 d时mRS评分提示不良结局(>3分)的患者比例;次要终点指标:颅脑CT血肿体积的变化。结果:治疗后1周、2周及出院时,2组血肿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0 d,微创手术组不良结局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联合治疗组(P<0.01);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已选择立体定向微创技术清除颅内血肿的患者,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90 d时的临床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立体定向微创技术 阿托伐他汀 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治疗改善脑出血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孙一彤 任思颖 +7 位作者 王丽琨 宋安军 毛远红 秦冠南 胡晓纯 李颖慧 李琦 伍国锋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2年第9期502-508,共7页
目的:探索阿托伐他汀治疗脑出血能否改善患者发病后3月的临床预后。方法:纳入选择保守治疗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13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4例和他汀组47例。2组均按中国脑出血指南进行治疗,其中他汀组于入院后24 h内开始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20... 目的:探索阿托伐他汀治疗脑出血能否改善患者发病后3月的临床预后。方法:纳入选择保守治疗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13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4例和他汀组47例。2组均按中国脑出血指南进行治疗,其中他汀组于入院后24 h内开始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此后按照20 mg/d的剂量继续服用90 d;随访主要结果指标是随机化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序贯分析及不良结局的患者比例,不良结局定义为死亡(m RS评分=6分)或重大残疾(m RS评分3~5分)。mRS≤2分认为临床结局良好。次要结局指标是治疗后患者血肿体积的影像学变化。结果:他汀组治疗有效且结局良好31例(65.96%);对照组结局良好31例(36.90%),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随访观察对照组死亡27例(32.14%),他汀组死亡6例(1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至随访结束他汀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没有因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而需停药者,且他汀组再次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无明显增加。结论:选择保守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于入院后24 h内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3月时患者预后情况,同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阿托伐他汀 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神经功能 脑出血预后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对结核性脑膜炎大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受体表达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代传扬 管弦乐 秦冠南 《贵州医药》 CAS 2022年第4期507-509,共3页
目的探究糖皮质激素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核性脑膜炎(TBM)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TBM模型,分别接受地塞米松及甲强龙治疗,然后对大鼠脑组织进行脑含水量测定、HE染色、免疫组化和炎症因... 目的探究糖皮质激素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核性脑膜炎(TBM)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TBM模型,分别接受地塞米松及甲强龙治疗,然后对大鼠脑组织进行脑含水量测定、HE染色、免疫组化和炎症因子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BM组大鼠脑含水量增加(P<0.05),炎性因子水平和VEGF、VEGFR2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使用激素治疗后的脑组织含水量、炎症因子及VEGF水平下降(P<0.05),VEGFR1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差异化调控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从而减轻TBM大鼠脑组织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结核性脑膜炎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炎症因子
下载PDF
脑立体定向植入海马电极监测颞叶内侧癫痫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孙良先 伍国锋 +2 位作者 任思颖 秦冠南 毛远红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33-237,共5页
目的观察应用脑立体定向微创穿刺技术植入海马电极监测颞叶内侧癫痫的效果。方法13例耐药性颞叶内侧癫痫患者,主要表现为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及继发性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根据临床症状、MRI等资料初步确定癫痫灶位于海马区域,在脑立... 目的观察应用脑立体定向微创穿刺技术植入海马电极监测颞叶内侧癫痫的效果。方法13例耐药性颞叶内侧癫痫患者,主要表现为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及继发性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根据临床症状、MRI等资料初步确定癫痫灶位于海马区域,在脑立体定向仪引导下于双侧海马植入8-触点深部电极,监测24~72h,从而确认癫痫灶是否位于海马区域。结果13例患者经过72h监测,共监测到7例有29次临床发作,发作期脑电变化表现为在背景波形基础上出现阵发性高幅慢波或棘尖慢复合波,从某个电极点开始,迅速扩展到同侧其他电极点甚至对侧电极;头皮脑电在延迟1-2s后出现3~4Hz的高幅8节律。6例未监测到临床发作的患者,海马电极监测到发作性局灶性高幅慢波或尖慢综合波,而头皮电极未监测到明显异常。13例患者中6例接受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或立体定向病灶损毁术,随访3-8个月,效果满意。结论脑立体定向植入海马电极监测颞叶内侧癫痫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可以判断癫痫病灶的起源,为外科进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提供有力依据,对于视频脑电图或其他手段难以记录到癫痫样波形或难以判断癫痫样放电起源的患者可进行脑立体定向深部电极脑电图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颞叶 海马 电极 植入 立体定位技术 脑电描记术
原文传递
耐药性颞叶内侧癫痫发作前期海马脑电特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任思颖 伍国锋 +1 位作者 秦冠南 毛远红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25-828,共4页
目的观察耐药性颞叶内侧癫痫患者发作前期海马电极脑电活动特点,为判断和切除癫痫病灶提供神经电生理学依据。方法对16例非侵入性手段难以明确病灶的耐药性颞叶内侧癫痫患者进行双侧海马电极监测,患者停用抗癫痫药在非麻醉状态下监测4... 目的观察耐药性颞叶内侧癫痫患者发作前期海马电极脑电活动特点,为判断和切除癫痫病灶提供神经电生理学依据。方法对16例非侵入性手段难以明确病灶的耐药性颞叶内侧癫痫患者进行双侧海马电极监测,患者停用抗癫痫药在非麻醉状态下监测48~72h,分析癫痫发作前期海马电极脑电图资料,探讨耐药性颞叶内侧癫痫发作前期海马电极脑电活动特点。结果16例发作间期记录到背景活动基础上出现局限于某几个电极点的阵发性高幅慢波1例、发作性快波节律1例、棘波或棘尖慢复合波14例,视为异常脑电活动;经过48—72h监测,10例监测到33次临床癫痫发作,发作起始期海马电极均可记录到清晰可辨的癫痫样脑电波形。结论颞叶内侧癫痫临床发作起始期海马电极癫痫样放电清晰可辨,部位局限,易于确定癫痫性活动起源部位。对于非侵入性手段难以判断癫痫样放电起源的颞叶内侧癫痫可采用脑立体定向技术植入海马深部电极进行脑电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叶内侧癫痫 海马 深部电极 立体定向技术 视频脑电图 海马脑电图
原文传递
立体定向微创不同穿刺针数对清除颅内血肿及降低颅内压效果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宋安军 伍国锋 +3 位作者 任思颖 王丽琨 秦冠南 毛远红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9年第6期664-670,共7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微创不同穿刺针数清除颅内血肿及降低颅内压的效果。方法选择72例幕上脑出血量为30-55 mL行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患者,根据不同手术穿刺针数分为两针穿刺组(36例)和单针穿刺组(36例)。两组均将未带有引流管的...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微创不同穿刺针数清除颅内血肿及降低颅内压的效果。方法选择72例幕上脑出血量为30-55 mL行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患者,根据不同手术穿刺针数分为两针穿刺组(36例)和单针穿刺组(36例)。两组均将未带有引流管的颅内压传感器置入血肿边缘监测颅内压。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颅内压值、血肿清除时间、血肿处残余血液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针穿刺组术中清除血肿较容易,能有效降低颅内压。两针穿刺组血肿清除时间(117.42±14.52)h与单针穿刺组(142.00±29.66)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O.05)。术后第1天两组颅内压值均较高,但两针穿刺组较单针穿刺组低;术后第2、3天两组颅内压值均有所降低,但两针穿刺组降低程度更为理想(PvO.05)。两针穿刺组入院后1和2周,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的NIHSS评分与单针穿刺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O.05)。结论对中大量脑出血患者实施立体定向微创两针穿刺清除颅内血肿的方法能有效清除颅内血肿,降低颅内压,减轻大脑损害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微创 降低颅内压 临床对照研究 血液量 颅内血肿清除 穿刺针数 NIHSS评分 单针穿刺
原文传递
脑立体定向微创三针穿刺术清除颅内血肿及控制颅内高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宋安军 伍国锋 +3 位作者 任思颖 王丽琨 秦冠南 毛远红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1年第2期179-186,203,共9页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微创3针穿刺术清除颅内血肿及控制颅内高压的方法。方法收集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量为30~70 mL的145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37例)和对照组(108例)。研究组纳入控制术前流程"同意手术至穿刺"时间1...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微创3针穿刺术清除颅内血肿及控制颅内高压的方法。方法收集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量为30~70 mL的145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37例)和对照组(108例)。研究组纳入控制术前流程"同意手术至穿刺"时间1h左右(<2h)的病例,采用脑立体定向微创(2针)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同时将带有引流管的颅内压(ICP)传感器探头置入血肿对侧侧脑室前角(第3针)内监测并调控颅内压;对照组纳入术前流程"同意手术至穿刺"时间≥2 h的病例,采用脑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单针,设为对照1、2组;2针,设为对照3组),将无引流管的ICP传感器探头置入血肿的上外侧边缘或血肿对侧侧脑室前角内监测颅内压。记录两组患者术中血液清除量,并分析术后颅内压监测值、穿刺针存留时间及血肿残余血液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术后生存情况。结果研究组可有效清除颅内血肿,颅内压控制良好;术中平均清除血肿量(19.62±5.17)mL,术后平均颅内压(7.36±2.17)mmHg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d颅内压值均较高,但研究组较对照组低;术后2~5 d研究组颅内压值逐步降低,波动较小,分别比较两组术后5 d颅内压值(P<0.05)。研究组穿刺针存留时间较短,拔针时残余血液量较少,与对照1组、2组比较,P<0.05;与对照3组比较,研究组能更好地调控颅内高压,改善预后。研究组入院后1周和2周NIHSS量表评分、术后生存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大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控制手术前流程时间在1h左右,实施脑立体定向微创2针穿刺清除颅内血肿的同时,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能有效清除颅内血肿,控制颅内高压,减轻脑损害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颅内压监护 立体定向微创术 3针穿刺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