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侵袭性血管粘液瘤的影像诊断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闫浩 秦幸茹 任莹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645-648,共4页
目的:研究侵袭性血管粘液瘤(AAM)的影像特征表现。材料与方法:收集2012—2016年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AAM且有术前影像检查的10例患者(女7例,男3例),对其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6例病变发生于会阴及盆腔... 目的:研究侵袭性血管粘液瘤(AAM)的影像特征表现。材料与方法:收集2012—2016年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AAM且有术前影像检查的10例患者(女7例,男3例),对其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6例病变发生于会阴及盆腔,其中3例跨盆膈生长,其余4例分别位于外阴、右侧大腿、腹膜后及回盲部。9例病变的最大径线为上下径。在7例增强CT检查中,3例轻度强化,4例明显强化,其中3例可见分层强化,1例可见钙化。在6例MRI检查中(5例为增强MRI),5例T_2WI呈高信号,4例明显强化,3例可见分层强化。结论:AAM具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特点。生育年龄女性患者,位于会阴区或跨盆膈生长,T_2WI高信号为主且具有分层影像特点的肿瘤对该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液瘤 盆腔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肠脂垂炎的CT诊断 被引量:7
2
作者 秦幸茹 闫浩 任莹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49-351,共3页
目的:对急性肠脂垂炎的CT征象加以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 :搜集2009年—2012年间由CT检查及之后随访诊断为肠脂垂炎的24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肠脂垂炎发生的位置,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周围炎性反应、邻近... 目的:对急性肠脂垂炎的CT征象加以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 :搜集2009年—2012年间由CT检查及之后随访诊断为肠脂垂炎的24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肠脂垂炎发生的位置,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周围炎性反应、邻近肠壁改变等。结果:24例患者的肠脂垂炎均为单发,表现为紧邻肠壁的圆形或类圆形病灶,边缘呈完整或不完整环形软组织密度,中心呈脂肪密度。100%的病灶周围见到模糊渗出影,局部肠壁均未见明显增厚,17例病变邻近腹膜可见不同程度增厚、渗出。结论:肠脂垂炎具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正确的诊断将有助于避免该病的过度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腹症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对炎性肠病诊断及病情评估的价值探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秦幸茹 李卉 +2 位作者 唐浩杰 蒋珊 任莹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19年第3期160-164,共5页
目的应用MRI平扫、增强MRI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WI)探究各MRI指标对炎性肠病(IBD)的诊断效能及其在量化评估IBD炎症程度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病理确诊为IBD的20例患者及10例肠镜正常体检患者。分析各肠段MRI节段性评分(MR-score-S),测量各... 目的应用MRI平扫、增强MRI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WI)探究各MRI指标对炎性肠病(IBD)的诊断效能及其在量化评估IBD炎症程度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病理确诊为IBD的20例患者及10例肠镜正常体检患者。分析各肠段MRI节段性评分(MR-score-S),测量各个肠段(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和回肠)的ADC值及肠壁厚度。以内镜结果为金标准,通过ROC曲线分析各个指标对炎性肠病的诊断效能,同时分析其与内镜分级结果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分析162个肠段。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R-score-S、ADC值和肠壁厚度诊断IB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26,0.7654和0.74;MR-score-S(无增强)、MR-score-S(无DWI)和MR-score-S(无增强及DW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5,0.7988和0.7377。在IBD患者中,MRI评分、ADC值、肠壁厚度与IBD内镜分级结果均具有相关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各指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4、-0.43和0.519;而克罗恩病(CD)患者分别为0.484、-0.392和0.331。结论MRI平扫结合DWI、增强MRI为IBD特别是UC患者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诊断及定量评估病情的检查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进行个性化治疗,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炎性肠病 表观扩散系数
下载PDF
MRI诊断炎性肠病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秦幸茹 任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736-1739,共4页
炎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其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最终导致肠道狭窄、甚至恶变。对于IBD的治疗策略与疾病的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相关。MR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诊断IB... 炎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其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最终导致肠道狭窄、甚至恶变。对于IBD的治疗策略与疾病的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相关。MR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诊断IBD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就常规MRI及其新技术在IBD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肠病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正常女童卵巢磁共振多参数检测
5
作者 秦幸茹 李丽一 任莹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8-252,共5页
目的:了解正常女童从新生儿至青春期内各个年龄段卵巢磁共振参数数值,为正常女童卵巢径线、体积、卵泡数目及最大卵泡直径提供参考值,提高对女童生殖系统疾病诊断。方法:搜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新生儿至14岁行盆腔或骨盆、腰骶椎磁... 目的:了解正常女童从新生儿至青春期内各个年龄段卵巢磁共振参数数值,为正常女童卵巢径线、体积、卵泡数目及最大卵泡直径提供参考值,提高对女童生殖系统疾病诊断。方法:搜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新生儿至14岁行盆腔或骨盆、腰骶椎磁共振女童(排除生殖系统疾病),纳入扫描范围内至少有一侧卵巢结构显示病例共计491例,记录磁共振测量的卵巢长径、前后径及左右径、卵巢体积、卵泡数目及最大卵泡直径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女童卵巢的各径线在青春前期增长缓慢,卵巢长径<2.2 cm,前后径<1.4 cm,横径<1.3 cm,最大卵泡直径<0.7 cm;8岁之后则呈明显递增的趋势。青春前期与青春期卵巢各径线均具有一定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呈明显递增趋势。结论:磁共振检查可作为一种简便、可靠的无创性评估,提供新生儿至青春期内各个年龄段正常女童卵巢的参考值范围,可为评价女童发育情况及诊断其他生殖系统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儿童 卵巢 磁共振成像 参数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及胸部CT表现 被引量:10
6
作者 向颖 于德新 +2 位作者 秦幸茹 李晓会 张秋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2-496,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胸部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2月9日收治的11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表现。其...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胸部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2月9日收治的11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表现。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17~64岁,平均(42.27±15.67)岁。结果11例确诊患者临床分型以普通型居多,重型1例,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实验室检查显示,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减少,C反应蛋白浓度升高;胸部CT表现为病变累及双侧肺叶(7例)、中上叶(5例)、多分布在下叶及胸膜下(11例)、邻近胸膜可有局限性增厚(7例)。无论是病变初期还是病变进展过程中,磨玻璃样密度(GGO)均为最常见的表现,病灶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铺路石征及周边晕征。病灶进展期的GGO可合并肺节段性实变。11例患者均未出现胸腔积液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可结合患者胸部CT影像学表现和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降低的特征,作为COVID-19核酸检测前的重要筛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磨玻璃样密度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COVID-19患者胸部CT表现及动态演变 被引量:8
7
作者 向颖 杨全新 +3 位作者 孙泓泓 秦幸茹 李晓会 张秋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7-332,共6页
目的明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从发病到治愈的胸部CT表现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胸部CT表现。6例患者从入院到治愈出院进行胸部CT检查共计30次,以发病到治愈的时间及发病到每次CT检... 目的明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从发病到治愈的胸部CT表现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胸部CT表现。6例患者从入院到治愈出院进行胸部CT检查共计30次,以发病到治愈的时间及发病到每次CT检查的时间,将胸部CT检查分为4期,一期:0~4 d;二期:5~9 d;三期10~14 d;四期:>14 d。同时采用半定量评分法对CT各期肺叶病变累及程度进行CT评分。比较各期胸部CT征象及CT上肺损伤程度的差别。结果病程早期(一期),病变多呈胸膜下分布的磨玻璃密度,CT评分最低(4.00±0.40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变密度逐渐升高呈混合密度(铺路石样改变)并出现实变(二期),CT评分达到峰值(7.38±3.34分),一期与二期C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期实变范围扩大,病变内出现索条灶,CT评分为6.86±2.91分;发病14 d后(四期),病变密度以混合型为主,实变范围较前缩小,同时伴有多的索条灶形成,CT评分为6.21±1.56分。三~四期肺损伤CT评分中,下肺叶评分高于中上肺叶(P<0.05)。结论胸部CT检查可以动态观察不同时期病变的分布、密度和范围,反映病变随病程的变化规律,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态变化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8
作者 秦幸茹 赵相轩 +1 位作者 闫浩 任莹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4期558-561,共4页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弥散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肠病。UC难以根治、易复发,引起肠道反复损伤,最终形成息肉,甚至恶变形成结肠癌。UC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就相关细胞信号分子的研究进展在UC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机...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弥散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肠病。UC难以根治、易复发,引起肠道反复损伤,最终形成息肉,甚至恶变形成结肠癌。UC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就相关细胞信号分子的研究进展在UC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中药治疗调控这些信号分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UC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有益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分子机制 中药治疗 微小核糖核酸 细胞因子 T淋巴细胞亚群 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