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机械取栓治疗后的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郑俊飞 闫学磊 +2 位作者 曹学民 聂玉金 秦时强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14期1755-1759,共5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的供血动脉发生阻塞导致脑功能障碍的一种常见性疾病,其中有40%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机械取栓是目前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方法,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但仍有部分患...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的供血动脉发生阻塞导致脑功能障碍的一种常见性疾病,其中有40%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机械取栓是目前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方法,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但仍有部分患者预后不良。本文针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机械治疗后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 预后 影响因素 综述
下载PDF
锁孔入路治疗基底动脉瘤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8
2
作者 秦时强 丁学华 +2 位作者 廖建春 王志潮 朱杭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6-428,共3页
目的 :研究眶上、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基底动脉顶端的入路解剖 ,探讨其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在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颅标本上测量入路相关数据 ,在 9例新鲜尸体头颅标本上模拟行内窥镜辅助经眶上锁孔入路、经颞下... 目的 :研究眶上、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基底动脉顶端的入路解剖 ,探讨其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在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颅标本上测量入路相关数据 ,在 9例新鲜尸体头颅标本上模拟行内窥镜辅助经眶上锁孔入路、经颞下锁孔入路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夹闭的手术操作 ,观察显露范围及操作范围 ,入路中各解剖结构对手术区显露及操作的影响。结果 :眶上孔、角突及颧弓上缘颞颧缝处与同侧及对侧后床突尖的距离分别为 (61.5± 1.7)mm、(92 .1± 3 .6)mm、(3 3 .5± 3 .1)mm、(73 .6±1.1)mm、(95 .6± 1.7)mm、(5 2 .3± 2 .2 )mm ;眶上孔、角突及颧弓上缘颞颧缝处与同侧及对侧后床突尖分别连线与中线的夹角分别为 (3 6.6± 1.2 )°、(8.5± 2 .3 )°、(82 .6± 3 .0 )°、(4 5 .1± 3 .0 )°、(3 0 .5± 3 .4)°、(83 .5± 4.0 )°。眶上、颞下锁孔入路均能通过多种神经血管间隙达到靶区 ,显露良好 ,照明充分 ,操作空间充分。结论 :采用内窥镜辅助的锁孔入路能满意的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上锁孔入路 颞下锁孔入路 基底动脉瘤 临床解剖
下载PDF
内窥镜辅助颞下锁孔入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
3
作者 秦时强 丁学华 +2 位作者 廖建春 王志潮 朱杭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9-431,434,共4页
目的 :为颞下锁孔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进行入路相关解剖结构观察和测量 ,在 9例新鲜标本上模拟内窥镜辅助颞下锁孔入路手术 ,记录入路的显露范围及可利用的操作空间 ,尝试增加显露和操作空间的... 目的 :为颞下锁孔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进行入路相关解剖结构观察和测量 ,在 9例新鲜标本上模拟内窥镜辅助颞下锁孔入路手术 ,记录入路的显露范围及可利用的操作空间 ,尝试增加显露和操作空间的方法。结果 :圆孔、卵圆孔、棘孔、三叉神经压迹、弓状隆起、岩大神经裂孔到颞下颌关节处颧弓上缘和中线的距离分别为 :(4 5 .2± 3 .3 )mm和 (2 0 .1± 2 .3 )mm、(3 2 .6± 2 .1)mm和 (2 3 .7± 1.2 )mm、(2 8.9± 1.1)mm和 (3 1.2± 3 .1)mm、(4 0 .1± 1.2 )mm和 (15 .6±2 .7)mm、(2 5 .0± 2 .7)mm和 (3 3 .8± 0 .9)mm、(2 6.7± 2 .3 )mm和 (2 9.6± 0 .8)mm ,Kawase三角各边长度 :耳蜗至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 (18.6± 1.6)mm、耳蜗至三叉神经孔 (19.6± 1.5 )mm、三叉神经孔至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 (16.2± 0 .8)mm ;Day菱形区各边长度 :三叉神经孔至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16.2± 0 .8)mm、弓状隆起至三叉神经孔 (2 1.7± 2 .5 )mm、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至膝状神经结 (7.2± 1.3 )mm、膝状神经结至弓状隆起 (12 .5± 2 .1)mm ;颞下锁孔入路最大控制范围前至视交叉 ,后到脑干腹外侧乳头体至中下斜坡的区域。结论 :颞下锁孔入路是治疗鞍上区和岩斜区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 颞下锁孔入路 鞍上区 岩斜区 解剖
下载PDF
神经外科应用内镜现状 被引量:2
4
作者 秦时强 丁学华 卢亦成 《人民军医》 2003年第9期545-547,共3页
关键词 神经外科 内镜 脑室 颅底外科 手术
下载PDF
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瘤的应用解剖
5
作者 秦时强 丁学华 +2 位作者 廖建春 王志潮 朱杭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32-434,共3页
目的 :为临床应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观察测量前床突周围的神经血管位置关系 ,分析其对手术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克服方法 ;在 9例新鲜尸体头部标本上模拟眶上锁... 目的 :为临床应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观察测量前床突周围的神经血管位置关系 ,分析其对手术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克服方法 ;在 9例新鲜尸体头部标本上模拟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手术 ,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结果 :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为 (7.0± 1.8)mm ,视神经颅内段长度 (11.4± 2 .7)mm ,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为 (12 .8± 0 .7)mm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 (14 .5± 1.3 )mm。两侧前床突根间距 (2 1.2± 0 .8)mm ,两侧前床突尖间距为 (2 6.1± 1.7)mm ,视神经管颅口水平前床突长 (10 .1± 0 .2 )mm ,宽 (11.6± 1.4)mm ,厚 (4 .9± 0 .7)mm。手术时通过磨除前床突、鞍结节 ,切开镰状襞等能松解视神经、颈内动脉 ,形成较宽敞的操作空间 ,良好的控制近端动脉。视野细节显露清楚。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良好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上锁孔入路 眼动脉瘤 颈内动脉 眼动脉段 解剖
下载PDF
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瘤的应用解剖研究
6
作者 秦时强 王志潮 +2 位作者 丁学华 卢亦成 张光霁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60-361,共2页
目的 探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瘤的可行性及适应证 ,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头上观察测量前床突周围的神经血管位置关系及结构特点 ,分析其对手术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克服方法 ;在 9例新鲜尸头上模拟... 目的 探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瘤的可行性及适应证 ,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头上观察测量前床突周围的神经血管位置关系及结构特点 ,分析其对手术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克服方法 ;在 9例新鲜尸头上模拟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手术 ,进一步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结果 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为 7 0± 1 9( 2 3~ 12 0 )mm ,视神经颅内段长度 11 4± 2 7( 6 1~ 17 6 )mm ,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为 12 8± 0 7( 7 0~ 16 8)mm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 14 5± 1 3( 8 1~ 18 5 )mm。两侧前床突根间距 2 1 2± 0 8( 10 9~ 2 8 2 )mm ,两侧前床突尖间距为 2 6 1± 1 7( 12 1~ 31 5 )mm ,视神经管颅口水平前床突长10 1± 0 2 ( 7 6~ 13 5 )mm ,宽 11 6± 1 4 ( 9 0~ 15 3)mm ,厚 4 9± 0 7( 3 6~ 7 8)mm。手术时磨除前床突或部分鞍结节切开镰状襞等能松解视神经、颈内动脉 ,形成较宽敞的操作空间 ,能方便的控制近端动脉 ,视野细节显露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脉瘤 手术治疗 眶上锁孔入路 内窥镜
下载PDF
内窥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的应用解剖
7
作者 秦时强 王志潮 +2 位作者 丁学华 廖建春 朱杭军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95-598,共4页
目的:为眶上锁孔入路提供临床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头上测量各有关解剖结构距离及夹角,在9例新鲜尸头上进行模拟手术,进一步验证其观察及操作范围。结果:提供了角突及眶上孔至盲孔、视神经管颅口、前床突尖、后床突尖... 目的:为眶上锁孔入路提供临床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头上测量各有关解剖结构距离及夹角,在9例新鲜尸头上进行模拟手术,进一步验证其观察及操作范围。结果:提供了角突及眶上孔至盲孔、视神经管颅口、前床突尖、后床突尖距离,两点与上述结构连线与中线的成角,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视神经颅内段长度,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第一间隙面积,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等数据及入路的观察、操作范围。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有广泛的视野及充足的操作空间,熟悉入路到各结构的距离对术中定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 眶上锁孔入路 临床解剖学 尸体解剖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术式疗效比较 被引量:21
8
作者 曲春城 赵浩 +3 位作者 庄强 冀勇 秦时强 郝晓光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0期15-16,共2页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的传统开颅术(简称传统组)、CT引导血肿吸引术(定向组)和微创骨窗入路(微创组)3种手术方法,分析手术疗效,探讨手术适应证。方法对105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单盲研究方法,对比3种手术方式疗效。结果术后1个月内传...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的传统开颅术(简称传统组)、CT引导血肿吸引术(定向组)和微创骨窗入路(微创组)3种手术方法,分析手术疗效,探讨手术适应证。方法对105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单盲研究方法,对比3种手术方式疗效。结果术后1个月内传统组(34例)死亡2例,微创组(35例)和定向组(36例)均无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内三组中均无新发死亡病例。结论微创骨窗入路及CT引导吸引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好,手术死亡率与致残率低,微创组及定向组Karnafsky行为能力评分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外科手术 传统开颅术 CT定向引导吸引术 微创手术
下载PDF
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瘤手术中蝶鞍的解剖定位 被引量:22
9
作者 王志潮 丁学华 +2 位作者 廖建春 秦时强 朱杭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1-422,425,共3页
目的 :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对 2 5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进行鼻道及蝶窦底的解剖测量 ,并对 9具新鲜尸头进行内窥镜下经鼻蝶至蝶鞍的解剖观察。结果 :鼻柱根部到蝶窦口 (65 .3± 3 .1)mm ,... 目的 :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对 2 5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进行鼻道及蝶窦底的解剖测量 ,并对 9具新鲜尸头进行内窥镜下经鼻蝶至蝶鞍的解剖观察。结果 :鼻柱根部到蝶窦口 (65 .3± 3 .1)mm ,鼻根到蝶窦口 (4 5 .4± 2 .4)mm ,蝶窦口到蝶筛隐窝顶 (7.1± 3 .4)mm ,鞍底到鼻柱根部与中鼻甲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 (12 .1± 2 .0 )mm ,蝶窦口长径 (3 .3± 1.5 )mm ,蝶窦口宽 (1.3± 0 .5 )mm ,蝶窦口上端距中线 (3 .0± 1.0 )mm ,蝶窦口下端距中线 (3 .9± 1.2 )mm。结论 :借助观察到的蝶窦口等解剖标记 ,内窥镜能够较好的定位蝶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窥镜 蝶鞍 蝶窦 应用解剖 垂体腺瘤
下载PDF
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瘤鞍区应用解剖 被引量:12
10
作者 丁学华 王志潮 +2 位作者 廖建春 秦时强 朱杭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19-420,共2页
目的 :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对 2 5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进行蝶鞍区的解剖测量 ,并对 9具新鲜尸头进行内窥镜下经鼻蝶至蝶鞍的解剖观察。结果 :鞍膈高度(5 .5± 0 .6)mm ,鞍膈孔前后径 (6.2&... 目的 :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对 2 5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进行蝶鞍区的解剖测量 ,并对 9具新鲜尸头进行内窥镜下经鼻蝶至蝶鞍的解剖观察。结果 :鞍膈高度(5 .5± 0 .6)mm ,鞍膈孔前后径 (6.2± 1.3 )mm ,鞍膈孔左右径 (6.5± 1.5 )mm ,鞍膈孔前缘到鞍结节 (3 .4± 1.3 )mm ,鞍膈孔前缘到垂体柄 (2 .5± 1.1)mm ;视神经出视神经颅口宽 (5 .0± 0 .4)mm ,两侧内缘间距 (13 .7±2 .3 )mm ,视交叉前缘距视神经间沟中点 (6.8± 1.3 )mm ,视交叉宽 (11.5± 1.4)mm。结论 :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应熟悉蝶鞍底及窦内的解剖标志 ,并充分利用鞍膈等解剖结构有序地做肿瘤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神经内窥镜 蝶鞍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内耳门周结构对内镜下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廖建春 朱杭军 +2 位作者 丁学华 秦时强 王志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3-444,共2页
目的 :研究内耳门周结构对颞骨径路内镜下处理脑桥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 ,为临床开展相应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窥镜手术 ,观察小脑下前动脉及内耳门后唇的变异 ,了解其对内窥镜导入及其手术... 目的 :研究内耳门周结构对颞骨径路内镜下处理脑桥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 ,为临床开展相应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窥镜手术 ,观察小脑下前动脉及内耳门后唇的变异 ,了解其对内窥镜导入及其手术的影响。结果 :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 1/3以上者占 2 7.5 % (11侧 )。小脑下前动脉在Ⅶ、Ⅷ脑神经外侧成袢者占 2 2 .5 % (9侧 )。内耳门后唇隆起合并小脑下前动脉袢在Ⅶ、Ⅷ脑神经之外侧者占 7.5 % (3侧 )。结论 :当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 1/3或小脑下前动脉弓在Ⅶ、Ⅷ脑神经之前时将对内窥镜导入有阻碍 ,当两种情况合并存在时要将内窥镜导入脑桥小脑三角区相当困难 ,不宜采用此种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下前动脉 内耳门后唇 内窥镜 脑桥小脑三角病变 手术 内耳门周结构
下载PDF
内窥镜下第三脑室手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志潮 丁学华 +2 位作者 廖建春 秦时强 朱杭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0-442,共3页
目的 :为神经内窥镜下进行第三脑室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2 1例成人尸头固定标本进行第三脑室的解剖观察和测量 ,对 9具新鲜尸头进行经室间孔入路神经内窥镜下第三脑室的解剖学观察。结果 :室间孔长径、宽径为 (5 .4± 1.2 ... 目的 :为神经内窥镜下进行第三脑室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2 1例成人尸头固定标本进行第三脑室的解剖观察和测量 ,对 9具新鲜尸头进行经室间孔入路神经内窥镜下第三脑室的解剖学观察。结果 :室间孔长径、宽径为 (5 .4± 1.2 )mm、(2 .7± 0 .9)mm ,中间块长径、宽径为 (6.8± 2 .3 )mm、(3 .8± 1.0 )mm ,前后联合间距 (2 1.8± 2 .1)mm ,前、后联合到中间块为 (6.3± 0 .8)mm、(8.8± 1.3 )mm ,前后联合中点处第三脑室高度 (13 .8± 1.4)mm ,室间孔下、后联合前及中间块上、下第三脑室宽度分别为 (6.3±2 .2 )mm、(4 .9± 1.8)mm、(3 .4± 1.6)mm和 (4 .3± 1.8)mm ,中间块上、下最小高度为 (4 .4± 1.3 )mm和(4 .3± 1.3 )mm。内窥镜可较清晰显示第三脑室内结构 ,但中间块可影响显露。结论 :内窥镜下经室间孔入路进行第三脑室手术有一个理想的操作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窥镜 第三脑室 手术入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中鞍区及相邻结构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志潮 秦时强 +3 位作者 丁学华 卢亦成 陈志刚 廖建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821-823,I002,共4页
目的 为开展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切除鞍区肿瘤提供解剖资料。方法 对 2 5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进行了蝶窦口与鞍区相邻结构关系的解剖测量 ,对 2 1例标本进行了鞍区结构的解剖测量 ,并对 9具新鲜尸头进行了内镜下经鼻蝶入路的解剖观察。结... 目的 为开展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切除鞍区肿瘤提供解剖资料。方法 对 2 5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进行了蝶窦口与鞍区相邻结构关系的解剖测量 ,对 2 1例标本进行了鞍区结构的解剖测量 ,并对 9具新鲜尸头进行了内镜下经鼻蝶入路的解剖观察。结果 蝶窦口到鞍结节中心、颈内动脉、视神经及鞍背中点分别为 14 6± 3 0mm、13 7± 2 2mm、11 6± 1 8mm和 2 2 6± 3 2mm。垂体窝前后径10 2±1 5mm ,左右径 14 0± 2 4mm ,前床突间距 2 5 0± 3 0mm ,后床突间距 15 8± 3 3mm ,同侧前后床突间距 7 8± 1 7mm ,对侧前后床突间距 2 1 8± 2 4mm。结论 内镜下进行鞍区肿瘤手术时 ,熟悉鞍区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手术中准确定位 ,并有助于术者在手术过程中对鞍区始终有一个立体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蝶鞍 解剖学 局部
下载PDF
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并发症及其预防 被引量:19
14
作者 丁学华 卢亦成 秦时强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3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枕下入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常见手术并发症及相关因素,总结其预防方法。方法收集本科220例大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20例大型听神经瘤全切199例(90.5%),次全切21例(9.5%),面神经解剖保留129... 目的探讨枕下入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常见手术并发症及相关因素,总结其预防方法。方法收集本科220例大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20例大型听神经瘤全切199例(90.5%),次全切21例(9.5%),面神经解剖保留129例(58.6%),蜗神经解剖保留10例(4.5%),主要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2.3%)、脑膜炎(8.6%)、后组颅神经麻痹(7.7%),术后血肿形成(2.7%)等。手术死亡7例(3.18%)。结论熟悉手术入路相关临床解剖、积累手术经验、术前对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个体化研究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手术入路 枕下入路 手术并发症 预防 脑膜炎 后组颅神经麻痹 血肿
下载PDF
迷路后径路内镜下行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杭军 廖建春 +2 位作者 丁学华 秦时强 王志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5-447,共3页
目的 :为临床上保留迷路在内镜下行桥脑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保留迷路内镜手术 ,测量乙状窦内侧至总骨脚、岩上窦下缘至外半规管在岩部后骨板延长线之间距离 ,对可操作范围进... 目的 :为临床上保留迷路在内镜下行桥脑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保留迷路内镜手术 ,测量乙状窦内侧至总骨脚、岩上窦下缘至外半规管在岩部后骨板延长线之间距离 ,对可操作范围进行评估 ,对内镜的导入角度进行研究。并就如何避免损伤半规管、颈静脉球、面神经、乙状窦、岩上窦等结构提出看法。结果 :岩上窦下缘至内淋巴囊上缘距离为(9 .5 3± 2 .64 )mm ,乙状窦内侧至总骨脚距离为 (13 .89± 2 .3 4)mm ,至内淋巴管距离为 (10 .62± 2 .0 9)mm ;由该三条线构成的上底为 13 .89mm ,下底为 10 .62mm ,高为 9.5 3mm的梯形为内镜操作范围。乙状窦距颞骨表面距离 (以乙状窦上膝为标准 )为 (5 .2 7± 1.60 )mm ,乙状窦宽度为 (11.97± 2 .10 )mm ,上下膝长度为 (2 4.78± 4.2 1)mm ,乙状窦与外耳道后壁距离为 (13 .5 9± 3 .0 3 )mm ,岩骨后骨板至后半规管后缘、总骨脚后缘距离分别为 (4 .0 7± 1.2 6)mm和 (5 .5 8± 1.49)mm ,内镜的导入角度应力争与岩部上嵴平行 ,这样的角度最便于观察和操作 ,且不易损伤内部重要结构。我们测得的岩部上嵴与矢状线之间角度为 (63 .87± 9.3 1)°。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 内镜 脑桥小脑三角区 半规管 乙状窦 手术 解剖
下载PDF
内窥镜下侧脑室后角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志潮 丁学华 +2 位作者 廖建春 秦时强 朱杭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38-439,共2页
目的 :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的侧脑室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2 1例成人头部防腐标本进行经后角入路侧脑室的解剖观测 ,对 9具新鲜尸头在神经内窥镜下进行后角入路侧脑室的解剖学观察。结果 :侧脑室后角到前角、颞角及室间孔的... 目的 :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的侧脑室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2 1例成人头部防腐标本进行经后角入路侧脑室的解剖观测 ,对 9具新鲜尸头在神经内窥镜下进行后角入路侧脑室的解剖学观察。结果 :侧脑室后角到前角、颞角及室间孔的距离分别为 (86.0± 6.9)mm、(5 9.5± 6.7)mm、(5 7.3±5 .4)mm ,侧脑室三角部脉络丛球到室间孔距离为 (4 0 .5± 2 .3 )mm ,脉络丛球与室间孔之间侧脑室底弓形隆起的高度为 (9.9± 1.6)mm ,三角部的最大宽度 (9.1± 2 .1)mm ,三角部上、下方宽度分别为 (8.5± 2 .0 )mm、(9.3± 1.8)mm。神经内窥镜进行侧脑室后角入路手术时 ,硬镜下可看清侧脑室三角部及体部的后半部分 ,而软镜甚至可看清室间孔及前角结构 ,颞角结构硬镜下观察困难 ,软镜可看清局部结构。结论 :内窥镜下后角入路侧脑室手术可有一个理想的侧脑室后半部分的操作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窥镜 侧脑室 后角 手术入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型烟雾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伟 王增武 +2 位作者 秦时强 郭晖 宋仁兴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型烟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26例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资料,26例均在经颅多普勒超声辅助下行血管重建术。结果22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1例肌力较前下降,1例恢复期发生脑出血,2例... 目的探讨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型烟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26例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资料,26例均在经颅多普勒超声辅助下行血管重建术。结果22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1例肌力较前下降,1例恢复期发生脑出血,2例言语功能无明显改善。22例复查DSA示烟雾血管均不同程度减少,侧支循环形成,其中2例烟雾血管完全消失。结论血管重建术可明显改善缺血型烟雾病的局部脑血流灌注,改善临床症状,是治疗烟雾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型烟雾病 血管重建术 经颅多普勒超声 疗效
下载PDF
内窥镜下侧脑室前角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志潮 丁学华 +2 位作者 廖建春 秦时强 朱杭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35-437,共3页
目的 :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的侧脑室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2 1例成人尸头标本进行前角入路侧脑室的解剖观测 ,并对 9具新鲜尸头分别进行内窥镜下眉上前额入路及冠状缝前入路的解剖学观察。结果 :侧脑室前角、前下角到室... 目的 :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的侧脑室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2 1例成人尸头标本进行前角入路侧脑室的解剖观测 ,并对 9具新鲜尸头分别进行内窥镜下眉上前额入路及冠状缝前入路的解剖学观察。结果 :侧脑室前角、前下角到室间孔距离为 (3 0 .5± 2 .4)mm、(9.9± 2 .1)mm ,室间孔长、宽径为 (5 .4± 1.2 )mm、(2 .7± 0 .9)mm ,侧脑室在前角、室间孔以及侧脑室体中部的顶宽及内、外壁高度分别为 (18.7± 3 .1)mm、(15 .1± 3 .5 )mm、(2 4.0± 4.6)mm和 (16.0± 1.8)mm、(14 .0± 1.9)mm、(2 3 .1± 2 .5 )mm以及 (12 .1± 1.7)mm、(8.9± 1.3 )mm、(15 .2± 1.6)mm ,眉上及冠状缝前穿刺点到脑室、室间孔距离分别为 (2 9.5± 2 .5 )mm、(5 5 .3± 2 .6)mm和 (2 8.4± 2 .8)mm、(5 4.4± 3 .0 )mm。前额眉弓上入路及冠状缝前入路内窥镜下均可看清前角及体部结构 ,但硬镜下后者操作空间稍小 ,而软镜甚至可看清三角部结构。结论 :在内窥镜下前角入路进行侧脑室手术有一个理想的操作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窥镜 侧脑室 手术入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创伤性大脑浅静脉损伤(附18例报道) 被引量:1
19
作者 龙连圣 秦时强 +5 位作者 王伟明 赵朝晖 辛志成 张建忠 李夏良 江基尧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28-630,共3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大脑浅静脉损伤机制与创伤性脑梗死的关系对预后的影响及对创伤性大脑浅静脉的有效处理措施。方法2006-06~2007-02我科收治颅脑损伤患者330例,其中18例合并有术中证实的大脑浅静脉损伤。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目的探讨创伤性大脑浅静脉损伤机制与创伤性脑梗死的关系对预后的影响及对创伤性大脑浅静脉的有效处理措施。方法2006-06~2007-02我科收治颅脑损伤患者330例,其中18例合并有术中证实的大脑浅静脉损伤。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伴有大脑浅静脉损伤的18例中合并颅骨骨折12例,18例均合并有急性硬膜下或脑内血肿,并发有不同程度的创伤性脑梗死。伤后6个月,18例患者中预后较佳5例,预后不佳13例。结论颅骨骨折直接损伤是导致大脑浅静脉损伤的主要原因,大脑浅静脉损伤是导致创伤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合并有大脑浅静脉损伤的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差,死残率高。术中注意保护受损大脑浅静脉和给予受损静脉周围充分减压,以及术后防止受伤静脉栓塞和血管痉挛是提高此类患者预后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浅静脉 颅脑损伤 骨折 脑梗死 预后
下载PDF
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丁学华 秦时强 +2 位作者 廖建春 王志潮 朱杭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3-425,共3页
目的 :探讨内窥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垂体瘤的可行性。方法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用于鞍区各解剖结构 ,特别是垂体柄、视神经、视交叉及其供血动脉特点的观察 ,总结手术可利用的间隙、应保护的结构 ;在 9例新鲜尸头上模拟... 目的 :探讨内窥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垂体瘤的可行性。方法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用于鞍区各解剖结构 ,特别是垂体柄、视神经、视交叉及其供血动脉特点的观察 ,总结手术可利用的间隙、应保护的结构 ;在 9例新鲜尸头上模拟进行内窥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手术 ,进一步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结果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 (14 .5± 1.3 )mm(8.1~ 18.5mm ) ,发向垂体柄、视神经或视交叉的穿支动脉的支数分别为 :大脑前或前交通动脉 3 .0支 (2~ 6支 ) ,颈内动脉 2 .1支 (1~ 5支 ) ,后交通动脉 3 .2支 (3~ 6支 ) ,基底动脉 1.4支 (1~ 3支 )。视神经颅内段长度为 (11.4± 2 .7)mm (6.1~ 17.6mm ) ,第 1间隙面积为 (4 4 .8± 3 .4)mm2 (7.0~ 10 0 .8mm2 ) ,手术可通过第 1间隙或 /和第 2间隙进行。结论 :通过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向鞍上发展的垂体瘤有充足的操作空间 ,具有视神经、视交叉减压充分 ,利于保护其供血动脉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上锁孔入路 垂体腺瘤 解剖 可行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