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表现 被引量:3
1
作者 任洪杏 程静 +1 位作者 秦爱姣 石明华 《眼科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131-136,共6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在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患者中应用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到2020年5月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的患者17人为研究组,采用OCTA系统软件工具...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在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患者中应用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到2020年5月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的患者17人为研究组,采用OCTA系统软件工具,以μm为单位测量视网膜固视点和黄斑中心凹之间的距离,同时收集非斜视、弱视且中心注视健康者17人为对照组,并分析受试者的浅层视网膜血管丛的黄斑中心凹血流长度密度(vessel length density,VLD)、灌注密度(perfusion density,PD)、黄斑中心凹无血流信号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FAZ周长及FAZ圆形度。结果:斜视组弱视眼偏心距离为(632.18±310.62)μm,黄斑中心凹浅层血管丛VLD为(5.31±3.44)mm^(−1),PD为0.16±0.08,黄斑中心凹无血流信号区FAZ面积(0.28±0.17)mm^(2),FAZ周长(2.05±0.56)mm、FAZ圆形度0.67±0.06;与研究组対侧眼和对照组相比,V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FAZ面积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组弱视眼偏心度与偏中心距离显著相关(r=0.834,P<0.001)。结论:OCTA可以量化偏中心距离,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眼的黄斑中心凹血流长度密度较対侧眼及健康眼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弱视 偏中心注视
下载PDF
微小斜视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任洪杏 程静 +1 位作者 秦爱姣 石明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40-842,共3页
微小斜视是一类小度数斜视,遮盖试验有时为阴性,伴有异常视网膜对应、偏中心注视、弱视及粗略的立体视等临床特点的疾病。微小斜视性弱视特别是伴有偏中心注视治疗十分困难,临床诊疗工作中常常因斜视度数小,遮盖试验阴性未能及时发现这... 微小斜视是一类小度数斜视,遮盖试验有时为阴性,伴有异常视网膜对应、偏中心注视、弱视及粗略的立体视等临床特点的疾病。微小斜视性弱视特别是伴有偏中心注视治疗十分困难,临床诊疗工作中常常因斜视度数小,遮盖试验阴性未能及时发现这一疾病而误诊或漏诊,忽视患者伴有偏中心注视及固视不稳定的情况,将其作为普通弱视治疗,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时起到反作用。本文从微小斜视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类疾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斜视 异常视网膜对应 偏中心注视 中心暗点 弱视
下载PDF
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表现
3
作者 任洪杏 程静 +1 位作者 秦爱姣 石明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53-1656,共4页
目的:探究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特征性变化。方法:收集2018-01/2020-12在我院就诊的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患者20例作为研究组(4例为外斜视,16例为内斜视),同时收集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散... 目的:探究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特征性变化。方法:收集2018-01/2020-12在我院就诊的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患者20例作为研究组(4例为外斜视,16例为内斜视),同时收集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散瞳状态下检查mfERG,记录P1波的振幅密度和潜伏期。结果:斜视组弱视眼多焦视网膜电图P1波振幅密度与対侧眼相比第一环(P=0.001),第二环(P<0.001),第三环(P=0.001),第四环(P=0.009),第五环(P=0.026)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第一环(P=0.033),第二环(P=0.002),第三环(P<0.001),第四环(P=0.014)明显降低;斜视组弱视眼潜伏期与対侧眼相比第一环(P=0.017)、第二环(P=0.001)有明显缩短,与对照组相比第二环(P=0.007)明显缩短。结论: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P1波振幅密度越靠近黄斑中心凹下降越多,且与屈光不正性弱视眼相比下降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弱视 偏中心注视 多焦视网膜电图
下载PDF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病原学与危险因素及PCT、CD64、bFGF mRNA的预测价值
4
作者 秦爱姣 程静 +2 位作者 陈斯敏 李轩 沈梅晓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3615-3619,共5页
目的分析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学特点、危险因素及降钙素原(PCT)、CD64、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NA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武汉爱尔眼科汉阳医院治疗的白内障术后非感染性眼内炎患者497例为... 目的分析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学特点、危险因素及降钙素原(PCT)、CD64、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NA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武汉爱尔眼科汉阳医院治疗的白内障术后非感染性眼内炎患者497例为非感染性眼内炎组,转诊至医院的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25例为感染性眼内炎组。分析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学特点,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PCT、CD64、bFGF mRNA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CT、CD64、bFGF mRNA单独及联合检测对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预测价值。结果25例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共分离病原菌31株,共分离病原菌31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比48.39%;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30 min、晶状体类型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P<0.05);感染性眼内炎组血清PCT水平、全血CD64水平、泪液bFGF mRNA水平较非感染性眼内炎组更高(P<0.05);PCT、CD64、bFGF mRNA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AUC)为0.932,敏感性为92.00%,特异性为90.14%,均高于单独检测。结论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学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分析危险因素可为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联合检测PCT、CD64、bFGF mRNA有助于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感染性眼内炎 病原学 危险因素 降钙素原 CD64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预测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