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河南段浮游藻类功能群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3
1
作者 王飞虎 杨越 +9 位作者 张洋 秦祥朝 陈玉环 袁杰 郭聪慧 董静 李学军 张曼 高云霓 高肖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3-523,共11页
为研究黄河流域藻类功能群分布及关键环境驱动因子,于2021年6—7月在黄河河南段设置16个采样位点,对黄河流域河南段浮游藻类群落组成、藻类功能群分布特征、不同空间环境因子特征及藻类-环境因子相关性进行分析,(1)共鉴定浮游藻类7门65... 为研究黄河流域藻类功能群分布及关键环境驱动因子,于2021年6—7月在黄河河南段设置16个采样位点,对黄河流域河南段浮游藻类群落组成、藻类功能群分布特征、不同空间环境因子特征及藻类-环境因子相关性进行分析,(1)共鉴定浮游藻类7门65属154种,在物种数上,绿藻门类(68种)>硅藻门类(60种)>蓝藻门类(11种),以小环藻(Cyclotella sp.)、颗粒沟链藻极窄变种(Aulacose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束丝藻(Aphanizomenon sp.)、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为流域内主要优势种(优势度≥0.02);(2)黄河流域河南段浮游藻类共划分为23个功能群,分别是功能群B、C、D、E、F、G、H1、J、LM、Lo、M、MP、N、P、S1、T、W1、W2、X1、X2、X3、X_(ph)和Y,所调查流域功能群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干流功能群种类最少,支流种类最多;从优势度来看,以适应富营养化、混动水体的功能群C、D、MP、P和J占优势;(3)RDA分析结果表明,优势功能群C与TN呈负相关;功能群MP与TP、NH_(4)^(+)-N、WT、pH和CODMn呈负相关;功能群P与NH_(4)^(+)-N、WT和CODMn呈正相关;功能群D与TN呈正相关,功能群J与NTU呈正相关,与DO呈强负相关,其中CODMn是驱动藻类功能群分布的关键因子;(4)结合地表水环境评价、基于功能群的Q指数与Qr指数评价、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此次调查流域水体呈重度氮污染,水库呈轻度磷污染,洛河流域相对其他支流水质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浮游藻类 优势度 功能群 空间分布
下载PDF
黄河干流生境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学军 张洋 +6 位作者 高云霓 李龙飞 张景晓 董静 张曼 高肖飞 秦祥朝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5,I0002,I0003,共10页
河流生境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河流健康的重要因素。为揭示黄河生境质量状况,于2021年和2022年5-7月对黄河源头至下游的26个干流河段开展河流生境现状调查与质量评价.选取河道和河岸10项生境指标开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 河流生境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河流健康的重要因素。为揭示黄河生境质量状况,于2021年和2022年5-7月对黄河源头至下游的26个干流河段开展河流生境现状调查与质量评价.选取河道和河岸10项生境指标开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黄河干流各河段生境质量综合得分H值介于79~153分,超过69%的河段生境质量介于90~120分,等级为中等.源区、上游、中游和下游生境未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p>0.05).10项生境指标中,大型木质残体分布在全河段得分最低,介于1~5分,水质状况、河道内人类活动强度、河岸带植被覆盖度和河岸土地利用类型等4项指标在不同区域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黄河干流生境质量的主要因子有河岸土地利用类型、河道内人类活动强度、水质状况和河岸稳定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干流 生境质量 河道 河岸
下载PDF
黄河伊洛河中下游鱼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 被引量:14
3
作者 林鹏程 李淑贞 +2 位作者 秦祥朝 程卫习 刘焕章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82-492,共11页
为了解伊洛河中下游鱼类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6年2-12月对伊洛河中下游5个河段开展鱼类多样性及环境调查.共采集鱼类12361尾,43种,隶属于4目9科37属.伊洛河中下游鱼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 为了解伊洛河中下游鱼类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6年2-12月对伊洛河中下游5个河段开展鱼类多样性及环境调查.共采集鱼类12361尾,43种,隶属于4目9科37属.伊洛河中下游鱼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75~2.38、2.44~3.63、0.59~0.76和0.73~0.86.各指数均以西草甸河段最高.各河段优势种以(Hemiculter leucisculus)、似鳊(Pseudobrama simoni)、鲫(Carassius auratus)、兴凯鱊(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和鳑鲏属(Rhodeus)等小型或广适性鱼类为主.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显示,除西草甸河段外,各河段优势鱼类群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其中七里铺和黑石关鱼类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以小型鱼类或大型鱼类的幼鱼为主.采用冗余分析方法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发现除了河床、水流、捕捞等因子以外,氨氮、总磷浓度与pH是导致伊洛河中下游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针对伊洛河鱼类多样性现状,建议加强流域水质监管,恢复河流连通性,推进保护区全面禁渔,开展生态修复等以恢复伊洛河河流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中下游伊洛河 多样性格局 鱼类群落 冗余分析 河流健康
下载PDF
水生态监测方法研究进展及在黄河流域的应用实践 被引量:19
4
作者 刘哲 张宁 +3 位作者 彭定华 张彦峥 张笛 秦祥朝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8-71,共14页
水生态监测能够为水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和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加强黄河水生态监测,维护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对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常规水质监测、生境监测和生物监测3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水生态监测方法的... 水生态监测能够为水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和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加强黄河水生态监测,维护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对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常规水质监测、生境监测和生物监测3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水生态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在黄河流域的应用实践。结合黄河流域水生态监测尤其是生物监测相对滞后的现状,探讨了流域水生态监测的发展方向。建议加快黄河流域水生态监测能力建设,建立适用于黄河流域的水生态监测与评价标准体系,探索新兴监测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 黄河流域 常规监测 生境监测 生物监测
下载PDF
黄河流域底栖动物调查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学军 张景晓 +5 位作者 于淼 董静 高云霓 张曼 秦祥朝 周艳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6-47,共12页
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于监测水体的营养状况和维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连接三江源、祁连山、汾渭平原、华北平原等一系列“生态高地”的巨型生态廊道,具... 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于监测水体的营养状况和维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连接三江源、祁连山、汾渭平原、华北平原等一系列“生态高地”的巨型生态廊道,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目前,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以水质监测为主.受黄河特殊的水文条件和生境异质性等因素影响,黄河流域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开展较少且数据较为分散,缺乏系统的分析研究.为此,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干支流及其附属水体底栖动物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水生态健康评价
下载PDF
中国曲丝藻属新记录种——温泉曲丝藻(Achnanthidium thermalis)
6
作者 张蓥钰 吕绪聪 +6 位作者 董静 高云霓 张景晓 李学军 秦祥朝 高肖飞 张曼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21,共9页
底栖硅藻是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初级生产者,由于其对环境具有敏感性,可用做水体生态系统的指征生物,因此底栖硅藻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尤为重要。本研究于乌梁素海的底栖硅藻调查中发现了中国曲丝藻属新记录种—温泉曲丝藻(Achnanthidium... 底栖硅藻是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初级生产者,由于其对环境具有敏感性,可用做水体生态系统的指征生物,因此底栖硅藻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尤为重要。本研究于乌梁素海的底栖硅藻调查中发现了中国曲丝藻属新记录种—温泉曲丝藻(Achnanthidium thermalis Rabenhorst)。结合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发现该种具备曲丝藻属基本特征,又因其具有中央区两侧线纹不对称,仅一侧线纹延伸至壳缘的特征,我们将其鉴定为温泉曲丝藻。进一步分析电子显微镜下该种特征,发现其具有典型的双列线纹,而曲丝藻属的常见种类线纹特征通常为单列线纹。依照分类依据,将其鉴定为温泉曲丝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泉曲丝藻(Achnanthidium thermalis Rabenhorst) 乌梁素海 新记录种 曲丝藻属 底栖硅藻
下载PDF
黄河花园口浮游植物采集方法比较
7
作者 代杜娟 宗江龙 +8 位作者 张洋 李聪 杨越 汤一帆 董静 张曼 高云霓 李学军 秦祥朝 《河南水产》 2021年第4期24-28,共5页
常规浮游植物采样方法以固定1 L水样,浓缩鉴定为主,然而这种方法较适于湖库型水体,不适于含沙量高的黄河干流浮游植物采集。为探究较适于含沙量高水体的浮游植物采集方法,作者以黄河花园口为试点,对比了不同采样方法以及不同沉降时间、... 常规浮游植物采样方法以固定1 L水样,浓缩鉴定为主,然而这种方法较适于湖库型水体,不适于含沙量高的黄河干流浮游植物采集。为探究较适于含沙量高水体的浮游植物采集方法,作者以黄河花园口为试点,对比了不同采样方法以及不同沉降时间、不同采集网孔径对黄河花园口浮游植物采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常规取水样浓缩与35μm滤网过滤浓缩相比,其采集到的浮游藻类种类数无显著差异,然而采集到的种类有不重叠部分,也就是说二者可互补提高采集浮游藻类的种类数;(2)相较于10μm滤网,35μm滤网过滤能鉴定到更多的浮游藻类,且无论是35μm还是10μm滤网过滤前,对含沙量高的水样进行短时间沉淀,有助于提高鉴定浮游藻类种类数,以沉降1 min内为宜;(3)虽然滤网过滤可提高采集鉴定浮游植物的种类数,但是若需要浮游植物定量数据,常规浓缩鉴定更加适合。据此,通过该试点调查分析,作者认为对于含沙量高的水体可借助常规采样和35μm滤网共同取样提高浮游植物种类数,然而浮游植物的定量数据仍需以常规浓缩鉴定方法为主,若实际水体浮游藻类生物量偏低,可适量提高常规采样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泥沙 浮游植物 采样方法
原文传递
东平湖浮游藻类组成现状及历史演变分析
8
作者 张洋 王飞虎 +5 位作者 杨越 代杜娟 陈玉环 董静 李学军 秦祥朝 《河南水产》 2022年第3期22-24,31,共4页
2021年5月对黄河流域重点湖库东平湖进行了浮游藻类样品采集,以分析藻类功能群组成情况.调查期间,东平湖浮游藻类密度为1.1×10^(6) cell/L~5.41×10^(6) cell/L,浮游藻类生物量为0.27 mg/L~1.81 mg/L.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藻类6... 2021年5月对黄河流域重点湖库东平湖进行了浮游藻类样品采集,以分析藻类功能群组成情况.调查期间,东平湖浮游藻类密度为1.1×10^(6) cell/L~5.41×10^(6) cell/L,浮游藻类生物量为0.27 mg/L~1.81 mg/L.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藻类6门8纲26科44属76种,隶属于20个功能群,分别为功能群C、P、D、MP、X3、LM、Lo、Z、M、Tc、S1、Wo、X2、J、F、X1、N、P、T 和 W1,以功能群 C 和J 占绝对优势.结合历史数据,可看出东平湖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其优势功能群主要以适应浑浊、富营养水体种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藻类功能群 东平湖 生态指示生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