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环荷载下水泥土桩复合体动力参数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叶观宝 秦粮凯 +2 位作者 张振 郑文强 陈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8-56,共9页
水泥土桩被广泛应用于软土路基加固工程中。然而,人们对水泥桩与桩间土形成的加固体的动力特性尚缺乏认识,无法合理评价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长期性能。基于此,本文开展水泥土桩复合体大型动三轴试验,研究围压、静偏应力、置换率及分级加... 水泥土桩被广泛应用于软土路基加固工程中。然而,人们对水泥桩与桩间土形成的加固体的动力特性尚缺乏认识,无法合理评价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长期性能。基于此,本文开展水泥土桩复合体大型动三轴试验,研究围压、静偏应力、置换率及分级加卸载路径对其动力参数的影响,并分析了动力参数的波动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静偏应力增加,复合单元体的动弹模量减小,阻尼比增大,临界动应力比减小。随着置换率增加,动弹模量略有增加,阻尼比略有减小。逐级卸载造成复合单元体的动力参数劣化。阻尼比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复合单元体阻尼比的变异系数是动弹模量的2.8~7.0倍。相比于软土,复合体动弹模量提高了2~6倍,静偏应力越大,提高系数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土桩复合体 循环荷载 大型三轴 动弹性模量 阻尼比
下载PDF
抗滑桩前预留岩体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分析
2
作者 朱大鹏 何磊 +1 位作者 田力 秦粮凯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4-89,共6页
为了探究大开挖条件下桩前预留岩体的稳定性,首先基于相似理论开展不同宽度预留岩体的变形及破坏模式试验研究;然后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得到不同破坏模式下预留岩体稳定性计算公式;最后以湖南省某滑坡治理桩前大开挖为例,分析不同破坏模式... 为了探究大开挖条件下桩前预留岩体的稳定性,首先基于相似理论开展不同宽度预留岩体的变形及破坏模式试验研究;然后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得到不同破坏模式下预留岩体稳定性计算公式;最后以湖南省某滑坡治理桩前大开挖为例,分析不同破坏模式下预留岩体的稳定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桩前预留岩体宽度的增加,其变形总体呈临空面外凸—少量裂缝—桩前岩体顶面隆起的发展趋势;宽度较大的预留岩体易发生上滑移破坏,宽度较小的预留岩体则易发生下滑移破坏;下滑移破坏中,稳定系数随着预留岩体宽度的增大按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形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滑桩 预留岩体 破坏模式 稳定性 滑移破坏 滑坡治理
下载PDF
基于物理模拟试验的泥石流汇江效应初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大鹏 秦粮凯 何其多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2期3680-3688,共9页
为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斩断泥石流汇江诱发的灾害链,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8·14"特大泥石流为原型,建立泥石流汇江物理模拟模型,通过5组17次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交汇角、主河流速、泥石流含水率、一次入汇固体总量对泥... 为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斩断泥石流汇江诱发的灾害链,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8·14"特大泥石流为原型,建立泥石流汇江物理模拟模型,通过5组17次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交汇角、主河流速、泥石流含水率、一次入汇固体总量对泥石流汇江效应的影响,及物源对堵江模式的影响。试验表明:当交汇角为90°时,最容易发生堵江现象;河流流速越大,冲刷及携带颗粒的能力越强,交汇堆积区物质的体积越小;当物源含水率接近0.85时,交汇处堆积体体积最大;交汇区堆积体体积与一次性固体物源总量成线性关系,其增长幅度较其他影响因素(如交汇角、流速等)大;当物源体积较小时,易形成水下潜入式坝;当物源体积较大时,一部分泥石流形成潜入坝,另一部分保持在水面以上运动,泥石流中的细颗粒被河水带走,粗颗粒在交汇处保留造成局部堵塞甚至完全堵塞;试验中物源混合物重度试验值、流速反算值与红椿沟泥石流实际值基本吻合,验证了物理模拟试验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物理模拟 交汇角 主河流速 含水率 物源总量 堵江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