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南方西南和中东部区域两次持续性低温雨雪过程与关键环流系统的关系研究
1
作者 孙晓娟 陈跞 +1 位作者 卢楚翰 秦育婧 《气象科学》 2024年第2期267-279,共13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我国南方西南和中东部区域两次持续10 d以上的低温雨雪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中欧亚大陆中高纬东亚大槽均加深,但环流形势有差异。西南过程呈现"...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我国南方西南和中东部区域两次持续10 d以上的低温雨雪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中欧亚大陆中高纬东亚大槽均加深,但环流形势有差异。西南过程呈现"北高南低"形势,关键脊区在贝加尔湖,而中东部区域过程"北高南低"和"西高东低"形势共存,关键脊区从乌拉尔山延伸至贝加尔湖。两次过程异常的环流与北大西洋向东传播的波列有关。(2)西南过程关键脊区提前过程3 d发展并东移至贝加尔湖,形成稳定形势;而中东部区域过程关键脊区提前过程一周发展,在开始日达最强。两次过程均伴随蒙古高压东移南压使地面降温,500 hPa关键脊区超前蒙古高压2 d变化。西南过程降温主要受到冷平流和绝热冷却影响,而中东部区域过程主要受到冷平流的影响。(3)西南过程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只受南支槽支配。中东部区域过程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由南支槽和西太平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两次过程水汽正收支主要来自南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西南与中东部区域 持续性低温雨雪过程 环流特征 蒙古高压 南支槽
下载PDF
4—5月南亚高压重建过程与中南半岛对流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秦育婧 王黎娟 +3 位作者 何金海 管兆勇 卢楚翰 刘伯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5-121,共7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资料及CMAP降水资料,研究了1979—2008年历年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过程的特征,发现有21年存在西部中心生成加强与东部中心减弱消亡共同进行的过程,称为南亚高压的重建过程。南亚高压重...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资料及CMAP降水资料,研究了1979—2008年历年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过程的特征,发现有21年存在西部中心生成加强与东部中心减弱消亡共同进行的过程,称为南亚高压的重建过程。南亚高压重建过程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根据重建开始时间可分为重建正常年、偏早年及偏晚年。重建正常年,重建之前,对流活动中心在中南半岛南面的海洋大陆一带,到重建阶段,对流伸向中南半岛。南亚高压重建偏早年,对流推进至中南半岛上空的时间偏早;而重建偏晚年则刚好相反。说明南亚高压重建过程与中南半岛上空的对流活动有密切关系。南亚高压重建时,中南半岛的对流活动带来充沛的降水,释放出大量的凝结潜热。已有研究表明在由冬向夏的演变过程中,南亚高压表现出"趋热性",因此,对流降水释放的凝结潜热可能是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重建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南亚高压 中南半岛 重建 对流 非绝热加热 降水
下载PDF
利用高分辨率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夏季江淮区域水汽汇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秦育婧 卢楚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10-1218,共9页
利用水平分辨率接近0.7°×0.7°、垂直方向60层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夏季江淮区域水汽汇的演变及各项的贡献,研究了与水汽辐合项有关的水汽输送及相应的月平均环流和天气尺度扰动。结果表明:(1)ERA-Interi... 利用水平分辨率接近0.7°×0.7°、垂直方向60层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夏季江淮区域水汽汇的演变及各项的贡献,研究了与水汽辐合项有关的水汽输送及相应的月平均环流和天气尺度扰动。结果表明:(1)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江淮区域夏季水汽平衡有较好的描述能力。由水汽辐合项与水汽局地变化项计算的水汽汇值和用降水与蒸发求得的水汽汇值高度一致,说明该资料可用于研究江淮区域的水汽汇。(2)2011年夏季江淮区域整体处于水汽汇区,且水汽汇值具有明显的2~6天的天气尺度振荡。降水对水汽汇的贡献远大于蒸发,而水汽辐合项与水汽局地变化项对水汽汇均有较大贡献,并且对水汽汇具有超前1~2天的指示作用。(3)月平均环流和天气尺度扰动均通过与水汽输送密切相关的水汽辐合项对江淮区域水汽汇产生显著影响。月际尺度的水汽汇变化与大尺度大气环流尤其是副高有密切关系;而江淮流域及西南地区的天气扰动对江淮区域水汽汇的天气尺度振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汇 水分收支 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 江淮区域
下载PDF
局域Hadley环流及其与太平洋SST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10
4
作者 秦育婧 王盘兴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8-146,共9页
使用1979—2001年ERA-40月平均经向风计算了季风区(60~140°E)及Nio区(160°E~120°W)的质量流函数,并分析了两区Hadley环流的气候特征和强度变化,研究了Hadley环流强度与太平洋海表温度的联系。结果表明:(1)季风区气候... 使用1979—2001年ERA-40月平均经向风计算了季风区(60~140°E)及Nio区(160°E~120°W)的质量流函数,并分析了两区Hadley环流的气候特征和强度变化,研究了Hadley环流强度与太平洋海表温度的联系。结果表明:(1)季风区气候态Hadley环流强于Nio区,环流位置偏北,夏半年尤为明显,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海陆分布不均和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区的存在;(2)局域Hadley环流强度有明显的年际变化,23年来两区强度大致呈反相变化;(3)局域Hadley环流强度与太平洋海表温度关系密切,1月季风区(Nio区)环流强度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Nio综合区海表温度负(正)相关,而与围绕着Nio综合区的c型区域海表温度正(负)相关,7月与1月的相关型基本一致,负相关比1月弱,特别是季风区;(4)ENSO事件对两区Hadley环流强度有不同影响,El Nio事件时季风区Hadley环流减弱、Nio区Hadley环流增强;La Nia时刚好相反,且Nio区的异常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局域Hadley环流 差异 SST ENSO
下载PDF
夏季东亚季风区Hadley环流上升支结构异常及其对长江流域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秦育婧 王盘兴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7-474,共8页
利用ECMWF最新发布的Interim再分析资料,计算了东亚季风区Hadley环流质量流函数,并使用EOF分解、相关分析及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夏季东亚季风区Hadley环流上升支结构的异常特征及其对我国长江流域降水的影响。发现夏季东亚季风区H... 利用ECMWF最新发布的Interim再分析资料,计算了东亚季风区Hadley环流质量流函数,并使用EOF分解、相关分析及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夏季东亚季风区Hadley环流上升支结构的异常特征及其对我国长江流域降水的影响。发现夏季东亚季风区Hadley环流上升支具有独特的双上升中心结构,两上升中心的位置分别对应东亚夏季风系统中的两条辐合带——热带季风槽及梅雨锋。上升支的主要异常模态表现为两个上升中心"跷跷板"型的反相异常。与梅雨锋对应的副热带上升中心强度与长江流域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即当其偏强时,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反之亦然。副热带支偏强时,低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导致气流在长江流域异常辐合,其异常西南风水汽输送使得长江流域有异常水汽辐合,高层气流在长江流域异常辐散。同时鄂霍次克海附近阻塞活动偏强,东亚沿海地区500 h Pa高度场出现"+-+"的经向异常型。这些异常型均有利于长江流域的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DLEY环流 上升支 降水 东亚季风区 长江流域
下载PDF
冬季欧亚大陆反气旋活动特征及其与中国气温的关系 被引量:6
6
作者 秦育婧 卢楚翰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8-424,共7页
本文基于拉格朗日观点,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追踪了1979—2012年冬季欧亚大陆的反气旋活动,定义了冬季欧亚大陆反气旋强度指数,并据此分析了近30多年来欧亚大陆反气旋的活动特征及其与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多年来冬季... 本文基于拉格朗日观点,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追踪了1979—2012年冬季欧亚大陆的反气旋活动,定义了冬季欧亚大陆反气旋强度指数,并据此分析了近30多年来欧亚大陆反气旋的活动特征及其与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多年来冬季欧亚大陆反气旋强度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近10 a来其活动处于较强的位相;反气旋强度指数序列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冬季气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冬季欧亚大陆反气旋活动增强(减弱)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冬季气温偏低(高);影响我国气温的反气旋生命期主要为1~3 d;蒙古高原是欧亚大陆反气旋活动的关键区域,每年有超过40%的反气旋经过该区域。这些反气旋多具有较强的移动性,其主要源地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中海—黑海—里海—咸海附近以及中西伯利亚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反气旋 拉格朗日观点 冬季气温 生命期
下载PDF
基于自动识别的近三十年华北地区冬季冷锋活动异常及其可能成因
7
作者 秦育婧 冯梦茹 +3 位作者 卢楚翰 何书雅 李丽平 胡春丽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21-731,共11页
利用1989-2018年ERA5再分析资料,使用适用于欧亚大陆的冷锋两步客观识别算法,得到冬季冷锋活动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30年来华北地区冬季冷锋的活动特征,并讨论了冷锋活动异常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是东亚大陆上冬季... 利用1989-2018年ERA5再分析资料,使用适用于欧亚大陆的冷锋两步客观识别算法,得到冬季冷锋活动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30年来华北地区冬季冷锋的活动特征,并讨论了冷锋活动异常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是东亚大陆上冬季冷锋频数最多、活动最强的区域,且华北地区冷锋活动强度有明显的年际变化;(2)华北地区冷锋活动强年,从北大西洋到欧亚大陆上空存在一个明显的欧亚遥相关(EU)波列正位相,华北地区上空500 hPa为负位势高度异常,表明东亚大槽增强,相应的西伯利亚高压偏强;(3)欧亚大陆北部边缘海区为异常暖平流时,华北地区冷空气活动增强,冷锋活动也增强;(4)大西洋北部的海面温度(SST)异常可能通过激发对流层中、上层的罗斯贝波,该罗斯贝波向东传播经欧洲—西西伯利亚传至中国华北地区,从而影响华北地区的冷锋活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锋 西伯利亚高压 欧亚遥相关(EU)波列 冷空气活动 自动识别
下载PDF
新兴教育技术在气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8
作者 秦育婧 卢楚翰 《科技视界》 2021年第33期16-20,共5页
气象人才培养是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关键一环。文章分析了《2021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提出的可能影响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6项关键技术与实践,讨论了目前我国气象人才培养中这6项关键技术与实践的应用及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了中国气象人... 气象人才培养是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关键一环。文章分析了《2021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提出的可能影响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6项关键技术与实践,讨论了目前我国气象人才培养中这6项关键技术与实践的应用及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了中国气象人才培养中关键技术与实践未来的可能发展路径,包括加快构建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组织模式,促进跨学校跨机构之间合作。助力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应用型气象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兴技术 人才培养 开放教育资源 混合课程模式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气候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卢楚翰 黄露 +1 位作者 何金海 秦育婧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4-72,共9页
利用1980-2010年共31个冬季的GODAS海洋同化资料,以5~366m次表层海温构造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的热含量,分析了冬季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热含量的时空特征、持续性以及对其邻近区域的气候异常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一致性分布是冬季西... 利用1980-2010年共31个冬季的GODAS海洋同化资料,以5~366m次表层海温构造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的热含量,分析了冬季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热含量的时空特征、持续性以及对其邻近区域的气候异常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一致性分布是冬季西太暖池区次表层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导模态,其时间系数的年际振荡较好地代表了暖池区次表层热状况的年际异常。暖池区热含量的变化与ENSO事件联系密切,它能保持超前两季以上的显著自相关,持续性较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更为稳定。佗)冬季暖池区热含量异常对后期春、夏季暖池热状况产生持续影响,相应的暖水体积变化导致暖水的经向输送及垂直交换,对后期春夏两季暖池及邻近区域尤其是菲律宾海的表层海温、海表热通量变化有较大影响。(3)冬季暖池区热含量上升对应春季菲律宾海以东洋面OLR数值下降以及降水偏多,所引起的对流活动加热异常导致热带及副热带西北太平洋位势等压面抬升,进而对西太副高产生影响。之后,此区域相应的海表热通量交换加强,对流层低层形成强大的异常气旋,海气相互作用加强,加上对流加热异常,使得冬季暖池热含量异常与夏季副热带高压变化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冬季暖池区热含量可作为春、夏季西太副高变化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度的有效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含量 西太平洋暖池 次表层 春季障碍 东亚气候异常
下载PDF
平流层异常下传对2009年12月北半球大范围降雪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卢楚翰 王蕊 +1 位作者 秦育婧 马丽宝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4-310,共7页
2009年12月北半球中纬度出现大范围持续低温、暴风雪等天气。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平流层AO(Arctic Oscillation,北极涛动)异常信号下传的特征及其对本次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并讨论了与平流层异常信号下传相关的行星波活动。... 2009年12月北半球中纬度出现大范围持续低温、暴风雪等天气。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平流层AO(Arctic Oscillation,北极涛动)异常信号下传的特征及其对本次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并讨论了与平流层异常信号下传相关的行星波活动。结果表明:1)与此次极端气候事件相联系的负位相AO异常11月首先发生在平流层,维持将近1个月后于12月初开始下传,并且迅速传至地面。12月整个对流层的位势高度及温度在极区附近出现强的正异常,而中纬度地区则为负异常。2)平流层AO异常信号下传后,地面出现有利于低温降雪过程的环流异常。12月上旬,亚洲大陆东部及北美大陆西部出现异常偏北风,造成了俄罗斯、北美西部大面积负的温度异常;12月中下旬,欧洲大陆盛行偏西北气流,同时蒙古高压增强,欧亚大陆北部包括中国北方出现大片负的温度异常。3)在此次极端气候事件之前,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有异常强的行星波上传至平流层,导致平流层出现负位相的AO异常,并维持了一个月;随后,上传到平流层的行星波减弱,同时平流层负位相的AO异常迅速传至地面,导致了有利于低温降雪的环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低温暴雪天气 AO 平流层异常信号 向下传播
下载PDF
春季欧亚大陆积雪对春夏季南北半球大气质量交换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卢楚翰 管兆勇 +2 位作者 李震坤 金大超 秦育婧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85-1197,共13页
本文基于春季欧亚雪盖资料与大气再分析资料的奇异值分解(SVD)分析结果,结合数值试验,研究了春季欧亚大陆积雪变化与春、夏季南北半球大气质量交换的联系。研究表明,当春季欧亚积雪异常偏多时,同期欧亚大陆中高纬大范围地区的地面气温... 本文基于春季欧亚雪盖资料与大气再分析资料的奇异值分解(SVD)分析结果,结合数值试验,研究了春季欧亚大陆积雪变化与春、夏季南北半球大气质量交换的联系。研究表明,当春季欧亚积雪异常偏多时,同期欧亚大陆中高纬大范围地区的地面气温异常偏低,这种冷却效应可能持续至夏季,同时,冷空气的堆积造成了欧亚大陆地表气压(气柱大气质量)的增加,并且对应了夏季北半球大气总质量的异常上升,而南半球大气质量却明显下降。分析发现,春季欧亚积雪异常与夏季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涛动存在显著的滞后相关,而且前者还与同期及后期包括索马里急流和对流层上部80°E^120°E区域高空急流在内的多处越赤道气流变化联系密切。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发现,以改变春季初始积雪状况作为驱动,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的低层大气环流出现了显著响应,即当积雪增加时,同期及其后夏季地面气温显著降低,并且冷异常区域对应着气柱质量的异常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积雪 南北半球大气相互作用 大气质量 越赤道气流
下载PDF
春季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与500hPa副高断裂的关系 被引量:6
12
作者 卢楚翰 秦育婧 王黎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4-569,共6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OLR资料,研究了春季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与500hPa副高在孟加拉湾上空断裂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建立之前,对流从"海洋大陆"向北推进,首先在中南半岛建立;而孟加拉湾地区由于青藏...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OLR资料,研究了春季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与500hPa副高在孟加拉湾上空断裂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建立之前,对流从"海洋大陆"向北推进,首先在中南半岛建立;而孟加拉湾地区由于青藏高原感热作用在对流层中低层形成一个反Hadley环流型的局地经圈环流,15°N附近500~700hPa有下沉运动中心,它抑制了孟加拉湾对流的建立,也不利于500hPa副高带断裂。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建立之后,位于高压中心西南侧的孟加拉湾上空出现一个强的辐散中心,孟加拉湾地区15°N附近的下沉运动消失,对流发展起来,降水量增加并释放大量潜热,非绝热加热中心位于500hPa,此时副高脊线断裂。因此,高层南亚高压建立所产生的辐散运动很可能对孟加拉湾上空500hPa副高带断裂及对流建立起到了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副高 孟加拉湾 中南半岛 对流
下载PDF
7月南半球500hPa极涡异常的度量及其与极区增暖的联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卢楚翰 管兆勇 +1 位作者 王盘兴 秦育婧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4-179,共6页
利用ECMWF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构造了500hPa7月南极极涡面积、强度指数。结果表明,定义的面积及强度指数为两个独立参数,通过分析南半球高纬度地区500hPa位势高度场EOF的主要模态以及典型年份的南极极涡差异,表明强度指数比面积指数更能... 利用ECMWF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构造了500hPa7月南极极涡面积、强度指数。结果表明,定义的面积及强度指数为两个独立参数,通过分析南半球高纬度地区500hPa位势高度场EOF的主要模态以及典型年份的南极极涡差异,表明强度指数比面积指数更能代表极涡的强度变化。7月500hPa南极极涡强度指数与同期南半球高纬地表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下垫面的加热作用与南极极涡强度变化联系密切,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涡面积收缩与热带扩张存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极涡 强度指数 面积指数 气候增暖
下载PDF
浅谈大气科学计算机应用教学与实践
14
作者 卢楚翰 秦育婧 《科技信息》 2011年第17期185-185,419,共2页
大气科学是一门高度依赖计算机技术的学科,通过分析《Fortran程序设计》、《Grads绘图与编程》这两门大气科学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课程侧重点调整、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引入软件的最新应用及使用技巧三方面提出了... 大气科学是一门高度依赖计算机技术的学科,通过分析《Fortran程序设计》、《Grads绘图与编程》这两门大气科学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课程侧重点调整、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引入软件的最新应用及使用技巧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提高大气科学类学生对Fortran编程以及Grads软件应用的学习兴趣与应用能力,为今后从事气象相关行业业务与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FORTRAN GRADS 大气科学
下载PDF
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6月江淮区域水汽源汇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丁安 卢楚翰 +2 位作者 孔阳 信飞 秦育婧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4-50,共7页
2020年6月,我国江淮区域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并引发了洪涝灾害。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对江淮区域的水汽收支平衡进行分析,并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分析了其水汽源地。结果表明:(1)ERA5再分析资料能较好地描述本次过程中江淮区... 2020年6月,我国江淮区域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并引发了洪涝灾害。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对江淮区域的水汽收支平衡进行分析,并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分析了其水汽源地。结果表明:(1)ERA5再分析资料能较好地描述本次过程中江淮区域的水汽收支特征,其中水汽辐合项为主要贡献项,对水汽汇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同时,降水和水汽汇之间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变化。(2)南海是江淮区域6月持续性降水最主要的水汽源地,约50%的水汽来自南海。(3)6月江淮区域降水分布与水汽的输送密切相关,而水汽输送主要取决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其与北侧冷涡活动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水汽收支 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 江淮区域
下载PDF
春季Hadley环流强度与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联系
16
作者 肖艳林 秦育婧 张润琼 《贵州气象》 2013年第6期25-29,共5页
该文利用1983—2012年ERA-INTERIM风场的月平均资料以及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1983—2012年),研究Hadley环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分布及北半球春季Hadley环流强度与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Hadley... 该文利用1983—2012年ERA-INTERIM风场的月平均资料以及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1983—2012年),研究Hadley环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分布及北半球春季Hadley环流强度与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Hadley环流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北半球环流强度在冬季最强,夏季时最弱,并且环流强度越强时,范围就越大;Hadley环流强度各季节年际变化较明显,而年代际变化秋季较明显。春季Hadley环流强度与我国华南地区、长江流域地区和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呈"负正负"的相关关系。利用合成分析的得到的结果与其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DLEY环流 夏季降水 相关关系 东部地区
下载PDF
LOCALIZED HADLEY CIRCULATION AND ITS LINKAGE TO PACIFIC SSTA 被引量:2
17
作者 秦育婧 王盘兴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1年第4期352-362,共11页
The 1979-2001 ERA-40 monthly mean meridional winds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mass streamfunctions in the monsoon region (60-140° E) and Nio zone (160° E-120° W),with which the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 The 1979-2001 ERA-40 monthly mean meridional winds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mass streamfunctions in the monsoon region (60-140° E) and Nio zone (160° E-120° W),with which the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nsity variation of the localized Hadley circulation (LHC) are analyzed over the two regions and the linkage of this LHC to Pacific SST is explored.Evidence suggests as follows.1) The climatological LHC is stronger in the monsoon than in the Nio zone,with its position in the former northward of the latter,especially in the summer half-year.The resulting difference is due mainly to the land-sea heterogeneous distribution and the existence of a cold pool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2) The LHC experiences a distinct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intensity and during 1979-2001 the LHC strength of the two regions changes broadly in an anti-phase manner.3) The LHC has its intensity associated closely with Pacific SST in such a way that its strength anomaly in the monsoon (Nio) band in January is correlated negatively (positively) with the SSTA over the all-Nio (1-4) zone (ANZ) in the equatorial middle and eastern Pacific but positive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SSTA in the C-shaped area that surrounds the ANZ.The pattern of July is in rough agreement with that of January,except for more feeble correlativity in July,especially over the monsoon region;4) The ENSO episode has different impacts on the LHC vigor in the two regions.With the occurrence of an El Nio,the LHC is weakened (strengthened) in the monsoon (Nio) region,and the reversal takes place during the La Nia year,with greater anomaly in the Nio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性的哈德利循环 差别 SST ENSO
下载PDF
DISCREPANCY OF THE GLOBAL AIR MASS AND WATER BUDGETS AMONG 20 CMIP5 CLIMATE MODELS 被引量:2
18
作者 秦育婧 卢楚翰 +1 位作者 管兆勇 智海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5年第3期265-275,共11页
The consistency of global atmospheric mass and water budget performance in 20 state-of-the-art ocean-atmospher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 coupled models has been assessed in a historical exp... The consistency of global atmospheric mass and water budget performance in 20 state-of-the-art ocean-atmospher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 coupled models has been assessed in a historical experiment. All the models realistically reproduce a climatological annual mean of global air mass(AM) close to the ERA-Interim AM during 1989-2005. Surprisingly, the global AM in half of the models shows nearly no seasonal variation,which does not agree with the seasonal processes of global precipitable water or water vapor, given the mass conservation constraint.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consistencies, we evaluated the seasonal cycles of global AM tendency and water vapor source(evaporation minus precipita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nconsistencies result from the poor balance between global AM tendency and water vapor source based on the global AM budget equation. Moreover, the cross-equatorial dry air mass flux, or hemispheric dry mass divergence, is not well represented in any of the 20 CMIP5 models, which show a poorly matched seasonal cycle and notably larger amplitude, compared with the hemispheric tendencies of dry AM in both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Southern Hemisphere. Pronounced erroneous estimations of tropical precipitation also occur in these models. We speculate that the large inaccuracy of precipitation and possibly evaporation in the tropics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inconsistent cross-equatorial mass flux. A reasonable cross-equatorial mass flux in well-balanced hemispheric air mass and moisture budgets remains a challenge for both reanalysis assimilation systems and climate mode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air mass conservation water vapor budget CMIP5
下载PDF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HEAT CONTENT OF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AND ITS EFFECT ON EASTERN ASIAN CLIMATE ANOMALIES 被引量:1
19
作者 卢楚翰 黄露 +1 位作者 何金海 秦育婧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5年第3期246-254,共9页
Using the 1980-2010 winter GODAS oceanic assimilations, study is conducted of the winter heat content(HC) established in the subsurface layer(5 to 366 m in depth)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WP), followed by in... Using the 1980-2010 winter GODAS oceanic assimilations, study is conducted of the winter heat content(HC) established in the subsurface layer(5 to 366 m in depth)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WP), followed by investigating the HC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persistence and the impacts on the climate anomalies of neighboring regions.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pattern of integral consistency is uncovered by the leading EOF1(PC1) mode of HC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the year-to-year fluctuation of the time coefficients being well indicative of the interannual anomaly of the WP winter subsurface-layer thermal regime. The HC variation is bound up with El Ni觡o-Southern Oscillation, keeping pronounced autocorrelation during the following two seasons and more, with the persistence being more stable in comparison to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in the equatorial middle eastern Pacific; 2) the winter HC anomalies produce lasting effect on the WP thermal state in the following spring and summer and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the warm water volume lead to the meridional transport and vertical exchange of warm water, which exerts greater impacts upon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heat flux over the warm pool per se and neighboring regions, especially in the Philippine Sea during the posterior spring and summer; 3) the increase in the winter HC corresponds to the spring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 decrease and rich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waters east to the Philippine Sea and the resultant convective heating anomalie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rise of geopotential isobaric surfaces over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western North Pacific, thereby producing effect on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anomaly). Subsequently, the sea-surface heat flux exchange is intensified in the warm pool, a robust anomalous cyclone shows up at lower levels, air-sea interactions are enhanced and abnormal convective heating occurs, together making the winter HC anomalies even mo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variation in the summer subtropical high. As a result, the WP winter HC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predictor of the variation in spring/summer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the strength of summer monsoon over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content warm pool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SURFACE spring barrier anomaly of eastern-Asian climate
下载PDF
两种再分析资料的Hadley环流比较 被引量:25
20
作者 秦育婧 王盘兴 +1 位作者 管兆勇 岳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469-1473,共5页
用叠加计算方案求得了ECMWF,NCEP/NCAR两种再分析资料的平均经圈环流质量流函数.比较表明:ECMWF资料较NCEP/NCAR资料的Hadley环流公共上升支强而窄,平均位置更偏于赤道以北;且ECMWF资料存在明显的Hadley环流双层结构.因此,两种客观... 用叠加计算方案求得了ECMWF,NCEP/NCAR两种再分析资料的平均经圈环流质量流函数.比较表明:ECMWF资料较NCEP/NCAR资料的Hadley环流公共上升支强而窄,平均位置更偏于赤道以北;且ECMWF资料存在明显的Hadley环流双层结构.因此,两种客观分析资料给出的Hadley环流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种再分析资料 HADLEY环流 诊断结果比较 质量流函数 叠加计算方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