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0年间早产率和经产率的变化及经产作为可能的早产危险因素的初步探讨
1
作者 李贞娴 刘应南 +1 位作者 秦胜堂 魏玉梅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82-691,共10页
目的分析10年间早产率和经产率的变化,并初步探讨经产作为早产危险因素的可能性。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娩的53979例产妇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回顾性分析10年间早产率及经产率的变... 目的分析10年间早产率和经产率的变化,并初步探讨经产作为早产危险因素的可能性。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娩的53979例产妇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回顾性分析10年间早产率及经产率的变化。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自发性早产的危险因素及经产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1)53979例产妇的总早产率为8.3%(4478/53979),早产率在10年间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7年、2018年早产率较高,分别为8.9%和9.2%。经产妇总占比为24.9%(13440/53979),呈先上升再下降后平稳趋势,2017年、2018年经产率最高,均为35.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产是自发性早产的危险因素(OR=1.678,95%CI为1.523~1.850;P<0.001),也是妊娠34周前自发性早产的危险因素(OR=1.937,95%CI为1.632~2.301;P<0.001)。自发性早产的高危因素还包括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糖、羊水量异常、胎膜早破、宫内感染、子宫颈机能不全、子宫颈手术史、子宫发育异常(P均<0.05)。(3)与初产妇比较,经产妇的年龄较大、高龄占比较高、分娩孕周较早、早产率高、新生儿出生体重较高、多胎妊娠占比低;妊娠并发症或合并症中,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胎盘植入、急产、巨大儿的发生率较高,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羊水过少、胎儿生长受限、胎膜早破、宫内感染、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较低;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近10年早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早产高危因素与既往研究基本相似。经产妇是自发性早产的高危人群,且多种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风险升高,在孕期保健中应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 产次 危险因素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不同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下婴儿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誉 秦胜堂 +4 位作者 马京梅 宋依临 冯烨 刘飞 杨慧霞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65-471,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下婴儿生后6周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9月于我院妇产科出生的6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42例,剖宫产组18例;根据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组40例,混合喂养组2...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下婴儿生后6周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9月于我院妇产科出生的6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42例,剖宫产组18例;根据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组40例,混合喂养组20例。收集婴儿生后6周粪便标本,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针对细菌16S rRNA的V3-V4可变区进行DNA测序,将所测得的序列与SILVA数据库比对分析后,对物种分类信息进行注释,最后利用QIIME软件对样本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1)60例粪便标本中共发现8个菌门,146个菌属,门水平上以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优势菌;平均相对丰度前8位的属分别是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梭菌属(Clostridium)、克雷伯杆菌属(Klebsiella)、拟杆菌属(Bacteroide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志贺杆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韦荣菌属(Veillonella)、普拉梭菌属(Faecalibacterium)。(2)在门水平上,剖宫产组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阴道分娩组较明显升高(0.56±0.10与0.42±0.20,t=2.94),而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明显降低[分别为0.04 (0.01-0.11)与0.20 (0.05-0.36),U=223;0.05 (0.01-0.23)与0.09 (0.02-0.29),U=315,P值均〈0.05];纯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4个优势菌门的相对丰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属水平上,剖宫产组双歧杆菌属的相对丰度较阴道分娩组明显降低[0.01(0.00-0.07)与0.19(0.02-0.36),U=210,P〈0.01];同样,纯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8个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剖宫产组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中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婴儿[分别为5.48±1.19与4.26 (3.61-5.52),U=227;0.94(0.92-0.97)与0.86±0.08,U=194,P值均〈0.05];而2组操作分类单位(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数目和Chao1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纯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的OTU数目、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生命早期是婴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期。不同分娩方式下的婴儿生后6周肠道菌群的构成和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喂养方式下的婴儿肠道菌群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胃肠道微生物组 接生 产科 摄食行为
原文传递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血糖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誉 马京梅 +3 位作者 秦胜堂 朱宝利 刘飞 杨慧霞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8-104,共7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特点,及其与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2...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特点,及其与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建档及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选取45例24~28孕周诊断为GDM的孕妇作为GDM组,并根据年龄和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按1∶1比例选取45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分别收集GDM治疗前(孕24~28周)及治疗后(孕36~40周)的粪便标本(对照组亦于相应孕周留取标本),利用Illumina Hiseq2500平台针对细菌16S rRNA的V3-V4可变区进行DNA测序,利用QIIME软件对样本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GDM组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显著低于对照组(Chao1指数分别为443.9±72.9和474.0±63.3,t=2.104;Shannon指数分别为5.6±0.5和6.0±0.5,t=2.002;P值均<0.05),2组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也存在明显差异(R2=0.04,P<0.05)。治疗后,GDM组和对照组肠道菌群的Alpha和Beta多样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GDM患者治疗前肠道布劳特氏菌和普拉梭菌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M(P25~P75),分别为0.016(0.009~0.022)与0.011(0.007~0.016),U=782.000;0.114(0.076~0.141)与0.091(0.061~0.126),U=752.000;P值均<0.05]。阿克曼氏菌、Odoribacter和Butyricimonas的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001(0.000~0.002)与0.001(0.000~0.005),U=745.000;0.001(0.000~0.004)与0.004(0.001~0.006),U=766.500;0.001(0.000~0.003)与0.003(0.001~0.005),U=710.000;P值均<0.05]。(3)OGTT服糖前水平和阿克曼氏菌、Odoribacter和Butyricimonas相对丰度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5、-0.273和-0.284),服糖后1 h血糖水平和阿克曼氏菌、Butyricimonas相对丰度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85和-0.265),服糖后2 h血糖水平和普拉梭菌相对丰度呈正相关(r=0.278),和阿克曼氏菌相对丰度呈负相关(r=-0.245);OGTT时间-血糖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和阿克曼氏菌、Butyricimonas相对丰度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1和-0.264)(P值均<0.05)。结论GDM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较对照组发生变化,GDM特征性菌群与OGTT血糖水平显著相关。通过治疗干预将GDM患者血糖恢复至正常水平,可改善GDM患者肠道菌群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妊娠 胃肠道微生物组 葡糖耐量试验 血糖
原文传递
冬凌草甲素对甲状腺癌BCPAP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杨丹丽 张迎秋 +1 位作者 李媛 秦胜堂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330-333,共4页
目的 研究冬凌草甲素对甲状腺癌BCPAP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使用0、0.5、1、2、5、10、20、50、100 μmol/L浓度的冬凌草甲素处理甲状腺癌细胞株BCPAP 48 h后,用CCK8测定细胞增殖率,绘制增殖曲线,计算细胞半数抵制率(IC50)。... 目的 研究冬凌草甲素对甲状腺癌BCPAP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使用0、0.5、1、2、5、10、20、50、100 μmol/L浓度的冬凌草甲素处理甲状腺癌细胞株BCPAP 48 h后,用CCK8测定细胞增殖率,绘制增殖曲线,计算细胞半数抵制率(IC50)。实验组加入接近IC50浓度(10 μmol/L)的冬凌草甲素,对照组细胞正常培养36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基因PARP、Erk1/2和p-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 冬凌草甲素能显著抑制BCPAP细胞增殖,在2~20 μmol/L时,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早期凋亡率(2.83±0.70)%,晚期凋亡率(1.43±0.31)%,总凋亡率(4.27±1.01)%,均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发现,剪切后的PARP及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上调了1.5倍和1.8倍,上调显著(P值均〈0.05)。结论 冬凌草甲素可抑制甲状腺癌细胞株BCPAP增殖,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甲素 甲状腺癌细胞株BCPAP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妊娠期糖尿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秦胜堂 杨慧霞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48-650,共3页
人体内微生物的数量约为人体细胞总量的10余倍,其中大多数微生物为正常的肠道菌群,这些微生物的编码基因总量是人类编码基因数量的50~100倍,被统称为宏基因组(metagenome),也被称为人类的"第二个基因组"[1].肠道菌群参与机体的多... 人体内微生物的数量约为人体细胞总量的10余倍,其中大多数微生物为正常的肠道菌群,这些微生物的编码基因总量是人类编码基因数量的50~100倍,被统称为宏基因组(metagenome),也被称为人类的"第二个基因组"[1].肠道菌群参与机体的多糖代谢及炎症调控,并与肥胖、糖尿病的发生等多种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2007年,"人类微生物组计划"被提出[2],以了解与健康相关的微生物的组成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肠道菌群 相关性 基因数量 编码基因 体细胞总量 微生物 代谢性疾病
原文传递
新生儿菌群定植是否来自羊水?
6
作者 秦胜堂 马京梅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64-864,共1页
多样且相对均衡的菌群对子代免疫系统的建立过程具重要影响。多项研究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发现在无妊娠并发症的足月孕妇的羊水中明确存在菌群,这对传统的“宫内无菌”理念提出了挑战。分子检测技术较传统培养方法更为灵敏,利用... 多样且相对均衡的菌群对子代免疫系统的建立过程具重要影响。多项研究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发现在无妊娠并发症的足月孕妇的羊水中明确存在菌群,这对传统的“宫内无菌”理念提出了挑战。分子检测技术较传统培养方法更为灵敏,利用该技术对菌群进行鉴定和分析易受到环境菌群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群 羊水 新生儿 定植 基因测序技术 分子检测技术 妊娠并发症 免疫系统
原文传递
生命早期人体微生物组与宿主的相互影响
7
作者 秦胜堂 杨慧霞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91-494,共4页
近年来,科学家对人体微生物的研究愈发深入。研究发现体内微生物影响着宿主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功能,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疾病转归。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生命早期肠道微生态的研究结果,提示从妊娠... 近年来,科学家对人体微生物的研究愈发深入。研究发现体内微生物影响着宿主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功能,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疾病转归。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生命早期肠道微生态的研究结果,提示从妊娠早期到2岁是人类一生肠道菌群定植的关键时期,深入了解和探讨这段时间菌群定植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微生物组 微生物群 生态失调 妊娠初期 婴儿
原文传递
葡萄糖对HTR8/SVneo细胞Akt2基因甲基化的影响及妊娠早期外周血Akt2 mRNA水平与妊娠前BMI和GDM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启迪 苏日娜 +2 位作者 秦胜堂 王晨 魏玉梅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探索葡萄糖对滋养层细胞系HTR8/SVneo细胞Akt2基因甲基化和mRNA水平的影响及早孕期外周血Akt2 mRNA水平与孕前体质指数(BMI)和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1)构建GDM孕妇子宫内高血糖环境细胞模型,按培养液的葡萄糖浓度分为2.5、... 目的探索葡萄糖对滋养层细胞系HTR8/SVneo细胞Akt2基因甲基化和mRNA水平的影响及早孕期外周血Akt2 mRNA水平与孕前体质指数(BMI)和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1)构建GDM孕妇子宫内高血糖环境细胞模型,按培养液的葡萄糖浓度分为2.5、5.0、10.0、25.0、40.0 mmol/L 5组;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Akt2 mRNA水平,质谱检测Akt2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2)收集2014年12月至2016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娩的60例孕妇的早孕期外周血,根据其孕前BMI及有无GDM分为4组:超重非GDM组、超重GDM组、肥胖非GDM组和肥胖GDM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4组孕妇早孕期外周血中Akt2 mRNA水平。结果(1)随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升高,Akt2 mRNA水平显著升高,呈浓度依赖性(P均<0.05)。与25.0 mmol/L组相比,5.0 mmol/L组Akt2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位点胞嘧啶-磷酸-鸟嘌呤二核苷酸(CpG)10、CpG23、CpG24.5,2.5 mmol/L组Akt2基因启动子区域CpG23、CpG24.5位点,10.0 mmol/L组Akt2基因启动子区域CpG10位点,均出现显著的甲基化水平的改变(P均<0.05);与5.0 mmol/L组相比,40.0 mmol/L组Akt2基因启动子区域CpG10位点出现显著的甲基化水平的改变(P<0.05)。(2)与超重非GDM组[1.04(0.90~1.26)]比较,超重GDM组[2.10(1.85~2.28)]和肥胖GDM组[1.68(0.82~2.43)]Akt2 mRNA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肥胖GDM组[1.68(0.82~2.43)]比较,超重GDM组[2.10(1.85~2.28)]Akt2 mRNA水平较高,肥胖非GDM组[1.00(0.71~2.17)]Akt2 mRNA水平较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葡萄糖可能通过改变Akt2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从而影响Akt2 mRNA水平,且这种变化可能在GDM孕妇的早孕期已经出现,特别是在孕前BMI较低的孕妇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滋养层 原癌基因蛋白质c‑akt 甲基化 葡萄糖 妊娠初期 糖尿病 妊娠 人体质量指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