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植绿肥与稻秸协同还田对单季稻田土壤有机碳库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1
作者 刘威 耿明建 +4 位作者 秦自果 张智 鲁君明 鲁剑巍 曹卫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5-133,共9页
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是稻田土壤培肥的重要措施。研究江汉平原单季稻田冬闲期种植绿肥及稻秸不同利用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合理利用秸秆和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3 a田间定位试验,以稻秸不还田不种绿肥(CK1... 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是稻田土壤培肥的重要措施。研究江汉平原单季稻田冬闲期种植绿肥及稻秸不同利用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合理利用秸秆和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3 a田间定位试验,以稻秸不还田不种绿肥(CK1)和不施肥空白(CK0)为对照,分析了冬闲期稻秸全量覆盖单独还田(RSM)、稻秸原位焚烧还田(RSB)、单种绿肥(GM)以及稻秸全量覆盖与种植绿肥协同还田利用(RSM+GM)等处理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碳库管理指数、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CK1和CK0相比,RSB处理3 a后显著降低了土壤稳态有机碳含量,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及碳库管理指数均无显著影响;而GM、RSM及RSM+GM处理3 a后显著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碳库指数、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尤其是RSM和RSM+GM处理还可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且多数指标均以RSM+GM处理增幅为最大,其次是RSM处理。与CK1相比,RSB处理3 a后显著提高了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但对土壤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而RSM、GM及RSM+GM处理模式3 a后均可显著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其中RSM+GM处理模式在1 a后即可显著提高土壤脲酶活性,2 a后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3 a后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增幅均是最大。相比于CK1,RSM和RSB处理模式3 a的稻谷增产效果均不显著,而GM和RSM+GM处理模式连续3 a显著提高了稻谷产量,增幅分别为6.88%~11.67%和6.00%~13.40%。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土壤酶活性与水稻产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在江汉平原单季稻作条件下,冬闲期稻秸全量覆盖还田或种植绿肥均可改善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但前者更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后者更利于作物产量提升。为了兼顾秸秆资源利用、土壤质量改善和作物增产稳产,稻田冬闲期稻秸全量覆盖与种植绿肥协同还田利用模式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稻秸还田 种植绿肥 混合利用 土壤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土壤酶活性 产量
下载PDF
冬种绿肥和稻草全量还田对单季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刘威 秦自果 +4 位作者 耿明建 吴礼树 鲁剑巍 鲁君明 曹卫东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58,共7页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冬闲期种植绿肥和稻草全量还田对江汉平原单季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稻草不还田水稻不施肥(CK)、稻草不还田单施化肥(NPK)、稻草原位焚烧还田+化肥(RSB+NPK)、稻草全量还田+化肥(RSM+NPK)...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冬闲期种植绿肥和稻草全量还田对江汉平原单季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稻草不还田水稻不施肥(CK)、稻草不还田单施化肥(NPK)、稻草原位焚烧还田+化肥(RSB+NPK)、稻草全量还田+化肥(RSM+NPK)、稻草不还田单独种植绿肥+化肥(GM+NPK)以及稻草全量还田+种植绿肥+化肥(RSM+GM+NPK),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与不还田的CK及NPK处理相比,RSM+NPK、GM+NPK和RSM+GM+NPK处理模式均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提高耕层土壤养分及有机质含量,其中多以RSM+GM+NPK处理增幅最大。RSB+NPK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高土壤pH值、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影响不大。GM+NPK处理与RSM+GM+NPK处理稻谷产量近似,分别较NPK处理显著增加6.9%~11.7%和6.0%~13.4%,3年平均增加9.1%和8.7%,而RSM+NPK和RSB+NPK处理的稻谷产量3年里与NPK处理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在江汉平原单季稻作条件下,以冬闲期稻草条带覆盖还田与种植绿肥配合还田为宜,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闲 稻草全量还田 种植绿肥 土壤理化性质 水稻产量
下载PDF
播种量对紫云英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秦自果 刘威 +5 位作者 李小坤 鲁剑巍 鲁君明 戴志刚 曹卫东 耿明建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0期4960-4962,4968,共4页
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5个播种量(7.5-37.5 kg/hm^2)对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紫云英鲜草产量和种子产量与播种量呈抛物线关系,均随播种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播种量22.5 kg/hm^2时最大... 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5个播种量(7.5-37.5 kg/hm^2)对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紫云英鲜草产量和种子产量与播种量呈抛物线关系,均随播种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播种量22.5 kg/hm^2时最大。根据种子产量与播种量效应函数,在节约用种原则下,推荐江汉平原稻区紫云英种子高产播种量为15-24 kg/hm^2。紫云英种子产量与鲜草产量呈正相关。随着播种量增加,紫云英群体密度增加,株高、茎基部直径、单株重、单株一级分枝数、一级分枝花序数显著降低,每有效花序结荚数、每荚粒数和千粒重受影响较小。单位面积一级分枝数和花序数随着播种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与种子产量显著正相关,是影响种子产量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 播种量 种子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