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柔夜色中的得与失——从《夜色温柔》看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梦幻破灭主题的深化 被引量:12
1
作者 秦苏珏 程锡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2-147,共6页
《夜色温柔》特殊的创作过程造成了其阐释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尤其是对主人公迪克的塑造成为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追寻该作品的创作过程、菲茨杰拉德对作品的创作意图和对作品结尾的思考,以《夜色温柔》为转折点,菲氏长篇小说中的"悲... 《夜色温柔》特殊的创作过程造成了其阐释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尤其是对主人公迪克的塑造成为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追寻该作品的创作过程、菲茨杰拉德对作品的创作意图和对作品结尾的思考,以《夜色温柔》为转折点,菲氏长篇小说中的"悲剧"式主角都在幡然醒悟中表现出一定的英雄气质,以此达到更深入的刻画"梦幻破灭"主题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茨杰拉德 《夜色温柔》 美学思想 审美的真
下载PDF
《太阳照常升起》的叙述策略探悉 被引量:3
2
作者 秦苏珏 王婷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83-85,共3页
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以其塑造的"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人物而成为该流派的代表性作品,同时,作者富有个性的海明威式的叙述策略也有具体体现。从叙述视角和叙述话语入手,对这一作品的叙述策略进行研究,为更好... 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以其塑造的"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人物而成为该流派的代表性作品,同时,作者富有个性的海明威式的叙述策略也有具体体现。从叙述视角和叙述话语入手,对这一作品的叙述策略进行研究,为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艺术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照常升起》 叙述策略 叙述视角 叙述话语
下载PDF
走向梦想——从《阳光下的葡萄干》中男子气概的重生看美国黑人的双重意识 被引量:8
3
作者 秦苏珏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6-48,共3页
“一个未实现的梦想会怎样?/它会如一粒葡萄被阳光晒干?……还是会爆裂?”来自著名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诗歌《哈莱姆》中的这一质问在黑人女剧作家罗瑞恩,汉斯贝里的代表作《阳光下的葡萄干》中被再次提及。当她作为第一位... “一个未实现的梦想会怎样?/它会如一粒葡萄被阳光晒干?……还是会爆裂?”来自著名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诗歌《哈莱姆》中的这一质问在黑人女剧作家罗瑞恩,汉斯贝里的代表作《阳光下的葡萄干》中被再次提及。当她作为第一位黑人女剧作家在1959年5月将该剧搬上美国百老汇的伊瑟尔,巴里摩尔剧院,并以其所创造的成功与影响而获得纽约剧评家协会所颁发的该年度最佳戏剧奖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黑人 葡萄干 阳光 梦想 意识 男子 剧作家 代表作
下载PDF
当代美国土著小说中的生态整体观探悉 被引量:7
4
作者 秦苏珏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3-116,共4页
当代美国土著作家将土著人的时空观、宇宙观和灵学思想与现当代的西方文明进行对话,其中,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的完美境界为标志的圣环成为土著人战胜苦难、乐观面对生活、完成复原的精神支柱和标志。它成为了当代美国土著小说一再表... 当代美国土著作家将土著人的时空观、宇宙观和灵学思想与现当代的西方文明进行对话,其中,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的完美境界为标志的圣环成为土著人战胜苦难、乐观面对生活、完成复原的精神支柱和标志。它成为了当代美国土著小说一再表达的主题,充分体现了印第安传统文化中古朴的生态整体观,警醒世人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地再认识,从而达到万物共存的整体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美国土著小说 生态整体观 印第安传统文化 和谐共存
下载PDF
困惑与反思——以《女勇士》为例谈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误读 被引量:3
5
作者 秦苏珏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5期144-147,共4页
关键词 美国华裔文学 《女勇士》 文化误读 少数族裔 文化碰撞 民权运动 美国黑人 60年代
下载PDF
《虹》的视觉化效果与空间解读 被引量:1
6
作者 秦苏珏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6-89,共4页
描写的视觉化效果是劳伦斯艺术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能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文学创作主旨。本文结合叙事学空间理论的相关观点和《虹》中的具体画面和情节,分析其艺术手法对作品主题意义的彰显。
关键词 D.H.劳伦斯 《虹》 视觉化 空间感知
下载PDF
当代美国土著文学中的自然观探析——以斯科特·莫马迪的自然书写为例
7
作者 秦苏珏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6-131,共6页
文学创作中的自然描写在现代生态批评中已经凸显为意识形态的显性文化表征,以斯科特·莫马迪为代表的当代美国土著作家的自然观及其描述传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拥有的亲密关系,并指引他们在自然世界和传统叙事中追寻自己的文化身份。
关键词 美国土著文学 斯科特·莫马迪 自然观 自然书写 身份认同
下载PDF
传统文学在现代语境中的文化建构——当代美国土著小说创作述评
8
作者 秦苏珏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2-106,共5页
美国当代土著作家从印第安历史和部落传说中汲取素材,结合现当代欧美小说的创作手法,考量在当代的美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如何运用印第安文化遗产中的复原力量,探寻自己的文化属性,从而消解白人的文化殖民,对于当代读者透视历史、解读文... 美国当代土著作家从印第安历史和部落传说中汲取素材,结合现当代欧美小说的创作手法,考量在当代的美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如何运用印第安文化遗产中的复原力量,探寻自己的文化属性,从而消解白人的文化殖民,对于当代读者透视历史、解读文化多元、理解民族属性及其文化内涵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土著小说 民族属性 文化属性
下载PDF
种族意识与文化认同——从《喧哗与骚动》和《看不见的人》中的黑人教堂布道谈起
9
作者 秦苏珏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08年第2期270-281,共12页
福克纳由于自身所处的南方种族语境使其难以达到对黑人文化的认同,这在他的重要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拉尔夫·埃里森则广泛运用黑人民间传说,尤其是基督教化后的黑人心中的《圣经》人物和故事来鞭挞种族化的美国社会生活。本论文着重... 福克纳由于自身所处的南方种族语境使其难以达到对黑人文化的认同,这在他的重要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拉尔夫·埃里森则广泛运用黑人民间传说,尤其是基督教化后的黑人心中的《圣经》人物和故事来鞭挞种族化的美国社会生活。本论文着重通过对比研究,从《喧哗与骚动》和《看不见的人》中黑人教堂的宗教活动这一情节入手,发掘福克纳和埃里森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喧哗与骚动》 《看不见的人》 种族意识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伊什梅尔·里德与多元文化思想 被引量:1
10
作者 秦苏珏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8-210,共3页
在当代美国作家中,伊什梅尔·里德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美国"文学"多元文化主义的主要理论家和支持者。自19世纪早期以来,美国就信奉"一个永不分离、全民共享自由与正义的国家"这样的政治神话,以此弱化其多族... 在当代美国作家中,伊什梅尔·里德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美国"文学"多元文化主义的主要理论家和支持者。自19世纪早期以来,美国就信奉"一个永不分离、全民共享自由与正义的国家"这样的政治神话,以此弱化其多族裔、多文化的特性。里德有效地挑战了此类神话的可信度,在论争性的杂文、作品选集和小说中都坚持最大限度地确认美国文学和社会进程中多元文化的交互式存在。本文简要论及里德与国家的"论战式对话"可能表明了什么,认为他的《由此的19位巫师:1970年代美国原著集》(1970)、《卡拉菲亚:加利福尼亚诗歌》(1979)、《多元美国:文化战争与文化和平论文集》(1997)、《从图腾到嘻哈文化:美洲多元文化诗集,1900-2002》(2003)、《议事会:美国经历的错误描绘——由彼及此的短篇故事》(2009)等系列著作为美国和全球语境中关于"文学"多元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等持续的争辩既提供了论题,也献上了证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什梅尔·里德 多元文化主义 交互式存在
下载PDF
破译魔幻与现实的密码——解读《娇女》的隐喻性表意特质
11
作者 秦苏珏 《当代文坛》 CSSCI 2006年第4期92-93,共2页
关键词 《娇女》 隐喻性 非洲裔美国人 魔幻 美国黑人 现代主义 美洲大陆 表意 解读 密码
下载PDF
地域景观、环境与身份认同——《爱药》的生态解读 被引量:8
12
作者 秦苏珏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7-103,共7页
路易斯·厄德里克在《爱药》中通过对土著人居留地的地域景观和环境的描写,抒发了她对这片土地的强烈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她对印第安历史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她深切地理解印第安传统灵学思想一直颂扬的人类与大地的亲缘关系,而这一... 路易斯·厄德里克在《爱药》中通过对土著人居留地的地域景观和环境的描写,抒发了她对这片土地的强烈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她对印第安历史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她深切地理解印第安传统灵学思想一直颂扬的人类与大地的亲缘关系,而这一点与当今的生态思潮不谋而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景观 环境 身份认同 《爱药》
原文传递
《他们眼望上苍》中的恶作剧精灵意象解读 被引量:8
13
作者 秦苏珏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2-108,共7页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在美国最早研究恶作剧精灵意象的学者之一,因此对《他们眼望上苍》一书中恶作剧精灵意象的发现和解读成为理解其创作艺术的重要法宝。身为人类学家,对黑人民俗进行过专业研究的赫斯顿在此书中正是通过恶作...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在美国最早研究恶作剧精灵意象的学者之一,因此对《他们眼望上苍》一书中恶作剧精灵意象的发现和解读成为理解其创作艺术的重要法宝。身为人类学家,对黑人民俗进行过专业研究的赫斯顿在此书中正是通过恶作剧精灵意象——骡子的描写与运用,完成了这一涉及种族与性别的影射与回应。表意的恶作剧精灵本身所具有的双声性揭示出黑人妇女在美国社会生活中长期遭受种族、性别双重压迫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作剧精灵 黑人文学传统 种族 性别
原文传递
天、地、神、人的四元合一——论《仪式》中的生态整体观 被引量:6
14
作者 秦苏珏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2-119,共8页
海德格尔天、地、神、人四元合一的哲学思辨是当代深层生态学的思想基础,生态整体观将代表自然的"天地"、代表精神信仰的"神"和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终有一死的人"紧密联系起来,指导失去自然家园和精神家... 海德格尔天、地、神、人四元合一的哲学思辨是当代深层生态学的思想基础,生态整体观将代表自然的"天地"、代表精神信仰的"神"和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终有一死的人"紧密联系起来,指导失去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无家可归者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莱斯利·西尔科在《仪式》中分析了20世纪后半叶美国社会生活中土著人的艰辛和持续的生命力,而更大的目的则是通过塔尤的故事发掘出"老兵复原与重归族群"背后所蕴含的印第安文化的生发力,而这种生发力就来源于印第安民族一直拥有的传统生态整体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整体观 四元合一 《仪式》
原文传递
北美印第安“大地之母”神祇的生态原型探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秦苏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3-88,共6页
北美土著人的信仰是一种基于大地的神学,他们对于前世、今生和来世的理解都被放置于"大地之母"的理念之中,一切的神圣性都集中体现于大地母亲这一意向。随着欧洲文化的入侵,他们认识到传统仪式、妇女角色、社会结构的改变以... 北美土著人的信仰是一种基于大地的神学,他们对于前世、今生和来世的理解都被放置于"大地之母"的理念之中,一切的神圣性都集中体现于大地母亲这一意向。随着欧洲文化的入侵,他们认识到传统仪式、妇女角色、社会结构的改变以及政治经济的博弈都是内在相互联系的。基于性别差异、精神信仰的不同理解而最终导致的物质世界的巨变成为解读当今生态恶化的链状因果关系的视角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第安文化 大地之母 女性传统 生态批评
原文传递
洪堡的礼物——一个美国式的悖逆整合 被引量:1
16
作者 秦苏珏 朱亚兰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9-91,共3页
深受犹太经验和美国经验两种文化影响的索尔·贝娄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将这两种文化进行了整合,表现了犹太移民与美国文化接触后发生的文化变迁。他以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展现他们在美国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状态,尤其是他们进行精... 深受犹太经验和美国经验两种文化影响的索尔·贝娄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将这两种文化进行了整合,表现了犹太移民与美国文化接触后发生的文化变迁。他以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展现他们在美国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状态,尤其是他们进行精神探索的历程,及一个由焦虑到探索最后导致回归的心理流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悖逆 整合 心理流变
原文传递
美国土著传统生态文化观的再现——评西尔科的《绿松石矿脉——一部回忆录》
17
作者 秦苏珏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 2013年第5期49-50,共2页
著名美国土著作家莱斯利·马蒙·西尔科(Leslie Marmon Silko)在2010年10月推出新作《绿松石矿脉——一部回忆录》(The Turquoise Ledge:A Memoir),被称为一部"视野广远、结构创新、表述直接、唤意抒情的佳作"。文坛... 著名美国土著作家莱斯利·马蒙·西尔科(Leslie Marmon Silko)在2010年10月推出新作《绿松石矿脉——一部回忆录》(The Turquoise Ledge:A Memoir),被称为一部"视野广远、结构创新、表述直接、唤意抒情的佳作"。文坛对这部集家族历史、内心自省和景观描写为一体的非虚构作品给予了高度赞扬,如威廉斯(Terry Tempest Williams)认为,"西尔科用文字画出了一幅地图,让我们不仅看到了这个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化 文字画 马蒙 家族历史 莱斯利 威廉斯 结构创新 这个世界 瓦尔登湖 故事集
原文传递
历史书写与文化阐释的困境——以《在世界的中心相遇》中的仪式为例
18
作者 秦苏珏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0年第2期426-437,共12页
伊丽莎白·芬恩荣获普利策奖的著作《在世界的中心相遇》旨在复原北美曼丹人的过去,为欧洲人抵达前后的美洲生活的变化提供不同的见解。但是身处曼丹族群之外的她难以描述奥基帕仪式演进,难以阐释其仪式功能,这源于不同的文化模式... 伊丽莎白·芬恩荣获普利策奖的著作《在世界的中心相遇》旨在复原北美曼丹人的过去,为欧洲人抵达前后的美洲生活的变化提供不同的见解。但是身处曼丹族群之外的她难以描述奥基帕仪式演进,难以阐释其仪式功能,这源于不同的文化模式所造就的知识系统的差异。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的展开必然引发参与者的情感反馈,并具有引发行动的象征性效力,而非仅仅是旁观者看到的行为展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世界的中心相遇》 仪式 历史书写 文化阐释
原文传递
美国文学经典的修正与重读问题 被引量:9
19
作者 程锡麟 秦苏珏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1-67,共7页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文学经典经历了不断的修正和扩容,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当代美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也与20世纪出现的多种多样的批评理论和方法相关。美国经典文学的重读在经典修正和扩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文学经典经历了不断的修正和扩容,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当代美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也与20世纪出现的多种多样的批评理论和方法相关。美国经典文学的重读在经典修正和扩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经典标准变化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经典修正的表现和成果、经典重读与批评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对国外在美国文学经典修正和重读问题上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文学经典 修正 重读 批评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