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自拟方保留灌肠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向军 张玉娇 +1 位作者 秦靖云 苏晓兰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4期787-790,共4页
目的 探讨结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行中药保留灌肠法,对患者体内肠道菌群和粪便性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6月期间以腹痛、腹泻或便秘为主要症状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且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息肉并行肠镜下结肠息肉切... 目的 探讨结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行中药保留灌肠法,对患者体内肠道菌群和粪便性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6月期间以腹痛、腹泻或便秘为主要症状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且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息肉并行肠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共计120例。结肠息肉患者以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划分为寒证组和热证组,每组各60例。寒证组行临床热方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方案,热证组行寒方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周后肠道内菌群数量、粪便形状及微生物定植抵抗力(B/E值)。结果 灌肠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增加,肠杆菌、肠道双歧杆菌、肠球菌均明显减少,B/E值明显增加,与灌肠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肠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均较灌肠前、灌肠2周后明显增多,肠球菌数量均较灌肠前、灌肠2周后明显减少,B/E值均较灌肠前、灌肠2周后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肠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中便秘型患者粪便基本与腊肠状比较接近,腹泻型患者粪便则基本接近柔软团状,与灌肠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肠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均恢复正常,与灌肠前、灌肠2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结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可调节肠道菌群数量,调整肠道菌群结构,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患者肠道菌群的B/E值,改变了患者粪便性状与肠道内环境,在临床可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息肉 中药保留灌肠 肠道菌群 粪便性状
下载PDF
穴位贴敷改善大肠息肉切除术后腹部不适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2
作者 孟曼 张涛 +3 位作者 苏晓兰 陈一秀 秦靖云 魏玮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神阙穴,升阳益气贴)在改善大肠息肉患者术后腹部不适症状(腹胀、腹痛、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1年9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住院接受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治疗后出现腹部不适症状的180例患者,...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神阙穴,升阳益气贴)在改善大肠息肉患者术后腹部不适症状(腹胀、腹痛、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1年9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住院接受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治疗后出现腹部不适症状的18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90例。对照组给予电蜡疗,试验组在电蜡疗治疗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记录术后72 h内腹部不适症状的情况,并进行打分。结果:术后1 h试验组和对照组腹胀、腹痛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48 h试验组腹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24 h试验组腹胀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72 h试验组患者腹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中有2例患者脐周皮肤轻微发红,无一例出现瘙痒、水疱等情况。结论:升阳益气贴贴于神阙穴有助于改善大肠息肉术后患者腹痛、腹泻症状,可降低术后腹泻发生率,并且不良反应轻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经典中医外治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息肉术后 腹部不适 穴位贴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