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进气道内激波/边界层干扰控制的新方法及其流动机理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悦 谭慧俊 +1 位作者 张启帆 程代姝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5-274,共10页
针对高超声速进气道内经常存在的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可变形壁面鼓包的激波/边界层干扰控制概念,并对相关流动机理及参数影响规律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表明:可变形鼓包通过其迎风侧的预增压作用,外凸段膨胀波束对反射激... 针对高超声速进气道内经常存在的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可变形壁面鼓包的激波/边界层干扰控制概念,并对相关流动机理及参数影响规律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表明:可变形鼓包通过其迎风侧的预增压作用,外凸段膨胀波束对反射激波的削弱作用,以及膨胀波束对边界层气流的加速作用来对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进行抑制;当激波入射点位于鼓包背风侧膨胀波区时,鼓包对边界层分离的抑制效果明显,并且适当增加鼓包高度可增加其抑制效果;对于鼓包迎风侧型线,在设计时应尽量采用较小的内凹段曲率,同时在外凸段上其最大曲率点应尽量与激波入射点靠拢,而对于背风侧型线的设计则应选择相近的外凸段和内凹段曲率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进气道 激波/边界层干扰控制 可变形鼓包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结合次流控制的壁面鼓包对激波/边界层干扰的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程代姝 张悦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28-537,共10页
为了对超声速、高超声速进气道内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进行有效控制,提出了一种结合次流控制的壁面鼓包控制激波/边界层干扰的方法,并对相关流动机理及参数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将次流控制与壁面鼓包相结合,利用鼓包前后存在的... 为了对超声速、高超声速进气道内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进行有效控制,提出了一种结合次流控制的壁面鼓包控制激波/边界层干扰的方法,并对相关流动机理及参数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将次流控制与壁面鼓包相结合,利用鼓包前后存在的压差,将激波入射导致的分离区内的低能流引入鼓包下方的引流腔,在减少分离包内低能流的同时,促进分离包的再附着,有效地缩小了激波入射导致的边界层分离,改善了通道内的流动状态,降低了流动损失。同时,将引流腔中的气流从鼓包下游的吹气缝中喷出,对当地边界层起到了一定的能量补充效果,并避免了捕获流量的损失。相较于现有的壁面鼓包控制方案,结合次流控制后可以在较大激波入射范围内实现对激波/边界层干扰的控制,通道出口的总压恢复系数的最大改善幅度可以达到5%以上。此外,将引气缝布置在鼓包迎风面,并且当单条引气缝的宽度和间距固定不变,而引气缝总宽度和单条引气缝宽度之比不大于3时,可以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高超声速进气道 激波/边界层干扰 次流控制 壁面鼓包
下载PDF
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的壁面鼓包/次流循环组合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程代姝 张悦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744-1752,共9页
为了对超声速、高超声速进气道内多道连续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进行有效控制,提出了一种壁面鼓包/次流循环的组合控制方法,并对相关流动机理及参数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小尺度鼓包迎风侧弱压缩波束的预增压效应,实现对... 为了对超声速、高超声速进气道内多道连续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进行有效控制,提出了一种壁面鼓包/次流循环的组合控制方法,并对相关流动机理及参数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小尺度鼓包迎风侧弱压缩波束的预增压效应,实现对第一道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的控制;同时,在压差力的驱动下,鼓包下游第二道唇罩激波作用导致的边界层分离包内的低能流进入次流循环装置,并从上游压缩面上的吹气缝喷出,实现对第二道唇罩入射激波的控制。在鼓包与次流循环装置的共同作用下,两道唇罩激波产生的边界层分离被有效隔离并分别控制。同时,本控制方案不会造成进气道捕获流量的损失。相较于无控制方案,鼓包/次流循环组合控制方案可以在来流马赫数为3.95~6.95内实现对多道连续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的控制,改善内通道中的流动,提高进气道的总压恢复性能,最大改善幅度可以达到15.7%。此外,为保证控制效果,应选择合适的吹气缝和引气缝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高超声速进气道 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 边界层分离 壁面鼓包/次流循环
下载PDF
结合局部次流循环的变几何轴对称进气道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程代姝 张悦 +1 位作者 高婉宁 薛雁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003-2011,共9页
针对常规定几何轴对称进气道在低马赫数工作时流量系数低、溢流阻力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局部次流循环的变几何轴对称进气道,其通过平移进气道一级锥并引入局部次流循环重构前体激波系相结合的方法,保证了进气道在较宽马赫数范围内... 针对常规定几何轴对称进气道在低马赫数工作时流量系数低、溢流阻力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局部次流循环的变几何轴对称进气道,其通过平移进气道一级锥并引入局部次流循环重构前体激波系相结合的方法,保证了进气道在较宽马赫数范围内的流量捕获能力。通过仿真方法验证了这一设计概念的可行性,并与常规定几何轴对称进气道进行了性能对比。结果表明:该新概念可调轴对称进气道在低马赫数工作时具有良好的流量捕获性能,并且在整个工作范围内保持了较高的总压恢复性能。与按传统方法设计的定几何轴对称进气道相比,其流量系数和总压恢复系数在工作范围内的最大改善幅度分别达到27.45%和14.31%。此外,选择合适的非控制状态贴口马赫数对该设计概念的实现效果具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对称进气道 次流循环 变几何进气道 流量调节 总压恢复
下载PDF
行动导向的飞机与发动机维护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程代姝 《科技风》 2021年第19期37-38,共2页
飞机与发动机维护课程是培养航空维修应用性技术人才的主要课程之一,其教学改革对培养我国航空维修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从现阶段来看,行动导向法教学是飞机与发动机维护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由于该改革尚处于初期阶段,故还有许多问题... 飞机与发动机维护课程是培养航空维修应用性技术人才的主要课程之一,其教学改革对培养我国航空维修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从现阶段来看,行动导向法教学是飞机与发动机维护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由于该改革尚处于初期阶段,故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故本文就行动导向的飞机与发动机维护课程教学改革进行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导向 飞机与发动机维护课程 教学改革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基础》课程在机务培训中的重要性分析
6
作者 程代姝 《文理导航》 2017年第8期89-89,共1页
《航空发动机基础课程》作为机务培训中的基础理论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将对发动机的整个工作原理和结构部件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课程首先可以为学生搭建全面的工科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 《航空发动机基础课程》作为机务培训中的基础理论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将对发动机的整个工作原理和结构部件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课程首先可以为学生搭建全面的工科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全局思维及质量意识。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机务培训中《航空发动机基础》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学习平台,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后的机务维修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基础 知识体系 全局思维 质量意识
下载PDF
基于记忆合金的可变形涡流发生器控制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悦 高婉宁 程代姝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755-2763,共9页
为了对超声速进气道口部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进行有效的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记忆合金的可变形大长高比涡流发生器,并通过风洞实验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在记忆合金的驱动下,大长高比的涡流发生器可以实现自主变形,... 为了对超声速进气道口部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进行有效的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记忆合金的可变形大长高比涡流发生器,并通过风洞实验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在记忆合金的驱动下,大长高比的涡流发生器可以实现自主变形,并且其变形量与设计值吻合较好,在没有外界气流干扰条件下涡流发生器尾缘变形高度与设计值的相对误差为3%,在风洞吹风条件下,变形完成的涡流发生器尾缘高度与设计值的误差为5.4%。在大长高比的可变形涡流发生器控制下,进气道入口因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导致的边界层分离包被有效控制,其被分割破碎为多个沿展向分布的小尺度分离包。同时,涡流发生器尾部诱导的旋涡增强了分离包内的低能流与主流的掺混,促使分离气流迅速再附。当进气道在马赫3.8工作时,进气道出口的总压恢复系数从无控制时的0.557提升至0.6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进气道 形状记忆合金 涡流发生器 激波/边界层干扰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基础》特色教学体系的构建分析
8
作者 程代姝 《科技风》 2017年第20期47-47,共1页
《航空发动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重要职业技能课程。该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航空发动机基础》课程的性质和实施要求等内容入手,对该课程的特色教学体系... 《航空发动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重要职业技能课程。该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航空发动机基础》课程的性质和实施要求等内容入手,对该课程的特色教学体系构建问题进行了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基础》 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 评价体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涡轮冷却原理分析
9
作者 程代姝 《中国设备工程》 2022年第4期119-120,共2页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繁荣稳定发展,航空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作为发动机的高温部件,发动机涡轮不仅要承受高温,同时,还要受到多方力的作用,工作环境相对较为恶劣,因此在运转中经常出现热膨胀和热应力问题。基于此,本文将重点...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繁荣稳定发展,航空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作为发动机的高温部件,发动机涡轮不仅要承受高温,同时,还要受到多方力的作用,工作环境相对较为恶劣,因此在运转中经常出现热膨胀和热应力问题。基于此,本文将重点介绍航空发动机涡轮冷却的系统工程以及冷却原理,并从技术角度阐述发动机涡轮的故障检修手段,希望对涡轮的正常安全运行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发动机 涡轮冷却原理
下载PDF
基于弹体表面吹气的埋入式进气道性能改善 被引量:6
10
作者 程代姝 孙姝 +1 位作者 温玉芬 谭慧俊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31-1138,共8页
针对埋入式进气道进口处吸入了大量的弹身边界层低能流而导致的总压恢复系数较低,出口流场畸变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弹体表面吹气的埋入式进气道流场控制概念,并采用数值仿真先对不带进气道的纯弹身模型进行了边界层控制研究,而后... 针对埋入式进气道进口处吸入了大量的弹身边界层低能流而导致的总压恢复系数较低,出口流场畸变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弹体表面吹气的埋入式进气道流场控制概念,并采用数值仿真先对不带进气道的纯弹身模型进行了边界层控制研究,而后进一步对完整的进气道/弹身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获得了吹气控制措施对埋入式进气道流动结构和工作性能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合适的吹气方案确实能够有效地吹除部分弹身边界层,改善埋入式进气道进口前的边界层状况及内通道流态,提高其总压恢复系数并降低出口流场畸变.设计状态下埋入式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提高了1.5%,畸变指数降低了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入式进气道 边界层 吹气 总压恢复系数 畸变指数
原文传递
一种矢量增强型双喉道射流推力矢量喷管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慧晨 谭慧俊 +1 位作者 孙姝 程代姝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070-2076,共7页
为克服双喉道射流矢量喷管矢量角偏小的缺点,提出了一种矢量增强型双喉道矢量喷管的设计概念:在喷管尾部增加一扩张段,利用流体的附壁效应使主流在扩张段中进一步偏转,从而获取更大的矢量角.首先对设计概念的可行性进行了仿真分析,而后... 为克服双喉道射流矢量喷管矢量角偏小的缺点,提出了一种矢量增强型双喉道矢量喷管的设计概念:在喷管尾部增加一扩张段,利用流体的附壁效应使主流在扩张段中进一步偏转,从而获取更大的矢量角.首先对设计概念的可行性进行了仿真分析,而后对扩张段的设计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喷管尾部附加扩张段可显著强化其推力矢量性能,使矢量角达到20°以上,但也导致了一定的推力损失.在研究范围内,扩张段扩张角、扩张段长度、扩张段型线等设计参数对喷管的矢量效率、推力系数以及内部流态均有着显著影响,而在扩张段开缝则可以作为一种抑制尾喷流过膨胀的有效措施.若将内凹型扩张段与开缝方案相结合,仅需消耗2.8%的次流便可获得24.12°的推力矢量角和0.929的推力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推力矢量 双喉道喷管 推力矢量喷管 矢量增强 扩张段
原文传递
爆震发动机超声速进气道的非定常耦合流场数值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温玉芬 谭慧俊 +1 位作者 张启帆 程代姝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511-2520,共10页
采用带化学反应的非定常数值仿真方法,对爆震发动机(PDE)内进气道、燃烧室、尾喷管的耦合流场进行了分析,并着重研究了爆震压力波及其反射波对超声速进气道内流动结构的非定常干扰过程,对比了3种进气道/燃烧室耦合方式下进气道流动特性... 采用带化学反应的非定常数值仿真方法,对爆震发动机(PDE)内进气道、燃烧室、尾喷管的耦合流场进行了分析,并着重研究了爆震压力波及其反射波对超声速进气道内流动结构的非定常干扰过程,对比了3种进气道/燃烧室耦合方式下进气道流动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通过在燃烧室内填充以化学恰当比预混的燃料和氧化剂,数值仿真可获得稳定自持的爆震波.在爆震波压强作用下所产生的结尾波系和反射激波会发生耦合干扰作用,它们在流道内的运动传播影响了结尾波系的前传幅度.通过对比不同进气道/燃烧室耦合方式的流场特征发现:采用突扩式进气道/燃烧室连接段可利用燃烧室头部固壁的阻碍以及其对爆震高压波的反射作用将大部分的压缩气体存储于燃烧室内,进而减弱进气道与燃烧室之间的耦合干扰作用,对提高进气道的工作稳定性有利.另外,内凹式燃烧室头部段的引入还为压缩气体提供了额外的存储空间,故可以进一步缓冲爆震高压,提高进气道的稳定工作裕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进气道 脉冲爆震发动机 耦合流场 突扩式进气道 燃烧室连接段 内凹式燃烧室头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