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进行性心脏传导疾病 被引量:3
1
作者 贺鹏康 程冠良 吴林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4年第6期645-647,共3页
进行性心脏传导疾病以心内传导系统的进行性退行性变导致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病因不明,体表心电图上出现PR间期及QRS间期的延长和/或左或右束支传导阻滞,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晕厥或猝死。早期发病者预后差。患者常有钠通道基因异常的遗传... 进行性心脏传导疾病以心内传导系统的进行性退行性变导致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病因不明,体表心电图上出现PR间期及QRS间期的延长和/或左或右束支传导阻滞,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晕厥或猝死。早期发病者预后差。患者常有钠通道基因异常的遗传性基础,诊断主要依赖心电图学的随访,因为发病率不明,临床应予以注意。治疗主要依赖永久性起搏治疗,适应证较其他传导系统疾病宽,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应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行性心脏传导疾病 传导阻滞 心电图 起搏治疗
下载PDF
心血管结局研究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案的更新 被引量:2
2
作者 程冠良 霍勇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2年第3期219-221,共3页
心血管结局研究(cardiovascular outcome trials,CVOT)是评价创新药物和临床干预方法的新的重要手段。CVOT以临床结局为研究终点事件,不再仅以血压、血脂或血糖等中间指标来评价。2007年的“文迪雅事件”,即降糖药物马来酸罗格列酮(文迪... 心血管结局研究(cardiovascular outcome trials,CVOT)是评价创新药物和临床干预方法的新的重要手段。CVOT以临床结局为研究终点事件,不再仅以血压、血脂或血糖等中间指标来评价。2007年的“文迪雅事件”,即降糖药物马来酸罗格列酮(文迪雅)虽然可以降糖,但可能增加心肌梗死与心血管死亡风险,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因此要求所有新型降糖药物必须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不再仅评价降糖疗效,以避免增加心血管事件及心血管死亡风险,从此拉开了CVOT的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结局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治疗
下载PDF
右肾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供血合并高肾素血症介入治疗1例
3
作者 王亮 杨胜利 +1 位作者 程冠良 刘小慧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2年第7期554-557,共4页
本文报道1例患者右肾动脉闭塞后由膈动脉发出的侧支循环供血,肾动脉主干闭塞时间>2周,且患者右肾功能尚满足肾动脉再灌注介入治疗适应证,但是右肾缺血导致显著高肾素血症(超过正常上限10余倍),进而引起顽固性高血压病。经肾动脉介入... 本文报道1例患者右肾动脉闭塞后由膈动脉发出的侧支循环供血,肾动脉主干闭塞时间>2周,且患者右肾功能尚满足肾动脉再灌注介入治疗适应证,但是右肾缺血导致显著高肾素血症(超过正常上限10余倍),进而引起顽固性高血压病。经肾动脉介入治疗后血浆肾素水平恢复正常,血压明显降低,血肌酐水平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闭塞 侧支循环 高肾素血症 高血压病 肾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各血压指标与颈动脉靶器官损害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1
4
作者 程冠良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年第20期195-198,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我国死亡与致残的主因,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降低外周血压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尤其是卒中的发生。现在的患者血压的监测中,往往以外周动脉压为主,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我国死亡与致残的主因,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降低外周血压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尤其是卒中的发生。现在的患者血压的监测中,往往以外周动脉压为主,治疗策略也以外周动脉压为依据。但中心动脉压预测CVD与外周动脉压有不同的意义。另外,CVD终点事件获取较难,颈动脉超声指标是一个很可靠的替代终点。文章综述了无创中心动脉压和外周动脉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研究,对指导不同血压表型对颈动脉靶器官损害的进展预测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表型 中心动脉压 颈动脉内中层厚度 颈动脉斑块 靶器官损害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外周动脉收缩压和脉压对社区人群新发颈动脉斑块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世轩 孙蓬飞 +7 位作者 范芳芳 贾佳 杨颖 高澜 韩晓宁 程冠良 张岩 霍勇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63-466,共4页
目的探讨并比较北京社区人群中外周动脉收缩压(SBP)和脉压(PP)对新发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1—2012年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建立的社区动脉粥样硬化研究队列,平均随访2.3年。纳入标准为:资料完整、基线... 目的探讨并比较北京社区人群中外周动脉收缩压(SBP)和脉压(PP)对新发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1—2012年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建立的社区动脉粥样硬化研究队列,平均随访2.3年。纳入标准为:资料完整、基线无颈动脉斑块,完成2014年随访。最终共纳入748例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线SBP和PP与新发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1.5±4.9)岁,其中男性213例(28.48%),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脂代谢紊乱人群的比例分别为34.7%(264例)、15.4%(117例)和67.2%(511例)。随访2.3年后,新发颈动脉斑块人群比例为30.9%(235例)。调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吸烟、饮酒、糖尿病、脂代谢紊乱、降压治疗、降糖治疗和降脂治疗后,SBP和PP每升高10 mm Hg,新发颈动脉斑块风险分别增加14%和27%(均P<0.05)。而当SBP和PP同时纳入回归方程中时,仅PP与颈动脉斑块风险显著相关(PP每升高10 mm Hg,OR=1.27,95%CI 1.00~1.62;SBP每升高10 mm Hg,OR=0.99,95%CI 0.83~1.19)。三分位数分组分析显示,与第一分位组相比,PP第三分位组颈动脉斑块风险显著增加。结论北京社区人群中SBP和PP均可以预测新发颈动脉斑块风险,而PP对新发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优于S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压 收缩压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斑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