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湖北省大学生性取向与高危性行为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
2
1
作者
汪妍
王海俊
+3 位作者
彭畅
程君菡
荣发娟
余毅震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0-844,849,共6页
目的 了解大学生性取向与高危性行为的关联性及其性别差异,为中国大学生高危性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0年11月—2021年5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利用自编问卷调查湖北省4所高校共1 920名大学生的性取向和...
目的 了解大学生性取向与高危性行为的关联性及其性别差异,为中国大学生高危性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0年11月—2021年5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利用自编问卷调查湖北省4所高校共1 920名大学生的性取向和高危性行为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关联性及性别差异。结果 大学生性行为的报告率为18.2%,高危性行为的报告率为7.2%,其中非异性恋者高危性行为的报告率(13.5%)高于异性恋者(6.7%),男生高危性行为的报告率(9.2%)高于女生(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40,10.77,P值均<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取向与高危性行为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1.52,95%CI=0.83~2.80,P>0.05);对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男生非异性恋者发生高危性行为的风险是异性恋者的3.57倍(OR=3.57,95%CI=1.52~8.41,P<0.01),女生性取向与高危性行为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0.48,95%CI=0.15~1.57,P>0.05)。结论 大学生性取向与高危性行为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且男生非异性恋者发生高危性行为的风险高于男生异性恋者。应重点关注男同性恋和双性恋者,降低大学生高危性行为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
行为
回归分析
学生
原文传递
中国5省在校中学生自杀行为流行状况及其与抑郁、焦虑关联
被引量:
6
2
作者
汪妍
彭畅
+6 位作者
程君菡
荣发娟
胡婕
徐紫萱
关美琪
张楠
余毅震
《中国公共卫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25-1231,共7页
目的了解中国中学生自杀行为和抑郁、焦虑情绪的发生情况,分析抑郁、焦虑情绪与不同阶段自杀行为的关联性。方法于2021年4-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江苏、广东、云南、甘肃、湖北5个省份共计20792名11~20岁在校中学生通过问...
目的了解中国中学生自杀行为和抑郁、焦虑情绪的发生情况,分析抑郁、焦虑情绪与不同阶段自杀行为的关联性。方法于2021年4-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江苏、广东、云南、甘肃、湖北5个省份共计20792名11~20岁在校中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其自杀行为(包括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抑郁、焦虑情绪及个人基本情况。结果中学生中有自杀行为者占比为23.54%,其中自杀意念者、自杀计划者、自杀未遂者占比分别为10.41%、8.03%、5.10%。抑郁、焦虑情绪检出率分别为19.70%、13.97%。其中,农村女生抑郁、焦虑情绪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27.86%、19.43%。城市女生自杀意念(OR=1.73,95%CI=1.52~1.97)、自杀计划(OR=1.79,95%CI=1.53~2.08)、自杀未遂(OR=1.69,95%CI=1.40~2.04)的风险均高于城市男生;农村女生自杀意念(OR=1.68,95%CI=1.47~1.92)、自杀计划(OR=1.67,95%CI=1.43~1.95)、自杀未遂(OR=1.47,95%CI=1.22~1.78)的风险也均高于城市男生。抑郁、焦虑情绪与不同阶段自杀行为的关联强度均不同。自杀未遂阶段与抑郁(OR=5.99,95%CI=5.00~7.16)、焦虑(OR=3.37,95%CI=2.82~4.03)情绪的关联强度更强。结论抑郁、焦虑情绪均是我国在校中学生不同阶段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在制定预防和干预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措施时,应注意性别和城乡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焦虑
自杀行为
在校中学生
原文传递
中学生父母依恋与自杀未遂的关联
3
作者
丁红丽
汪妍
+3 位作者
彭畅
程君菡
荣发娟
余毅震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9-273,共5页
目的 了解中学生自杀未遂现状,并探讨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为中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湖北省鄂州市和孝感市4 419名七至十二年级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父母和同评依恋量表(IPPA)、罗...
目的 了解中学生自杀未遂现状,并探讨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为中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湖北省鄂州市和孝感市4 419名七至十二年级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父母和同评依恋量表(IPPA)、罗森博格自尊量表(RSES)、凯斯勒心理疾患量表(K10)进行问卷调查,并评定中学生自杀未遂情况。结果 中学生自杀未遂检出率为6.8%。自杀未遂检出率在不同年级、家庭类型、父母感情、家庭管教方式、家庭月收入、自尊水平和心理困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t值分别为3.88,10.12,18.00,52.54,13.90,2.37,8.99,P值均<0.05),有自杀未遂组的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得分(14.64±13.45,14.77±12.26)均低于无自杀未遂组(22.05±16.08,23.79±14.93)(t值分别为-9.07,-12.11,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均与中学生自杀未遂负向关联(父亲依恋,OR=0.99,95%CI=0.98~0.99;母亲依恋,OR=0.97,95%CI=0.96~0.98,P值均<0.05);分层分析发现,父亲依恋与女生自杀未遂负向关联(OR=0.98,95%CI=0.97~0.99,P<0.05),而对男生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父母依恋可能是中学生自杀未遂的保护因素,父亲依恋对自杀未遂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父母应当注重培养与子女之间的良好依恋关系,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依恋
自杀未遂
精神卫生
回归分析
中学生
原文传递
青少年自我意识与校园欺凌角色的关联性
被引量:
5
4
作者
张茜
程君菡
+2 位作者
丁红丽
汪妍
余毅震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3-406,共4页
目的探究青少年自我意识与校园欺凌中不同角色的关系,为青少年校园欺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3—10月,在湖北省鄂州市和孝感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4336名中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采用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调查校园欺凌角色,...
目的探究青少年自我意识与校园欺凌中不同角色的关系,为青少年校园欺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3—10月,在湖北省鄂州市和孝感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4336名中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采用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调查校园欺凌角色,自我意识评价量表(SCS)评估自我意识水平。结果青少年卷入校园欺凌检出率为18.9%(819名),其中单纯欺凌者86名(2.0%),单纯被欺凌者369名(8.5%),欺凌-被欺凌者364人(8.4%)。校园欺凌不同角色青少年的公我意识和私我意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05,2.90,P值均<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欺凌-被欺凌者的公我意识得分高于未卷入者,私我意识得分低于未卷入者(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私我意识与欺凌-被欺凌角色呈负相关(OR=0.93,95%CI=0.91~0.96),公我意识与欺凌-被欺凌角色呈正相关(OR=1.08,95%CI=1.06~1.11)。结论自我意识与青少年校园欺凌不同角色有关,较高的公我意识和较低的私我意识是青少年成为欺凌-被欺凌角色的重要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暴力
角色
精神卫生
回归分析
青少年
原文传递
题名
湖北省大学生性取向与高危性行为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
2
1
作者
汪妍
王海俊
彭畅
程君菡
荣发娟
余毅震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系
出处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0-844,849,共6页
基金
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UNFPA/CHN/PSC/2019/015)。
文摘
目的 了解大学生性取向与高危性行为的关联性及其性别差异,为中国大学生高危性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0年11月—2021年5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利用自编问卷调查湖北省4所高校共1 920名大学生的性取向和高危性行为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关联性及性别差异。结果 大学生性行为的报告率为18.2%,高危性行为的报告率为7.2%,其中非异性恋者高危性行为的报告率(13.5%)高于异性恋者(6.7%),男生高危性行为的报告率(9.2%)高于女生(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40,10.77,P值均<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取向与高危性行为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1.52,95%CI=0.83~2.80,P>0.05);对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男生非异性恋者发生高危性行为的风险是异性恋者的3.57倍(OR=3.57,95%CI=1.52~8.41,P<0.01),女生性取向与高危性行为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0.48,95%CI=0.15~1.57,P>0.05)。结论 大学生性取向与高危性行为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且男生非异性恋者发生高危性行为的风险高于男生异性恋者。应重点关注男同性恋和双性恋者,降低大学生高危性行为的发生率。
关键词
性
行为
回归分析
学生
Keywords
Sex
Behavior
Regression analysis
Students
分类号
B844.2 [哲学宗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G478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5省在校中学生自杀行为流行状况及其与抑郁、焦虑关联
被引量:
6
2
作者
汪妍
彭畅
程君菡
荣发娟
胡婕
徐紫萱
关美琪
张楠
余毅震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出处
《中国公共卫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25-1231,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7306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173541)。
文摘
目的了解中国中学生自杀行为和抑郁、焦虑情绪的发生情况,分析抑郁、焦虑情绪与不同阶段自杀行为的关联性。方法于2021年4-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江苏、广东、云南、甘肃、湖北5个省份共计20792名11~20岁在校中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其自杀行为(包括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抑郁、焦虑情绪及个人基本情况。结果中学生中有自杀行为者占比为23.54%,其中自杀意念者、自杀计划者、自杀未遂者占比分别为10.41%、8.03%、5.10%。抑郁、焦虑情绪检出率分别为19.70%、13.97%。其中,农村女生抑郁、焦虑情绪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27.86%、19.43%。城市女生自杀意念(OR=1.73,95%CI=1.52~1.97)、自杀计划(OR=1.79,95%CI=1.53~2.08)、自杀未遂(OR=1.69,95%CI=1.40~2.04)的风险均高于城市男生;农村女生自杀意念(OR=1.68,95%CI=1.47~1.92)、自杀计划(OR=1.67,95%CI=1.43~1.95)、自杀未遂(OR=1.47,95%CI=1.22~1.78)的风险也均高于城市男生。抑郁、焦虑情绪与不同阶段自杀行为的关联强度均不同。自杀未遂阶段与抑郁(OR=5.99,95%CI=5.00~7.16)、焦虑(OR=3.37,95%CI=2.82~4.03)情绪的关联强度更强。结论抑郁、焦虑情绪均是我国在校中学生不同阶段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在制定预防和干预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措施时,应注意性别和城乡差异。
关键词
抑郁
焦虑
自杀行为
在校中学生
Keywords
depression
anxiety
suicidal behav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分类号
R179 [医药卫生—妇幼卫生保健]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学生父母依恋与自杀未遂的关联
3
作者
丁红丽
汪妍
彭畅
程君菡
荣发娟
余毅震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出处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9-273,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573172)。
文摘
目的 了解中学生自杀未遂现状,并探讨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为中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湖北省鄂州市和孝感市4 419名七至十二年级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父母和同评依恋量表(IPPA)、罗森博格自尊量表(RSES)、凯斯勒心理疾患量表(K10)进行问卷调查,并评定中学生自杀未遂情况。结果 中学生自杀未遂检出率为6.8%。自杀未遂检出率在不同年级、家庭类型、父母感情、家庭管教方式、家庭月收入、自尊水平和心理困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t值分别为3.88,10.12,18.00,52.54,13.90,2.37,8.99,P值均<0.05),有自杀未遂组的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得分(14.64±13.45,14.77±12.26)均低于无自杀未遂组(22.05±16.08,23.79±14.93)(t值分别为-9.07,-12.11,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均与中学生自杀未遂负向关联(父亲依恋,OR=0.99,95%CI=0.98~0.99;母亲依恋,OR=0.97,95%CI=0.96~0.98,P值均<0.05);分层分析发现,父亲依恋与女生自杀未遂负向关联(OR=0.98,95%CI=0.97~0.99,P<0.05),而对男生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父母依恋可能是中学生自杀未遂的保护因素,父亲依恋对自杀未遂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父母应当注重培养与子女之间的良好依恋关系,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客体依恋
自杀未遂
精神卫生
回归分析
中学生
Keywords
Object attachment
Suicide
attempted
Mental health
Regression analysis
Adolescent
分类号
G444 [哲学宗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G478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B844.2 [哲学宗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青少年自我意识与校园欺凌角色的关联性
被引量:
5
4
作者
张茜
程君菡
丁红丽
汪妍
余毅震
机构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系
出处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3-406,共4页
文摘
目的探究青少年自我意识与校园欺凌中不同角色的关系,为青少年校园欺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3—10月,在湖北省鄂州市和孝感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4336名中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采用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调查校园欺凌角色,自我意识评价量表(SCS)评估自我意识水平。结果青少年卷入校园欺凌检出率为18.9%(819名),其中单纯欺凌者86名(2.0%),单纯被欺凌者369名(8.5%),欺凌-被欺凌者364人(8.4%)。校园欺凌不同角色青少年的公我意识和私我意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05,2.90,P值均<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欺凌-被欺凌者的公我意识得分高于未卷入者,私我意识得分低于未卷入者(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私我意识与欺凌-被欺凌角色呈负相关(OR=0.93,95%CI=0.91~0.96),公我意识与欺凌-被欺凌角色呈正相关(OR=1.08,95%CI=1.06~1.11)。结论自我意识与青少年校园欺凌不同角色有关,较高的公我意识和较低的私我意识是青少年成为欺凌-被欺凌角色的重要预测因素。
关键词
自我
暴力
角色
精神卫生
回归分析
青少年
Keywords
Ego
Violence
Role
Mental health
Regression analysis
Adolescent
分类号
R179 [医药卫生—妇幼卫生保健]
G478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湖北省大学生性取向与高危性行为相关性分析
汪妍
王海俊
彭畅
程君菡
荣发娟
余毅震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3
2
原文传递
2
中国5省在校中学生自杀行为流行状况及其与抑郁、焦虑关联
汪妍
彭畅
程君菡
荣发娟
胡婕
徐紫萱
关美琪
张楠
余毅震
《中国公共卫生》
CSCD
北大核心
2023
6
原文传递
3
中学生父母依恋与自杀未遂的关联
丁红丽
汪妍
彭畅
程君菡
荣发娟
余毅震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4
青少年自我意识与校园欺凌角色的关联性
张茜
程君菡
丁红丽
汪妍
余毅震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2
5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