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9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明徽州《程氏墨苑》刊刻缘起考
1
作者 程国栋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0-68,共9页
本文聚焦于晚明时期徽州墨商程大约编刻的版画墨样图集《程氏墨苑》,详考此书刊刻背后的动因,即程大约与《方氏墨谱》编者方于鲁之间的一段恩怨。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时徽州两大墨商竞争的史实,以及诸多士人介入纷争而构成的舆论场。要... 本文聚焦于晚明时期徽州墨商程大约编刻的版画墨样图集《程氏墨苑》,详考此书刊刻背后的动因,即程大约与《方氏墨谱》编者方于鲁之间的一段恩怨。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时徽州两大墨商竞争的史实,以及诸多士人介入纷争而构成的舆论场。要之,方程二家在制墨业的竞争超出了一般商业的范畴,程大约对自我身份的定位也远超一般工匠,在方于鲁寻求文化认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本非竞争主题的版画艺术却因此受益而在晚明的徽州迎来爆发,获得了出类拔萃的视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氏墨苑》 程大约 徽州版画 《方氏墨谱》 方于鲁
下载PDF
宋家嘴渡槽爆破拆除工程的实践
2
作者 晏光辉 程国栋 陈崇德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8-22,共5页
东风渠灌区宋家嘴渡槽因老化损坏严重,拟爆破拆除后原址重建。基于宋家嘴渡槽爆破拆除工程实例,对爆破方案选择、参数与网络设计、爆破安全、防护措施及效果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与分析。实践证明,爆破方案和各项防护措施符合工程的... 东风渠灌区宋家嘴渡槽因老化损坏严重,拟爆破拆除后原址重建。基于宋家嘴渡槽爆破拆除工程实例,对爆破方案选择、参数与网络设计、爆破安全、防护措施及效果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与分析。实践证明,爆破方案和各项防护措施符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对于同类型的渡槽爆破施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拆除设计 安全防护 宋家嘴渡槽 东风渠灌区
下载PDF
多年冻土地区线性工程建设 被引量:136
3
作者 程国栋 何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3-217,共5页
多年冻土地区修筑建筑物 ,都会受到冻土稳定性的影响 ,冻胀、融沉以及由此带来的其它工程冻害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处理措施是否得当 ,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运营安全 .在北美及俄罗斯等高纬度多年冻土地区 ,从已修筑的铁路、公路及输油、气... 多年冻土地区修筑建筑物 ,都会受到冻土稳定性的影响 ,冻胀、融沉以及由此带来的其它工程冻害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处理措施是否得当 ,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运营安全 .在北美及俄罗斯等高纬度多年冻土地区 ,从已修筑的铁路、公路及输油、气管道等线性工程建筑来看 ,有成功的处理冻害的经验 ,也有对冻害认识不足而造成工程不能运营的失败经验 .总结了这些既有工程的建设经验和工程问题治理措施 ,对我国多年冻土地区线性工程的建设 ,尤其对青藏铁路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线性建筑 冻害治理措施 冻胀 融沉 环境保护
下载PDF
国际冻土工程研究进展——第五届冻土工程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被引量:29
4
作者 程国栋 马巍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3-308,共6页
20 0 2年 9月 2~ 4日在俄罗斯雅库茨克市召开了第五届冻土工程国际学术讨论会 ,会议针对 4个专题进行了讨论 :土的物理和力学、多年冻土区工程建筑物的建筑和应用问题、开发有用矿床中的冻土问题和道路建筑 .通过此文将国际上的一些最... 20 0 2年 9月 2~ 4日在俄罗斯雅库茨克市召开了第五届冻土工程国际学术讨论会 ,会议针对 4个专题进行了讨论 :土的物理和力学、多年冻土区工程建筑物的建筑和应用问题、开发有用矿床中的冻土问题和道路建筑 .通过此文将国际上的一些最新研究动态给予介绍 ,给从事寒区工程研究的工作者以借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冻土工程 2002年 建筑物 道路建筑 国际学术讨论会 雅库茨克
下载PDF
青藏铁路建设中冻土工程问题 被引量:44
5
作者 程国栋 马巍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15-320,共6页
本文围绕青藏铁路冻土工程地质、气候变化对冻土及铁路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等问题,分析了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冻土工程技术问题。根据国内外在多年冻土区筑路的经验和教训提出青藏铁路的设计应该改变单纯依靠增加热阻(增加路堤高度,... 本文围绕青藏铁路冻土工程地质、气候变化对冻土及铁路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等问题,分析了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冻土工程技术问题。根据国内外在多年冻土区筑路的经验和教训提出青藏铁路的设计应该改变单纯依靠增加热阻(增加路堤高度,使用保温材料)的消极的保护冻土的思路,全面采用“冷却路基”的积极的“降低地温”原则,特别在高温、高含冰量地段必须如此。给出了通过改变路堤的结构和材料来调控辐射,调控对流和调控传导,以达到“冷却路基”目的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路基 青藏铁路 多年冻土 全球转暖
下载PDF
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6
6
作者 程国栋 马巍 吴青柏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4年第1期45-47,共3页
关键词 青藏铁路工程 冻土 环境效应 中国科学院 知识创新工程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地质研究 被引量:47
7
作者 程国栋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4-141,共8页
回顾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近年来所开展的路基工程地质研究工作 ,指出冻土工程地质勘探在方法上有很大进展 ,总结出了一整套冻土区工程地质勘察的暂行规定和细则。近年来的工作特别注重了对冻土地温和含冰量的研究 ,这是冻土工程地质中... 回顾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近年来所开展的路基工程地质研究工作 ,指出冻土工程地质勘探在方法上有很大进展 ,总结出了一整套冻土区工程地质勘察的暂行规定和细则。近年来的工作特别注重了对冻土地温和含冰量的研究 ,这是冻土工程地质中特有的十分重要的参数。在大量观测试验的基础上 ,总结出了有关路基稳定性的若干重要结论。据此提出 ,在气候转暖的背景下 ,高温冻土区筑路必须采用“冷却路基”的方法。为寻求气候转暖的对策 ,冻土工程地质预报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对冻土区路基工程地质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新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多年冻土 路基工程地质 气候变化 数据库 地温 含冰量
下载PDF
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环境效应 被引量:73
8
作者 程国栋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2年第1期21-25,共5页
主要阐述了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环境效应”启动的科学意义 ,并就 4 0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围绕青藏铁路建设所进行的工作进行了简要回顾。同时 。
关键词 相互作用 环境效应 青藏铁路 多年冻土
下载PDF
冻土力学与工程的国际研究新进展——2000年国际地层冻结和土冻结作用会议综述 被引量:31
9
作者 程国栋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93-299,共7页
2 0 0 0年国际地层冻结和土冻结作用会议于 2 0 0 0年 9月在比利时召开。会议共设 6个专题 :热质迁移、冻结敏感性和冻胀、力学性质、环境土冻结、工程设计和工程实例。围绕这 6个专题 ,介绍了国际冻土力学与工程方面研究的一些主要进... 2 0 0 0年国际地层冻结和土冻结作用会议于 2 0 0 0年 9月在比利时召开。会议共设 6个专题 :热质迁移、冻结敏感性和冻胀、力学性质、环境土冻结、工程设计和工程实例。围绕这 6个专题 ,介绍了国际冻土力学与工程方面研究的一些主要进展 ,既反映了国际冻土力学与工程研究的水平 ,也代表了 2 1世纪冻土学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冻结 土冻结作用 冻土力学与工程
下载PDF
怀念杰出的冻土工程学家刘鸿绪同志
10
作者 程国栋 朱元林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6-376,共1页
关键词 冻土工程学 冻胀理论 施工工艺 刘鸿绪
下载PDF
围绕国家战略目标 突出西北区域特色 组建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1
作者 程国栋 何易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0年第2期126-129,共4页
阐述了组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必然性 ,介绍了研究所的学术定位、主要学科方向。
关键词 知识创新 中国科学院 寒旱环境所 西北地区
下载PDF
人类工程对青藏高原北部草地群落β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8
12
作者 郭正刚 刘慧霞 +1 位作者 王根绪 程国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84-388,共5页
β多样性多用于分析区域生境的分异程度和植物物种被替代的程度。应用 Whittacker指数 (βws)和 Cody指数 (βc)分析了青藏公路对青藏高原北部草地植物群落 β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表明 :原生群落和恢复群落 (修建公路的迹地上天然次生的... β多样性多用于分析区域生境的分异程度和植物物种被替代的程度。应用 Whittacker指数 (βws)和 Cody指数 (βc)分析了青藏公路对青藏高原北部草地植物群落 β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表明 :原生群落和恢复群落 (修建公路的迹地上天然次生的群落 )的 βws和 βc均于取样面积的大小密切相关 ,βws随取样面积的增加而减少 ,趋于稳定的取样面积是 8m2以上 ,而 βc随取样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趋于稳定的取样面积为 16 m2。因此 ,16 m2是研究青藏高原北部草地群落物种替代时取样的临界面积。原生群落与恢复群落相比 ,前者的 βws小于后者。在海拔 4 32 0~ 4 4 2 0 m和海拔 4 82 0~ 4 92 0 m处 ,恢复群落的 βc大于原生群落 ,而在中间的海拔带 ,表现为恢复群落的βc小于原生群落。原生群落和恢复群落的β多样性随海拔差的变化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 ,峰值出现于 4 6 2 0~ 4 72 0 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Β多样性 植物群落 青藏公路 海拔
下载PDF
祁连山-黑河流域水循环中的大气过程 被引量:23
13
作者 王可丽 程国栋 +1 位作者 江灏 张立杰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1-97,共7页
利用气象台站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祁连山 黑河流域水循环中的大气过程,结果表明:受西风带波动影响的水汽来源贫乏是此区大气水汽含量少的原因之一;水汽输送通量辐散是此区大气水汽含量少的原因之二... 利用气象台站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祁连山 黑河流域水循环中的大气过程,结果表明:受西风带波动影响的水汽来源贫乏是此区大气水汽含量少的原因之一;水汽输送通量辐散是此区大气水汽含量少的原因之二;就年平均而言,祁连山 黑河流域大气水汽含量仅为高湿的江南地区的20%,为半干旱区的华北中部的约40%;高海拔的祁连山区因降水效率高,地面蒸发量小,地表水物质易于聚积形成径流;黑河流域因降水效率低,降水量值与地面蒸发量值相当,对地表水的贡献很小。在祁连山 黑河流域2 5°×2 5°区域上空,大气年输入水量为6678亿m3,输出为6502亿m3,净输入水量为176亿m3;输入水汽呈逐年减少的趋势。20世纪70~80年代有明显的下降,近40年来祁连山 黑河流域的气温在升高,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在减少,降水量的减少将难以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 大气过程 祁连山-黑河流域 降水效率 水汽来源 水汽输送通量
下载PDF
土地沙质荒漠化过程的土壤分形特征 被引量:94
14
作者 赵文智 刘志民 程国栋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77-881,共5页
关键词 土壤分形特征 土地沙质荒漠化 分形维数 粒径 重量分布
下载PDF
解决青藏铁路建设中冻土工程问题的思路与思考 被引量:25
15
作者 马巍 程国栋 吴青柏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23-28,共6页
围绕青藏铁路冻土工程地质、气候变化对冻土及铁路路基稳定性、生态环境变化与保护问题,分析了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冻土工程技术问题,提出了青藏铁路建设中应对这些问题的新思路:采取积极保护多年冻土的主动冷却路基的思路和动态... 围绕青藏铁路冻土工程地质、气候变化对冻土及铁路路基稳定性、生态环境变化与保护问题,分析了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冻土工程技术问题,提出了青藏铁路建设中应对这些问题的新思路:采取积极保护多年冻土的主动冷却路基的思路和动态设计思路,并给出了青藏铁路建设中下一步应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建设 问题 新思路 冻土工程 应对 青藏铁路工程 保护 铁路路基 多年冻土 动态设计
下载PDF
土体冻结过程中的热质迁移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16
作者 何平 程国栋 朱元林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2-98,共7页
土体的冻胀、融沉问题归根结底是热质迁移问题 ,文章概述了近年来在国际上有关这方面研究的新成果 .总体上讲 ,冻结缘的厚度、分凝冰形成温度以及冰透镜体形成条件等作为热质迁移试验研究的重点受到关注 ,质的迁移研究不仅仅限制在水分... 土体的冻胀、融沉问题归根结底是热质迁移问题 ,文章概述了近年来在国际上有关这方面研究的新成果 .总体上讲 ,冻结缘的厚度、分凝冰形成温度以及冰透镜体形成条件等作为热质迁移试验研究的重点受到关注 ,质的迁移研究不仅仅限制在水分的迁移 ,而且对于矿物质、溶质、气体等的迁移以及对水分迁移的影响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 .对于冻胀预报模型 ,已从经验型过渡到依据基本物理、力学、热动力学理论而建立的理论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过程 热质迁移机理 冻胀预报模型 土体
下载PDF
山区太阳辐射对水热过程影响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艳林 程国栋 +2 位作者 李新 韩旭军 常晓丽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50-659,共10页
山区短波辐射的空间异质性非常强,地形的遮蔽影响在山区能水循环模拟研究中不容忽视.改进了SHAW模型和SHAWDHM模型的辐射模块,使之能考虑地形的遮蔽作用对山区辐射平衡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并在单点和流域尺度进行数值模拟实验,对比分析... 山区短波辐射的空间异质性非常强,地形的遮蔽影响在山区能水循环模拟研究中不容忽视.改进了SHAW模型和SHAWDHM模型的辐射模块,使之能考虑地形的遮蔽作用对山区辐射平衡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并在单点和流域尺度进行数值模拟实验,对比分析山区辐射过程对流域能水循环和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因地形的遮蔽作用,地表接收的太阳直射辐射可减少25%左右,模型模拟的土壤温度和蒸散发量分别降低约0.5℃和20%.考虑山区辐射过程后,模型模拟的春季融雪和夏季蒸散发均有所减缓,导致春季融雪径流降低和夏季径流增加.与观测径流对比发现,考虑山区辐射过程后,模型对径流量的模拟精度有所提高,逐时径流量的纳什效率系数由0.677提高到0.711,径流量的观测值与模拟值间的相关系数由0.835提高到0.8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地形 寒区水文 黑河 冰沟
下载PDF
基于地下水陆面过程耦合模型的黑河干流中游耗水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田伟 李新 +2 位作者 程国栋 王旭升 胡晓农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68-679,共12页
耗水分析能够直接揭示水资源利用的本质,蒸散发是流域尺度耗水的主体.将一个典型的陆面过程模型和一个地下水模型紧密耦合,从而在地下水模型中增加具有物理机理的蒸散发描述,同时改进陆面过程模型中地下水的动力过程,由此在发挥这两类... 耗水分析能够直接揭示水资源利用的本质,蒸散发是流域尺度耗水的主体.将一个典型的陆面过程模型和一个地下水模型紧密耦合,从而在地下水模型中增加具有物理机理的蒸散发描述,同时改进陆面过程模型中地下水的动力过程,由此在发挥这两类模型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地下水-陆面过程耦合模型.利用该模型模拟了黑河干流中游2008年逐小时的蒸散发过程.结果表明:黑河干流中游2008年总耗水量约为35.7×108 m3,耗水最大的地表类型是农作物为19.3×108 m3、裸地和戈壁为7.2×108 m3、草地为6.0×108 m3、稀疏植被为3.1×108 m3,其中,不同地表类型的年蒸腾量分别为8.8×108 m3、0.02×108 m3、2.2×108 m3以及0.4×108 m3,对应它们的年蒸散发强度分别为:580mm、117mm、331mm以及202mm.通过耗水平衡分析也得到2008年黑河干流中游地下水呈负平衡状态,全年地下水超采约0.9×108 m3,其中区内地下水储量在7—11月间呈增加趋势,其他各月呈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陆面过程耦合模型 耗水分析 蒸散发量 黑河干流中游
下载PDF
基于模块化建模方法的寒区水文过程模拟——在中国西北寒区的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周剑 张伟 +4 位作者 John W.Pomeroy 程国栋 王根绪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表生过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 陈冲 李弘毅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9-400,共12页
中国西北高山、高原广泛分布着冻土和积雪,春季融雪和冻土融化是该地区重要的水文过程.基于模块化的寒区水文建模环境CRHM,根据流域水文过程特征和观测数据约束,选取描述不同寒区子水文过程的模块构建寒区水文模型,并基于长期观测的两... 中国西北高山、高原广泛分布着冻土和积雪,春季融雪和冻土融化是该地区重要的水文过程.基于模块化的寒区水文建模环境CRHM,根据流域水文过程特征和观测数据约束,选取描述不同寒区子水文过程的模块构建寒区水文模型,并基于长期观测的两个典型寒区小流域来验证模块化的寒区水文模型.在冰沟流域,主要模拟雪的积累/消融、雪的升华、融雪下渗和融雪径流过程.结果显示:冰沟流域积雪升华占降雪量(145.5cm)的48%,其中风吹雪引起的升华损失量(35cm)占积雪升华(69cm)的一半,风速和辐射引起的积雪升华是该地区积雪物质平衡的重要组成;构建的寒区水文模型可以再现春季积雪消融引起的径流过程.在左冒孔冻土流域,主要模拟冻土下渗过程、冻土坡面产流过程和土壤冻融对径流的影响.结果显示:构建的寒区水文模型可以捕捉到春季主要的冻土融化径流过程.两个流域的验证结果揭示:模块化的建模方法在搭建模型结构的时候减少了模型的不确定性,所以在未经率定的情况下,具有在无资料和资料缺少地区模拟寒区水文要素和水文过程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水文过程 模块化建模 CRHM 融雪径流过程 冻土融化径流过程
下载PDF
内陆河流域城镇发展的历史过程与机制——以黑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3
20
作者 王录仓 程国栋 赵雪雁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98-607,共10页
城市的起源与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是诸文明要素积累凝聚、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黑河流域的城市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秦汉以前的城市萌芽,两汉时期的奠基期,十六国时期、隋唐时期的第二高峰期,宋以后的衰落期,直到明清以... 城市的起源与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是诸文明要素积累凝聚、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黑河流域的城市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秦汉以前的城市萌芽,两汉时期的奠基期,十六国时期、隋唐时期的第二高峰期,宋以后的衰落期,直到明清以后城市再度复苏.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移民屯垦、兴修水利、农牧业的消长与进退、人口迁移与聚集、地缘政治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城镇发育与成长的主要驱动力.其中,又蕴含了两个相互交错的正负效应:汉民族的西扩—统一的国家—稳定的地缘政治关系—移民屯垦—兴修水利—农业繁荣—气候暖湿—城镇发展;少数民族东进—地方割据—复杂动荡的地缘政治环境—牧业扩张—气候干冷—沙漠化扩大—城镇衰退.其实质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格局下,对优势生存空间的争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发展 动力机制 耦合关系 黑河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