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控制性阶梯式减压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10
1
作者 程孟忠 李康成 吉康荣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间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控制性阶梯式大骨瓣减压术,对照组患者采... 目的探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间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控制性阶梯式大骨瓣减压术,对照组患者采取快速减压大骨瓣减压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预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良好、死亡分别为23例、8例,对比分析后,差异显著(χ~2=5.080、4.030,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脑膨出为2例,差异显著(χ~2=5.880,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50±0.20)h,术中出血量为(110.6±23.5)mL,对比分析后,差异明显(t=4.696、3.436,P<0.05)。结论采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性阶梯式减压 重型颅脑损伤 疗效
下载PDF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有效性及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程孟忠 李康成 +3 位作者 蓝流富 朱日生 梁晓红 吉康荣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10期184-187,共4页
目的 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有效性及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9年3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治... 目的 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有效性及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9年3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观察组运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治疗.比较两组颅内压(ICP)以及颈内静脉-桡动脉乳酸差(VADL),比较两组患者的脑功能障碍评分(DRS)及脑灌注压(CCP)变化情况,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两组ICP以及VA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CCP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后D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ICP以及VADL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在颅内感染、脑积水、迟发性血肿、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可以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功能恢复,控制疾病的恶化并改善其临床症状,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 重型颅脑损伤 颅内压 脑功能障碍评分 并发症发生率
下载PDF
CT引导定向软通道血肿抽吸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程孟忠 李康成 吉康荣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0年第4期571-572,共2页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采用CT引导定向软通道血肿抽吸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就诊的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采用CT引导定向软通道血肿抽吸术,比较两...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采用CT引导定向软通道血肿抽吸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就诊的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采用CT引导定向软通道血肿抽吸术,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Barthel指数(BI指数)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采用CT引导定向软通道血肿抽吸术治疗的创伤较小,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 CT引导定向 软通道血肿抽吸术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外伤性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对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程孟忠 蓝流富 +1 位作者 梁晓红 吉康荣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13期17-20,共4页
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外伤性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 128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继发外伤性脑积水分为继发外伤性脑积水组(41例)与无脑积水组(87例)。通过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法对患者的相关... 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外伤性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 128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继发外伤性脑积水分为继发外伤性脑积水组(41例)与无脑积水组(87例)。通过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法对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搜集,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外伤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外伤性脑积水的相关性。结果继发外伤性脑积水组患者年龄≥60岁占比为73.17%(30/41)、术后颅内压>25 mm Hg(1 mm Hg=0.133 kPa)占比为60.98%(25/41)、颅内感染占比为60.98%(25/41)、蛛网膜下腔出血占比为58.54%(24/41),均高于无脑积水组的40.23%(35/87)、34.48%(30/87)、36.78%(32/87)、33.33%(29/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致伤原因、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颅内血肿位置、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12.936, 95%CI=(3.913, 42.759)、术后颅内压>25 mm Hg[OR=11.822, 95%CI=(3.057, 45.713)、颅内感染[OR=14.013,95%CI=(4.585, 42.828)]、蛛网膜下腔出血[OR=5.989, 95%CI=(1.742, 20.589)]是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外伤性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术后颅内压、颅内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外伤性脑积水呈正相关性(r=0.845、0.795、0.817、0.786, P=0.000、0.000、0.000、0.000<0.05)。结论年龄、术后颅内压>25 mm Hg、颅内感染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继发外伤性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切入点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预防外伤性脑积水实施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继发外伤性脑积水 颅内压 颅内感染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镇静剂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控制再出血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程孟忠 李康成 吉康荣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6期145-147,共3页
目的探讨镇静剂(丙泊酚)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用于再出血控制的效果。方法以我院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两组,分别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56例。所有患者术后均转入重症病房进行监护,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镇静剂(丙泊酚)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用于再出血控制的效果。方法以我院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两组,分别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56例。所有患者术后均转入重症病房进行监护,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泊酚静脉泵入,在术后1、2、4、8、12、16、24、48h连续观察两组患者,进行镇静躁动评分,测量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及降压药的使用情况、再出血的发生率。观察和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再出血率和镇静效果评分显示观察组出血率3.1%,显著低于对照组19.6%(P<0.05),镇静起效时间更短(P<0.05),充分镇静时间更长(P<0.05);术后1~48h观察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降压药的使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重症病房监控条件下,采用丙泊酚注射液应用于高血压患者脑出血术后镇静控制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达到良好镇静效果,显著降低再出血率,在临床上具有安全、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高血压 脑出血 术后镇静
下载PDF
亚低温联合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程孟忠 蓝流富 +1 位作者 梁晓红 吉康荣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16期54-56,共3页
目的研究亚低温联合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亚低温联合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预后效果、... 目的研究亚低温联合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亚低温联合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预后效果、颅内压、并发症发生率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人类软骨糖蛋白40(YKL-40)、基质延伸蛋白-1(SDF-1)水平。结果观察组预后优良率81.40%高于对照组的6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5 d,两组颅内压均较术前下降,且观察组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30%低于对照组的2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两组IGF-1、SDF-1均较术后即刻增高,YKL-40较术后即刻下降,且观察组IGF-1(50.96±5.18)nmol/L、SDF-1(26.45±2.91)ng/ml均高于对照组的(43.18±4.92)nmol/L、(23.47±2.28)ng/ml,YKL-40(89.16±4.28)μg/L低于对照组的(106.69±4.3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效果较好,明显降低颅内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骨瓣开颅减压术 亚低温 神经功能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亚低温联合经侧裂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吉康荣 李康成 程孟忠 《海南医学》 CAS 2018年第6期841-843,共3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经侧裂血肿清除手术(RHLF)治疗高血压脑出血(IC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遂溪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3月至2016年9月诊治的98例ICH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经侧裂血肿清除手术(RHLF)治疗高血压脑出血(IC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遂溪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3月至2016年9月诊治的98例ICH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亚低温联合RHL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欧洲脑卒中量表(ESS)分值、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观察组ESS分值[(76.57±9.42)分vs(62.18±9.43)分]、Barthel指数[(79.59±5.33)分vs(63.46±5.31)分]及NIHSS评分[(14.83±1.33)分vs(10.29±1.31)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亚低温联合RHLF治疗ICH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及运动功能,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不良反应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
下载PDF
注射器筒辅助带光源吸收器与传统开颅治疗脑内血肿的效果比对
8
作者 蓝流富 程孟忠 梁晓红 《智慧健康》 2020年第5期87-89,共3页
目的系统比对注射器筒辅助带光源吸收器与传统开颅治疗脑内血肿的效果,以评估注射器筒辅助带光源吸收器用于治疗脑内血肿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9月收治于我院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 目的系统比对注射器筒辅助带光源吸收器与传统开颅治疗脑内血肿的效果,以评估注射器筒辅助带光源吸收器用于治疗脑内血肿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9月收治于我院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窗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组采用微注射器筒辅助带光源吸引器脑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再出血风险,血肿清除率以及ALD分级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为(60±10)min,术中出血量为(7.1±1.1)mL,再出血患者1例,血肿清除率80%以上32例,血肿清除率小于50%2例,按照ADL分析,恢复良好36例。对照组手术时间为(75±10)min,术中出血量为(14.2±3.7)mL,再出血患者4例,血肿清除率80%以上12例,血肿清除率小于50%17例,按照ADL分析,恢复良好14例。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再出血风险以及血肿清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微注射器筒辅助带光源吸引器脑血肿清除术对治疗脑内血肿优势更为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以及全面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注射器筒辅助带光源吸引器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ADL分级 血肿清除率 再出血风险
下载PDF
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被引量:3
9
作者 程孟忠 李康成 吉康荣 《临床医学》 CAS 2017年第2期48-50,共3页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HICH)应用微创钻孔引流术的治疗效果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120例HICH患者的资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实施微创钻孔引流术,对照组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指...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HICH)应用微创钻孔引流术的治疗效果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120例HICH患者的资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实施微创钻孔引流术,对照组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指标、手术前后血肿量及NIHSS与ADL评分。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3、5 d血肿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NIHSS与ADL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优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钻孔引流术 高血压脑出血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