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overy of Hume’s Pheasant (Syrmaticus humiae) in Guizhou Province,sou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7
1
作者 蒋爱伍 程志营 梁显堂 《Chinese Birds》 2012年第2期143-146,共4页
Introduction Hume’s Pheasant (Syrmaticus humiae), including two subspecies, is distributed in northeastern India, Myanmar, northern Thailand and southwestern China (Collar et al., 2001). In China its distribution has... Introduction Hume’s Pheasant (Syrmaticus humiae), including two subspecies, is distributed in northeastern India, Myanmar, northern Thailand and southwestern China (Collar et al., 2001). In China its distribution has been assumed to be restricted to Yunnan and northwestern Guangxi (Mackinnon et al., 2000; Zheng, 2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rmaticus humiae new record DISTRIBUTION
下载PDF
黑颈长尾雉春夏夜栖地特征与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原宝东 闫永峰 +1 位作者 程志营 鲁长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3-150,共8页
【目的】分析黑颈长尾雉春夏夜栖地特征与差异,为其保护和管理提供合理的依据和建议。【方法】2012年春季和夏季,通过直接观察法测量12个黑颈长尾雉夜栖地,利用无线电遥测跟踪黑颈长尾雉(6♂,2♀)测量34个夜栖地,其中春季20个,夏季26个... 【目的】分析黑颈长尾雉春夏夜栖地特征与差异,为其保护和管理提供合理的依据和建议。【方法】2012年春季和夏季,通过直接观察法测量12个黑颈长尾雉夜栖地,利用无线电遥测跟踪黑颈长尾雉(6♂,2♀)测量34个夜栖地,其中春季20个,夏季26个。【结果】对春季和夏季的夜栖树进行卡方检验表明,春季和夏季的栖树选择差异不显著(χ~2=0.34,P=0.51),黑颈长尾雉主要以油桐为夜栖树,其次为西南木荷、杉木和云南松。栖树选择与样地内乔木的数量和种类相关性很低(r=0.401,P=0.028)。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黑颈长尾雉春季和夏季夜栖地数据的差异性,除了灌木盖度、栖树胸径、栖枝上方盖度和栖枝高度存在差异性(P<0.05),其余生态变量差异不显著(P>0.05)。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比较影响黑颈长尾雉春季和夏季夜栖地选择的主要因子,夏季为栖枝因素、地理性因素和干扰因素;春季为栖枝因素和安全性因素。【结论】黑颈长尾雉春夏季节夜栖地的特征有差别,夜栖树微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影响夜栖地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夜栖地 金钟山 季节
下载PDF
广西翼手目动物布氏球果蝠新记录
3
作者 程志营 卢贞燕 梁显堂 《广西科学》 CAS 2011年第3期312-313,共2页
2010年11月,在广西金钟山黑颈长尾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获1号雄性布氏球果蝠标本,为广西翼手目动物的新记录。标本保存于广西金钟山黑颈长尾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标本室。
关键词 布氏球果蝠 翼手目 新记录
下载PDF
黑颈长尾雉野外生活揭秘
4
作者 冯汝君 程志营 《广西林业》 2011年第12期34-37,共4页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最西端、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隆林和西林县境内的丛林中,生长着一种不善鸣叫的"哑巴鸡"。当地的老人们回忆说,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自家的房前屋后经常都能见到这种"哑巴鸡"。年底时,善猎者家中能挂上几十只腊...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最西端、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隆林和西林县境内的丛林中,生长着一种不善鸣叫的"哑巴鸡"。当地的老人们回忆说,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自家的房前屋后经常都能见到这种"哑巴鸡"。年底时,善猎者家中能挂上几十只腊"哑巴鸡"。而如今,人们在野外已经难觅"哑巴鸡"的芳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广西壮族自治区 生活 西林县 交界处 滇黔桂 鸣叫
下载PDF
广西金钟山片段化生境中黑颈长尾雉夏季栖息地选择 被引量:6
5
作者 原宝东 鲁长虎 +1 位作者 程志营 蒋爱伍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47-1052,共6页
2011和2012年夏季,采用无线电跟踪技术跟踪了8只野生黑颈长尾雉(6♂,2♀),野外共测量了204个10 m×10 m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其中利用样方111个,未利用样方93个。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非参数Mann-Whitney U定量分析表明:黑颈长尾雉... 2011和2012年夏季,采用无线电跟踪技术跟踪了8只野生黑颈长尾雉(6♂,2♀),野外共测量了204个10 m×10 m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其中利用样方111个,未利用样方93个。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非参数Mann-Whitney U定量分析表明:黑颈长尾雉夏季栖息地利用和未利用样方的生态因子坡位、与林缘距离、草本盖度、灌木高度、草本密度和乔木胸径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的生态因子在利用和未利用样方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夏季特征值大于1的主分量共有5个,其累计贡献率达到64.23%,第1主成分为食物因素,是影响黑颈长尾雉夏季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素;其余主成分分别为安全因素、干扰因素、地理因素和水源因素。不同生境斑块类型中食物资源的可用性影响夏季黑颈长尾雉栖息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金钟山 栖息地选择 片段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