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仿生圆周取向微米纤维支架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纤维环 被引量:1
1
作者 杜立龙 徐宝山 +2 位作者 杨强 程招军 许海委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61-1166,共6页
目的探讨仿生圆周取向微米纤维支架作为组织工程椎间盘支架的可行性。方法以聚己内酯溶液为原料,采用湿法纺丝技术模拟天然纤维环结构,制备三维圆周取向的微米纤维支架。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支架宏观结构;扫描电镜、Micro-CT对支架微观... 目的探讨仿生圆周取向微米纤维支架作为组织工程椎间盘支架的可行性。方法以聚己内酯溶液为原料,采用湿法纺丝技术模拟天然纤维环结构,制备三维圆周取向的微米纤维支架。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支架宏观结构;扫描电镜、Micro-CT对支架微观结构、孔隙率、纤维直径进行测定;兔纤维环细胞复合微纤维支架体外培养14d,运用扫描电镜、Live/dead染色评价支架的细胞生物相容性;DiI标记细胞膜和鬼笔环肽染色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长入和生长情况;H&E染色、番红O染色、Ⅰ型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对细胞在支架上的行为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体视显微镜显示,纤维环支架呈类似天然纤维环的圆环结构;扫描电镜和Micro-CT显示,支架呈3D圆周取向纤维结构,纤维之间无粘连。纤维环支架的孔隙率为69.33%±6.67%,纤维直径为(16.13±2.77)μm。扫描电镜和鬼笔环肽染色见细胞呈长梭形并沿纤维方向铺展,DiI标记细胞膜显示培养14 d后纤维环细胞长入支架内部。组织学染色显示纤维环细胞和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均可沿微米纤维呈取向性分布。结论以聚己内酯为材料,采用湿纺成形法制备的微米纤维支架可诱导纤维环细胞取向性生长,并诱导细胞外基质取向分布,是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的理想支架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椎间盘 支架 纤维环 聚己内酯
下载PDF
龟板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小鼠软骨终板退变
2
作者 何嘉辉 甘延池 +6 位作者 龚焱 尚奇 陈桂锋 程招军 沈耿杨 江晓兵 任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49-952,959,共5页
目的 探究龟板是否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自然衰老小鼠的软骨终板退变。方法 以3月龄小鼠作为年轻对照组,采用自然衰老模型,选取24月龄的小鼠12只,随机分为老年组与龟板组,每组6只。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及番红O-固绿染色实验明确自然... 目的 探究龟板是否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自然衰老小鼠的软骨终板退变。方法 以3月龄小鼠作为年轻对照组,采用自然衰老模型,选取24月龄的小鼠12只,随机分为老年组与龟板组,每组6只。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及番红O-固绿染色实验明确自然衰老小鼠是否发生软骨终板退变;免疫组化检测IL-1β在各组小鼠软骨终板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Ⅱ型胶原蛋白在各组小鼠软骨终板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年轻对照组相比,老年组小鼠的HE染色表明其出现较为严重的软骨终板组织退变;与老年组相比,龟板组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番红O-固绿染色实验表明,与年轻对照组相比,老年组小鼠的软骨终板组织含水量减少;与老年组相比,龟板组小鼠的软骨终板组织胶原含量及含水量增加。组织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老年组小鼠的软骨终板组织中IL-1β表达增加,药物干预后,龟板组小鼠的软骨终板组织中IL-1β表达减少。组织免疫荧光表明,与年轻对照组相比,老年组出现了明显的Ⅱ型胶原蛋白降解;药物干预后,龟板组有效地减少了Ⅱ型胶原蛋白的降解。结论 龟板可以通过抑制IL-1β减轻炎症,减少Ⅱ型胶原蛋白降解,从而改善自然衰老小鼠的软骨终板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板 软骨终板 炎症微环境 自然衰老 小鼠
下载PDF
小鼠髓核细胞体外衰老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3
作者 甘延池 何嘉辉 +7 位作者 龚焱 程招军 尚奇 陈弘林 沈耿杨 梁德 江晓兵 任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08-814,共7页
目的:建立并评价小鼠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体外衰老模型.方法:取8周龄C57BU6雄性小鼠,体外分离培养小鼠NPCs,并采用细胞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NPCs标志蛋白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的表达进行细胞鉴定.... 目的:建立并评价小鼠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体外衰老模型.方法:取8周龄C57BU6雄性小鼠,体外分离培养小鼠NPCs,并采用细胞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NPCs标志蛋白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的表达进行细胞鉴定.取不同浓度(0μmol/L、50μmol/L、100μmol/L、200μmol/L、300μmol/L、400μmol/L、500μmol/L)的叔丁基过氧化氢(tert-Butyl hydroperoxide,TBHP)干预NPCs,采用CCK8法检测干预2h、4h后的细胞活性,筛选TBHP的最佳干预浓度及时间.应用最佳干预浓度TBHP、最佳干预时间干预P1代NPCs后换成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24h、48h、72h,采用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senescence-associatedβ-galactosidase staining,SA-β-gal)检测各时间点的衰老NPCs阳性率,观察不同时间点NPCs的衰老变化.将P2代NPCs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对照组在完全培养基中培养,模型组加入最佳干预浓度TBHP干预最佳时间干预后换成完全培养基培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两组细胞衰老相关基因p53、p21、p16以及Aggrecan、Ⅱ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Ⅱ)、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5(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motifs-5,ADAMTS-5)、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MMP-13)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Aggrecan、Collagen Ⅱ、MMP-3、MMP-13、p53、p2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高表达Aggrecan,为NPCs.TBHP最佳干预浓度为100μmol/L,最佳干预时间为4h.在100μmol/L TBHP干预4h后培养24h、48h、72h,NPCs的SA-β-gal染色阳性率均显著性增加(P<0.05),三个时间点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后续模型组加入最佳干预浓度TBHP干预最佳时间干预后换成完全培养基培养24h,对照组培养相同时间.RT-qPCR检测模型组p53、p21、p16、MMP-3、MMP-13、ADAMTS-5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性升高(P<0.05),Aggrecan、Collagen Ⅱ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性降低(P<0.05);WB检测模型组MMP-3、MMP-13、p53、p2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著性升高(P<0.05),Aggrecan、Collagen Ⅱ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采用TBHP诱导能成功构建小鼠NPCs体外衰老模型,可为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良好的研究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核细胞 叔丁基过氧化氢 衰老 小鼠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与X线片矢状位参数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8
4
作者 程招军 彭兵 +5 位作者 范俊超 任志帅 张黎龙 崔子健 张洪杰 张学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91-595,共5页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与颈椎X线片矢状位参数的差异性及相关性。方法:收集在我院脊柱外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在颈椎MRI及X线片上测量T1倾斜角(T1-Slope,T1S)、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与颈椎X线片矢状位参数的差异性及相关性。方法:收集在我院脊柱外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在颈椎MRI及X线片上测量T1倾斜角(T1-Slope,T1S)、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颈倾斜角(neck nilting NT)、C2-C7 Cobb角(Cobb角)等矢状位参数,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种测量方式的差异性,利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对两种测量方式测量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线性回归建立两种测量方式各参数的线性模型。结果:X线片上测量的NT、Cobb角与MRI上测量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T1S、TIA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MRI上,TIA与T1S(r=0.677)、NT(r=0.547)、Cobb角(r=0.50)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T1S与TIA(r=0.677)及Cobb角(r=0.514)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与NT不存在相关性。在X线片上TIA与T1S X(r=0.706)、NT(r=0.361)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与Cobb角之间无显著相关性;T1S与NT(r=-0.325)、TIA(r=0.706)及Cobb角(r=0.370)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MRI上T1S、NT、TIA和Cobb角与X线片上T1S(r=0.660)、NT(r=0.624)、TIA(r=0.746)和Cobb角(r=0.547)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Cobb(X)=8.12+0.59Cobb(MRI),T1S(X)=10.12+0.58T1S(MRI),TIA(X)=25.74+0.64TIA(MRI);NT(X)=23.55+0.51NT(MRI)。结论:颈椎MRI上测量的TIA及TIS与X线片上相近,NT和Cobb角与X线片有显著相关性,可以用MRI测量的参数来评价颈椎矢状位平衡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MRI X线片 矢状位参数 体位
下载PDF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减压术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效果比较 被引量:8
5
作者 彭兵 程招军 +5 位作者 胡炜 王紫括 张仁赞 任志帅 张宏杰 张学利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6-98,共3页
目的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减压术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手术治疗的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67例,随机分为成形术组36例和减压术组31例,分别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钛板法)和全椎... 目的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减压术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手术治疗的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67例,随机分为成形术组36例和减压术组31例,分别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钛板法)和全椎板减压术(侧块螺钉法)。两组术前及术后24个月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计算JOA评分改善率及颈椎曲度指数(CCI);记录两组术后轴性症状评分及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JOA评分均高于术前(P均<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及其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CCI均低于术前,但成形术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成形术组术后CCI丢失度、术后轴性症状评分均高于减压术组,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低于减压术组(P均<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减压术均可改善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神经功能;前者术后轴性症状轻、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低,后者维持颈椎生理曲度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后入路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全椎板减压术
下载PDF
膝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前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任志帅 程招军 +7 位作者 孙和军 孙振辉 崔子健 张黎龙 林雍智 张仁赞 彭兵 张学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3212-3218,共7页
背景:骨质疏松对全膝关节置换最大的危害在于围手术期及远期假体周围骨折。然而受限于骨关节炎患者通常不伴有骨质疏松的传统观念,国内临床尚未对全膝关节置换前的骨质疏松情况给予足够重视。目的:分析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前骨质... 背景:骨质疏松对全膝关节置换最大的危害在于围手术期及远期假体周围骨折。然而受限于骨关节炎患者通常不伴有骨质疏松的传统观念,国内临床尚未对全膝关节置换前的骨质疏松情况给予足够重视。目的:分析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前骨质疏松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膝关节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患者81例(81膝),置换前均行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检查。分析置换前患者骨密度与年龄、体质量指数、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畸形程度的相关性,并对置换前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181例患者中骨密度正常25例(31%),骨量减低35例(43%),骨质疏松21例(26%);男性10例均无骨质疏松,女性71例中骨质疏松21例(30%),女性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46);2患者全髋骨密度与年龄、体质量指数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230,0.225;3年龄≥65岁、体质量指数≥25 kg/m2是全膝关节置换前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提示膝关节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前患者骨量减低和骨质疏松发生率较高,骨质疏松程度与年龄成负相关,与体质量指数成正相关。年龄≥65岁、体质量指数<25 kg/m2是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此类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前需要进行骨密度检查予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骨关节炎 骨密度 骨质疏松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人工假体 全膝关节置换 膝骨关节炎
下载PDF
单侧椎板间开窗切除术后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张仁赞 张学利 +3 位作者 胡炜 袁建军 彭兵 程招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7-59,共3页
目的分析单侧椎板间开窗切除术后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单侧椎板间开窗切除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复发组)、未复发患者92例(未复发组),统计两组年龄、性别、BMI、吸烟情况、糖尿病情况、症状持续时间、术... 目的分析单侧椎板间开窗切除术后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单侧椎板间开窗切除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复发组)、未复发患者92例(未复发组),统计两组年龄、性别、BMI、吸烟情况、糖尿病情况、症状持续时间、术前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突出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纤维环破口大小、髓核取出量、椎间盘退变程度、腰椎节段活动度,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吸烟情况、纤维环破口大小、髓核取出量、椎间盘退变程度、腰椎节段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6.180)、纤维环破口(OR=6.519)、椎间盘退变程度(OR=0.059)、腰椎节段活动度(OR=2.333)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单侧椎板间开窗切除术后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与吸烟、纤维环破口大、椎间盘退变程度轻、腰椎节段活动度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侧椎板间开窗切除术 复发 危险因素
下载PDF
2种固定方式对短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丁吉 程招军 +1 位作者 张黎龙 徐宝山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36-740,共5页
目的比较2种固定方式对短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9年1月于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一科因脊髓型颈椎病和(或)神经根型颈椎病行短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59例患者资料... 目的比较2种固定方式对短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9年1月于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一科因脊髓型颈椎病和(或)神经根型颈椎病行短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59例患者资料,其中男31例,女28例,年龄23~71岁,平均(47.17±11.95)岁,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2(7,15)个月。根据不同内固定方式将患者分为钛板+Cage组(钛板组)39例和前路颈椎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组(ROI-C组)20例。术前常规行颈椎正侧位X线摄影、颈椎CT和颈椎MRI检查,术后3、6、12及24个月时在门诊进行随访,随访时常规行颈椎正侧位X线摄影,必要时完善颈椎CT和颈椎MRI检查,并通过X线片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即C2~C7 Cobb角(Cobb角)、C2~C7矢状位轴向距离(C2~C7 SVA)、手术节段Cobb角(SCobb角)。计算末次随访与术前测量相应参数的差值,即ΔCobb角、ΔC2~C7 SVA和ΔSCobb角。比较2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2组年龄、性别、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手术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发现,钛板组末次随访的Cobb角和SCobb角较术前均有明显增加,C2~C7 SVA较术前减小;ROI-C组中末次随访的S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发现,2组术前和末次随访中的Cobb角、C2~C7 SVA、S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ΔCobb角和ΔC2~C7 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钛板组ΔSCobb角较ROI-C组更大。结论2种内固定方式的短节段ACDF术均能有效地矫正颈椎曲度,钛板+Cage的固定融合方式在恢复手术节段颈椎曲度上较优,但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还应将手术并发症等纳入以利于综合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切除术 脊柱融合术 颈椎病 颈椎曲度 颈椎矢状位参数
下载PDF
MRI测量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矢状位参数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黎龙 程招军 +3 位作者 崔子健 任志帅 彭兵 张学利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1-454,共4页
目的通过对颈椎矢状位参数的MRI测量,分析不同矢状位曲度状态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各主要颈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找出具有代表意义的颈椎矢状位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6年1月因脊髓型颈椎病就诊的88例患者资料,于... 目的通过对颈椎矢状位参数的MRI测量,分析不同矢状位曲度状态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各主要颈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找出具有代表意义的颈椎矢状位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6年1月因脊髓型颈椎病就诊的88例患者资料,于颈椎矢状位MRI T_2加权像上测量C_2~C_7 Cobb角、T_1倾斜角(T_1 slope,T_1S)及C_2~C_7矢状位轴向距离(C_2~C_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_2~C_7 SVA)。根据C_2~C_7 Cobb角大小不同将患者分为前凸组(Cobb角≥10°,48例)及变直组(Cobb角0~10°,40例)。数据测量可靠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表示,各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进行分析。结果颈椎各参数的ICC为0.858~0.946,组内测量一致性良好。变直组C_2~C_7 Cobb角为(5.6±2.4)°,T_1S为(22.2±6.7)°,C_2~C_7 SVA为(10.2±5.4)mm;前凸组C_2~C_7 Cobb角为(20.1±8.2)°,T_1S为(23.4±8.9)°,C_2~C_7 SVA为(8.2±4.6)mm。变直组3个参数间均无相关性,其中T_1S与C_2~C_7 Cobb角(r=0.100,P=0.510);T_1S与C_2~C_7SVA(r=–0.100,P=0.500);C_2~C_7 Cobb角与C_2~C_7 SVA(r=0.080,P=0.610)。前凸组T_1S与C_2~C_7 Cobb角之间成正相关(r=0.540,P=0.000),T_1S与C_2~C_7 SVA之间成负相关(r=–0.450,P=0.001),C_2~C_7 Cobb角与C_2~C_7SVA之间无相关性(r=–0.003,P=0.980)。结论具有颈椎生理前凸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可仅以MRI测量的T_1S值作为评判矢状位曲度的主要参数代表;而对于颈椎生理前凸变直患者,需要T_1S、C_2~C_7 Cobb角、C_2~C_7 SVA进行测量来综合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1 倾斜角 颈椎矢状位参数 脊髓型颈椎病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显微镜与可动式椎间盘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黎宁 徐宝山 +5 位作者 许海委 程招军 姜洪丰 刘越 吉宁 张春虹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935-942,共8页
目的 探讨显微镜和可动式椎间盘镜(mobile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MED)下行颈椎前路减压的可行性,并对比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采用显微镜或MMED辅助下行颈椎前路减压治疗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 目的 探讨显微镜和可动式椎间盘镜(mobile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MED)下行颈椎前路减压的可行性,并对比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采用显微镜或MMED辅助下行颈椎前路减压治疗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均采用常规颈前横切口,安置椎间撑开器,镜下减压后在直视下行融合固定.显微镜组15例,男4例,女11例;年龄32~71岁,平均(54.00±11.10)岁;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12例,前路颈椎次全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3例.MMED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39~73岁,平均(59.60±11.10)岁;ACDF 13例,ACCF 2例.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6~18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评估临床疗效;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NDI)评定颈椎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均在镜下顺利完成减压,且未有神经症状加重.显微镜术中需分别调整镜头和器械方向,MMED镜头可随器械同步移动,更容易显露椎体后缘和椎管左、右侧.显微镜组手术时间90~180 min,平均(124.67±36.42)min;MMED组手术时间80~130 min,平均(110.00±15.12) 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0,P=0.161).显微镜组术中出血量20~200 ml,平均(66.00±49.11)ml;MMED组术中出血30~150 ml,平均(60.00±35.25) 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4,P=0.704).显微镜组JOA评分由术前(8.67±3.20)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5.93±1.53)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87,P=0.000);神经功能改善率分级,优12例、良3例,优良率100%;NDI自术前18.00%±9.75%降至末次随访时5.93%±2.5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7,P=0.000).MMED组JOA评分自术前(8.87±3.11)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5.53±1.69)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13,P=0.000);神经功能改善率分级,优11例、良4例,优良率100%;NDI自术前17.13%±8.00%降至5.80%±2.4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2,P=0.000).显微镜组和MMED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t=0.680,P=0.502)、神经功能改善率分级(P=1.000)和NDI(t=0.146,P=0.88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显微镜和MMED均可为颈椎前路减压提供清晰、放大的视野,有利于充分减压,进而获得优良的临床疗效,但MMED适应证较窄,且有陡峭的学习曲线,临床应用需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压迫症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原文传递
术前MRI中T_1倾斜角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生理曲度丢失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程招军 彭兵 +3 位作者 张黎龙 崔子健 任志帅 张学利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4-68,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MRI中的T_1倾斜角(T_1 slope,T_1S)是否可预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EOLP)后颈椎曲度变化,从而弥补在颈椎X线片中难以测量的缺点。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0... 目的探讨术前MRI中的T_1倾斜角(T_1 slope,T_1S)是否可预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EOLP)后颈椎曲度变化,从而弥补在颈椎X线片中难以测量的缺点。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0月行EOLP治疗的3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37~73岁,平均55.8岁。术后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3个月。术前常规摄颈椎动力位X线片、CT及MRI,末次随访时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以下颈椎矢状位参数:所有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_2-C_7 Cobb角和C_2-C_7矢状位轴向距离(C_2-C_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_2-C_7 SVA);术前于MRI上测量T_1S,并根据T_1S中位数大小分为较大T_1S组(T_1S>19°,A组)和较小T_1S组(T_1S≤19°,B组),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术前T_1S、C_2-C_7Cobb角、C_2-C_7 SVA,及末次随访时C_2-C_7 Cobb角、C_2-C_7 SVA、轴向距离之差(手术前后C_2-C_7 SVA差值)、术后曲度丢失(手术前后C_2-C_7 Cobb角差值)、术后曲度丢失>5°例数及后凸改变发生(术后C_2-C_7 Cobb角<0°)例数。结果患者末次随访时C_2-C_7 Cobb角较术前显著减小(t=8.000,P=0.000),而手术前后C_2-C_7 S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2,P=0.074)。术前T_1S为(19.69±3.39)°,其中A组17例,B组19例,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前C_2-C_7 Cobb角显著低于A组(t=–2.150,P=0.039),而两组术前C_2-C_7S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6,P=0.838)。末次随访时,除术后曲度丢失B组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3,P=0.010)外,其余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MRI中较大的T_1S(T_1S>19°)其术前有更大的生理前凸角度,但术后有更多的生理曲度丢失;术前T_1S并不能预测其术后曲度丢失大小,但推测术前较大的T_1S其术后可能更易发生后凸畸形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MRI 矢状位参数 颈椎曲度
原文传递
C_7棘突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对轴性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江泽华 程招军 +2 位作者 方钊 万军 张学利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40-44,共5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两种不同颈后路手术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从而探讨C__7棘突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对其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同一手术组2013年9月至2016年10月治疗的67例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的相关资料...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两种不同颈后路手术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从而探讨C__7棘突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对其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同一手术组2013年9月至2016年10月治疗的67例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的相关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经颈后路C_3~C_6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组(A组)和经颈后路C_3~C_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组(B组)。其中A组32例,B组35例。分别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以及术后2周、2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轴性症状评分、JOA评分、VAS评分及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结果:共有67例患者入组。其中男性36例,女性31例。年龄在41~70岁,平均年龄(54±3.6)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3.4±0.9)年,其中A组32例,B组35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在不同时间段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JOA评分在不断增加。所有67例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颈肩疼痛,随访结果显示由于采取不同的措施(治疗、理疗或未处理)有23例患者在术后颈肩疼痛,麻木僵硬,持续时间长,即为出现术后轴性症状。其中A组7例,B组13例。两组的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21.88%和37.14%,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P>0.05)。A和B两组术前颈椎曲度指数在术前、术后2周、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四个时间段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2个月颈椎曲度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1,P=0.036)。结论:两组方法均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但选择性颈后路C_3~C_6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较之传统的颈后路C_3~C_7单开门手术能明显减少患者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且更有利于术后颈椎曲度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曲度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轴性症状
原文传递
颈前间隙入路ROI-C零切迹融合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8例
13
作者 江泽华 张黎龙 +3 位作者 程招军 马钧峰 万军 张学利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17年第11期975-978,共4页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变,间盘突出、韧带增生骨化导致脊髓或神经根受压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病程进展较快,一经发现多数需要手术治疗。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通过切除突出退变的...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变,间盘突出、韧带增生骨化导致脊髓或神经根受压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病程进展较快,一经发现多数需要手术治疗。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通过切除突出退变的间盘,从而达到脊髓和神经根减压的效果,已成为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的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 ROI-C系统 脊髓型颈椎病 显微镜
原文传递
术前MRI中T1S与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颈椎曲度的相关性分析
14
作者 程招军 崔子健 +1 位作者 任志帅 张黎龙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19年第12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MRI中胸1倾斜角(T1slope,T1S)对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fusion,ACDF)后颈椎曲度的变化是否有预测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48例因颈椎病接受单节段... 【目的】探讨术前MRI中胸1倾斜角(T1slope,T1S)对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fusion,ACDF)后颈椎曲度的变化是否有预测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48例因颈椎病接受单节段ACDF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MRI中T1S中位数(21°)分为A组(T1S≤21°)和B组(T1S>21°),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2-7Cobb角、C2-C7矢状位垂直距离(C2-C7sagittal vertical axis,C2-C7SVA)、手术节段Cobb角(segment cobb angle,SCobb)、△SCobb角和△C2-7Cobb角(末次随访与术前参数之差)。【结果】48例患者均获有效随访,出血量(67.50±51.09)ml,手术时间(143.43±40.54)min,随访时间6~44个月,平均11.5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和SCobb角都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的C2-C7SVA较术前有明显减少;术前MRI中的T1S和术前及末次随访的SCobb角和C2-7Cobb角都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与C2-C7SVA无显著相关性;经协方差分析比较发现,两组患者间末次随访C2-7Cobb角和C2-C7S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SCobb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中△C2-7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SCobb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节段ACDF可改善整体颈椎曲度和手术节段颈椎曲度,术前MRI中T1S>21°有利于矫正手术节段颈椎曲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颈椎矢状位 颈椎曲度
原文传递
中老年腰痛患者退行性腰椎不稳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彭兵 程招军 +6 位作者 胡炜 袁建军 朱如森 李巍 宋红艳 熊波 张学利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14-18,共5页
目的:探讨导致中老年腰痛患者退行性腰椎不稳的临床及影像学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本院脊柱外科因腰痛就诊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52位患者,根据腰椎稳定与否分为两组:A组,单纯腰椎不稳患者63例;B组,腰椎稳... 目的:探讨导致中老年腰痛患者退行性腰椎不稳的临床及影像学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本院脊柱外科因腰痛就诊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52位患者,根据腰椎稳定与否分为两组:A组,单纯腰椎不稳患者63例;B组,腰椎稳定患者89例。本研究资料中老年腰痛患者退行性腰椎不稳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体质量指数、病程、糖尿病史、腰椎曲度、黄韧带肥厚、Modic改变、间盘退变程度等10项指标。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本研究中将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腰椎曲度等连续变量离散为分类变量。患者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黄韧带肥厚、Modic改变、间盘退变程度作为分类变量。将以上10项因素先采用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然后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作为自变量,以是否出现腰椎不稳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确定导致腰椎不稳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腰椎曲度、间盘退变程度、黄韧带肥厚、Modic改变等与腰椎不稳的形成相关,而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病程等与腰椎不稳的形成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P=0.025)、腰椎曲度(P=0.004)、间盘退变程度(P=0.001)、黄韧带肥厚(P=0.029)、Modic改变(P=0.003)是腰椎不稳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1)中老年腰痛患者退行性腰椎不稳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体质量指数、腰椎曲度、间盘退变程度、黄韧带肥厚、Modic改变与腰椎不稳的产生有关,体质量指数增大、腰椎曲度异常、间盘退变严重、黄韧带肥厚、Modic改变是腰椎不稳产生的危险因素。2)中老年腰痛患者中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病程等因素可能与腰椎不稳产生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 腰痛 腰椎不稳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C7倾斜角与短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影像学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钧峰 程招军 +4 位作者 江泽华 袁建军 汪伟 龙明星 张学利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77-882,共6页
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探讨短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中术前C7倾斜角(C7 slope,C7S)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4例因颈椎病接受ACDF治疗的... 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探讨短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中术前C7倾斜角(C7 slope,C7S)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4例因颈椎病接受ACDF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30例;年龄23~71岁,平均46.6岁。神经根型颈椎病29例,脊髓型颈椎病25例。病程3~48个月,平均16.8个月。单节段ACDF 44例,双节段ACDF 10例。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C2~7Cobb角、C2-7矢状位垂直距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C7S和手术节段Cobb角(segment Cobb angle,SCobb),并计算C2~7Cobb角变化值(末次随访与术前角度的差值)。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根据术前C7S中位数(15°)分为A组(C7S<15°)和B组(C7S≥15°),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各矢状位参数差异。结果 5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5个月,平均15.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C7S、C2~7Cobb角、C2-7 SVA及S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前C7S和SCobb角均与C2~7Cobb角和C2-7 SVA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C7S与SCobb角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049,P=0.724);末次随访时,C7S、C2~7Cobb角、SCobb角之间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C7S和SCobb角与C2-7 SVA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根据患者术前C7S中位数分组,A组28例,C7S为(11.82±3.60)°;B组26例,C7S为(20.77±4.09)°;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C2~7Cobb角和C2-7 SVA显著小于B组(P<0.05),术前SCobb角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4,P=0.816)。末次随访时A、B组间C2~7Cobb角、C2-7 SVA和S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C2~7Cobb角变化值显著大于B组(t=2.321,P=0.024)。结论术前C7S≥15°者其术前有更多的生理前凸,但其术后颈椎曲度变化较小,即短节段ACDF更有利于矫正术前C7S<15°的颈椎曲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颈椎矢状位参数 C7倾斜角
原文传递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的影像学变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彭兵 程招军 +6 位作者 李巍 宋红艳 李帮 杨驰 翁伽 雷濡萌 熊波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39-42,47,共5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59例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访12~24个月,术前常规行颈椎动力位片(站立位...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59例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访12~24个月,术前常规行颈椎动力位片(站立位)摄片、颈椎CT、颈椎MRI及末次随访时行颈椎正侧位(站立位)摄片,并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其中包括C_2~C_7 Cobb角、T1倾斜角(T1-Slope T_1S)、C_2~C_7矢状位轴向距离(C_2~C_7Sagittal Vertical Axis,C_2~C_7SVA),颈椎曲度丢失。根据术前T_1S值中位数的大小分为较大的T_1S值组(T_1S≥23.0°,n=29)与较小的T_1S值组(T_1S<23.0°,n=30)。结果:共有59例入选:其中男30例,女29例;年龄32~74岁,平均(57.12±10.09)岁。随访12~24个月,平均(14.4±3.9)个月。手术节段为C_(3~7)50例,C_(3~6)9例,手术时间(136.69±42.65)min,出血量(178.81±105.12)mL,男女性别无差异。T_1S由术前的24.15°±8.22°降为21.00°±6.44°,Cobb角由术前的21.51°±8.08°降为14.25°±5.01°,C_2~C_7 SVA由术前的(14.63±6.79)mm增至(19.31±7.37)mm,且三个参数术前及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术前的T_1S的中位数的大小分为A组(T_1S<23.0°与B组(T_1S≥23.0°)。两组组间对比发现术前的Cobb角(t=2.803,P=0.007)和C_2~C_7SVA(t=1.889,P=0.064)。同时两组组间对比发现术后的Cobb角(t=2.295,P=0.025)、C_2~C_7SVA(t=0.998,P=0.323)和LcL(t=2.465,P=0.017)。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相关性:T_1S与C_2~C_7SVA(r=0.313,P=0.160)、Cobb角(r=0.592,P<0.001)两者存在相关性,而C_2~C_7SVA与Cobb角(r=-0.029,P=0.829)两者不存在相关性。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会造成颈椎曲度的丢失,术前较大的T_1S值(T_1S≥23.0°)有更多的颈椎前凸角,但术后发生颈椎曲度丢失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矢状位参数 脊髓型颈椎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