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带教模式在非麻醉专业规培学员麻醉科培训中的应用对比 被引量:1
1
作者 沈启英 周雁楠 +2 位作者 孟改革 杨秀丽 程新琦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8-60,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带教模式在非麻醉专业规培学员麻醉科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2019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专业基地参加规范化培训的非麻醉专业学员60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固定带教老师... 目的比较不同带教模式在非麻醉专业规培学员麻醉科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2019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专业基地参加规范化培训的非麻醉专业学员60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固定带教老师和带教流程,对照组则按照传统排班方法,随机分配带教老师,并由带教老师自行决定具体带教方案和内容。比较2组学员出科后的理论考核与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并对其进行带教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学员的出科理论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观察组(P<0.05,P<0.01),观察组学员对带教老师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非麻醉专业学员在麻醉科参加规范化培训时,采取临时导师制来固定带教老师和带教流程对提高带教质量和带教满意度均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化培训 非麻醉专业 带教方法 带教质量
下载PDF
β-内啡肽在中枢吗啡预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后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程新琦 张野 +3 位作者 陆姚 李锐 翁立军 陈志武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52-1156,共5页
目的观察中枢与外周β-内啡肽对缺血后心肌的影响及其在侧脑室吗啡预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含量变化,探讨β-内啡肽在中枢吗啡预处理在体大鼠缺血后心肌保护作用中的角色。方法66只♂SD大鼠,分别建立侧脑室微量注射和心... 目的观察中枢与外周β-内啡肽对缺血后心肌的影响及其在侧脑室吗啡预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含量变化,探讨β-内啡肽在中枢吗啡预处理在体大鼠缺血后心肌保护作用中的角色。方法66只♂SD大鼠,分别建立侧脑室微量注射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对照(CON)组、缺血预处理(IPC)组、中枢和外周β-内啡肽激动剂(Icv/Iv-EP)组、中枢吗啡预处理(MPC组)、中枢β-内啡肽阻断剂(Icv-MPC-Anti-EP/Icv-Anti-EP-MPC)组、外周β-内啡肽阻断剂(Icv-MPC+Iv-Anti-EP)组、中枢和外周β-内啡肽阻断剂自身对照(Icv/Iv-Anti-EP)组。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压力心率乘积(RPP)、缺血危险区(AAR)、梗死区(IS)体积、IS/AAR等的变化;同时以免疫组化观察下丘脑弓状核(arcuate nucleus,ARC),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gray,PAG)及左室心肌(myocardium of left ventricle,MC)β-内啡肽的阳性表达。结果与CON组相比,IPC、MPC、Icv-EP、Iv-EP、Icv-Anti-EP-MPC、Icv-MPC+Iv-Anti-EP组均明显降低IS/AAR(P<0.01);Icv-MPC-Anti-EP组虽然取消MPC的保护效应(P<0.01),但较CON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组相比,MPC组减弱了ARC中β-内啡肽的阳性表达(P<0.05),同时明显增强PAG和左室心肌的免疫反应强度(P<0.05;P<0.01)。结论中枢与外周β-内啡肽对缺血后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侧脑室吗啡预处理后可能促进下丘脑弓状核释放β-内啡肽,后者作为神经递质部分参与了中枢吗啡预处理介导的心肌保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啡肽 侧脑室 缺血/再灌注损伤 弓状核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神经递质
下载PDF
基于PTC教学改革的“临床麻醉学”课程整合模式构建 被引量:4
3
作者 程新琦 方卫平 《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9年第2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初级创伤救治(primary trauma care,PTC)教学改革应用于“临床麻醉学”课程整合模式构建的可行性。方法整合“临床麻醉学”部分理论知识并融入到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案例分析中,将学生分为教学整合组(30人,实施整合教学)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初级创伤救治(primary trauma care,PTC)教学改革应用于“临床麻醉学”课程整合模式构建的可行性。方法整合“临床麻醉学”部分理论知识并融入到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案例分析中,将学生分为教学整合组(30人,实施整合教学)和对照组(30人,实施传统教学),利用PTC教学模式中情景演练、现场操作、小组讨论、传授技巧等展开实践教学,通过问卷调查和成绩考核评价效果,分别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作统计分析。结果整合模式构建初显成效,教学整合组理论与实践考核平均成绩比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P<0.05),学生和教师满意度分别达93%和90%以上。结论基于PTC教学改革的“临床麻醉学”课程整合模式构建简单可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创伤救治 教学改革 课程整合 临床思维能力
下载PDF
围术期三低状态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程新琦 顾尔伟 《麻醉安全与质控》 2018年第5期292-296,共5页
全麻三低状态是指手术中同时出现平均动脉压(MAP)<75 mm Hg,脑电双频谱指数(BIS)<45和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AC)<0. 80。三低状态是否是预测患者不良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仍存有争议,相关的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围术期患者的细微改变都... 全麻三低状态是指手术中同时出现平均动脉压(MAP)<75 mm Hg,脑电双频谱指数(BIS)<45和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AC)<0. 80。三低状态是否是预测患者不良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仍存有争议,相关的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围术期患者的细微改变都可能影响长期的预后,本文就各相关要素新进展进行综述,期望增强对围术期管理精细化、个体化重要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低状态 平均动脉压 脑电双频谱指数 肺泡最低有效浓度
下载PDF
中枢吗啡预处理对心脏缺血后大鼠海马CaM、血浆CGRP以及下丘脑室旁核和心肌P物质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陆姚 范礼斌 +4 位作者 张野 翁立军 李锐 程新琦 陈志武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72-1077,共6页
目的探讨侧脑室内注射吗啡预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信号机制。方法建立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两个部分:①分为4组,每组6只:对照组(CON组),在缺血/再灌注前30 min内,侧脑室内微量泵注射0.9%生理盐水5 min,停止注射... 目的探讨侧脑室内注射吗啡预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信号机制。方法建立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两个部分:①分为4组,每组6只:对照组(CON组),在缺血/再灌注前30 min内,侧脑室内微量泵注射0.9%生理盐水5 min,停止注射5 min,重复3次;预处理组(MPC组),在缺血/再灌注前30 min内,侧脑室内注射吗啡(1μg.kg-1)5 min,停止5 min,重复3次;钙调蛋白抑制剂三氟拉嗪(trifluoperazine,TFP)+预处理组(TFP+MPC组),在吗啡预处理前10 min一次侧脑室内给予TFP(浓度为20 g.L-1)5μl;另设TFP自身对照组(TFP组)。②分为3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Sham组),CON组和MPC组均同第一部分。观察指标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计算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乘积(RPP);心肌缺血危险区(AAR)、梗死区(IS)的体积、心肌梗死面积以IS/AAR表示;检测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测定海马组织钙调蛋白;测定下丘脑室旁核、心肌缺血区和非缺血区P物质的表达。结果与CON组相比,MPC组的IS和IS/AAR均明显下降(P<0.01),TFP+MPC组分别与TFP组和CON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均明显高于MPC组(P<0.01);CON组分别与Sham组和MPC组相比,其下丘脑室旁核、心肌缺血区和非缺血区P物质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P<0.05);MPC组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与海马钙调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1)。结论侧脑室内注射吗啡预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钙调蛋白介导释放CGRP和痛觉的干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侧脑室 心肌再灌注损伤 缺血预处理 钙调蛋白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P物质
下载PDF
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策略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曹袁媛 吴昊 +4 位作者 张雷 程新琦 赵庆 刘学胜 顾尔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8-522,共5页
目的心脏手术患者液体治疗策略历来存有争论。文中旨在观察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策略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12月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98例患者纳入研究... 目的心脏手术患者液体治疗策略历来存有争论。文中旨在观察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策略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12月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98例患者纳入研究。以2016年6月20日进行质量改进为截点。质量改进前5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质量改进后42例患者纳入试验组。质量改进措施为采用以每博量变异和心脏指数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输注液体,标准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优化血流动力学。通过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术中和术后数据,比较两组患者的液体出入量、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术后苏醒时间、24小时胸腔引流量、6小时内拔管率、ICU驻留时间、术后第1天肌钙蛋白I水平、30天病死率以及半年病死率。结果采用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后,试验组较对照组液体总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万汶输注量显著增加[(676.79±380.90)mL vs(890.48±222.58)mL]、晶体输注量显著减少[(663.84±224.97)mL vs(430.24±201.76)mL]、尿量显著增加[(516.07±224.87)mL vs(695.24±311.53)mL],液体正平衡显著减少[(683.82±556.08)mL vs(456.43±505.3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血回输、红细胞输注比例、出血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苏醒时间、24小时胸腔引流量、6小时内拔管率、术后第1天肌钙蛋白I水平、ICU驻留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住院天数试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减少(11.81 d vs 13.82 d,P<0.05)。对其对数转换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质量改进措施的标准化系数B为-0.296(SE=0.061,P<0.05),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采用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能减少术后住院天数19.4%(95%CI 7.3%~31.5%)。术后并发症从41.07%下降至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采用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策略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减少术后住院天数,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丙泊酚靶控输注维持浓度与意识消失浓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张雷 章雨雯 +4 位作者 程新琦 汪欢 赵庆 刘学胜 顾尔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4-337,共4页
目的探讨BIS监测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丙泊酚维持浓度与意识消失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择期开胸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39~64岁,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阶梯血浆靶控输注,初始血浆浓度(Cp)设定为1.0μg/ml,当预测效应室浓... 目的探讨BIS监测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丙泊酚维持浓度与意识消失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择期开胸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39~64岁,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阶梯血浆靶控输注,初始血浆浓度(Cp)设定为1.0μg/ml,当预测效应室浓度(Ce)达0.5μg/ml时,每隔1分钟以0.3μg/ml递增Cp,患者意识消失(LOC)时静注舒芬太尼0.8~1.0μg/kg、罗库溴铵0.6~0.9mg/kg,当BIS达50时将Cp调至Ce水平,肌松满意后行气管插管。所有患者均在中低温心肺转流(CPB)下进行手术。记录患者入室后安静状态(基础值)(T_0)、LOC时(T_1)、BIS值达到50时(T_2)、切皮时(T_3)、劈胸骨时(T_4)、CPB开始时(T_5)、复温时(T_6)、CPB结束时(T_7)、关胸时(T_8)、术毕(T_9)时的MAP、HR、CVP、心排血量(CO)、每搏量(SV)、全身血管阻力(SVR)、BIS、丙泊酚Cp和Ce值。分析LOC时丙泊酚Ce值与围术期各变量相关性。结果相关分析中,患者LOC时丙泊酚Ce值与基础值CO、SV呈明显正相关(P<0.01),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P<0.05);T_2~T_9时丙泊酚Ce值与LOC时Ce值呈明显正相关(P<0.01);回归分析中,T_2~T_9时丙泊酚Ce值与LOC时Ce值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在瓣膜置换术患者中,丙泊酚靶控输注维持浓度与LOC时浓度具有明显相关性,LOC时的丙泊酚Ce值可为维持浓度的调整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靶控输注 心脏瓣膜病 脑电双频指数 意识消失
下载PDF
脊髓腺苷受体介导侧脑室吗啡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后心肌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梅斌 张野 +5 位作者 陆姚 程新琦 左友梅 李锐 高杉 陈志武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37-1041,共5页
目的探讨脊髓腺苷受体在侧脑室吗啡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中的介导作用以及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引起的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健康♂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对照组(CON组)、吗啡预处理组(MPC)、... 目的探讨脊髓腺苷受体在侧脑室吗啡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中的介导作用以及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引起的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健康♂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对照组(CON组)、吗啡预处理组(MPC)、腺苷体阻断剂茶碱(theophylline,THE)+吗啡预处理组(MPC+THE组)、另设茶碱自身对照组,除茶碱自身对照组(6只)外,其他每组12只。每组观察指标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计算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乘积(RPP);心肌缺血危险区(AAR)、梗死区(IS)的体积,心肌梗死面积以IS/AAR表示;免疫组化测定心肌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ON组相比,MPC组的IS和IS/AAR均明显下降(P<0.01),MPC+THE组分别明显低于CON组(P<0.01),高于MPC组(P<0.01),THE自身对照组与CON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CON组心肌中的ICAM-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P<0.01),MPC组心肌组织中的ICAM-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ON组(P<0.01),而MPC+THE组心肌组织中的ICAM-1的表达水平高于MPC组(P<0.01),低于CON组(P<0.01)。结论侧脑室吗啡预处理可以上调大鼠脊髓腺苷受体的激动水平,后者通过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部分介导了侧脑室吗啡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腺苷受体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侧脑室 脊髓 炎症反应
下载PDF
七氟烷或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用于无痛人流的比较 被引量:13
9
作者 宣冬生 程新琦 《安徽医药》 CAS 2013年第10期1780-1782,共3页
目的观察七氟烷或丙泊酚联合小剂量舒芬太尼对无痛人流患者的影响。方法150例早孕患者,随机分成丙泊酚静脉组(P组)和七氟烷吸入组(S组),其中七氟烷吸入组按照诱导方式不同又分为s。和S。组,三组分别复合舒芬太尼5μg(SA1、SB1... 目的观察七氟烷或丙泊酚联合小剂量舒芬太尼对无痛人流患者的影响。方法150例早孕患者,随机分成丙泊酚静脉组(P组)和七氟烷吸入组(S组),其中七氟烷吸入组按照诱导方式不同又分为s。和S。组,三组分别复合舒芬太尼5μg(SA1、SB1、P1)和7.5¨g(SA2:、SB2、P2)。连续监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并记录诱导时间、手术时间、唤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室时间、异丙酚的总用量、患者体动、呼吸抑制、术中使用麻黄素及术后宫缩痛等情况。结果与SA1组相比,SB1、SB2两组患者诱导时间延长、P1、P2两组唤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患者离室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P〈0.01);相比SB1组,SA1和SA2组呼吸抑制发生率及术中麻黄素使用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七氟烷或丙泊酚联合小剂量舒芬太尼均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无痛人流手术的麻醉,但各有优缺点。七氟烷较丙泊酚麻醉,苏醒更快更完全,其中复合始浓度为2.5%,术中再增加吸入浓度的七氟烷麻醉虽诱导更平稳,但诱导时间较长;而用8%诱导,1.5%-2%术中维持时应当注意加强麻醉期间循环和呼吸方面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烷 丙泊酚 舒芬太尼 人工流产
下载PDF
艾司洛尔或尼卡地平联合容量填充对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云 顾尔伟 +3 位作者 张雷 翟明玉 程新琦 刘训芹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78-1180,共3页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或尼卡地平联合诱导期容量填充对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脊柱手术的患者36例,随机均分为三组:艾司洛尔组(E组)于诱导前2min静注艾司洛尔1mg/kg,继之以100μg·kg-1·min-1微量泵输注至术毕;...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或尼卡地平联合诱导期容量填充对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脊柱手术的患者36例,随机均分为三组:艾司洛尔组(E组)于诱导前2min静注艾司洛尔1mg/kg,继之以100μg·kg-1·min-1微量泵输注至术毕;尼卡地平组(N组)于诱导前2min静注尼卡地平10μg/kg,继之以1μg·kg-1·min-1微量泵输注至术毕;生理盐水组(C组)于相同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三组患者均于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开始20min内快速静滴羟乙基淀粉130/0.410ml/kg行容量填充。麻醉诱导和维持均采用TCI丙泊酚和舒芬太尼,调节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使术中BIS值维持在40~60。记录丙泊酚用量,清醒和拔管时间。结果与C组比较,E组和N组丙泊酚用量显著减少(P<0.05),清醒和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艾司洛尔或尼卡地平联合诱导期容量填充不仅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而且能够明显减少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用量,缩短清醒和拔管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洛尔 尼卡地平 丙泊酚 容量填充 全凭静脉麻醉
下载PDF
“微创麻醉”方式应该选择区域阻滞或者联合麻醉 被引量:4
11
作者 左友梅 程新琦 顾尔伟 《麻醉安全与质控》 2020年第5期268-272,共5页
随着超声引导下精准区域神经阻滞技术的普及、节俭阿片模式的转变以及非阿片辅助药物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微创麻醉"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根据现有文献证据将以区域阻滞为基础的节俭阿片多模式麻醉方法在指导麻醉... 随着超声引导下精准区域神经阻滞技术的普及、节俭阿片模式的转变以及非阿片辅助药物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微创麻醉"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根据现有文献证据将以区域阻滞为基础的节俭阿片多模式麻醉方法在指导麻醉管理及影响预后转归中的作用进行论述,为"微创麻醉"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神经阻滞 节俭阿片 微创麻醉 多模式麻醉 麻醉管理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诱导及术后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耿兴强 陈立建 +4 位作者 林慕雅 赵庆 程新琦 张雷 顾尔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1期82-86,共5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诱导及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6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30)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n=31)。D组于诱导前15 min给予右美托咪定0.6μg/kg,继之0.4μg/(k...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诱导及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6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30)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n=31)。D组于诱导前15 min给予右美托咪定0.6μg/kg,继之0.4μg/(kg·h)持续输注至手术结束;C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输注。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02 mg/kg、初始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浓度1.0μg/ml,每隔1 min增加0.3μg/ml,至意识消失,给予舒芬太尼0.8~1.0μg/kg、罗库溴铵0.6~0.9 mg/kg,肌松满意进行插管。记录入室(T_0)、给予负荷量15 min(T_1)、意识消失时(T_2)、插管前(T_3)、插管1 min(T_4)、插管3 min(T_5)、插管5 min(T_6)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以及T_2、T_3、T_6及手术结束时丙泊酚TCI效应室浓度、总剂量及血管活性药的使用量。记录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ICU驻留时间及出院时间。结果与C组比较,D组在T_2、T_3、T_6及手术结束时丙泊酚TCI效应室浓度、丙泊酚用量和血管活性药用量均降低(P <0.05),在C组中,与T3比较,T4时刻血流动力学指标升高(P <0.05)。D组各时间点(T4~T6)血流动力学指标与T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ICU驻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C组(P <0.05),两组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够降低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患者麻醉诱导期丙泊酚TCI效应室浓度,减少丙泊酚和血管活性药的用量,有利于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稳定,并且与缩短ICU驻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丙泊酚 靶控输注 血流动力学 冠状动脉搭桥术
下载PDF
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在剖宫产术后去阿片化镇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3
作者 刘坤山 李孟迪 +1 位作者 赵建军 程新琦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2-85,共4页
目的 考察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剖宫产产妇的术后镇痛效果,探讨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后去阿片化镇痛模式的可行性。方法 8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镇痛)和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联合阿片类药物舒芬... 目的 考察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剖宫产产妇的术后镇痛效果,探讨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后去阿片化镇痛模式的可行性。方法 8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镇痛)和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联合阿片类药物舒芬太尼镇痛)各40例。比较两组产妇术后48 h内视觉模拟评分(VAS)中的运动评分和静息评分、镇痛泵使用情况(首次镇痛泵按压时间、术后24 h内和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阻滞时效(腰麻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腰麻感觉阻滞达最高平面的时间、感觉恢复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预后时间(胃肠通气恢复时间、开始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最终有64例产妇(观察组32例、对照组32例)进入比较研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产妇感觉恢复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显著延长,胃肠通气恢复时间显著缩短,恶心呕吐和腹胀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两组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下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可提供与联合阿片类药物舒芬太尼相当的镇痛效果,并可缩短产妇胃肠通气恢复时间,降低恶心呕吐和腹胀的发生率,同时不增加低血压和尿潴留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硬联合麻醉 罗哌卡因 右美托咪定 去阿片化镇痛 剖宫产术
下载PDF
小剂量复合用药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戴翔 吴蓉蓉 +1 位作者 柯玉群 程新琦 《安徽医药》 CAS 2013年第12期2133-2134,共2页
目的 探讨小剂量咪唑安定、异丙酚、瑞芬太尼复合用药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43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神经外科手术病人按病情随机分为两组,A组以咪唑安0.02~0.03 mg·kg-1,异丙酚1 mg·kg-1... 目的 探讨小剂量咪唑安定、异丙酚、瑞芬太尼复合用药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43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神经外科手术病人按病情随机分为两组,A组以咪唑安0.02~0.03 mg·kg-1,异丙酚1 mg·kg-1,瑞芬太尼2 μg·kg-1,维库溴胺0.1 mg·kg-1静脉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后,以异丙酚1 mg·kg-1·h-1,瑞芬太尼2 μg·kg-1·h-1静脉泵入维持.B组以咪唑安0.02~0.03 mg·kg-1,异丙酚1 mg·kg-1,瑞芬太尼2 μg·kg-1,维库溴胺0.1 mg·kg-1静脉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后,立即以异丙酚2~3 mg·kg-1·h-1、瑞芬太尼2~3 μg·kg-1·h-1静脉泵入维持,记录血压、心率、心电图、动脉血氧饱和度变化,术后随访气管拔管时间、清醒时间,有无术中知晓.结果 B组与A组插管后的平均动脉压(SBP)和心率(HR)有明显下降(P〈0.05),随访无术中记忆、无疼痛.结论 应用小剂量咪唑安定、异丙酚、瑞芬太尼加肌松剂可以明显减少气管插管反应,可以提前拔除气管导管.术后随访均无术中知晓,镇痛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 咪唑安定 异丙酚 瑞芬太尼
下载PDF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视神经鞘直径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慕迪迪 蔡宁 +2 位作者 潘鑫 张新伟 程新琦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12期1334-133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4μg/(kg·h)]、B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6μg/(kg·h)]和C组[给予生理盐水0.4μg/(kg·h)],每组30例。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麻醉前(T_(0))、建立气腹时(T_(1))、建立气腹后10min(T_(2))、建立气腹后30min(T_(3))、建立气腹后60min(T_(4))、关闭气腹后5min(T_(5))的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ONSD,以及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Trendelenburg体位时间、出血量和补液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T_(0)时刻比较,三组患者T_(1)、T_(2)、T_(3)、T_(4)、T_(5)时刻的HR、MA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T_(2)、T_(3)时刻,A组和B组患者的HR均显著低于C组(P<0.05),而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T_(0)时刻比较,三组患者T_(2)、T_(3)、T_(4)、T_(5)时刻的ONSD均显著增加(P<0.05);T_(2)、T_(3)、T_(4)、T_(5)时刻,A组和B组患者的ONSD均显著低于C组(P<0.05),而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组和B组患者围术期的谵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P<0.05),而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0.4μg/(kg·h)、0.6μg/(kg·h)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均可有效降低患者的ONSD,明显减少围术期谵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 视神经鞘直径 谵妄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涂层热电偶测温技术 被引量:10
16
作者 徐毅 黄明镜 +1 位作者 程新琦 马宏伟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1-95,共5页
针对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测温难题,设计了一种与叶片一体化集成的涂层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利用热喷涂技术进行温度传感器的原位制造与微加工,并对样品进行了静态标定试验、高温高速燃气冲击试验、高速旋转轮盘试验等系列性能考核,通过理... 针对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测温难题,设计了一种与叶片一体化集成的涂层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利用热喷涂技术进行温度传感器的原位制造与微加工,并对样品进行了静态标定试验、高温高速燃气冲击试验、高速旋转轮盘试验等系列性能考核,通过理论模型的建立,讨论了涂层对测温结果的影响规律。试验及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涂层热电偶传感器测量精度达到Ⅰ级标准热电偶允差等级,并能在高温、高转速、复杂的气动激振力及大离心载荷下可靠稳定工作。该技术可实现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表面温度实时监测与精确测量,为叶片设计定型及改进提供了1种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热喷涂 温度测量 热电偶 传感器 航空发动机
下载PDF
丙泊酚麻醉三低状态对瓣膜置换术患者30天死亡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程新琦 张雷 +1 位作者 鲁显福 顾尔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 拟确立影响瓣膜置换患者术后30 d病死率的丙泊酚麻醉三低[低BIS、低MAP和低效应室靶控浓度(target effect-site concentration, Ce)]阈值。 方法 161例择期拟行单纯瓣膜置换术的成年风湿性心脏病患者,BIS监测下行丙泊酚效应... 目的 拟确立影响瓣膜置换患者术后30 d病死率的丙泊酚麻醉三低[低BIS、低MAP和低效应室靶控浓度(target effect-site concentration, Ce)]阈值。 方法 161例择期拟行单纯瓣膜置换术的成年风湿性心脏病患者,BIS监测下行丙泊酚效应室靶控麻醉,术后随访30 d,根据预后不同将患者分为存活组(155例)和死亡组(6例),建立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风险因素。 结果 BIS〈45、MAP〈65 mmHg(1 mmHg=0.133 kPa)、Ce〈1.5 mg/L的积累时间和三低同时出现的累积时间:死亡组[(278±95)、(153±41)、(125±40)、(58±16) min],较存活组[(163±53)、(65±21)、(63±20)、(21±6) min]均明显延长(P〈0.05)。单因素回归模型中:有无吸烟史,术前有无合并症,BIS〈45、MAP〈65 mmHg、Ce〈1.5 mg/L的积累时间和三低同时出现的累积时间,平均手术、麻醉和转机时间及术后ICU驻留时间,均是增加30 d病死率的风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三低累积时间和ICU驻留时间仍然是增加术后30 d病死率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丙泊酚麻醉三低状态(BIS〈45、MAP〈65 mmHg和Ce〈1.5 mg/L)和ICU驻留时间是增加瓣膜置换患者术后30 d死亡风险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置换 丙泊酚 脑电双频指数 平均动脉压 效应室靶控浓度
原文传递
初级创伤救治培训体系在麻醉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实践 被引量:2
18
作者 程新琦 方卫平 +2 位作者 李元海 顾尔伟 张健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5年第11期1177-1179,共3页
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安徽医科大学麻醉学教学团队借鉴初级创伤救治培训体系的鼓励、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通过演练-讨论-传授-提问-反馈等多样化的教学设计,麻醉危机处理技能的模拟培训和教学前后综合能力的... 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安徽医科大学麻醉学教学团队借鉴初级创伤救治培训体系的鼓励、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通过演练-讨论-传授-提问-反馈等多样化的教学设计,麻醉危机处理技能的模拟培训和教学前后综合能力的反馈评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值得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初级创伤救治 启发式教学
原文传递
c-Jun氨基末端激酶与心肌保护
19
作者 程新琦 张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346-349,共4页
作为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led protein kinase,MAPK)超家族成员之一的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家族是与细胞增殖、分化或凋亡调控密切相关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目前越来越多的报道证实了... 作为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led protein kinase,MAPK)超家族成员之一的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家族是与细胞增殖、分化或凋亡调控密切相关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目前越来越多的报道证实了JNK信号途径具有促凋亡和抗凋亡的双重功能,这种双重功能受到细胞类型、刺激物的种类、剂量和持续时间以及胞内其他信号途径的影响。此综述主要探讨JNK在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c/reperfusion,I/R)损伤,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和缺血后处理中涉入机制及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JUN氨基末端激酶 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预处理 缺血后处理
原文传递
缺血性心脏行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新观念
20
作者 程新琦 张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59-162,共4页
心血管病是引起麻醉及术后死亡的首要原因。为了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的风险性,识别潜在冠脉疾病以启动适当治疗策略很重要。最新发现按简单、安全、精确以及经济有效原则将围手术期风险进行分级。利尿肽有望成为围手术期新的风险标记物。... 心血管病是引起麻醉及术后死亡的首要原因。为了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的风险性,识别潜在冠脉疾病以启动适当治疗策略很重要。最新发现按简单、安全、精确以及经济有效原则将围手术期风险进行分级。利尿肽有望成为围手术期新的风险标记物。β受体阻断剂的抗缺血特性已被证实,在临床实践中,使用足够剂量的β受体阻断剂,加强围手术期心率控制及术后持续的β受体阻断剂使用或许成为抗缺血的重要因素。他汀类虽然有望成为围手术期具心肌保护特性的药物,但还需要更多临床试验验证。现就探讨围术期治疗领域的新理念,以运用于临床实践或促进更深远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风险 围术期 心肌保护 新理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