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重霾污染过程颗粒物酸度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1
作者 王爽 王恒阳 +2 位作者 程萌田 刘子锐 王跃思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204,共12页
基于北京秋冬季重霾污染时期细颗粒物化学组分和气态前体物的小时观测数据,通过ISORROPIA II模型模拟颗粒物酸度,并利用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颗粒物酸度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17~2019年秋冬季,北京3次重霾污染事件颗粒物pH的平均值分别... 基于北京秋冬季重霾污染时期细颗粒物化学组分和气态前体物的小时观测数据,通过ISORROPIA II模型模拟颗粒物酸度,并利用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颗粒物酸度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17~2019年秋冬季,北京3次重霾污染事件颗粒物pH的平均值分别为4.52±0.52、5.19±0.28和5.03±0.79;从清洁阶段到中度污染阶段和从中度污染阶段到重度污染阶段,颗粒物pH平均值分别下降0.72~1.07和0.3~1.03,即随着污染的加重,颗粒物pH呈现下降趋势;颗粒物pH对化学组分变化的响应不同,主要受TNHx[总铵(气态氨+颗粒态铵盐)]和SO_(4)^(2−)影响,受环境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影响有限;颗粒物pH对TNHx的敏感性依次高于SO_(4)^(2−)高于NO_(3)^(−),且高的TNHx水平会降低颗粒物pH对SO_(4)^(2−)(TNHx>47μg/m^(3))和NO_(3)^(−)(TNHx>30~40μg/m^(3))的敏感性;北京重霾污染时期,大气处于富氨状态,抬升颗粒物pH至4以上;在重霾污染事件中,颗粒物pH及变化的幅度与总铵水平和颗粒物pH对SO_(4)^(2−)、NO_(3)^(−)的敏感性有关,这为厘清二次气溶胶生成机制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ORROPIA Ⅱ模型 颗粒物酸度 水溶性离子 氨气
下载PDF
天津市典型城区大气碳质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和来源 被引量:27
2
作者 程萌田 金鑫 +3 位作者 温天雪 樊晓燕 王辉 王跃思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5-121,共7页
为分析天津市典型城区大气碳质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及其来源,于2009年12月—2010年11月采用9级惯性撞击式分级采样器对大气颗粒物进行采样,采用热光碳分析仪分析了颗粒物中的EC(元素碳)和OC(有机碳)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天津市典型城区大... 为分析天津市典型城区大气碳质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及其来源,于2009年12月—2010年11月采用9级惯性撞击式分级采样器对大气颗粒物进行采样,采用热光碳分析仪分析了颗粒物中的EC(元素碳)和OC(有机碳)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天津市典型城区大气颗粒物中EC和OC主要存在于细颗粒物中,在≤2.1μm的4个细粒径段中,ρ(EC)的加和年均值为(2.6±0.9)μg/m3,占PM9(空气动力学直径≤9.0μm)ρ(TEC)的72%;ρ(OC)为(21.5±7.7)μg/m3,占PM9中ρ(TOC)的60%.ρ(EC)和ρ(OC)季节变化显著,在≤2.1μm粒径段中,春、夏、秋、冬季的ρ(EC)分别为(1.7±0.3)、(2.1±0.4)、(3.1±0.5)和(3.7±0.5)μg/m3;ρ(OC)分别为(17.6±0.4)、(14.4±1.1)、(21.9±1.8)和(32.1±2.5)μg/m3.ρ(EC)峰值分别出现在≤0.43、>0.65~1.1和>4.7~5.8μm 3个粒径段,其中最高值出现在≤0.43μm粒径段;ρ(OC)峰值分别出现在>0.65~1.1和>4.7~5.8μm 2个粒径段,最高值出现在>0.65~1.1μm粒径段.天津市典型城区细颗粒物中的OC、EC主要来自燃煤、机动车和烹饪排放,粗颗粒物中的OC、EC则更多来自于路面和建筑扬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碳 有机碳 粒径分布 来源
下载PDF
北京冬季一次重污染过程PM(2.5)中水溶性无机盐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9
3
作者 金鑫 程萌田 +3 位作者 温天雪 唐贵谦 王辉 王跃思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83-790,共8页
为了解北京冬季重污染过程大气颗粒物化学特性,利用高时间分辨率实时在线细粒子快速捕集及化学成分分析系统(RCFP-IC)对2011年2月18—24日发生的一次重污染过程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变化进行了在线观测.结合颗粒物质量浓度、气态... 为了解北京冬季重污染过程大气颗粒物化学特性,利用高时间分辨率实时在线细粒子快速捕集及化学成分分析系统(RCFP-IC)对2011年2月18—24日发生的一次重污染过程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变化进行了在线观测.结合颗粒物质量浓度、气态污染物浓度及气象资料,对此次污染过程中污染物的化学成分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北京冬季重污染4 d中颗粒物污染严重;总水溶性无机离子平均质量浓度151.31μg·m-3,占PM2.5相对比例54%,其中NO3-、SO24-和NH4+质量浓度占总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91%,二次离子污染非常严重;硝酸根氧化率(NOR)和硫酸根氧化率(SOR)结果显示NO3-与SO24-主要通过非均相反应生成,水溶性无机盐存在形态以NH4HSO4和(NH4)2SO4为主;重污染期K+和Cl-质量浓度显著升高,Mg2+和Ca2+质量浓度下降;阳、阴离子电荷比(C/A)重污染平均值为0.8,细粒子偏酸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 水溶性无机离子 C/A SOR NOR
下载PDF
2013-2014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效果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18
4
作者 高文康 唐贵谦 +4 位作者 吉东生 刘子锐 宋涛 程萌田 王跃思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67-1574,共8页
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为研究《行动计划》颁布前后我国不同地区大气污染状况变化及其防治措施效果,通过分析2013—2014年"中国大气气溶胶研究网络(CARE-China)"36个监测站点ρ... 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为研究《行动计划》颁布前后我国不同地区大气污染状况变化及其防治措施效果,通过分析2013—2014年"中国大气气溶胶研究网络(CARE-China)"36个监测站点ρ(PM(2.5)),结合同期环境保护部公布的74个重点城市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数据和OMI卫星数据,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ρ(PM(2.5))变化及其原因;同时,以北京为例,分析了不同粒径段中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京津冀及其周边、长三角、珠三角、西南、成渝、西北、华中、关中和东北9个地区ρ(PM(2.5))年均值下降了1.1-16.3μg/m3.其中,京津冀及其周边、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和关中地区降幅均超过10.0%,分别为10.2%、10.7%、11.6%、16.9%和20.8%.2不同地区ρ(NO2)和ρ(SO2)年均值变化基本一致,近地面ρ(NO2)年均值在京津冀及其周边、珠三角、西南、成渝和华中等地区降幅在3.0%-9.2%之间,但是华北平原地区NO2柱浓度下降明显,降幅在10.0%-20.0%之间.3北京地区ρ(PM1)和ρ(PM(2.5))年均值分别下降了5.7和0.2μg/m3,并且ρ(NO3-)和ρ(SO42-)年均值在PM1和PM(2.5)中均有所下降,但ρ(PM1-2.5)与其ρ(NH4+)年均值升幅分别为27.9%和16.2%.因此,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在防治措施实施过程中,在控制高架点源与实施脱硝措施等情况下,应逐步加强近地面面源和线源的控制力度;在实施SO2和NOx减排措施的同时,还需要重视机动车三元催化过程和燃煤电厂脱硫脱硝过程中可能导致的NH3排放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细颗粒物 脱硝
下载PDF
被动采样法表征降水离子浓度和通量的局限性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国忠 潘月鹏 +4 位作者 世丽 程萌田 谢雨竹 王辉 王跃思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84-690,共7页
降水(湿沉降)是大气污染物进入地表环境的主要途径,由于传统的被动采样法易受到颗粒物和气体干沉降的干扰,而采集到的混合沉降样品不能科学表征降水化学组成,也不能准确量化湿沉降通量,因此目前正逐步被主动采样法所取代.采用主动和被动... 降水(湿沉降)是大气污染物进入地表环境的主要途径,由于传统的被动采样法易受到颗粒物和气体干沉降的干扰,而采集到的混合沉降样品不能科学表征降水化学组成,也不能准确量化湿沉降通量,因此目前正逐步被主动采样法所取代.采用主动和被动2种采样法同步采集了降水样品,以考察被动采样法表征降水离子浓度和通量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被动采样法采集的降水样品中离子浓度明显偏高,其中ρ(NO3-)、ρ(Mg2+)、ρ(Ca2+)、ρ(K+)、ρ(Cl-)、ρ(SO42-)、ρ(Na+)和ρ(NH4+)分别比主动采样法高65%、58%、43%、41%、35%、26%、10%和9%.受大气污染物干沉降影响,被动采样法获得的NO3-、NH4+和SO42-混合沉降通量分别比主动采样法获得的湿沉降通量高79%、18%和35%,差异最显著的是NO3-.被动采样法可以收集氮和硫的湿沉降,但不能有效捕获二者以颗粒物和气体形式发生的干沉降,对二者沉降总通量(干沉降通量+湿沉降通量)低估达39%〔23 kg(hm2·a)〕和40%〔20 kg(hm2·a)〕.因此,鉴于大气污染形势日趋严重,污染物的干沉降作用凸显,被动采样法已难以准确测算污染物从大气向地表的沉降总通量,需要全面考虑细颗粒物(粒径≤2.5μm)和气态物种(如HNO3)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采样法 被动采样法 干沉降 湿沉降 混合沉降
下载PDF
柴油车(机)管控是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关键
6
作者 唐贵谦 程萌田 +2 位作者 王迎红 李昕 王跃思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8期3764-3767,共4页
自2013以来,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先后制订并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历经8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我国的空气质量显著好转,二氧化硫和细颗粒物浓度大幅降低[1].然而,相关研究表明,臭氧污染日... 自2013以来,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先后制订并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历经8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我国的空气质量显著好转,二氧化硫和细颗粒物浓度大幅降低[1].然而,相关研究表明,臭氧污染日益突出[1].据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大气污染防控的目标为:“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由于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均为细颗粒物和臭氧的前体物[2],因此“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0%以上”的具体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防治 挥发性有机物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细颗粒物 空气质量 污染防控 氮氧化物 三年行动计划
原文传递
臭氧生成敏感性的时空分布及“双碳”目标对其的影响
7
作者 刘钰婷 唐贵谦 +3 位作者 王迎红 程萌田 高健 王跃思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422-425,共4页
Tropospheric ozone(O3)is a trace g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ir quality and climate change.In recent years,due to the ext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ies,the concentration of fine particulate ma... Tropospheric ozone(O3)is a trace g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ir quality and climate change.In recent years,due to the ext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ies,the concentration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in many countries h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1]).In contrast,the global ground-level O3 concentration has in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0.25 ppbv/a^([2]).Research shows that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experiencing a rebound in O3 levels while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facing more severe O3 pollution problems^([3,4]).Therefore,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3 pollution is the top priority at this stage and will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longterm improvement of air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LUTION CHANGE OZONE
原文传递
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在线观测技术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程萌田 潘月鹏 +2 位作者 王辉 刘全 王跃思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943-2949,共7页
为了解北京大气PM2.5污染状况,评估大气细颗粒物快速捕集-化学成分在线分析系统(RCFP-IC)在追踪污染生成-消散过程中的适用性,于2011年3月对北京PM2.5中NO3-、SO24-、NH4+和Cl-这4种污染型水溶性离子浓度变化进行了连续高时间分辨率观测... 为了解北京大气PM2.5污染状况,评估大气细颗粒物快速捕集-化学成分在线分析系统(RCFP-IC)在追踪污染生成-消散过程中的适用性,于2011年3月对北京PM2.5中NO3-、SO24-、NH4+和Cl-这4种污染型水溶性离子浓度变化进行了连续高时间分辨率观测,并结合同期气象要素的变化,探讨了污染过程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一个月的观测期内捕捉到了5次较为明显的污染过程,4种水溶性离子的浓度变化趋于一致,并呈现出典型的"慢积累、快清除"的锯齿型污染物浓度时间序列变化特征.NO3-和NH4+在典型污染事件中峰值浓度是清洁时期浓度的10倍以上,而SO24-和Cl-污染峰值浓度仅为清洁时期的2~4倍.停暖后4种离子浓度较采暖期下降了15%~60%.RCFP-IC与高分辨率飞行时间气溶胶质谱(HR-TOF-AMS)同期观测结果变化趋势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RCFP-IC定量水溶性离子浓度更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污染 在线观测技术 水溶性离子 北京 春季
原文传递
2013~2017年中国重点区域颗粒物质量浓度和化学成分变化趋势 被引量:61
9
作者 王跃思 李文杰 +13 位作者 高文康 刘子锐 世丽 沈蓉蓉 吉东生 王帅 王莉莉 唐贵谦 宋涛 程萌田 王格慧 宫正宇 郝吉明 张远航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3-468,共16页
对大气颗粒物浓度及其化学组分精准观测有助于探究大气霾污染的成因与来源解析,评价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策略的合理性.文章基于CARE-China观测网中中国重点区域典型站点大气PM2.5膜采样和分不同粒径段颗粒物采样及化学成分数据,结合同期中... 对大气颗粒物浓度及其化学组分精准观测有助于探究大气霾污染的成因与来源解析,评价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策略的合理性.文章基于CARE-China观测网中中国重点区域典型站点大气PM2.5膜采样和分不同粒径段颗粒物采样及化学成分数据,结合同期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数据,评估分析了中国2013~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期间,全国及重点区域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及其相应化学组成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环境空气颗粒物年平均浓度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仍有64%的城市PM2.5年平均浓度未达到中国现行标准(GB3095-2012).太行山东麓、汾渭平原和新疆乌昌等地区大气PM2.5浓度负荷依然较高,秋冬季重霾污染频发.(2)秋冬季重污染期间,颗粒物中硫酸盐和有机组分质量浓度下降明显.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和汾渭平原地区PM2.5中SO42-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76%、12%、81%和38%;OM平均浓度分别下降70%、44%、48%和31%;NH4+平均浓度分别下降68%、1.6%、38%和25%. EC平均浓度在京津冀和成渝分别下降84%和20%,在珠三角和汾渭平原地区分别上升61%和11%;矿尘及未解析的化学成分(MI)平均浓度在京津冀、珠三角和汾渭平原地区下降了70%、24%和13%. PM2.5中化学成分的变化量,总体上与PM2.5质量浓度的下降量相一致.(3)相比2013年, 2015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粗颗粒物中OM平均浓度下降46~57%,MI分别下降31~60%和39~73%,是颗粒物浓度下降的最主要因素. 2013~2015年,不同粒径段化学组分中,粗粒径段峰值降低显著,并且随着不同粒径段中颗粒物质量浓度的降低,其SO42-、NO3-和NH4+的细粒径段峰值从0.65~1.1μm转移到更细的0.43~0.65μm粒径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大气十条” 重点区域 化学组成 粒径分布 变化特征
原文传递
警惕大气污染和碳排放向西北迁移 被引量:12
10
作者 唐贵谦 刘钰婷 +4 位作者 高文康 王迎红 宋涛 程萌田 王跃思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0-237,共8页
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有极强的同源性,且与化石燃料燃烧密切相关。我国东部地区高强度的能源消耗导致这一区域一度成为二氧化碳排放和大气重污染问题集中爆发的热点区域。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执行以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末端治理... 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有极强的同源性,且与化石燃料燃烧密切相关。我国东部地区高强度的能源消耗导致这一区域一度成为二氧化碳排放和大气重污染问题集中爆发的热点区域。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执行以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末端治理技术的完善,驱动着我国大气污染关键物种的演替和温室气体时空分布格局的变化。为此,文章分析了2013—2020年我国不同区域主要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浓度的演变态势,揭示了大气污染与碳排放从东部向西北地区迁移的现象,厘清了我国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时空分布演变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温室气体 时空格局 西电东送 减污降碳
原文传递
2017~2018年北京大气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特征 被引量:35
11
作者 李欢 唐贵谦 +6 位作者 张军科 刘琴 闫广轩 程萌田 高文康 王迎红 王跃思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364-4373,共10页
为探究近年来北京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过程中PM2.5及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WSIIs)特征,于2017~2018年在北京城区进行了连续1 a的PM2.5样品采集,对其中9种主要WSIIs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77.1±52.1)μg·... 为探究近年来北京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过程中PM2.5及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WSIIs)特征,于2017~2018年在北京城区进行了连续1 a的PM2.5样品采集,对其中9种主要WSIIs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77.1±52.1)μg·m^-3,最高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春季[(102.9±69.1)μg·m^-3]和夏季[(54.7±19.9)μg·m^-3].WSIIs年均浓度为(31.7±30.1)μg·m^-3,对PM2.5贡献比例为41.1%,季节贡献特征为:秋季(45.9%)>夏季(41.9%)>春季(39.9%)≥冬季(39.2%).SNA是WSIIs的重要组成,春、夏、秋和冬季在总WSIIs中的占比分别可达86.0%、89.5%、74.6%和73.0%.随温度升高,NO3^-和SO4^2-分别呈现出了先升高后降低以及波动性升高的趋势;而当相对湿度低于90%时,2种离子浓度均随相对湿度增加而升高,反映了光化学和液相过程对2种离子组分的贡献差异.随污染加重,WSIIs整体贡献比例大幅升高,且各类WSIIs演化特征各异,其中,NO3^-浓度和贡献均持续升高,而SO4^2-和各类源自扬尘的离子组分(Mg^2+、Ca^2+和Na^+)贡献降低.观测期间WSIIs主要来源包括二次转化、燃烧源和扬尘源,对燃煤和机动车的管控是其减排的重要途径.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源自北京市南部和西部的气团对应着较高的PM2.5浓度和WSIIs占比,且二次离子贡献显著;而源自西北和北部的气团对应的PM2.5浓度和WSIIs占比则较低,但Ca^2+贡献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水溶性无机离子 季节特征 演化特征 源解析 北京
原文传递
北京南部城区PM2.5中碳质组分特征 被引量:18
12
作者 董贵明 唐贵谦 +6 位作者 张军科 刘琴 闫广轩 程萌田 高文康 王迎红 王跃思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374-4381,共8页
为了解《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北京市大气PM2.5中碳质组分特征,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污染较重的南部城区进行了PM2.5连续采样,对其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大气PM2.5、OC和EC浓度变... 为了解《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北京市大气PM2.5中碳质组分特征,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污染较重的南部城区进行了PM2.5连续采样,对其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大气PM2.5、OC和EC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4.2~366.3、0.9~74.5和0.0~5.5μg·m^-3,平均浓度分别为(77.1±52.1)、(11.2±7.8)和(1.2±0.8)μg·m^-3,碳质组分(OC和EC)整体占PM2.5的16.1%.OC质量浓度季节特征表现为:冬季[(13.8±8.7)μg·m^-3]>春季[(12.7±9.6)μg·m^-3]>秋季[(11.8±6.2)μg·m^-3]>夏季[(6.5±2.1)μg·m^-3],EC四季质量浓度水平均较低,范围为0.8~1.5μg·m^-3.二次有机碳(SOC)年均质量浓度为(5.4±5.8)μg·m^-3,四季贡献比例范围为45.7%~52.3%,年均贡献为48.2%,凸显了二次形成的重要贡献.随污染加重,尽管OC和EC贡献比例均降低,但浓度水平却成倍升高,OC和EC浓度在严重污染天分别是空气质量为优天的6.3和3.2倍.与非供暖时段相比,供暖时段PM2.5、OC和SOC浓度分别增加了14.4%、47.9%和72.1%,体现了OC对供暖季PM2.5污染的重要贡献.PSCF分析表明,位于北京西南的山西省和河南省部分区域是PM2.5和OC的主要潜在源区,且PM2.5潜在源区更为集中;EC的PSCF高值(>0.7)区域较少,主要位于北京南部,如山东省和河南省部分地区,且北京市及周边地区贡献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碳质组分 二次有机碳 季节变化 演化特征 潜在源贡献因子
原文传递
使用RCFP-IC对南京市不同污染状况下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钱文惟 朱彬 +3 位作者 王红磊 程萌田 安俊琳 王跃思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300-3308,共9页
本文使用大气细颗粒物快速捕集系统及化学成分在线分析系统(RCFP-IC)和美国热电污染气体分析系统(EMS系统)对2013年11月16日—12月10日南京地区PM2.5中主要水溶性离子和污染气体进行了观测分析,并结合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灰霾天PM2.... 本文使用大气细颗粒物快速捕集系统及化学成分在线分析系统(RCFP-IC)和美国热电污染气体分析系统(EMS系统)对2013年11月16日—12月10日南京地区PM2.5中主要水溶性离子和污染气体进行了观测分析,并结合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灰霾天PM2.5中主要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污染条件下PM2.5中水溶性离子分布差异较大,清洁天浓度最大的6种离子排序为SO2-4〉NO-3〉NH+4〉Cl-〉NO-2〉K+,霾天(11月20—24日)和雾-霾天(12月1—8日)前6种离子排序分别是SO2-4〉NH+4〉NO-3〉NO-2〉Cl-〉K+和NO-3〉SO2-4〉NH+4〉Cl-〉NO-2〉K+.受污染源和化学反应的日变化影响,不同离子的日变化特征不同.污染天NO-3、SO2-4和NH+4的浓度是干净天的2.8~5.0倍.不同水溶性离子对能见度的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RCFP-IC 水溶性离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