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染原位杂交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微小残留病灶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1
作者 金婕 程诗迪 +4 位作者 王劲 李郑 李响 周旭 刘瑜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9期1203-1205,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银染原位杂交(SISH)技术结合骨髓病理学方法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微小残留病灶(MRD)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于该院多次住院化疗的MM患者,在第4疗程和第8疗程结束时分别取骨髓活检标本,以骨髓病理活检+免疫组织化学... 目的探讨应用银染原位杂交(SISH)技术结合骨髓病理学方法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微小残留病灶(MRD)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于该院多次住院化疗的MM患者,在第4疗程和第8疗程结束时分别取骨髓活检标本,以骨髓病理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法测CD138,同时采用SISH法检测κ、λ基因扩增情况,以此评估MM患者的骨髓MRD。结果 36例化疗后MM患者病理活检所见浆细胞比例在第4疗程和第8疗程结束时分别为25.5%和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法测CD138^+分别为++和+/-,SISH检测κ、λ基因扩增率分别为28.3%和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该技术监测不同疗程MM患者的MRD差异显著。另外,在治疗有效的22例患者中,SISH测得κ、λ基因扩增水平为4.1%,显著低于进展组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现出疗效越差,扩增率越高的变化趋势,与血清游离轻链测定中κ/λ比值变化一致。结论 SISH技术结合骨髓病理学方法具有观察视野广、浆细胞计数稳定、基因信号准确易测等优点,对MM患者的疗效评估和治疗策略选择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银染原位杂交 骨髓病理学 微小残留病灶
下载PDF
IL-3-PE38KDEL转染CIK细胞对HL60细胞体内外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沈燕 程诗迪 +2 位作者 张萍 白凤霞 娄世锋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8期2667-2669,2672,共4页
目的研究IL-3-PE38KDEL基因转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HL60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应用脂质体将融合基因IL-3-PE38KDEL转染CIK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流式细胞术(FCM)法检测转基因前后CIK分泌细胞因子能力及细胞表... 目的研究IL-3-PE38KDEL基因转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HL60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应用脂质体将融合基因IL-3-PE38KDEL转染CIK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流式细胞术(FCM)法检测转基因前后CIK分泌细胞因子能力及细胞表型的变化,MTS法检测基因转染CIK细胞对HL60细胞细胞毒活性的变化,建立HL60裸鼠模型,给予IL-3-PE38KDEL转染CIK细胞、空质粒转染CIK细胞、未转染CIK细胞及生理盐水,观察其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通过脂质体成功将IL-3-PE38KDEL转染CIK细胞,转染前后CIK细胞的分泌细胞因子能力及细胞表型无明显变化,转染后CIK细胞对HL60细胞的杀伤活性较空质粒转染CIK细胞及未转染CIK细胞明显提高,体内实验表明基因转染CIK细胞可明显抑制裸鼠皮下HL60细胞移植瘤的生长。结论 IL-3-PE38KDEL基因转染CIK细胞能够明显抑制体内外HL60细胞的生长,同时不影响CIK分泌细胞因子能力及细胞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3-PE38KDEL CIK细胞 HL60细胞 裸鼠
下载PDF
浅析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英译 被引量:1
3
作者 程诗迪 《新纪实》 2021年第4期59-62,共4页
中国古诗词英译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以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例,对黄宏荃、林语堂、许渊冲、任治稷与Burton Watson、Julie Landau的英译进行比较,探析不同译者由于文化身份的不同,对其文化译介产生了诸多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苏轼 《江城子》 英译
下载PDF
浅析《晴岚诗存》中的张若霭
4
作者 程诗迪 《新纪实》 2021年第5期39-42,共4页
张若霭常作为画家被载入史册,他才华横溢,其现存诗集《晴岚诗存》值得学者深入研究。本文解读其社交唱和诗,一窥其为人、为官之道,以期还原历史中真实的张若霭。
关键词 张若霭 《晴岚诗存》 唱和诗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程诗迪 娄世锋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14年第28期2631-2634,共4页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40例CLL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组(FC组,78例)和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FCR组,62例)。FC组患者给予...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40例CLL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组(FC组,78例)和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FCR组,62例)。FC组患者给予氟达拉滨25 mg/(m2·d)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d1-3静脉滴注,qd;环磷酰胺250 mg/(m2·d)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d1-3静脉滴注,qd。FCR组患者给予氟达拉滨25 mg/(m2·d)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d2-4静脉滴注,qd;环磷酰胺250 mg/(m2·d)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d2-4静脉滴注,qd;利妥昔单克隆抗375 mg/m2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稀释至1 mg/ml,d1静脉滴注,qd。28 d为1个周期,治疗4个周期后评价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毒性反应及随访12个月的生存率。结果:FCR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FC组(P<0.05)。两组患者毒性反应总发生例数、短期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治疗CLL疗效优于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利妥昔单抗 氟达拉滨 环磷酰胺 疗效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