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实世界环境下外周血炎性指标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后抑郁障碍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程远驰 韩闯闯 +2 位作者 徐立 杨珍 徐峰 《上海医药》 CAS 2024年第17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环境下外周血炎性指标预测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抑郁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招募TBI患者67例,随访3个月后根据是否有抑郁障碍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抑郁组,筛选TBI后抑郁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环境下外周血炎性指标预测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抑郁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招募TBI患者67例,随访3个月后根据是否有抑郁障碍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抑郁组,筛选TBI后抑郁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颅内感染是影响TBI后抑郁障碍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水平与TBI患者抑郁程度呈正相关。结论:TBI后抑郁障碍发生率较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水平有望作为早期诊断TBI后抑郁障碍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颅脑损伤 抑郁障碍 颅内感染 炎性指标 早期诊断
下载PDF
大鼠皮质少突胶质细胞培养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凯 李一鹏 +5 位作者 刘英富 程远驰 汤锋武 梁冰 徐忠伟 陈旭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9期4328-4333,共6页
背景:由于少突胶质细胞主要来自少突前体细胞,实验通过提取少突胶质前体细胞获取少突胶质细胞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细胞接种密度对生长及形态学观察具有重要影响。目的:对比优化少突胶质细胞的培养条件。方法:取48 h内的SD新生... 背景:由于少突胶质细胞主要来自少突前体细胞,实验通过提取少突胶质前体细胞获取少突胶质细胞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细胞接种密度对生长及形态学观察具有重要影响。目的:对比优化少突胶质细胞的培养条件。方法:取48 h内的SD新生鼠大脑皮质前体少突胶质细胞。分别用DMEM/高糖、DMEM/F12培养基培养少突胶质前体细胞,每组接种密度分别2×104/cm2,4×104/cm2,8×104/cm2,16×104/cm2,32×104/cm2,64×104/cm2;分别于少突胶质前体细胞贴壁72 h后,进行诱导分化,分化7 d后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在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DMEM/高糖、DMEM/F12培养基以2×104/cm2,4×104/cm2,8×104/cm2接种密度时,可辨识完整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形态。诱导分化7 d后,免疫荧光鉴定提示3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均可呈现髓鞘碱性蛋白阳性,F12组中2×104/cm2,4×104/cm2,8×104/cm2接种密度条件下细胞均数分别为16.40±3.30,49.95±2.33,76.95±4.86,高于相应条件下的高糖组12.65±2.53,32.10±1.17,54.05±1.56(P<0.05)。结果表明,DMEM/F12较DMEM/高糖培养基适于少突胶质细胞培养,在一定范围内,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随接种密度成梯度增多,接种密度在4×104/cm2-8×104/cm2范围对观察细胞形态观察较为适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细胞密度 培养基 分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方体定向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赵军 王雷 +2 位作者 程远驰 王凯民 宋大勇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4期518-520,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开颅术及微创穿刺抽吸引流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传统开颅组)和研究组(方体定向微创穿刺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研究组患者依据其血肿情况选择穿刺点及... 目的比较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开颅术及微创穿刺抽吸引流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传统开颅组)和研究组(方体定向微创穿刺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研究组患者依据其血肿情况选择穿刺点及穿刺方向,行方体定向微创穿刺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GO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参数.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GOS预后评分优势明显(P<0.05).结论方体定向微创穿刺术可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提升其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体定位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穿刺术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抑制急性脊髓损伤后炎症因子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江继鹏 程远驰 +3 位作者 刘宝虎 边科砜 逄瑷博 陈旭义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8期817-821,共5页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抑制急性脊髓损伤后炎症因子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单纯椎板切除组(Sham组)、脊髓损伤组(SCI组)、N-乙酰半胱氨酸组(NAC组),每组18只。Sham组行T_(9~10)椎板切除术,但不损伤脊髓;...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抑制急性脊髓损伤后炎症因子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单纯椎板切除组(Sham组)、脊髓损伤组(SCI组)、N-乙酰半胱氨酸组(NAC组),每组18只。Sham组行T_(9~10)椎板切除术,但不损伤脊髓;SCI组和NAC组利用动脉瘤夹钳夹式法建立大鼠T_(9~10)脊髓损伤模型;NAC组于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15 min、12 h后分别经腹腔注射NAC(150 mg/kg)。在造模后的第24 h,每组分别取12只处死,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损伤情况(6只),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各组脊髓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的含量(6只)。每组剩余的6只继续饲养至第8周,其中NAC组在第1周每日分别于早、晚各进行1次NAC注射,每次间隔12 h,连续7 d。并分别于伤后1、2、4、6、8周对每组剩余的6只大鼠行脊髓损伤行为学(BBB)评分和斜坡实验评价神经功能。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脊髓形态完整,无出血及炎性细胞浸润;SCI组脊髓形态、炎症状况均较NAC组及Sham组严重。ELISA结果显示,SCI组及NAC组TNF-α、IL-6含量较Sham组高,NAC组明显少于SCI组(P<0.05)。BBB评分和斜坡实验结果显示,SCI组和NAC组的BBB评分和斜坡角度大小较Sham组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NAC组结果相对于SCI组更好。结论NAC可能通过降低大鼠脊髓损伤区组织中TNF-α、IL-6的含量,减轻脊髓局部炎症反应,促进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半胱氨酸 脊髓损伤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抑制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5
作者 江继鹏 程远驰 +5 位作者 刘宝虎 朱旭 逄瑷博 王思竣 陈旭义 张赛 《中国医药》 2017年第11期1644-1648,共5页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抑制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SCI)后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清洁级成年雄性健康Sprague Dawley大鼠54 只,完全随机分为单纯椎板切除组(Sham组)、急性SCI对照组(SCI组)和NAC组,各18只。S...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抑制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SCI)后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清洁级成年雄性健康Sprague Dawley大鼠54 只,完全随机分为单纯椎板切除组(Sham组)、急性SCI对照组(SCI组)和NAC组,各18只。Sham组单纯行T9~10椎板切除术;SCI组利用悬线法分离后使用显微剪完全横断脊髓建立大鼠T9~10脊髓损伤的急性SCI模型;NAC组在SCI组基础上于伤后30 min、12 h经腹腔注射150 mg/kg NAC,2次/d,连续7 d。在造模后的第24小时,每组分别取12只断头处死,使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染色(6只)观察凋亡细胞,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6只)观察抗凋亡的B淋巴细胞瘤-2蛋白(Bcl-2)、促凋亡的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情况。每组剩6只继续饲养至第8周。分别于伤后1、2、4、6、8周行大鼠脊髓损伤(BBB)评分和斜坡实验评价神经功能。结果 TUNEL染色结果显示,SCI组和NAC组TUNEL阳性细胞数多于Sham组[(95.0±3.0)、(72.0±2.6)个比(0.0±0.0)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 763.375,P<0.01)。蛋白质印迹实验结果显示,3组均有Bcl-2和Bax表达。SCI组和NAC组Bcl-2表达相对灰度均低于Sham组[(0.225±0.025)、(0.798±0.042)比(1.000±0.071)],NAC组Bcl-2表达相对灰度高于SCI组(均P<0.01);SCI组和NAC组Bax表达相对灰度高于Sham组[(4.59±0.34)、(3.22±0.23)比(1.00±0.16)],NAC组Bax表达相对灰度低于SCI组(均P<0.01)。BBB评分结果显示,在第1、2、4、6、8周,SCI组和NAC组BBB评分均低于Sham组[0(0,0)、1(0,1)分比21(21,21)分,(1.3±0.5)、(2.7±0.8)分比(21.0±0.0)分,(3.5±1.1)、(7.0±1.4)分比(21.0±0.0)分,(5.3±1.8)、(9.3±2.1)分比(21.0±0.0)分,(7.8±1.5)、(12.5±1.4)分比(21.0±0.0)分],NAC组BBB评分高于SCI组(均P<0.05)。SCI组和NAC组组内第1、2、4、6、8周BBB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斜坡实验显示,在第1、2、4、6、8周,SCI组和NAC组斜坡角度均低于Sham组[(16.0±2.6)°、(18.3±2.6)°比(78.3±3.4)°,(18.7±2.6)°、(21.3±3.2)°比(78.0±3.6)°,(22.3±3.3)°、(30.0±4.1)°比(77.7±3.3)°,(27.8±2.9)°、(38.8±2.8)°比(78.8±2.6)°,(30.5±2.9)°、(44.8±3.4)°比(78.5±3.3)°],在第4、6、8周NAC组斜坡角度高于SCI组(均P<0.05)。SCI组和NAC组组内第1、2、4、6、8周斜坡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NAC可能通过降低大鼠脊髓损伤区组织中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及增强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脊髓损伤 乙酰半胱氨酸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脑创伤大鼠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DNA拷贝数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5
6
作者 孙中磊 冯淳娟 +4 位作者 杨凯 程远驰 刚琳 宫浩 陈旭义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38-943,共6页
目的探索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DNA拷贝数变化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按随机数表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10只)、轻度TBI组(10只)、中度TBI组(10只)、重度TBI组(10只),... 目的探索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DNA拷贝数变化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按随机数表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10只)、轻度TBI组(10只)、中度TBI组(10只)、重度TBI组(10只),采用皮质撞击致伤法构建不同损伤程度TBI大鼠模型;TBI后24h、48h、72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mNSS、网屏实验、旷场实验),在每次神经功能评分完成后行眶下静脉丛取血,提取基因组DNA,real—timePCR法测量相对线粒体DNA拷贝数;实验完成后大鼠安乐死,取脑组织做HE染色。结果脑组织病理HE检测结果实验各组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TBI后外周血线粒体DNA拷贝数在24h(9.63±3.62)和48h(9.80±3.58)时升高,在72h(4.97±2.68)时开始下降(P〈0.05);在大鼠mNSS评分在TBI后24h(r=0.578,P〈0.05)和48h(r=0.559,P〈0.05)与线粒体DNA拷贝数均正相关,TBI后72h(r=0.487,D0.05)不相关;网屏实验评分在TBI后24h(r=0.573,P〈0.05)和48h(r=0.501,P〈0.05)与线粒体DNA拷贝数均正相关,TBI后72h(r=0.273,P〉0.05)不相关;旷场实验的水平评分在TBI后24h(r=-0.662,P〈0.05)和48h(r=-0.507,P〈0.05)与线粒体DNA拷贝数均负相关,TBI后72h(r=-0.410,P〉0.05)不相关;旷场实验的垂直评分在TBI后24h(r=-0.683,P〈0.05)和48h(r=-0.607,P〈0.05)与线粒体DNA拷贝数均负相关,TBI后72h不相关(r=-0.141,P〉0.05)。结论TBI早期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DNA拷贝数与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DNA拷贝数有可能成为临床评估TBI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一个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创伤 外周血白细胞 线粒体DNA拷贝数 mNSS 网屏实验 旷场实验
原文传递
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现状及脑控动物应用前景 被引量:4
7
作者 孙中磊 刘英富 +5 位作者 涂悦 杨凯 程远驰 刚琳 陈旭义 陈锋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43-846,共4页
通过基于人或动物的脑机接口技术(brain-machine interfaces,BMI)的研究,有望改善脑损伤、神经系统疾病及肢体运动障碍等患者的生活状态。在过去10年中BMI已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正在逐步解决技术的长期性、稳定性的相关问题。其中BMI在... 通过基于人或动物的脑机接口技术(brain-machine interfaces,BMI)的研究,有望改善脑损伤、神经系统疾病及肢体运动障碍等患者的生活状态。在过去10年中BMI已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正在逐步解决技术的长期性、稳定性的相关问题。其中BMI在安全、安保方面的研究成果当属"脑控动物"的出现。该文就BMI技术发展现状及"脑控动物"应用前景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控脑 脑控动物 脑电描记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