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条件约束储层随机建模技术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穆剑东 董平川 赵常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20,共4页
充分利用地震、地质、开发数据对地质建模过程多条件下约束,尤其在勘探开发早期可提高建模精度,减少随机建模的不确定性,提高不确定性分析评价效果,以更快更全面了解油藏并高效地设计开发方案。在综合国内外文献调研和实际开发早期区块... 充分利用地震、地质、开发数据对地质建模过程多条件下约束,尤其在勘探开发早期可提高建模精度,减少随机建模的不确定性,提高不确定性分析评价效果,以更快更全面了解油藏并高效地设计开发方案。在综合国内外文献调研和实际开发早期区块多类数据综合分析基础上,应用随机建模技术在多条件数据约束下建立勘探开发早期海拉尔贝中南一段符合生产实际需要地质模型,利用模型计算出地质储量与容积法相对误差仅为0.98%,为油藏合理开发投产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建模 随机模拟 条件约束
下载PDF
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井网优化设计 被引量:24
2
作者 周锡生 穆剑东 +1 位作者 王文华 樊晓东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5-28,31,共5页
在对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裂缝特点和井网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适合裂缝性油藏特点的SimBestⅡ数值模拟模型,模拟计算了不同裂缝参数、不同井网形式及不同注水方式组合的多个方案,对比分析结果并结合大庆外围油藏河道砂体特征和... 在对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裂缝特点和井网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适合裂缝性油藏特点的SimBestⅡ数值模拟模型,模拟计算了不同裂缝参数、不同井网形式及不同注水方式组合的多个方案,对比分析结果并结合大庆外围油藏河道砂体特征和经济效益评价,对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合理井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两排注水井夹两排油井的菱形井网是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合理井网形式和井网参数,同时给出了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菱形井网井排方向与裂缝走向的合理夹角和合理井距。此种方法在大庆外围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井网设计中见到了较好的效果,也为类似油藏井网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低渗透 开发效果 井网设计
下载PDF
扇三角洲沉积储层特征与定量评价——以辽河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于楼油层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陈欢庆 穆剑东 +1 位作者 王珏 邓西里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24,共11页
随着蒸汽吞吐开采方式进入后期,储层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日益凸显。以辽河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为例,综合岩心、镜下薄片、测井、分析测试等多种资料,实现储层发育特征表征。研究区目的层属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由于水下分流河道的频繁分... 随着蒸汽吞吐开采方式进入后期,储层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日益凸显。以辽河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为例,综合岩心、镜下薄片、测井、分析测试等多种资料,实现储层发育特征表征。研究区目的层属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由于水下分流河道的频繁分流改道,砂体相互切叠,储层非均质性强烈。优选充分反映储层性质影响因素的参数,基于经典的聚类分析软件平台,实现扇三角洲沉积储层定量评价。将目的层储层划分为Ⅰ类、Ⅱ类、Ⅲ类和Ⅳ类4种类型,储层分类正判率超过85%。不同类型储层发育明显受沉积相控制,Ⅰ类和Ⅱ类储层多位于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的位置,而Ⅲ类和Ⅳ类储层多位于水下分流河道间砂或前缘席状砂的位置。不同类型储层在转换热采方式时应该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西部凹陷 于楼油层 储层评价 聚类分析 扇三角洲
下载PDF
不同碱度火成岩溶蚀增孔差异性对比 被引量:3
4
作者 任康绪 王小军 +3 位作者 吴宝成 邓西里 穆剑东 刘畅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99-808,共10页
为了揭示物质组分对火成岩风化壳储层发育程度的影响,在全岩分析基础上,以碱度为分类依据选取了32块不同碱度的新鲜火成岩样品,通过室内溶蚀实验模拟岩石在风化淋滤作用下的增孔特征,比较样品溶蚀前后的孔隙分布特征以及孔隙度、渗透率... 为了揭示物质组分对火成岩风化壳储层发育程度的影响,在全岩分析基础上,以碱度为分类依据选取了32块不同碱度的新鲜火成岩样品,通过室内溶蚀实验模拟岩石在风化淋滤作用下的增孔特征,比较样品溶蚀前后的孔隙分布特征以及孔隙度、渗透率值大小,结合井下不同碱度天然溶蚀火成岩样品的储层特征,对不同碱度火成岩发育风化壳储层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溶蚀实验中化学成分上判别为过碱性的火成岩绝对增孔平均约5%以上,碱性岩绝对增孔约4.6%,而钙碱性火成岩绝对增孔只有2.1%,表明碱度特征是火成岩次生储集空间发育的重要控制因素。通过岩石主量元素与增孔值回归分析,明确K、Na、Ca、Mg等元素含量与火成岩溶蚀增孔能力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碱度较高的火成岩中因为含有相对较多的活性组分,在相似的酸介质环境下,其比钙碱性火成岩溶蚀增孔的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 碱度 溶蚀实验 次生孔隙 差异性
下载PDF
宽频带地震储层横向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子顺 郭学斌 穆剑东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9-90,共2页
针对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薄层识别难的问题,研究出宽频带特高分辨率地震处理技术。该技术应用于松辽盆地北部肇源南三维地震工区,地震分辨率提高了2~3倍,通过精细的井.震对比确定了扶中油层的顶、底界面,利用沿层地震属性提取、三... 针对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薄层识别难的问题,研究出宽频带特高分辨率地震处理技术。该技术应用于松辽盆地北部肇源南三维地震工区,地震分辨率提高了2~3倍,通过精细的井.震对比确定了扶中油层的顶、底界面,利用沿层地震属性提取、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对扶中油层进行了储层横向预测。依据预测结果,在优选探井井位、优选试油层位和分析开发井油层连通性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初步显示出高分辨率地震在薄互层储层预测及岩性油藏地震识别方面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预测 高分辨率 频带 肇源南
下载PDF
火山岩储层构造–成因分类探讨
6
作者 任康绪 王小军 +3 位作者 刘畅 吴宝成 穆剑东 王海明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14年第2期67-74,共8页
火山岩传统分类强调岩类学内涵,与储集空间联系不紧密,不能满足油气勘探中储层研究的需要。基于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组合及其成因分析,归纳了6种与储集空间联系最紧密的因素,结合传统岩类学方案和前人认识,建立了油气勘探中火山岩储层... 火山岩传统分类强调岩类学内涵,与储集空间联系不紧密,不能满足油气勘探中储层研究的需要。基于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组合及其成因分析,归纳了6种与储集空间联系最紧密的因素,结合传统岩类学方案和前人认识,建立了油气勘探中火山岩储层分类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分类 火山岩 储集空间
下载PDF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中的应用——以辽河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于楼油层为例 被引量:22
7
作者 陈欢庆 赵应成 +2 位作者 高兴军 谢雯 穆剑东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7-323,共7页
随着油气田逐渐进入开发中后期,生产实践中分层注水(气)、剩余油挖潜提高采收率等措施的实施,使得对地层划分与对比的要求精细程度越来越高。以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南端某试验区为例,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井震结合,建立了于... 随着油气田逐渐进入开发中后期,生产实践中分层注水(气)、剩余油挖潜提高采收率等措施的实施,使得对地层划分与对比的要求精细程度越来越高。以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南端某试验区为例,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井震结合,建立了于楼油层单层级别的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为单砂体精细刻画和储层分类评价提供地质依据。于楼油层纵向上可细分为2个三级层序、12个4级层序和29个5级层序,分别对应长期基准面旋回、中期基准面旋回和短期基准面旋回。首次提出了单层对比划分的原则。研究中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与传统的地层对比方法有机结合。单井上主要通过电导率曲线,识别湖泛面,即5级层序界面;井间主要依靠测井曲线形态、地层厚度、沉积旋回组合变化、流体性质等特征,最终实现地层的等时划分与对比,建立了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地层划分与对比 扇三角洲储层 短期基准面旋回 沙河街组 古近系 辽河西部凹陷 辽河盆地 辽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