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动的现代性:齐格蒙·鲍曼的后现代性思想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穆宝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1-158,共8页
齐格蒙·鲍曼是当今一位思想独特、极富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其丰富著作的核心就是对"流动的"现代性的论述。在鲍曼看来,现代性的标志是稳定性和确定性,而后现代性的特征则是流动性和不稳定性。鲍曼用"流动性"... 齐格蒙·鲍曼是当今一位思想独特、极富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其丰富著作的核心就是对"流动的"现代性的论述。在鲍曼看来,现代性的标志是稳定性和确定性,而后现代性的特征则是流动性和不稳定性。鲍曼用"流动性"这一隐喻指向后现代社会的状况和人类生存的窘境。鲍曼认为,流动的现代性时期,由物品消费到符号消费的转换是社会消费行为的一个根本性变化,消费主义对解释流动的现代性的社会控制模式有重要的意义。"流动的"现代性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的状况,自身认同的不稳定性仍然是后现代的一个基本问题,安全与自由的矛盾性在后现代时期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的”现代性 后现代性 消费主义 认同 个体自由
下载PDF
后现代视域下的贡布里希艺术理论反思 被引量:2
2
作者 穆宝清 邹广胜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3-169,共7页
贡布里希艺术批评的基本原则就是创新与传统之间的"中庸之道"的理性原则,艺术批评应该公正地评价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家为创新提供的范例和准则。但在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语境中某些理论家和批评家则指出,贡布里希过分强调经... 贡布里希艺术批评的基本原则就是创新与传统之间的"中庸之道"的理性原则,艺术批评应该公正地评价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家为创新提供的范例和准则。但在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语境中某些理论家和批评家则指出,贡布里希过分强调经典,固守传统永恒价值,批判现代艺术,其"中庸之道"已经失衡。因此,审视贡布里希理性原则的现代困境,反思传统思想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与对话是当代艺术研究领域里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布里希 理性原则 后现代 艺术理论
下载PDF
后现代社会与消费主义——鲍曼对消费文化“综合症”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4
3
作者 穆宝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6-80,共5页
后现代理论家鲍曼认为,后现代性就是流动的现代性,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消费的性质和消费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自由依赖于其消费能力,符号消费成为消费社会的特点,社会控制模式以诱惑取代镇压,消费者被难以逾越的消费欲... 后现代理论家鲍曼认为,后现代性就是流动的现代性,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消费的性质和消费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自由依赖于其消费能力,符号消费成为消费社会的特点,社会控制模式以诱惑取代镇压,消费者被难以逾越的消费欲望的霸权所统治。因此,在后现代的消费社会,欲望是一切流动性和不确定的根本原因。流动的后现代性中的消费方式并没有带来安全和满足,而是越来越大的困惑与焦虑,传统的价值观和美德也逐渐消失殆尽。在后现代的消费社会中,消费者只有通过寻求个人的解决方案,才能获得自由与解放和个体身份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的现代性 消费主义 消费文化 社会控制
下载PDF
“大写的艺术”:贡布里希对黑格尔艺术史观的批判 被引量:3
4
作者 穆宝清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5-200,239,共6页
在贡布里希看来,黑格尔的艺术史观是一种"大写的艺术史观"。西方艺术研究领域长期受其影响,助长了艺术研究中的体系崇拜,阻碍了人们对各种艺术现象和作品的具体理解,不仅从根本上阻碍了艺术本身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纳粹主义... 在贡布里希看来,黑格尔的艺术史观是一种"大写的艺术史观"。西方艺术研究领域长期受其影响,助长了艺术研究中的体系崇拜,阻碍了人们对各种艺术现象和作品的具体理解,不仅从根本上阻碍了艺术本身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纳粹主义思潮的滥觞。贡布里希深受德国"教化"传统熏陶,对"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极度厌恶,因此他倡导从个人主义的角度,通过发现和解释艺术中的"技艺"及形式问题,取代"大写的艺术",从而消弭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影响力和潜在危害。探讨贡布里希与黑格尔的艺术史观对目前学术界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布里希 黑格尔 “大写的艺术”
下载PDF
贡布里希图像阐释的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穆宝清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5-139,共5页
贡布里希的图像阐释理论告诉我们,图像在本质上是不确定和不完整的,所以它需要观看者的参与。但是,观看者的想象参与必须受到控制,其本分是重建作者意图,通过考察传统惯例、运用解释学的以意图为目的的假说,可以对艺术作品作出正确阐释... 贡布里希的图像阐释理论告诉我们,图像在本质上是不确定和不完整的,所以它需要观看者的参与。但是,观看者的想象参与必须受到控制,其本分是重建作者意图,通过考察传统惯例、运用解释学的以意图为目的的假说,可以对艺术作品作出正确阐释。为此,贡布里希批判了心理学和图像学中的过度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布里希 图像阐释 观看者的本分 意图 受控想象
下载PDF
“恰当”的意义:贡布里希图像阐释的方法与途径 被引量:1
6
作者 穆宝清 《艺术生活》 2013年第3期16-19,共4页
作为视觉符号,图像在空间表达上具有天生的模糊性和多义性。面对一幅画作,我们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说法”,因此,如何来探讨和阐释艺术作品的意义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对此,沃尔夫林、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分别从形式风格、图... 作为视觉符号,图像在空间表达上具有天生的模糊性和多义性。面对一幅画作,我们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说法”,因此,如何来探讨和阐释艺术作品的意义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对此,沃尔夫林、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分别从形式风格、图像意图和原境重构三个侧面开辟了通往艺术世界的探寻之道,但他们都分享这样的视角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布里希 图像 阐释 意义 话题 聚焦 视觉符号 空间表达
下载PDF
使用浙江大学《新编大学英语》的认识和体会 被引量:1
7
作者 穆宝清 《交通高教研究》 2001年第3期72-74,79,共4页
使用新的教材 ,新的教学方法 ,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感受 ,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着重谈谈对浙江大学编写的《新编大学英语》教材的认识和体会 。
关键词 大学 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教材 《新编大学英语》 缺陷 教学要求
下载PDF
从“乌合”到“融合”——评朱国华教授《乌合的思想》
8
作者 穆宝清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3年第9期121-122,共2页
陈晓明先生在《乌合的思想》序评中说,朱先生把文集取名为《乌合的思想》是出于谦逊,但是“乌合的思想”更体现出了这个文集的整体框构,朱先生追求的并非“大一统”的理论体系,也绝非是对西方文艺理论和中国文化思想的概括总结与整... 陈晓明先生在《乌合的思想》序评中说,朱先生把文集取名为《乌合的思想》是出于谦逊,但是“乌合的思想”更体现出了这个文集的整体框构,朱先生追求的并非“大一统”的理论体系,也绝非是对西方文艺理论和中国文化思想的概括总结与整体探索,而是从个人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为起点,对具有研究价值、对社会具有影响力的个体问题展开讨论和探索,而不是沉湎于理论文本的阐释和漫无边际的普遍化宏论。《乌合的思想》以“文学盛宴的邀请”“理论的诱惑”“雅俗和传媒的辩证”“思辨的长短句”和“历史的误读”五大标题,构建出了文集的框架,汇集了朱先生从青年学生时代初出茅庐的“风光之作”到中年成熟时期的“老辣文章”,其学术领域涉及文学批评、文艺理论、文化研究、历史人物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国华 西方文艺理论 教授 文学批评 历史人物 “大一统” 文化思想 理论文本
下载PDF
齐格蒙特·鲍曼人文主义社会学的文学动原
9
作者 穆宝清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2-147,共6页
鲍曼把自己的社会学研究确定为一种持续不断地与人类生存的对话,人类沟通的一种努力。他创造性地利用社会学与文学的亲近性,将社会学阐释与文学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了更新、发现和理解后现代人类状况和生活经验的独特视角。尽管鲍... 鲍曼把自己的社会学研究确定为一种持续不断地与人类生存的对话,人类沟通的一种努力。他创造性地利用社会学与文学的亲近性,将社会学阐释与文学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了更新、发现和理解后现代人类状况和生活经验的独特视角。尽管鲍曼在其著述中充分表达出了对他者、对社会的道德冲动和伦理责任,但是他的社会学阐释仍然是一种乌托邦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阐释 文学想象 道德冲动
下载PDF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浙大《新编大学英语》的认识
10
作者 穆宝清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52-53,共2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组织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实际能力。新的教学模式给当代的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以相关的教育、...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组织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实际能力。新的教学模式给当代的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以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来领会、实施教学目标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担任多重角色 ,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英语教学 教材研究 《新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教师 角色定位 教学目标
下载PDF
英汉词汇的文化阐释与认知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玲 穆宝清 冯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78-82,共5页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因而成为跨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语言表达是一个认知过程,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对语言的认知经验不尽相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只有正确理解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才能正确理解英语词汇的...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因而成为跨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语言表达是一个认知过程,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对语言的认知经验不尽相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只有正确理解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才能正确理解英语词汇的确切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词汇 文化 阐释 认知 内涵
下载PDF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思想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凯军 穆宝清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48-51,共4页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为世人所熟知的是书中性关系的描写。但是,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阅读,我们发现它还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造成生态危机、人性异化的原因。在小说中,劳伦斯批判了工业化、机械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人类美好天性的...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为世人所熟知的是书中性关系的描写。但是,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阅读,我们发现它还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造成生态危机、人性异化的原因。在小说中,劳伦斯批判了工业化、机械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人类美好天性的严重摧残,提出只有回归自然,恢复生态平衡,人类才能从工业文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重返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思想和当今环境保护主义者和生态批评家的主张不谋而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伦斯 工业化 自然环境 生态平衡 生态批评
下载PDF
一个普通学者的自我反思——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邹广胜教授访谈
13
作者 邹广胜 穆宝清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共4页
访谈以邹广胜教授的学习与游历展开,凸显了在当代浮躁的学术氛围下,需要一颗沉静的学者之心,潜心于自己的研究。积极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术研究模式",尤其是对于青年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同时针对目前中西... 访谈以邹广胜教授的学习与游历展开,凸显了在当代浮躁的学术氛围下,需要一颗沉静的学者之心,潜心于自己的研究。积极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术研究模式",尤其是对于青年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同时针对目前中西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些走向及中国文化的发展、当前学术界的不良现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体现了一个青年学者在追求学术的道路上,继承发扬前辈学者优良的治学作风,并且以谦虚态度去践行的学术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 中西文化
下载PDF
圣徒与国王之间——《亨利六世》的宗教伦理
14
作者 邹广胜 穆宝清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2012年第1期68-68,共1页
上、中、下三部的《亨利六世》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长的,也是最优秀的剧作之一,然而这部剧作却常常被莎学家们忽略,特别是亨利六世这位被描写成以宗教原则来处理政事的国王也同样受到误解。但《亨利六世》对历史深邃的理解、对民族强... 上、中、下三部的《亨利六世》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长的,也是最优秀的剧作之一,然而这部剧作却常常被莎学家们忽略,特别是亨利六世这位被描写成以宗教原则来处理政事的国王也同样受到误解。但《亨利六世》对历史深邃的理解、对民族强烈的热爱、对人性深刻的洞察,特别是以宗教伦理原则对王位的反思更是让今日的读者产生无限的沉思与遐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伦理 亨利 王之 圣徒 莎士比亚戏剧 伦理原则 剧作 国王
下载PDF
作为艺术批评家的伽利略(上) 被引量:1
15
作者 欧文·潘诺夫斯基 刘云飞(译) 穆宝清(校) 《油画艺术》 2018年第3期107-112,共6页
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于1954年以专著形式出版本文,1956年3月又稍加缩减发表在著名科学史杂志《爱雪思》(Isis)上,本文译自1954的施普林格版(Springer)。文章以艺术比较论的起源为引子,围绕伽利略与奇高利的一封通信来... 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于1954年以专著形式出版本文,1956年3月又稍加缩减发表在著名科学史杂志《爱雪思》(Isis)上,本文译自1954的施普林格版(Springer)。文章以艺术比较论的起源为引子,围绕伽利略与奇高利的一封通信来分析这位物理学家的艺术观,后续扩展至伽利略与开普勒在天文学上的分歧,力图让艺术风格与宇宙论产生对话。全文除揭示科学史和艺术史的交错之外,还间或涉及修辞学、音乐理论、诗歌语言、手工工艺等诸多方面。潘氏之所以做出这样让读者眼花缭乱的跨界跳跃,其原因一是继承了瓦尔堡学派的研究传统,二是认为在诸多学科分立之前还存在一种可能为多个学科共有的思维习惯,即"世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利略 艺术观 批评家 1954年 物理学家 艺术风格 音乐理论 诗歌语言
下载PDF
作为艺术批评家的伽利略(下)
16
作者 刘云飞(译) 穆宝清(校) 《油画艺术》 2018年第4期110-114,共5页
五伽利略生于1564年(他出生与米开朗基罗去世是同一天),他亲眼见证了抵抗手法主义的浪潮,我们不难猜到他站在了哪一边。他“值得信赖的朋友”(fidus Achates)奇高利在佛罗伦萨扮演的角色与卡拉奇和多明尼基诺在罗马扮演的角色是一样的... 五伽利略生于1564年(他出生与米开朗基罗去世是同一天),他亲眼见证了抵抗手法主义的浪潮,我们不难猜到他站在了哪一边。他“值得信赖的朋友”(fidus Achates)奇高利在佛罗伦萨扮演的角色与卡拉奇和多明尼基诺在罗马扮演的角色是一样的。他还与乔凡尼·巴蒂斯塔·亚古奇(Monsignor Giovanni Battista Agucchi)是朋友关系,而亚古奇不仅仅是这二人的密友,他还创立了一种美学和艺术理论,贝洛里最终系统阐述了亚古奇的理论,并使之成为学院派的宗旨,阿尼巴尔·卡拉奇依据这一理论向盛期文艺复兴的大师们求助,将绘画艺术从粗陋的自然主义和虚假的手法主义中解救出来,并将现实与理念融入“理想美”(beau idéal)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理论 伽利略 批评家 手法主义 朋友关系 米开朗基罗 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
下载PDF
伊格尔顿:重新坚定马克思主义——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被引量:3
17
作者 穆宝清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29,共7页
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2003年出版的《理论之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2011年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遭到广泛质疑之时,他又发表力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以浅显、生动和反讽的语言,联系当... 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2003年出版的《理论之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2011年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遭到广泛质疑之时,他又发表力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以浅显、生动和反讽的语言,联系当前的国际形势,运用具体的事实,分析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存在的矛盾与危机。伊格尔顿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论述与阐释,为我们重新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新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伊格尔顿 全球性金融危机 西方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思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 《理论之后》 自由市场经济
原文传递
齐格蒙特·鲍曼的乌托邦思想 被引量:3
18
作者 穆宝清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66-77,8-9,共14页
乌托邦是齐格蒙特·鲍曼著述中的一个核心议题,是他理解和阐释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鲍曼认为,乌托邦是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想象,对现实的评判,具有现实性和非现实性。作为一种文化想象或精神信仰,乌托邦属于'可... 乌托邦是齐格蒙特·鲍曼著述中的一个核心议题,是他理解和阐释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鲍曼认为,乌托邦是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想象,对现实的评判,具有现实性和非现实性。作为一种文化想象或精神信仰,乌托邦属于'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的范畴。因此,鲍曼支持整体上的乌托邦精神,反对将其简化为一个特定社会的规划付诸实践。在后现代社会,人类的乌托邦梦想已分解为自我无限膨胀的私人的消费幻想,成为了一种'消费乌托邦'。鲍曼强调乌托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倡导人类共同努力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 现实性 可能性 社会规划 美好社会
原文传递
后现代社会的“道德论者”——鲍曼论有缺陷的消费者
19
作者 穆宝清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237-244,322,共10页
在后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统治了一切,消费是唯一给予人们价值感的东西,由此导致了一切社会病态。消费社会完全忽视人类生存状况,有缺陷的消费者遭到社会的排斥和蔑视,贫困成为罪恶。后现代的消费主义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安全和满足,而是越... 在后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统治了一切,消费是唯一给予人们价值感的东西,由此导致了一切社会病态。消费社会完全忽视人类生存状况,有缺陷的消费者遭到社会的排斥和蔑视,贫困成为罪恶。后现代的消费主义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安全和满足,而是越来越大的困惑与焦虑。鲍曼的社会学分析让我们认识到,当代消费社会的不确定性和道德缺失带来的"综合症",他呼吁流动的现代性的人们承担为他人和社会的道德责任,这正是他作为欧洲传统人道主义继承者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社会 有缺陷的消费者 消费自由 社会阶层 道德责任
原文传递
当代莎士比亚传记书写中的感情用事与文学叙事
20
作者 穆宝清 《现代传记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21-34,共14页
当代莎士比亚传记书写中存在着感情用事、歌功颂德和偶像破坏的范例,充斥着解经式的神话和过度的想象。有关莎士比亚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的历史史料和档案记录的缺乏,激发了传记作家的想象力,他们不断寻求种种解释和推测去填补这些空白... 当代莎士比亚传记书写中存在着感情用事、歌功颂德和偶像破坏的范例,充斥着解经式的神话和过度的想象。有关莎士比亚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的历史史料和档案记录的缺乏,激发了传记作家的想象力,他们不断寻求种种解释和推测去填补这些空白。一些学者提出,文学传记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杂交或两栖的特征,因而莎士比亚传记书写应采取历史事实与文学叙事相结合的理性之道。然而,如何调解两者之间的张力始终是传记作家面临的挑战,也是吸引着学者们不断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传记 感情用事 偶像破坏 历史事实 文学叙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