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穿刺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1
作者 夏亚斌 窦千 +5 位作者 黄晓旭 张强 胡凯锋 李树仁 李仁志 史良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4-307,共4页
目的探讨反穿刺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5月~2015年5月,对26例Ⅰ~Ⅲ期胃癌施行反穿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近端胃癌根治术8例,全胃切除术16例,远端胃癌根治术2例),通过主操作孔将... 目的探讨反穿刺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5月~2015年5月,对26例Ⅰ~Ⅲ期胃癌施行反穿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近端胃癌根治术8例,全胃切除术16例,远端胃癌根治术2例),通过主操作孔将吻合器抵钉座放入腹腔,切开食管(或十二指肠)前壁3~4 cm,置入抵钉座,用腔内直线切割吻合器切割闭合食管(或十二指肠)残端,完成抵钉座放置。在腹腔内完成胃切除,在上腹正中3~5 cm小切口辅助下进一步完成食管-空肠吻合、食管-残胃吻合或十二指肠-残胃吻合。结果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抵钉座放置时间5~16 min,平均12 min,均在术后第2~3天肛门排气,无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及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术后9~10 d出院。术后随访3~6个月,无复发。结论反穿刺技术安全、可行,临床效果较满意,可减小腹壁辅助切口,达到微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反穿刺技术
下载PDF
反穿刺技术在腹腔镜全胃根治术中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黄晓旭 许力 +6 位作者 孙大勇 胡凯峰 窦千 张强 李树仁 李仁志 夏亚斌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74-977,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胃根治术中应用反穿刺技术放置食管残端抵钉座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8月,60例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反穿刺组和常规组各30例,常规组食管空肠吻合采用常规荷包缝合置入抵钉...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胃根治术中应用反穿刺技术放置食管残端抵钉座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8月,60例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反穿刺组和常规组各30例,常规组食管空肠吻合采用常规荷包缝合置入抵钉座,反穿刺组使用反穿刺技术完成抵钉座放置,其余手术方式2组相同。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与常规组相比,反穿刺组放置抵钉座时间短[(11.5±2.6)min vs.(13.1±3.2)min,t=-2.123,P=0.038],手术时间短[(226.2±22.4)min vs.(239.2±23.5)min,t=-2.195,P=0.032],切除食管长[(4.6±1.2)cm vs.(2.9±1.0)cm,t=2.388,P=0.020],引流管留置时间短[(8.4±1.7)d vs.(9.8±2.4)d,t=-2.541,P=0.014],2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排气时间、留置胃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随访6个月,未发生远期并发症及复发。结论反穿刺技术可以安全应用于腹腔镜全胃根治术中,且近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胃癌根治术 反穿刺技术
下载PDF
血府逐瘀口服液预防长期卧床脑出血患者血栓风险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沈张锋 王科 +1 位作者 胡兵 窦千 《浙江创伤外科》 2021年第3期442-444,共3页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口服液对长期卧床脑出血患者的血小板(PLT)、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为预防长期卧床的脑出血患者血栓形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6例。对照组35例,观察...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口服液对长期卧床脑出血患者的血小板(PLT)、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为预防长期卧床的脑出血患者血栓形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6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31例。对照组根据临床用药指南推荐的方案予以常规监护生命体征、调节血压、降糖降脂、利尿、改善脑功能及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血府逐瘀口服液,一次20ml,1日3次。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血液学指标(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仅1例患者在第6天发现下肢DVT,对照组发生下肢DVT患者7例,2组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5,P=0.025)。组内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PLT水平分别在治疗后2周、4周和6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水平在治疗后5天、2周、4周和6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PLT和D-D水平与治疗前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TL分别在治疗后4周和6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D水平在治疗后2周、4周和6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口服液通过调控血小板和D-二聚体水平来改善机体凝血系统状态,抑制脑出血患者血栓形成,对于临床用于长期卧床的脑出血患者预防血栓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府逐瘀口服液 脑出血 长期卧床 血栓形成 D-二聚体
下载PDF
血清肌红蛋白水平联合α-羟丁酸脱氢酶与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胡兵 沈张锋 +2 位作者 窦千 许冬冬 王科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1年第6期610-612,61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肌红蛋白(Mb)水平联合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与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杭州师范大学附属萧山医院于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68例脑出血患者为(脑出血组)。选取与脑出血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同时期来本院... 目的探讨血清肌红蛋白(Mb)水平联合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与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杭州师范大学附属萧山医院于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68例脑出血患者为(脑出血组)。选取与脑出血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同时期来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2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Mb、α-HBDH水平。脑出血组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134例)和死亡组(34例),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Mb、α-HBDH水平及其他可能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明确影响脑出血死亡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分析Mb联合α-HBDH对脑出血患者预后预测价值。结果脑出血组患者血清Mb、α-HBDH水平高于对照组(t=46.933、70.415,P<0.05);死亡组患者的脑疝形成、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占比,出血量、血清Mb、α-HBDH水平高于存活组(χ^(2)/t=14.209、23.182、16.237、18.450、19.822,P<0.05),死亡组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低于存活组(t=16.237,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出血量、脑疝形成、入院时的GCS评分、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血清Mb、α-HBDH水平均是影响脑出血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b联合α-HBDH预测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度、准确度、AUC分别为94.32%、82.36%、0.801。联合检测高于血清Mb、α-HBDH单独预测。结论血清Mb、α-HBDH水平在脑出血患者中较高,是影响脑出血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对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红蛋白 Α-羟丁酸脱氢酶 脑出血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