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咽癌患者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期间咽缩肌放射剂量对吞咽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窦艳仙 刘袁颖 王帅兵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11期1338-1342,共5页
目的:观察咽癌患者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期间咽缩肌放射剂量与吞咽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调强适形放射治疗6个月,根据患者治疗需求选取咽缩肌放射剂量,分别于放疗1、3及6个月,记录患者吞咽功能评分,分析咽... 目的:观察咽癌患者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期间咽缩肌放射剂量与吞咽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调强适形放射治疗6个月,根据患者治疗需求选取咽缩肌放射剂量,分别于放疗1、3及6个月,记录患者吞咽功能评分,分析咽缩肌放射剂量与吞咽功能评分的相关性。并于放疗结束时,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将患者分为吞咽功能正常、吞咽障碍轻度、中度及重度障碍,比较无-轻度吞咽障碍组与中-重度吞咽障碍组咽缩肌放射剂量,采用回归分析检验咽缩肌放射剂量对吞咽功能的影响。结果:各时点中,放疗1个月时MDADI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最高,后由高到低依次为放疗3个月时、放疗6个月时,不同时点MDA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0例咽癌患者咽上缩肌放射剂量为(44.72±5.58)Gy,中咽缩肌放射剂量为(48.94±6.17)Gy,咽下缩肌放射剂量为(38.95±4.74)Gy,咽缩肌放射总剂量为(132.61±28.52)Gy;经一般线性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点MDADI总分与咽缩肌总放射剂量呈负相关;80例咽癌患者放疗结束时,29例吞咽功能正常,18例轻度吞咽障碍,21例中度吞咽障碍,12例重度吞咽障碍;初步比较中-重度吞咽障碍组与无-轻度吞咽障碍组咽缩肌放射剂量后,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咽缩肌放射剂量高是患者放疗结束时发生中-重度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咽癌患者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期间咽缩肌放射剂量可影响吞咽功能,随剂量增加,患者吞咽功能降低,吞咽障碍发生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癌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 咽缩肌 吞咽功能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对吞咽功能及皮质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2
作者 刘袁颖 窦艳仙 +1 位作者 李哲贤 武德梅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5期623-626,共4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对吞咽功能及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假rTMS联合针刺治疗,治疗组予以rTMS联合针刺治疗。比较治...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对吞咽功能及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假rTMS联合针刺治疗,治疗组予以rTMS联合针刺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洼田试验等级、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渗漏-误吸量表(PAS)评分、表面肌电图信号(sEMG)(最大振幅和吞咽时限)、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等级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FOIS评分高于治疗前,且P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FOIS评分高于对照组,且P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sEMG最大振幅高于治疗前,且吞咽时限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sEMG最大振幅高于对照组,且吞咽时限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NIHSS评分和NSE水平低于治疗前,治疗组NIHSS评分和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rTMS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可以改善吞咽功能,提高皮质兴奋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重复经颅磁刺激 针刺 吞咽障碍 吞咽功能 皮质兴奋性
下载PDF
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辨析疼痛性质和发病机制 被引量:30
3
作者 张文征 窦艳仙 +4 位作者 安容姝 石东平 刘轩 董晞 马国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55-357,F0003,共4页
目的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辨析不明疼痛的性质,探讨疼痛发病机制和分型。方法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并与风湿因子和X线片、CT相对照。观察健康者、湿寒、血循环障碍、无菌炎症、微循环障碍、混合型(寒、瘀并存)患者各40例,男女各半,年龄均在2... 目的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辨析不明疼痛的性质,探讨疼痛发病机制和分型。方法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并与风湿因子和X线片、CT相对照。观察健康者、湿寒、血循环障碍、无菌炎症、微循环障碍、混合型(寒、瘀并存)患者各40例,男女各半,年龄均在23~65岁。结果湿寒组痛区图温低于其他组、图像呈深蓝色;血循环障碍组痛区图温高于湿寒组、图像呈蓝色;无菌炎症组图温高于其他组、图像呈深红色;混合组痛区图温高低并兼、高温区接近于微循环障碍组图温、低温区接近于血循环障碍组;微循环障碍组图温低于无菌炎症组、高于正常人和其他组,痛区面积较大、呈现散在红色星状热像图;而其他组的变温区较集中成片状。各组红外热像图特征表现很明确,图温差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5)。结论红外热成像图无论从直观图像还是数据论证上均可作为临床辨证施治的一个客观指标,为其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并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 疼痛 机制和分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