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台湾创世纪诗社的“大中国诗观” 被引量:1
1
作者 章亚昕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1期84-89,共6页
新诗运动包括两个不同的艺术传统:一个是立足于近代以来理性内容压倒感性形式的崇高艺术思潮,或标举浪漫或力主写实的诗歌传统;另一个则是后起的现代诗传统,因其曾被看作异端,而表现出自身在历史上的超越性,以及在美学上的创造性... 新诗运动包括两个不同的艺术传统:一个是立足于近代以来理性内容压倒感性形式的崇高艺术思潮,或标举浪漫或力主写实的诗歌传统;另一个则是后起的现代诗传统,因其曾被看作异端,而表现出自身在历史上的超越性,以及在美学上的创造性。现代诗的传统,大体上发端于早期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世纪 边缘处境 生命体验 意象语言 超越性 诗社 现代诗 抒情主人公 诗性精神 中国诗
下载PDF
漂泊的身世与超越的情怀——论台湾创世纪诗社的创作心态 被引量:2
2
作者 章亚昕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46-52,共7页
本文分析了台湾创世纪诗社的创作心态,认为沧桑之感、超越情怀、纯诗意向和边缘处境为其创作心态四要素。是漂泊的身世,塑造了他们的时空意识;超越的情怀,则表现了他们的文化精神,因而高扬的诗意转化为诗人们对家园的诗思、对生存的诗... 本文分析了台湾创世纪诗社的创作心态,认为沧桑之感、超越情怀、纯诗意向和边缘处境为其创作心态四要素。是漂泊的身世,塑造了他们的时空意识;超越的情怀,则表现了他们的文化精神,因而高扬的诗意转化为诗人们对家园的诗思、对生存的诗情、对贯通的诗想。诗人们为了超越生命中的悲剧而去追求纯诗,以意象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伊甸园情结;他们那种充满了沧桑之感的边缘处境,便成就了创世纪诗社颇具重构意味的史册蕴涵。从这个角度来看创世纪诗社推出“大中国诗观”的文化整合意向,从这个角度来评价他们力主对中国诗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换的艺术使命感,便不难发现这一诗人群体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心态 超越情怀 意象语言 文化精神 文化整合 台湾创世纪诗社
下载PDF
情生文:新诗与旧诗的根本区别 被引量:1
3
作者 章亚昕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8-51,共4页
新诗情生文,旧诗文生情,这是文体学的一般规律。诗歌文体从自性到它性,就会以情为本;诗歌文体从它性到自性,则是以文为本。诗歌文体的钟摆运动就摆动在自性与它性之间。从情生文到文生情,也会伴随着与时俱进的文体观念。例如关于... 新诗情生文,旧诗文生情,这是文体学的一般规律。诗歌文体从自性到它性,就会以情为本;诗歌文体从它性到自性,则是以文为本。诗歌文体的钟摆运动就摆动在自性与它性之间。从情生文到文生情,也会伴随着与时俱进的文体观念。例如关于新诗之美,闻一多提出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艾青力主散文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旧诗 诗歌文体 文体观念 与时俱进 文体学 自性 建筑美
下载PDF
以诗为文:读《刘荒田美国小品》 被引量:1
4
作者 章亚昕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1期44-47,共4页
论文从韵、眼、节、象四方面,论述刘荒田小品文"以诗为文,以文心寓诗意"的特征,指出:文体之分不过相对而言,只要文字成了心灵自由运作的结果,就会达致这样的境界:如歌的行板是情韵的绵延,醒目的灵感是心眼的观照,伸缩的结构... 论文从韵、眼、节、象四方面,论述刘荒田小品文"以诗为文,以文心寓诗意"的特征,指出:文体之分不过相对而言,只要文字成了心灵自由运作的结果,就会达致这样的境界:如歌的行板是情韵的绵延,醒目的灵感是心眼的观照,伸缩的结构是节律的调控,奔放的思绪是想象的起伏。其文思非但可以小中见大,且能高扬远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品文 诗意 灵感 意象 写作即人生
下载PDF
论王鼎钧散文创作的文体学背景 被引量:1
5
作者 章亚昕 《华文文学》 2009年第3期54-57,共4页
透过作文法可以看出王鼎钧抒情叙事说理合一的创作思路,这种思路把握到散文的文体学特质,即散文的文体特征就是兼有诗歌、小说、戏剧之所长;而且诗化和小说戏剧化,就是散文走向成熟的关键所在。原因在于,这种包容多种文体特质的复式结构... 透过作文法可以看出王鼎钧抒情叙事说理合一的创作思路,这种思路把握到散文的文体学特质,即散文的文体特征就是兼有诗歌、小说、戏剧之所长;而且诗化和小说戏剧化,就是散文走向成熟的关键所在。原因在于,这种包容多种文体特质的复式结构,达成了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多种可能性,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编码与解码的尖锐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鼎钧 散文 文体学
下载PDF
意象的张力与意境的魅力
6
作者 章亚昕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98-102,共5页
意象的张力与意境的魅力章亚昕在抒情诗中,意象是艺术结构中最基本的元素,意境则由同一类型的意象组合而成,意象的意与象相互契合,导致了意境中意与境也若合符契。意境的整体性,也规范着意象,意境的凝聚力,又要求意象具有张力,... 意象的张力与意境的魅力章亚昕在抒情诗中,意象是艺术结构中最基本的元素,意境则由同一类型的意象组合而成,意象的意与象相互契合,导致了意境中意与境也若合符契。意境的整体性,也规范着意象,意境的凝聚力,又要求意象具有张力,即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在我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理想 意象和意境 审美知觉 抒情主人公形象 抒情诗 张力 民族文化传统 现实性 审美理想 精神境界
下载PDF
论诗歌艺术的感染力
7
作者 章亚昕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82-87,共6页
论诗歌艺术的感染力章亚昕诗人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就要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来吸引读者。诗的感染力在于意境,它使人得到教育、启发、娱乐和美的享受,它也真实地体现了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诗歌艺术为改革... 论诗歌艺术的感染力章亚昕诗人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就要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来吸引读者。诗的感染力在于意境,它使人得到教育、启发、娱乐和美的享受,它也真实地体现了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诗歌艺术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就必须探讨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理想 诗歌艺术 人生经验 意象审美 艺术感染力 审美知觉 创造性想象 抒情主人公 自我设计 自我意识
下载PDF
文风·文体·文论——近代文学观念的三个阶段
8
作者 章亚昕 《浙江学刊》 CSSCI 1991年第1期101-105,共5页
近代文学观念的变迁,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为1840—1873年,偏重于以阳刚之气取代阴柔之道,那是个极看重整军经武的年代,强国的欲望使文风发生变化,国威系于军威,忧患促成尚武,文风大变,使杂文学体系所依托的文化环境也开始发生了... 近代文学观念的变迁,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为1840—1873年,偏重于以阳刚之气取代阴柔之道,那是个极看重整军经武的年代,强国的欲望使文风发生变化,国威系于军威,忧患促成尚武,文风大变,使杂文学体系所依托的文化环境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中期为1873—1905年,当时维新之风盛行于世,诗、散文与小说的“革命”,乃是为了“新民”,主要着眼于功能而看重文体的结构,如此便导致了广义的纯文学体系的萌生,文学与非文学逐渐两分,各类文体渐渐形成现代艺术的雏形,文体结构的独立性是一个重要的标尺;由于崇高艺术所强调的史诗意识及重陈述讲再现的创作倾向,从而促成了具有启蒙功能的近代文体。后期为1905—1919年,伴随现代文学观念的出现,不仅有戏剧改良,从而使近代文体系统更完整,还出现了基于西方美学的文学观念,产生了美育的自觉,因而中国近代文学观念逼近了狭义的纯文学体系。开始形成了以崇高艺术运动为依托的近代美学体系,成为古典美与现代美的中介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观念 新文体 文风 审美理想 纯文学 文化环境 梁启超 古典美 杂文学 王国维
下载PDF
钟摆:新诗艺术之发展轨迹
9
作者 章亚昕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9-84,共6页
回顾新诗艺术的发展轨迹,会看到十分明显的“钟摆”形态。这种反复摆动的发展轨迹,从“外形式”角度看,新诗是从格律体到自由体,再从朗诵诗到新民歌;从“内形式”角度看,新诗是从白话诗到象征诗,再从意象化到形象化;而从内容角度看,新... 回顾新诗艺术的发展轨迹,会看到十分明显的“钟摆”形态。这种反复摆动的发展轨迹,从“外形式”角度看,新诗是从格律体到自由体,再从朗诵诗到新民歌;从“内形式”角度看,新诗是从白话诗到象征诗,再从意象化到形象化;而从内容角度看,新诗则从抒情小诗到现代史诗,再从讽刺诗到哲理诗。“钟摆”的形态,意味着新诗处于文体的草创阶段。由于草创期没有确定的文体规范,诗人就在诗感、诗观与诗运三个层面进行探索,寻找最佳的艺术表现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钟摆 诗感 诗观 诗运
下载PDF
反思二十世纪新诗发展的曲折历程
10
作者 章亚昕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8-54,共7页
回顾中国新诗发展史,其行程中的转向频率,其进展与社会预期的差距,均属始料未及。论及20世纪新诗发展的曲折性问题,要从“长时段”角度分析新诗与旧诗的差异所在,从“中时段”角度探究新诗承载的文化精神,从“短时段”角度分析新诗文体... 回顾中国新诗发展史,其行程中的转向频率,其进展与社会预期的差距,均属始料未及。论及20世纪新诗发展的曲折性问题,要从“长时段”角度分析新诗与旧诗的差异所在,从“中时段”角度探究新诗承载的文化精神,从“短时段”角度分析新诗文体的演化历程。本文认为,在新诗发展的历程中文化因素和文体因素几乎同等重要,但是人们往往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结果未能形成读者喜闻乐见的文体形式,也造成了新诗发展的曲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 新诗 中国 文学研究 文体形式
下载PDF
新时期诗学的美学化倾向
11
作者 章亚昕 《理论学刊》 CSSCI 1997年第2期82-84,共3页
关键词 美学化 新时期 诗学 诗歌理论批评 学科建设 印象式批评 诗美学 诗歌批评 美学研究 诗歌美学
下载PDF
论新诗艺术的历史规定性
12
作者 章亚昕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34,共4页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艺术,新诗的历史规定性决定了自身的审美特征和发展方向。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背景,使新诗成为创新的艺术;新文学运动的美学精神,使新诗成为求实的艺术。这种具有时代性的约束机制,导致了新诗发展过程中功能性追求的结...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艺术,新诗的历史规定性决定了自身的审美特征和发展方向。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背景,使新诗成为创新的艺术;新文学运动的美学精神,使新诗成为求实的艺术。这种具有时代性的约束机制,导致了新诗发展过程中功能性追求的结构化倾向:理性引导感性,内容决定形式,富于崇高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历史规定性 功能性追求的结构化倾向 创新求实 崇高感
下载PDF
《烙印》的双层审美心理结构
13
作者 章亚昕 《东岳论丛》 1988年第1期64-69,63,共7页
如果说,《死水》代表了闻一多诗歌艺术的顶峰,那么,《烙印》就标志着臧克家创作的起点.《烙印》借鉴了《死水》的技巧,同时又表现出新的特点.如同《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一样,《烙印》也蕴含了臧克家... 如果说,《死水》代表了闻一多诗歌艺术的顶峰,那么,《烙印》就标志着臧克家创作的起点.《烙印》借鉴了《死水》的技巧,同时又表现出新的特点.如同《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一样,《烙印》也蕴含了臧克家审美心理的艺术胚胎,一种现实感与身世感并列组合的心理结构.正是这种双层审美心理结构,奠定了臧克家现实主义的艺术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结构 抒情主人公 身世感 现实主义 艺术个性 现实感 自我意识 新民主主义革命 现实社会 人生哲理
下载PDF
新诗的现代美
14
作者 章亚昕 《山东社会科学》 1988年第2期36-38,6,共4页
和旧诗词相对而言,新诗是崇高的艺术。旧诗词长于表现,重视形式美,强调感性形式的和谐,对意境的欣赏品味是于共性中见个性,因而,它是美的艺术;新诗则在表现中又有再现,或干脆借再现来表现,诗中常有戏剧化情境,注重真实,强调个性,往往是... 和旧诗词相对而言,新诗是崇高的艺术。旧诗词长于表现,重视形式美,强调感性形式的和谐,对意境的欣赏品味是于共性中见个性,因而,它是美的艺术;新诗则在表现中又有再现,或干脆借再现来表现,诗中常有戏剧化情境,注重真实,强调个性,往往是理性内容压倒感性形式,这就形成了诗的现代美。马克思说过,个性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新诗之美,正是现代文化心理的艺术折光,它主要表现为散文美趋势、社会美理想和意象美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美 社会美 现代美 文化心理 抒情主人公 意象美 感性形式 郭沫若 新诗运动 意象化
下载PDF
冲淡与朴素——论臧克家四十年代的风格演变
15
作者 章亚昕 《东岳论丛》 1986年第3期42-47,共6页
在臧克家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艺术风格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先是由严谨凝炼转向博大雄健,而后又由博大转向了冲淡,再由冲淡变为朴素。从总的趋势看,是由绚烂而趋向于平淡;具体分析,却又与诗人的特定心境、审美理想有关。对于现实... 在臧克家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艺术风格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先是由严谨凝炼转向博大雄健,而后又由博大转向了冲淡,再由冲淡变为朴素。从总的趋势看,是由绚烂而趋向于平淡;具体分析,却又与诗人的特定心境、审美理想有关。对于现实美的感受与理解,制约着诗人对于艺术美的趣味与追求。那冲淡情趣与朴素风格,正标志着诗人在四十年代的思想转变。臧克家在《甘苦寸心知》中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十年代 臧克家 政治讽刺 艺术风格 审美理想 创作道路 思想转变 艺术美 心境 抒情诗
下载PDF
新诗本体论
16
作者 章亚昕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0-104,共5页
新诗本体论包括时间、空间、文化三个理论视角:从时间视角出发探析新诗这转型期的艺术,可通过转型期诗人依据体验决定创作方法的发展态势,看出散文美趋势、意象美原则、社会美理想三要素塑造出新诗处于转型期的阶段性特色;从空间视角出... 新诗本体论包括时间、空间、文化三个理论视角:从时间视角出发探析新诗这转型期的艺术,可通过转型期诗人依据体验决定创作方法的发展态势,看出散文美趋势、意象美原则、社会美理想三要素塑造出新诗处于转型期的阶段性特色;从空间视角出发探索两岸三地诗人共同体验,可以发现20世纪的百年悲欢决定华夏诗歌的艺术追求,尤其是中华民族最深刻的悲剧体验,孕育出世纪性的诗歌经典;从文化视角出发探究新诗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看出内地和海外诗人的审美视野都聚焦于文化转型,而摆动于“世界化”与“本土化”之间的新诗艺术,则表现出开拓与整合交替进行的主导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本体论 时间 空间 文化
下载PDF
选择与创造——论当代新诗的发展趋势
17
作者 章亚昕 《东岳论丛》 2002年第1期82-85,共4页
新时期是当代新诗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 ,全球化的文化生活是当代新诗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契机。通过改革开放而与国际诗坛接轨 ,促使内地诗坛逐步与台湾和香港诗坛实现整合 ,并且同世界华文诗坛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于是如何从事选择与... 新时期是当代新诗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 ,全球化的文化生活是当代新诗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契机。通过改革开放而与国际诗坛接轨 ,促使内地诗坛逐步与台湾和香港诗坛实现整合 ,并且同世界华文诗坛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于是如何从事选择与创造 ,从而在全球化的文化生活背景下实现民族艺术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便直接关系到当代新诗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角色 文化转型 全球化 当代性 世界 华文诗 新诗 发展趋势
下载PDF
新诗发展之功能性追求的结构化倾向
18
作者 章亚昕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7-100,共4页
搞要:新诗运动的时代背景,造成了演进历程中功能性追求的结构化倾向。在功能上新诗追求强化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号召力,在结构上新诗需要保证审美愉悦性和耐读性,新诗的发展历程遂形成摆动在结构与功能二者间的轨迹。在新诗运动中,功能性... 搞要:新诗运动的时代背景,造成了演进历程中功能性追求的结构化倾向。在功能上新诗追求强化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号召力,在结构上新诗需要保证审美愉悦性和耐读性,新诗的发展历程遂形成摆动在结构与功能二者间的轨迹。在新诗运动中,功能性追求的结构化倾向是最重要的文学现象,它显示了求实创新的新诗艺术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功能性 结构化 求实创新
下载PDF
留学体验与跨文化写作:解读许世旭现象
19
作者 章亚昕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29,共3页
所谓许世旭现象,是指韩国诗人许世旭的汉诗写作现象。首先,他是1956年开始用韩文写诗,1960年来华留学,1961年开始用汉语写诗,这种跨文化写作同他的留学体验是分不开的;同时,这种现象同五四运动前后留学生在新诗创作中的历程颇为... 所谓许世旭现象,是指韩国诗人许世旭的汉诗写作现象。首先,他是1956年开始用韩文写诗,1960年来华留学,1961年开始用汉语写诗,这种跨文化写作同他的留学体验是分不开的;同时,这种现象同五四运动前后留学生在新诗创作中的历程颇为相似,这种相似性非常耐人寻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世旭 留学体验 跨文化写作
下载PDF
论新诗运动的“前喻文化”特质
20
作者 章亚昕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0-124,共5页
借用美国人类学家米德的代沟理论术语,可以说在华夏现代文化转型过程中其实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态势:一种为前喻文化制约下的中西文化撞击态势,一种为同喻文化制约下的中西文化磨合态势。总的来看,是后者在逐渐替代前者。正由于前喻文化长... 借用美国人类学家米德的代沟理论术语,可以说在华夏现代文化转型过程中其实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态势:一种为前喻文化制约下的中西文化撞击态势,一种为同喻文化制约下的中西文化磨合态势。总的来看,是后者在逐渐替代前者。正由于前喻文化长期制约了新诗运动的价值取向与历史走向,新诗才表现出喜新厌旧的激进型艺术特质——长处在于创新有余,短处则在于积累不足;而一旦中西文化撞击被代之以相互磨合过程,同喻文化就可以取代前喻文化。这种文化现象,有助于现代诗形成相对稳定的艺术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喻文化 后喻文化 同喻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