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医院感染预警系统的江西省某三甲医院就诊患者HCV微消除模式探索及评价
1
作者 徐祎琳 涂嘉欣 +4 位作者 曾凌 章吉威 康怡 刘菁 刘珉玉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93-1000,共8页
目的探索并评价江西省某综合医院就诊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微消除模式,为省内制定消除HCV公共健康危害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该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并进行HCV筛查的住院患者相关数据,其中2021年为基线数据,2022年为HCV微... 目的探索并评价江西省某综合医院就诊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微消除模式,为省内制定消除HCV公共健康危害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该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并进行HCV筛查的住院患者相关数据,其中2021年为基线数据,2022年为HCV微消除模式运行数据,分析其性别、年龄、送检科室、抗-HCV阳性率、HCV-RNA阳性率等指标,以专科就诊率、治疗率、失访率分析其运行效果,以SWOT-AHP法定量评价模式发展。结果2021—2022年共有397744例住院患者进行抗-HCV筛查,男女性别比为1.34∶1,平均年龄为54岁,送检科室主要以感染科/消化科为主。62份患者标本HCV基因亚型分型主要以1b亚型(43份)为主,其次为6亚型(9份)。模式运行后首次HCV预警率为81.20%,预警后抗-HCV送检率达93.15%,后续弹窗预警抗-HCV送检率为100%。与2021年比较,2022年HCV住院患者治疗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专科就诊率、患者失访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式运行重心坐标计算P(X,Y)=(0.0182,0.0069),位于第一象限。结论江西省某综合医院就诊患者HCV微消除模式可行且成效明显,下一步模式优化应重视SO策略(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微消除 医院感染系统 预警系统 模式探索 HCV
下载PDF
基于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的血脂与BMI时间因果关系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章吉威 宋桂荣 +3 位作者 刘启贵 胡冬梅 李国荣 唐晓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4-137,共4页
目的探索健康成人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 目的探索健康成人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基于2010年1月-2017年12月大连市某三甲医院健康成人的纵向体检数据,采用随机截距的交叉滞后模型(the random intercept cross-lagged panel model,RI-CLPM)探究男女性的BMI与血脂指标TG、TC、HDL-C、LDL-C的因果关系。结果最终收集到5474例健康成人的体检随访数据,随访次数为2~4次(随访间隔年为1年),平均随访年为3.20年。在4个间隔时间均为1年双向路径中,BMI→HDL-C路径方向,男女均有3个时段路径系数显著(P<0.05),且路径系数β<0。BMI→TG方向,女性在2个间隔均为1年的时段、男性在3个间隔均为1年的时段的路径系数显著(P<0.05),且路径系数β>0。HDL-C→BMI或TG→BMI路径,男女都仅在某一个时段路径系数显著(P<0.05)。BMI与TC、LDL-C的双向路径系数绝大部分不显著(P>0.05)。结论在1年期内,BMI与TG和HDL-C之间可能存在单向因果关联,BMI升高可预测TG升高和HDL-C下降;BMI与TC、LDL-C可能无因果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I 血脂 TG HDL-C 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
下载PDF
氧化应激中ROS对FOXO3a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3
作者 李昂 邢雅琪 +2 位作者 李晓霞 章吉威 郭会彩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03-1207,共5页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介导的氧化应激参与多种细胞信号转导过程,FOXO3a转录因子是氧化应激中多个信号通路的交汇点,ROS对FOXO3a存在着复杂的调控作用。由于FOXO3a在细胞增殖、细胞周期阻滞、ROS清除和诱导细胞凋亡中发...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介导的氧化应激参与多种细胞信号转导过程,FOXO3a转录因子是氧化应激中多个信号通路的交汇点,ROS对FOXO3a存在着复杂的调控作用。由于FOXO3a在细胞增殖、细胞周期阻滞、ROS清除和诱导细胞凋亡中发挥复杂而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氧化应激损伤的研究热点之一。该文对氧化应激损伤中FOXO3a的活性调节机制及其靶基因进行了综述,为FOXO3a靶向调控氧化应激和临床治疗相关疾病开辟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ROS FOXO3A 调控作用 磷酸化作用 抗氧化酶
下载PDF
2019年大连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现况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4
作者 何作力 张红亚 +7 位作者 李瑞 宋桂荣 刘启贵 雷芳 燕春婷 王润南 章吉威 王智勇 《预防医学论坛》 2021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了解大连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2019年抽取大连市城区和郊县中学生3 159名,使用学生健康行为调查表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 159名中学生的... 目的了解大连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2019年抽取大连市城区和郊县中学生3 159名,使用学生健康行为调查表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 159名中学生的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平均分为(11.0±9.4)分,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6.18%。遭受校园欺凌、不健康饮食行为个数多、被家长打骂、女生、农村地区、网络成瘾、非常态家庭学生的CES-D总分高,而达到理想睡眠时间、体育课时数多的学生CES-D总分降低(P均<0.01)。农村(OR=1.37)、女性(OR=1.63)、被家长打骂(OR=1.97)、网络成瘾(OR=2.16)、遭受校园欺凌(OR=2.69)均是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存在不健康饮食行为的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更高,且个数越多危险性越高;上网时长2~3 h(不含3 h)的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更高(P<0.05);达到理想睡眠时间、体育课时数多的(3节)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更低(P<0.05)。结论 2019年大连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虽然低于国内相关研究,但情况也不容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状 中学生 影响因素 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
原文传递
大连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燕春婷 李瑞 +6 位作者 王智勇 刘启贵 张红亚 章吉威 王润南 雷芳 宋桂荣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34-639,共6页
目的了解大连市青少年网络使用的现状,对网络使用情况进行类型界定并分析不同类型的特点,探究网络成瘾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城乡中学生2 614名,对中学生网络使用行... 目的了解大连市青少年网络使用的现状,对网络使用情况进行类型界定并分析不同类型的特点,探究网络成瘾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城乡中学生2 614名,对中学生网络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连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分别是3.46%、17.33%;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19.89%)高于初中生(15.70%)(χ^(2)=7.06,P=0.008);农村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19.63%)、网络成瘾(4.81%)报告率均高于城市青少年(14.44%、1.76%)(χ^(2)=11.26,P=0.001;χ^(2)=16.79,P<0.01);非常态家庭中学生网络成瘾报告率(6.15%)高于常态家庭(2.86%)(χ^(2)=11.65,P=0.001);网络成瘾和网络成瘾倾向者报告率较高的症状依次是戒断症状、耐受症状、上网控制障碍,报告率偏低的症状是:逃避行为、否认行为。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农村(OR=1.29)、高中(OR=1.34)、吸烟(OR=2.55)、饮酒(OR=1.54)、看电视时间长(OR=2.63)、被家长打骂(OR=3.15)、父母文化水平较低(OR=1.00)是网络成瘾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大连市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现状不容乐观,戒断、耐受症状和上网控制障碍是网络成瘾行为中学生的主要表现,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因素不是单一的,应全方位防控青少年网络成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使用 网络成瘾倾向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大连市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润南 李瑞 +6 位作者 王智勇 宋桂荣 张红亚 章吉威 雷芳 燕春婷 刘启贵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12-1515,共4页
目的描述大连市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出减少和防止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大连市城乡中学生,共对2540名中学生进行校园欺凌及相关因素问卷调查。结果大连中学生遭受校... 目的描述大连市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出减少和防止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大连市城乡中学生,共对2540名中学生进行校园欺凌及相关因素问卷调查。结果大连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报告率为25.11%;男生遭受躯体欺凌(5.99%)、言语欺凌(24.93%)报告率均高于女生(3.66%,15.87%)(χ^(2)值分别为6.56,27.94,P值均<0.05);初中学生遭受言语欺凌(22.84%)、情感忽视(16.84%)报告率均高于高中学生(16.25%,13.18%)(χ^(2)值分别为14.21,5.44,P值均<0.05);农村学生遭受躯体欺凌(6.07%)、言语欺凌(24.58%)、情感忽视(18.88%)报告率均高于城镇学生(3.55%,16.05%,12.06%)(χ^(2)值分别为7.72,24.81,19.64,P值均<0.05)。男生、初中生、农村学生较女生、高中生、城市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程度更严重(Z值分别为3.46,3.75,5.89,P值均<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学习成绩(路径系数为-0.003)及父亲文化程度(路径系数为-0.004)对校园欺凌行为有直接作用,母亲文化程度(间接作用系数-0.0008)、身高(间接作用系数-0.0003)、父亲文化程度(间接作用系数-0.0003)、体重(间接作用系数0.0002)均通过学习成绩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间接作用。结论大连市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较高,农村学生、初中学生、男生较易发生校园欺凌行为,是重点的防控人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降低校园欺凌行为的有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 行为 精神卫生 模型 结构 学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