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泼尼松反应在CCLG-ALL 2008方案中预后价值的探讨 被引量:8
1
作者 任媛媛 邹尧 +5 位作者 常丽贤 安文彬 万扬 章婧嫽 刘天峰 竺晓凡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42-646,共5页
目的:评估泼尼松反应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体系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对入组598例初治ALL患儿,予以泼尼松预治疗,根据结果分为泼尼松反应良好(PGR)组和泼尼松反应不良(PPR)组,行后续治疗并随访,分析比较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 目的:评估泼尼松反应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体系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对入组598例初治ALL患儿,予以泼尼松预治疗,根据结果分为泼尼松反应良好(PGR)组和泼尼松反应不良(PPR)组,行后续治疗并随访,分析比较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与PGR组相比,PPR组患儿具有年龄较大,初诊白细胞数较高,T细胞表型相对多见,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相对多见的特点(P<0.05);PPR组患儿2年和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相对于PGR组明显降低(P<0.05),PPR组患儿累积无事件生存率的下降主要发生在2年内;PPR组复发率较高,且以早期复发为主(P<0.05);PPR组患儿治疗第33天及12周的微小残留病(MRD)发生率较高(P<0.05);高危组ALL患儿不论泼尼松反应是否良好,其无事件生存率,复发时间均无差别(P>0.05);在COX回归分析中,PPR、BCR-ABL1及MLL的存在均为显著预后不利因素(P<0.05)。结论:泼尼松反应在CCLG-ALL 2008方案中仍然具有重要预后价值,泼尼松反应不良的ALL患儿整体预后较差,而泼尼松反应对高危组ALL预后评价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泼尼松 CCLG-ALL 2008方案 白血病 淋巴系 儿童 预后价植
下载PDF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治疗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蔡玉丽 章婧嫽 竺晓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58-963,共6页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是一种罕见的儿科特有的慢性髓系白血病,兼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特征。其恶性程度高,疗效差。JMML患儿对常规化疗反应较差,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目前唯一可能的治愈方法。...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是一种罕见的儿科特有的慢性髓系白血病,兼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特征。其恶性程度高,疗效差。JMML患儿对常规化疗反应较差,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目前唯一可能的治愈方法。近年来,针对Ras信号通路中突变基因的靶向治疗及多基因CpG岛异常甲基化的去甲基化治疗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现就JMML治疗及疗效评价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分子靶向治疗 去甲基化 儿童
下载PDF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3
作者 蔡玉丽 兰洋 +7 位作者 易美慧 冯静 任媛媛 章婧嫽 王书春 郭晔 陈玉梅 竺晓凡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96-1902,共7页
目的:分析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儿的基本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至2018年4月收治的SAA患儿205例,对其基本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5例SAA患儿中,免疫抑制治疗(IST)后3、6和12个月的有效率... 目的:分析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儿的基本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至2018年4月收治的SAA患儿205例,对其基本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5例SAA患儿中,免疫抑制治疗(IST)后3、6和12个月的有效率(CR+PR)分别为50.9%、59.0%和73.9%,患儿5年总生存(OS)率为93.1%±2.0%。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顺产出生的SAA患儿较剖宫产出生者5年OS率高(P=0.039),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出生方式对SAA患儿5年OS率无显著影响(P>0.05)。发病近期有装修材料接触史的SAA患儿IST后3个月反应率高于无装修材料接触史的SAA患儿(P<0.05)。结论:SAA患儿经IST治疗后可获得较高的反应率和OS率,发病近期有家庭/学校装修材料接触史可能为SAA患儿IST后3个月反应率的影响因素,但对患儿长期生存未见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免疫抑制治疗 生存 儿童
下载PDF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4
作者 刘超 安文彬 +7 位作者 章婧嫽 张然然 孙聪聪 常丽贤 刘天峰 邹尧 王慧君 竺晓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19-824,共6页
目的评估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及流式细胞术积分系统(FCSS)在儿童MDS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儿童MDS初诊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MFC分析MDS患儿骨髓各细胞群的表型及比例,并对FCSS评分与儿童MDS分型的关系、FCSS... 目的评估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及流式细胞术积分系统(FCSS)在儿童MDS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儿童MDS初诊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MFC分析MDS患儿骨髓各细胞群的表型及比例,并对FCSS评分与儿童MDS分型的关系、FCSS评分与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评分的关系、FCSS评分与修订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评分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异常髓系原始细胞增多者共20例(48%),19例(45%)淋系/髓系比>1,淋系抗原在髓系细胞异常跨系表达者14例(33%),CD13/CD16分化抗原异常者8例(19%),CD56异常表达者5例(12%),3例(7%)粒系侧散射角(SSC)减弱或增强,3例(7%)有核红细胞CD36表达减弱,2例(5%)有核红细胞CD71表达减弱,髓系CD33表达缺失、粒系CD11b表达减弱或缺失、单核细胞系CD56及CD14表达缺失者各1例(2%)。FCSS评分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的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以及无事件生存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的2年总体生存率以低危组最高,中危组与高危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的2年无事件生存率依次95%、6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CSS评分与儿童MDS分型以及IPSS、IPSS-R的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MFC及FCSS可以协助儿童MDS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流式细胞检测术 流式细胞术积分系统 儿童
下载PDF
针对人DNAH2蛋白的鼠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5
作者 常丽贤 章婧嫽 +6 位作者 任媛媛 孙聪聪 万扬 安文彬 张英驰 袁卫平 竺晓凡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10期1195-1198,共4页
目的:制备特异性的鼠源单克隆抗DNAH2(Homo sapiens dynein,axonemal,heavy chain 2)抗体。方法首先针对人DNAH2蛋白N端1-300 aa序列,构建可表达His标签的免疫原融合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内以IPTG诱导His-免疫原的表达并纯化;然... 目的:制备特异性的鼠源单克隆抗DNAH2(Homo sapiens dynein,axonemal,heavy chain 2)抗体。方法首先针对人DNAH2蛋白N端1-300 aa序列,构建可表达His标签的免疫原融合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内以IPTG诱导His-免疫原的表达并纯化;然后免疫BALB/c小鼠,分离出脾淋巴细胞,并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最后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结果利用IPTG有效诱导了大肠杆菌内DNAH2免疫原的表达;筛选的阳性杂交瘤细胞检测出DNAH2蛋白条带。结论成功制备针对人DNAH2蛋白的鼠源单克隆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 单克隆 杂交瘤 质粒 重组 遗传 DNAH2
下载PDF
体外连续传代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组蛋白表型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魏璇 段永娟 +5 位作者 吴沂璇 蔡玉丽 金琳琳 胡甜园 章婧嫽 张英驰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5期448-454,共7页
目的 应用生信分析技术分析不同代次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UC-MSCs)分泌组蛋白表型差异,探讨体外连续传代对hUC-MSCs分泌组蛋白表型的影响。方法 取第4、6、10、15代(简写为P4... 目的 应用生信分析技术分析不同代次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UC-MSCs)分泌组蛋白表型差异,探讨体外连续传代对hUC-MSCs分泌组蛋白表型的影响。方法 取第4、6、10、15代(简写为P4、P6、P10、P15)hUC-MSCs的培养上清液,应用高通量人生长因子芯片(QAH-GF-1)、高通量人炎性因子芯片(QAH-INF-3)试剂盒检测80种细胞因子蛋白表达,微阵列数据分析软件Q-Analyzer自动计算出蛋白表达量。将检测浓度最佳置信度占比为50%~100%的蛋白浓度视为质控合格的可靠值,筛选出质控合格的蛋白,应用TBtools 1.105软件绘制层次聚类热图,分析不同代次hUC-MSCs培养上清液中蛋白的表达趋势,记录表达量随体外传代次数增多而增高或降低的蛋白,应用GraphPad Prism 8.0.1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标准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应用在线工具Metascape和微生信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结果 (1)人炎性因子芯片(QAH-INF-3)中有25种蛋白、人生长因子芯片(QAH-GF-1)中有14种蛋白质控合格。(2)质控合格蛋白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IL-11、IL-13、IL-17、M-CSF、GM-CSF、TNFR2、Eotaxin-1、MIP-1β、EGFR、SCFR、GDNF、Ⅰ-309、GDF-15、MCP-1及IL-1α共16种蛋白表达随体外扩增代次增加呈逐代下调趋势,IL-7表达随体外扩增代次增加呈逐代上调趋势。(3)P4、P6、P10和P15代hUC-MSCs培养上清液中IL-6、IL-11、IL-13、IL-17、M-CSF、GM-CSF、TNFR2、Eotaxin-1、MIP-1β、EGFR、SCFR、GDNF、Ⅰ-309、GDF-15及MCP-1蛋白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α、IL-7蛋白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4代hUC-MSCs培养上清液中IL-6、IL-11、IL-13、IL-17、M-CSF、GM-CSF、TNFR2、Eotaxin-1、MIP-1β、EGFR、SCFR、GDNF、Ⅰ-309、GDF-15及MCP-1蛋白表达量均高于P15代hUC-MSCs培养上清液(P<0.05),IL-6、IL-11、IL-13、IL-17、M-CSF、TNFR2、MIP-1β、EGFR、GDNF、Ⅰ-309、GDF-15及MCP-1蛋白表达量均高于P10代hUC-MSCs培养上清液(P<0.05),IL-6、IL-11、IL-13、M-CSF、TNFR2、MIP-1β、EGFR、GDNF、Ⅰ-309蛋白表达量均高于P6代hUC-MSCs培养上清液(P<0.05)。P6代hUC-MSCs培养上清液中IL-6、IL-11、IL-13、GM-CSF、TNFR2、Eotaxin-1、EGFR、SCFR、GDNF和Ⅰ-309蛋白表达量均高于P15代hUC-MSCs培养上清液(P<0.05),TNFR2、GDNF蛋白表达量均高于P10代hUC-MSCs培养上清液(P<0.05)。P10代hUC-MSCs培养上清液中IL-6、IL-11、IL-13、GM-CSF、GDNF和Ⅰ-309蛋白表达量均高于P15代hUC-MSCs培养上清液(P<0.05)。(4)GO富集分析显示,15种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在信号受体激活剂的活性、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细胞迁移的正向调节、生长因子活性等条目中富集。(5)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15种差异表达蛋白高富集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病毒蛋白与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IL-17和JAK-STAT信号通路等。结论 体外连续传代可导致hUC-MSCs分泌组蛋白表型变化,表现为高代次hUC-MSCs生长、分化、修复、免疫调节和趋化能力减弱,促炎和衰老表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分泌组蛋白 连续传代 基因本体分析 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
原文传递
儿童重型/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后克隆演变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章婧嫽 刘天峰 +13 位作者 常丽贤 陈霞 任媛媛 孙聪聪 刘超 安文彬 万扬 陈晓娟 杨文钰 王书春 郭晔 邹尧 陈玉梅 竺晓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33,共7页
目的探讨儿童重型/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VSAA)免疫抑制治疗(IST)后发生克隆演变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克隆演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1例初诊并接受IST的SAA/VSAA患儿临床资料,统计IST后克隆演变的发生率,并分析克隆演变的... 目的探讨儿童重型/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VSAA)免疫抑制治疗(IST)后发生克隆演变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克隆演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1例初诊并接受IST的SAA/VSAA患儿临床资料,统计IST后克隆演变的发生率,并分析克隆演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231例患儿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82.7%,其中18例早期死亡,213例进行疗效评价。231例患儿初诊时14例(7.4%)检测到至少2个中期分裂象的染色体异常,95例患者外周血粒细胞或红细胞可检测到PNH克隆。213例进行疗效评价的患者中15例发生IST后克隆演变,其中包括MDS/AML和7号染色体缺失在内的不良克隆演变10例,以及PNH及+8染色体异常的良性克隆演变5例;IST后良性克隆演变与不良克隆演变的5年累积发生率为(2.2±2.2)%与(4.8±3.3)%;至末次随访,良性与不良克隆演变患儿分别100%(5/5)与50%(5/10)存活。初诊WBC>3.5×10~9/L、CD^(3+)T细胞/淋巴细胞比值>80%、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每日剂量>3.0 mg/kg及IST后6个月的治疗反应与不良克隆演变发生相关,其中CD^(3+)T细胞/淋巴细胞>80%和IST后6个月的治疗无反应为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SAA/VSAA患儿初诊淋巴细胞亚群CD^(3+)T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显著增高或IST早期反应不良与IST远期发生不良克隆演变相关,尽早识别发生不良克隆演变的高危患儿对于制定合理的诊疗决策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免疫抑制治疗 克隆演变 CD3+T细胞 儿童
原文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陷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被引量:5
8
作者 章婧嫽 竺晓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0-106,共7页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缺陷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对BM-MSCs缺陷在AA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对AA治疗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越来越多的实验室证据证明了BM-MSCs缺陷在AA的发病中极有可能起着重要...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缺陷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对BM-MSCs缺陷在AA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对AA治疗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越来越多的实验室证据证明了BM-MSCs缺陷在AA的发病中极有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其生物学特点、基因表达谱的缺陷,抑或是增殖分化能力、造血支持作用乃至免疫调节功能的耗竭,都成为在免疫失衡基础上促使AA不断进展至难以恢复的重要节点。随着MSCs研究的不断深化,将恢复骨髓造血微环境为主要目的的MSCs输注可能成为AA治疗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缺陷
原文传递
伴染色体异常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临床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朱帅 安文彬 +12 位作者 万扬 任媛媛 张然然 章婧嫽 刘超 孙聪聪 常丽贤 陈晓娟 杨文钰 郭晔 陈玉梅 邹尧 竺晓凡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14-818,共5页
目的 分析符合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临床特征,并伴染色体异常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04例2001至2014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病研究所)的符合NSAA临床特征且具有可分析的染色体核型结果的患儿... 目的 分析符合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临床特征,并伴染色体异常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04例2001至2014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病研究所)的符合NSAA临床特征且具有可分析的染色体核型结果的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x2检验对治疗反应等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预后分析.结果 304例符合NSAA临床特征患儿中有28例伴染色体核型异常,8号染色体三体异常7例(25.0%),7号染色体异常5例(17.9%),其他染色体异常16例(57.1%).伴有和不伴有染色体异常患儿在治疗反应率[40.9%(9/22)比58.6%(119/203),x2=2.539,P=0.111]、脱离血制品输注率[54.5% (6/11)比65.0%(39/60),x2=6.455,P=0.086]、5年无进展生存率(49.2%比70.8%,x2=0.849,P=0.357)及5年累积生存率(79.1%比92.8%,x2=0.330,P=0.556)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有与不伴有染色体异常的患儿疾病进展率[41.7% (10/24)比22.3% (48/215),x2=4.394,P=0.04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生率[20.8%(5/24)比0.9%(2/215),x2=30.082,P=0.000]、5年累积AML或MDS发生率(33.4%比0.8%,x2=17.798,P=0.000)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符合NSAA临床特征患儿染色体异常发生率9.2%,伴染色体异常的患儿与不伴染色体异常患儿临床特征及治疗反应相似,但伴有染色体异常的患儿较不伴染色体异常患儿预后差,更容易进展为MDS或A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再生障碍性 细胞遗传学 预后 儿童
原文传递
八例先天性角化不良伴骨髓衰竭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万扬 安文彬 +11 位作者 张家源 章婧嫽 张然然 朱帅 常丽贤 张英驰 刘芳 杨文钰 陈晓娟 邹尧 陈玉梅 竺晓凡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6-220,共5页
目的加深对先天性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congenital,DC)伴骨髓衰竭的认识。方法收集2010年9月30日至2015年9月30日8例伴骨髓衰竭DC患儿的临床资料,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DKC1、TERC、TERT、NOP10、NHP2、TINF2等16种端粒相关基因进行... 目的加深对先天性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congenital,DC)伴骨髓衰竭的认识。方法收集2010年9月30日至2015年9月30日8例伴骨髓衰竭DC患儿的临床资料,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DKC1、TERC、TERT、NOP10、NHP2、TINF2等16种端粒相关基因进行全外显子及剪接位点测序分析。结果8例DC患儿中男6例、女2例,中位发病月龄为42(15-60)个月。初诊血常规:中位WBC 3.99 (1.26-5.44)×109/L,中位中性粒细胞计数1.11(0.38-2.15)×109/L,中位RBC 2.45(0.37-3.56)×1012/L,中位HGB 82.5(15-127) g/L,中位PLT 27 (2-112)×109/L。8例患儿中6例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3例患儿检出DKC1基因突变:c.961C〉A 1例,c.1058C〉T 2例;4例患儿检出TINF2基因突变:c.849delC、 c.844C〉T、c.811C〉T、c.862T〉A合并c.871delA各1例;1例患儿检出TINF2基因突变(c.848C〉A)合并TERT基因突变(c.1138C〉T)。其中DKC c.961C〉A、TINF2 c.849delC、TINF2 c.871delA突变为首次报道。7例患儿口服雄激素治疗,其中5例血常规指标改善。1例患儿死于重症感染,其余7例患儿维持治疗。结论DC伴骨髓衰竭以TINF2突变和DKC1突变为主。雄激素治疗对部分病例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角化不良 骨髓衰竭 端粒 儿童 DNA突变分析
原文传递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晓燕 章婧嫽 竺晓凡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05-708,共4页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uvenil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JMML)是一类少见的儿童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是一种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dysplastic/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DS/MPN)。作为一种侵袭性疾...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uvenil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JMML)是一类少见的儿童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是一种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dysplastic/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DS/MPN)。作为一种侵袭性疾病,其特征是单核细胞过度增生造成脾、肝、胃肠道和肺等器官的浸润,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JMML同时具有MDS和MPN的特点,临床异质性大,预后不良,主要累及2岁以下婴幼儿,年发病率为1.2/100万,占儿童白血病的2%~3%,男女比例为(1.4~2.5)∶1。现对JMML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发病机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恶性血液系统疾病 NEOPLASM JMML 侵袭性疾病 淋巴结肿大
原文传递
二代测序技术监测急性淋巴白血病的克隆演变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英驰 章婧嫽 竺晓凡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6年第6期566-567,共2页
目的采用二代测序技术监测复发儿童B细胞急性淋巴白血病(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的克隆演变。方法 20例B-ALL患儿的初诊和复发骨髓标本,分别提取全基因组DNA,通过多重PCR方法扩增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mmunoglobulin... 目的采用二代测序技术监测复发儿童B细胞急性淋巴白血病(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的克隆演变。方法 20例B-ALL患儿的初诊和复发骨髓标本,分别提取全基因组DNA,通过多重PCR方法扩增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IGH)互补决定区3(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3,CDR3)序列并进行二代测序检测。结果 20例B-ALL患儿初诊骨髓标本IGH CDR3测序结果显示,17例有CDR3特异性序列,其中9例有1种CDR3特异性序列,7例有2种CDR3特异性序列,1例有3种CDR3特异性序列;复发骨髓标本IGH CDR3测序结果显示,16例有CDR3特异性序列,其中9例有1种CDR3特异性序列,7例有2种CDR3特异性序列;对初诊和复发标本CDR3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4例患儿出现克隆演变。结论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可监测儿童B-ALL复发过程中的克隆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白血病 二代测序技术 克隆演变 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
原文传递
范可尼贫血患儿临床特征 治疗选择与临床转归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常丽贤 孙聪聪 +14 位作者 章婧嫽 任媛媛 安文彬 万扬 杨文钰 张家源 刘晓明 张丽 陈晓娟 刘超 刘芳 邹尧 陈玉梅 袁卫平 竺晓凡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49-352,共4页
目的分析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emia,FA)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对不同药物的治疗反应,探讨不同药物治疗的临床转归差别。方法2003年10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明确诊断为FA的患儿43例。利用Fisher确切概... 目的分析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emia,FA)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对不同药物的治疗反应,探讨不同药物治疗的临床转归差别。方法2003年10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明确诊断为FA的患儿43例。利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各治疗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不同治疗方法间是否存在差别。结果43例患儿发病中位年龄5岁(50 d至14岁);其中,男23例(53.5%),女20例(46.5%),男女比例为1.15∶1。畸形30例(69.8%),其中手部畸形发生率最高(34.3%)。无家族史患儿27例(62.8%)。以贫血、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者最常见。分析随访时间≥6个月患儿的疗效,结果显示,雄激素+/-糖皮质激素/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环孢菌素A组与雄激素组、雄激素+糖皮质激素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患儿中并非均有畸形或家族史。FA患儿经环孢菌素A治疗后临床预后差、疾病易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可尼贫血 临床表现 治疗 临床转归
原文传递
《FLT3信号通路是组蛋白甲基化酶复合物PRC2突变的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潜在治疗靶点》解读
14
作者 张英驰 章婧嫽 +1 位作者 刘晓明 竺晓凡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67-169,共3页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8年《Blood》杂志上,文章题录为:Zhang J,Zhang Y,Zhang M,et al.FLT3pathway is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 for PRC2-mutated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Blood,2018,132:2520-2524。在本研究中,...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8年《Blood》杂志上,文章题录为:Zhang J,Zhang Y,Zhang M,et al.FLT3pathway is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 for PRC2-mutated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Blood,2018,132:2520-2524。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在PRC2突变的T-ALL患儿中,受体酪氨酸激酶FLT3表达异常升高,在TALL细胞系中敲除EZH2同样会促进FLT3表达升高。利用植入T-ALL患儿白血病细胞的小鼠模型发现,抑制FLT3信号通路能够显著延长小鼠的存活。本研究发现FLT3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是PRC2失活诱发T-ALL发生的原因之一,而FLT3信号通路则是PRC2突变的T-ALL的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治疗 FLT3信号通路 组蛋白甲基化酶复合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