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间窗内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章子骏 付杰 韩静霆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8期1810-1812,共3页
目的:探究时间窗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我院rt-PA... 目的:探究时间窗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我院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1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4.5 h内接受治疗,根据是否在溶栓24 h内出现END,将患者分为恶化组和未恶化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rt-PA溶栓治疗后END的危险因素。结果:rt-PA溶栓24 h后出现END 19例,未出现END 72例,恶化组rt-PA溶栓24 h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高于未恶化组(P<0.05);恶化组年龄≥60岁、合并冠心病、发病至溶栓时间3~4.5 h发生率及入院NIHSS评分、入院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入院血糖水平均高于未恶化组(P<0.05);Logistic二元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冠心病、入院NIHSS评分、入院WBC、入院血糖水平均为时间窗内rt-PA溶栓后END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合并冠心病、入院NIHSS评分、WBC、血糖水平为时间窗内rt-PA溶栓后END的危险因素,需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高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策略与脑卒中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付杰 章子骏 +1 位作者 郑俊俊 周准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4409-4411,共3页
目的探讨高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策略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取高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100例。以患者房颤后是否出现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n=28例)与无脑卒中组(n=72例);同时根据脑卒中前患者治疗情况分为抗血小板治疗组(n=69例)... 目的探讨高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策略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取高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100例。以患者房颤后是否出现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n=28例)与无脑卒中组(n=72例);同时根据脑卒中前患者治疗情况分为抗血小板治疗组(n=69例)、抗凝治疗组(n=20例)、无抗栓治疗(n=11例)。结果脑卒中组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概率明显高于无脑卒中组,而接受抗凝治疗的概率明显低于无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血小板治疗组与抗凝治疗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房颤时间均为房颤后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房颤患者行抗凝治疗出血风险较低,对房颤后脑卒中有保护作用,可在高龄房颤患者中推广应用;而房颤时间则是影响高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 抗栓策略 脑卒中 抗凝治疗
下载PDF
MoCA联合定量脑电图在帕金森认知障碍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付杰 黄立波 +2 位作者 章子骏 王建林 曾路 《江西医药》 CAS 2021年第5期567-570,共4页
目的MoCA联合定量脑电图在帕金森认知障碍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2020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上饶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5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设为研究组;将其以MoCA评分结果分组,形成研究1组(9例,MoCA≥26分)、研究2组(41例,MoCA&l... 目的MoCA联合定量脑电图在帕金森认知障碍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2020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上饶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5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设为研究组;将其以MoCA评分结果分组,形成研究1组(9例,MoCA≥26分)、研究2组(41例,MoCA<26分);并选同期50例健康老年人设为对照组,均实施MoCA、qEEG行认知功能评估,统计两种方法联合应用评估结果。结果研究组MoCA量标各项评价内容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qEEG评估中研究1组、研究2组、中央区、颞区、顶区、枕区频率比值均较对照组低,其中研究组2组患者以上区域qEEG评估结果均较研究1组低(P<0.05);经ROC曲线下面积分析,在对帕金森认知功能障碍诊断中,MoCA+qEEG曲线下面积为0.941(95%CI:0.869~0.976),较qEEG、MoCA单独检验的0.753、0.649高。结论针对帕金森认知障碍患者,采用qEEG+MoCA量表检查可为患者认知障碍的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 认知障碍 语言障碍 MOCA 定量脑电图
下载PDF
天智颗粒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神经炎症的影响
4
作者 廖玲 黄晨 +2 位作者 章子骏 余鸿博 黄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0199-0203,共5页
探究天智颗粒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的NLRP3炎性小体的表达及其信号通路的研究。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天智颗粒低剂量组、天智颗粒高剂量组。Y电迷宫测大鼠认知能力;尼氏和FJC染色观察神经元损伤、TUNEL测神经元凋亡;免... 探究天智颗粒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的NLRP3炎性小体的表达及其信号通路的研究。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天智颗粒低剂量组、天智颗粒高剂量组。Y电迷宫测大鼠认知能力;尼氏和FJC染色观察神经元损伤、TUNEL测神经元凋亡;免疫荧光检测Bcl-2、Bax、Caspase-3、NLRP3、Nrf2、HO-1的表达。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谷氨酸组、TZG-L组和TZG-H组。CCK8法、TUNEL检测细胞活性及凋亡;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cl-2、Bax、Caspase-3、Nrf2、HO-1表达。结果 VD组大鼠Bcl-2表达降低;神经元的Bcl-2、Nrf2、HO-1表达升高,Bax、Caspase-3、NLRP3表达降低。Glutamate组神经元细胞变性、凋亡率增加;TZG-L组、TZG-H组神经元活性升高,Bcl-2、Nrf2、HO-1水平升高,Bax、Caspase-3表达降低。结论 天智颗粒能抑制VD大鼠神经元凋亡和NLRP3炎性小体的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智颗粒 血管性痴呆 神经炎症 NLRP3表达
下载PDF
替罗非班治疗不同部位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章子骏 付杰 韩静霆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3期57-60,共4页
目的:探究替罗非班治疗不同部位进展性脑梗死(PI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7例2023年1月—2024年1月上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PIS患者,根据梗死部位不同将其分为前循环组(n=47)、后循环组(n=50)。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探究替罗非班治疗不同部位进展性脑梗死(PI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7例2023年1月—2024年1月上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PIS患者,根据梗死部位不同将其分为前循环组(n=47)、后循环组(n=50)。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血小板参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周后,两组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均减小,血小板计数(PLT)均上升,后循环组PDW和MPV均小于前循环组,PLT高于前循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d、1周后,后循环组NIHSS评分均低于前循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循环组总有效率(86.00%)高于前循环组(6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循环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8.00%)与前循环组(14.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PIS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小板参数和神经功能,其对后循环梗死患者的病情改善更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梗死 后循环梗死 进展性脑梗死 替罗非班 血小板参数 神经功能缺损
下载PDF
正中神经理论下不同电针参数刺激极泉穴对脑卒中软瘫期的疗效
6
作者 马丽娜 夏晓曼 +3 位作者 章子骏 胡燕 余浩 郑俊俊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5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正中神经理论不同电针参数刺激极泉穴对脑卒中软瘫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病例来源于2022年7月—2023年10月就诊于上饶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软瘫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共计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 目的:观察基于正中神经理论不同电针参数刺激极泉穴对脑卒中软瘫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病例来源于2022年7月—2023年10月就诊于上饶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软瘫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共计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基础治疗组(给予基础内科治疗+基础康复治疗+常规针刺治疗)、电针组1(给予基础治疗+2 Hz连续波电针)、电针组2(给予基础治疗+2 Hz断续波电针)、电针组3(给予基础治疗+2 Hz/10 Hz疏密波电针),每组30例。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估表(FMA)中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肌力(英国医师学会肌力评估标准)、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肌电图指标[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远端运动潜伏期(DML)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并比较各组疗效。结果:治疗前各组FMA评分、肌力分级、MBI分级及肌电图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电针组3的FMA评分、CMAP波幅、MCV均明显优于基础治疗组、电针组1、电针组2(P<0.05);治疗后电针组3的MBI较治疗前有改善,电针组3的MBI优于基础治疗组、电针组1(P<0.05);各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3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基础治疗组、电针组2(P<0.05)。结论:不同电针参数刺激极泉穴对脑卒中软瘫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均有效果,但基础治疗+2 Hz/10 Hz疏密波电针方案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优势更明显,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神经理论 电针 刺激参数 极泉穴 脑卒中 软瘫期 上肢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