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轮状病毒通过STAT3磷酸化对肠道炎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晓燕 章孝成 +2 位作者 丁锐 何茂章 黄升海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4-298,305,共6页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V)感染BALB/c乳鼠后是否通过肠内白细胞介素-22(IL-22)水平变化,促使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磷酸化,调节肠道炎症反应,为RV的致病机制和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RV灌胃感染7日龄BALB/c乳鼠,实验分为5组,...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V)感染BALB/c乳鼠后是否通过肠内白细胞介素-22(IL-22)水平变化,促使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磷酸化,调节肠道炎症反应,为RV的致病机制和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RV灌胃感染7日龄BALB/c乳鼠,实验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PBS对照组、RV感染组、RV+STAT3抑制剂组、STAT3抑制剂组。五组分别在感染后的1、2、3、4、5、6、7、8、9、10 d各处死5只乳鼠并收集肠组织标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肠黏膜匀浆液IL-22含量的变化情况,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STAT3、pSTAT3和RegⅢ-γ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 RV感染后肠组织表现出明显的炎症反应,并且肠道内IL-22水平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渐上升,在感染第4天达最大值,pSTAT3和RegⅢ-γ蛋白水平呈现出与IL-22类似的变化趋势,而STAT3蛋白水平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在感染后第4天表达水平最低。结论 RV感染机体后可活化IL-22/pSAT3/RegⅢ-γ信号通路,调节肠道炎症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IL-22 pSTAT3 RegⅢ-γ 肠道炎症
下载PDF
轮状病毒感染BALB/c乳鼠乳糖不耐受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2
作者 章孝成 丁锐 +2 位作者 张晓燕 韩毛振 黄升海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64-1967,共4页
通过轮状病毒(RV)灌胃感染SPF级7日龄BALB/c乳鼠,同时设立PBS阴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所有鼠均饲养在SPF级动物房,每日观察乳鼠腹泻情况。分别于接种后1、2、3、4、5、6、7、8、9、10d每组各处死5只乳鼠,在无菌环境中取乳鼠的小肠组织,... 通过轮状病毒(RV)灌胃感染SPF级7日龄BALB/c乳鼠,同时设立PBS阴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所有鼠均饲养在SPF级动物房,每日观察乳鼠腹泻情况。分别于接种后1、2、3、4、5、6、7、8、9、10d每组各处死5只乳鼠,在无菌环境中取乳鼠的小肠组织,通过qPCR方法检测病毒含量,HE染色观察并检测乳鼠小肠组织中RV载量及其组织病理变化,试剂盒检测乳糖酶活力。RV在感染第1天乳鼠的小肠组织中检测出病毒且相对含量表达较高;感染后前3d出现严重腹泻;HE染色可见乳鼠的小肠组织有损坏,小肠绒毛脱落,长度变短,PBS阴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对应结果均为阴性;乳糖酶活力检测较PBS阴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降低。因此,建立RV感染BALB/c乳鼠继发性乳鼠乳糖不耐受动物模型,为研究乳糖不耐受症的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提供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BALB/C鼠 乳鼠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下载PDF
日本斑点热立克次体近缘株重组OmpB蛋白抗原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宗佳 刘伯玉 +6 位作者 陈振 Adams 李嘉嘉 章孝成 刘晓宁 任翠平 柳燕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68-1772,共5页
目的探讨关于斑点热立克次体的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而进行的诊断方法学研究。方法构建R.Japonica Anhui 120 strain OmpB原核表达质粒,表达、鉴定并纯化重组蛋白,用其作为抗原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检测120份临床样本中日本斑点热... 目的探讨关于斑点热立克次体的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而进行的诊断方法学研究。方法构建R.Japonica Anhui 120 strain OmpB原核表达质粒,表达、鉴定并纯化重组蛋白,用其作为抗原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检测120份临床样本中日本斑点热立克次体特异性IgG抗体,并评价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获得了高表达、高纯度的OmpB重组蛋白,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体系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可的诊断试剂盒相比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两者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6.7%,符合率为99.2%,Kappa值为0.98。结论 OmpB重组蛋白具有很好的免疫反应性,能特异地检出斑点热立克次体IgG抗体,间接ELISA方法可作为临床诊断的技术储备及流行病调查和科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斑点热立克次体 OmpB 蛋白纯化 包涵体 间接ELISA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鼠盲肠内容物代谢组研究
4
作者 桂红芽 王姝妹 +3 位作者 张晓燕 章孝成 黄升海 何茂章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02-707,共6页
目的构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Balb/c鼠模型,分析肺部病毒感染是否会造成盲肠内容物代谢组发生显著改变。方法13只雌性Balb/c鼠随机分为实验(Case)组(n=7)和对照(Ctrl)组(n=6),Case组以RSV滴鼻,Ctrl组用DMEM滴鼻。在感染后第3天以10... 目的构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Balb/c鼠模型,分析肺部病毒感染是否会造成盲肠内容物代谢组发生显著改变。方法13只雌性Balb/c鼠随机分为实验(Case)组(n=7)和对照(Ctrl)组(n=6),Case组以RSV滴鼻,Ctrl组用DMEM滴鼻。在感染后第3天以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小鼠,处死小鼠后采集盲肠内容物,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检测代谢物组成及其相对含量的变化,结合单变量统计分析(组间差异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鉴定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的代谢物;采用随机森林模型筛选预测RSV感染的代谢物标志物;通过代谢通路分析确定与RSV感染相关的代谢通路。结果Case组盲肠内容物代谢物基峰强度色谱图与Ctrl组有明显差别;PCA和OPLS-DA分析均提示Case组和Ctrl组代谢物组成存在显著分离。Case组显著富集的代谢物有L-丝氨酸、2-丁酮酸、油酸和甘氨酸鹅去氧胆酸,显著降低的有L-甲硫氨酸、L-酪氨酸和烟酸等(P<0.05,VIP>1);主要与赖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和丙酸盐代谢通路相关。结论RSV感染引起的肺部损伤可能引起盲肠内容物内源性代谢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盲肠 UPLC-QTOF/MS 代谢组学 代谢失调
下载PDF
关于静电消除装置辐射防护监测的研讨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书民 张庭德 +4 位作者 熊丰 施学宝 丁开见 章孝成 张永贵 《中国建材科技》 2019年第3期5-6,共2页
低能X射线照射消除静电逐渐成为静电消除的一种新方式,由于其能量低,一般的剂量率监测设备难以监测到,因此其辐射防护监测问题并未引起人们重视,甚至有人提出要将其豁免。本文通过现场对比监测,发现其辐射危害是存在的,需要引起监管部... 低能X射线照射消除静电逐渐成为静电消除的一种新方式,由于其能量低,一般的剂量率监测设备难以监测到,因此其辐射防护监测问题并未引起人们重视,甚至有人提出要将其豁免。本文通过现场对比监测,发现其辐射危害是存在的,需要引起监管部门和使用单位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消除器 低能X射线 辐射防护监测 豁免
下载PDF
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外周血中髓源抑制性细胞比例动态变化及细胞因子表达研究
6
作者 苏雅馨 江楠 +6 位作者 章孝成 王莹 蒋小凤 霍乐乐 王雅雪 曹建平 沈玉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1-216,共6页
目的分析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感染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及其亚型的比例动态变化,以及感染晚期小鼠血清中与MDSC增殖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感染组小鼠经腹腔注... 目的分析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感染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及其亚型的比例动态变化,以及感染晚期小鼠血清中与MDSC增殖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感染组小鼠经腹腔注射1200个原头节,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组小鼠分别于感染后30、90和180 d随机各取3只,观察肝、脾组织形态学变化,并采集眼眶静脉丛外周血制备白细胞。外周血白细胞用外标抗体CD11b、Gr-1、Ly6G和Ly6C孵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MDSC及其亚型多核MDSC(PMN-MDSC)和单核MDSC(M-MDSC)的占比。感染后180 d,采集感染组和对照组小鼠血清,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浓度。使用GraphPad Prism 9.0软件进行制图与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感染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后30 d,感染组小鼠肝组织出现囊泡,囊泡的体积随感染时间延长而增加;脾组织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渐肿大。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后30、90和180 d,感染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MDSC占比分别为(13.2±2.4)%、(15.7±2.3)%和(41.3±4.0)%,对照组小鼠的占比分别为(12.4±3.2)%、(6.0±0.9)%和(22.3±1.1)%,感染后90和180 d感染组均高于对照组(t=3.949、4.682,P<0.05、0.01);感染后30、90和180 d,感染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PMN-MDSC占比分别为(10.9±2.1)%、(12.5±2.4)%和(35.8±3.6)%,对照组小鼠的占比分别为(9.6±3.1)%、(4.5±0.6)%和(18.5±0.6)%,感染后90和180 d感染组均高于对照组(t=3.237、4.788,P<0.05、0.01);感染后30、90和180 d,感染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M-MDSC占比分别为(1.8±0.3)%、(1.1±0.1)%和(4.6±1.1)%,对照组小鼠的占比分别为(2.3±0.2)%、(0.5±0.1)%和(3.4±0.9)%,感染后90 d感染组高于对照组(t=3.246,P<0.05)。感染后180 d,感染组小鼠血清中IL-6、IL-13、TNF-α和GM-CSF的浓度分别为(315.39±13.58)、(339.41±13.35)、(223.53±27.49)和(262.31±2.36)pg/ml,均高于对照组的(14.93±0.55)、(50.74±0.88)、(50.64±1.64)和(115.28±0.58)pg/ml(t=22.100、21.580、6.277、60.460,P<0.01或0.05)。结论感染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MDSC比例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以PMN-MDSC增加为主。感染晚期小鼠血清中IL-6、IL-13、TNF-α和GM-CSF浓度升高,可能促进MDSC的增殖与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 原头节 髓源抑制性细胞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多核型髓源抑制细胞变化的初步研究
7
作者 章孝成 高元 +1 位作者 胡媛 曹建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0-336,共7页
目的初步探讨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脏中,多核型髓源抑制细胞(PMN-MDSC)比例、功能及脾组织病理学的动态变化。皮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1)条/鼠。感染后4、6、8周各组随机取6只小鼠取脾,称重并计算脾系数。固定、切片后,苏木精-... 目的初步探讨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脏中,多核型髓源抑制细胞(PMN-MDSC)比例、功能及脾组织病理学的动态变化。皮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1)条/鼠。感染后4、6、8周各组随机取6只小鼠取脾,称重并计算脾系数。固定、切片后,苏木精-伊红染色(HE)镜下观察脾组织病理变化。制备脾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PMNMDSC在脾淋巴细胞比例的动态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脾组织及脾PMN-MDSC相关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S100钙结合蛋白A8(S100A8)、S100A9、细胞功能因子精氨酸酶1(Arg1)、一氧化氮合酶(i NOS)、血红素结合膜糖蛋白91(gp91)、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IL-10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ANOVA分析。结果感染后4、6、8周,小鼠脾质量分别为(179±10.19)、(350.3±16.84)、(414.3±18.98)mg,脾系数分别为(0.93±0.03)%、(1.97±0.10)%、(2.31±0.08)%,均高于对照组的(108.2±9.93)mg、(0.51±0.04)%(F=101.3、143.7,P<0.01)。切片脾组织HE染色镜下观察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感染后4~6周,炎性细胞逐渐增加,脾淋巴滤泡减少,生发中心减少甚至消失;感染后6~8周,炎性细胞逐渐减少,脾脏淋巴滤泡、生发中心结构逐渐增生。感染后4、6、8周,脾PMN-MDSCs比例分别为(1.53±0.16)%、(28.40±2.35)%和(38.67±1.94)%,高于对照组的(0.80±0.10)%(F=326.5,P<0.01)。感染后6周,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脾组织中IL-6、S100A8、S100A9、gp91、Arg1、i NOS、IL-10和TGF-β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74±0.25、51.4±1.25、39.20±2.83、2.15±0.08、2.33±0.39、1.57±0.08、2.20±0.39和1.44±0.05,均高于对照组的1.05±0.10、1.01±0.11、1.02±0.07、1.04±0.09、1.01±0.06、1.00±0.05、0.98±0.20和1.00±0.04(t=6.367、40.07、13.50、9.311、3.315、5.642、2.764、6.914,P<0.05或P<0.01);脾PMN-MDSC中i NOS因子的m RNA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t=0.6.134,P<0.01)。IL-10因子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6,P>0.05)。感染后8周,脾组织中IL-6、S100A8、S100A9、Arg1、i NOS和IL-10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2.496、5.145、9.518、3.938、4.819、2.251,P<0.05或P<0.01);脾PMN-MDSC中i NOS、IL-10因子m 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32.12±2.30、2.64±0.37,均显著高于感染后4周的1.08±0.01、1.14±0.35,感染后6周的12.06±1.80、1.50±0.36和对照组的1.02±0.13、1.06±0.12(F=100.6、5.471,P<0.01)。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后4~6周,脾组织炎症反应强烈;感染后6~8周,PMN-MDSC抑制因子IL-10分泌显著增高,脾组织结构也逐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多核型髓源抑制细胞 脾脏 细胞因子 炎症
原文传递
^(131)I治疗甲状腺癌过程中外照射辐射水平的测量 被引量:3
8
作者 顾先宝 於国兵 +4 位作者 杜勤 李飞 陈志 谭华艳 章孝成 《中国辐射卫生》 2016年第3期319-322,共4页
目的测量^(131)I治疗甲癌过程中病人周围辐射场的空间分布和随治疗时间的变化趋势,为甲癌治疗病房的屏蔽设计和该类项目的辐射环境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主动测量结合被动测量。结果病人服药5 min后,其胸前1 m处剂量率达到393μGy/h,随着... 目的测量^(131)I治疗甲癌过程中病人周围辐射场的空间分布和随治疗时间的变化趋势,为甲癌治疗病房的屏蔽设计和该类项目的辐射环境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主动测量结合被动测量。结果病人服药5 min后,其胸前1 m处剂量率达到393μGy/h,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剂量率大幅衰减;整个治疗过程中,病人对距其最近的监测点处产生的累积剂量达到2.6 m Sv;对于病房内各个累积剂量监测点,前24 h产生的剂量占整个治疗过程所产生总剂量的57%~80%,前48 h产生的剂量占整个治疗过程所产生总剂量的80%~95%,治疗后期对总剂量贡献很小。结论测量结果较好地反映了^(131)I治疗整个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病灶过程中所产生辐射场的源强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1I甲癌治疗 辐射场 累积剂量
原文传递
自然杀伤细胞抑制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的研究
9
作者 高元 章孝成 +1 位作者 胡媛 曹建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8-174,共7页
目的通过单抗敲低或过继自然杀伤(NK)细胞,探讨NK细胞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24只C57BL/6健康小鼠取肝脏,制备NK细胞,用白细胞介素-15(IL-15)、IL-2、IL-18活化NK细胞。40只C57BL/6健康小鼠随机分为单抗组、IgG组、生理盐水组... 目的通过单抗敲低或过继自然杀伤(NK)细胞,探讨NK细胞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24只C57BL/6健康小鼠取肝脏,制备NK细胞,用白细胞介素-15(IL-15)、IL-2、IL-18活化NK细胞。40只C57BL/6健康小鼠随机分为单抗组、IgG组、生理盐水组、NK细胞组、PBS组等5组,每组8只,每鼠经腹部贴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1)条。单抗组、IgG组和生理盐水组小鼠于感染前1周开始,每周分别尾静脉注射1次抗NK1.1单抗(100μg/鼠)、IgG(100μg/鼠)、生理盐水,每次200μl/鼠;NK细胞组和PBS组小鼠于感染后4周开始,每周分别尾静脉注射1次活化的NK细胞(1×10^(5)/鼠)、PBS,每次200μl/鼠。感染后6和8周,分别取各组小鼠肝脏,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NK细胞比例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Ⅰ型胶原蛋白(Ⅰ-C)、Ⅲ-C、Ⅳ-C、层黏连蛋白(LN)、纤维连接蛋白(FN)mRNA相对转录水平等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感染后6周,单抗组肝NK细胞比例为(2.56±0.47)%,低于IgG组的(4.75±0.62)%和生理盐水组的(5.35±0.40)%(F=31.59,P<0.01);感染后8周,单抗组、IgG组和生理盐水组NK细胞比例分别为(2.65±0.23)%、(3.43±0.46)%和(3.56±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48,P>0.05)。感染后6、8周,NK细胞组肝NK细胞比例分别为(5.58±0.30)%、(3.73±0.42)%,与PBS组的(5.51±0.27)%、(2.32±0.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5、2.64,P>0.05)。感染后6、8周,单抗组肝纤维化面积分别为(8.42±1.30)×10^(4)、(9.55±1.55)×10^(4)μm^(2),均大于IgG组的(6.40±1.40)×10^(4)、(6.11±1.10)×10^(4)μm^(2)和生理盐水组的(6.73±1.61)×10^(4)、(6.62±1.60)×10^(4)μm^(2)(F=13.63、30.33,P<0.01)。感染后6周,NK细胞组肝纤维化面积为(5.97±0.96)×10^(4)μm^(2),小于PBS组的(8.27±1.62)×10^(4)μm^(2)(t=4.85,P<0.01);感染后8周,NK细胞组、PBS组肝纤维化面积分别为(6.33±0.98)×10^(4)μm^(2)、(6.97±1.11)×10^(4)μ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P>0.05)。感染后6周,单抗组Ⅳ-C、LN、FN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81±0.47、1.63±0.38和1.41±0.16,较IgG组的1.00±0.35、0.81±0.29、0.79±0.16和生理盐水组的1.00±0.12、1.00±0.10、1.00±0.14均上调(F=8.30、8.25、14.40,P<0.01);感染后8周,单抗组Ⅳ-C mRNA相对转录水平为1.66±0.21,较IgG组的0.94±0.26和生理盐水组的1.00±0.09均上调(F=15.95,P<0.01)。感染后6周,NK细胞组Ⅰ-C、Ⅲ-C、LN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0.66±0.12、0.61±0.06、0.64±0.09,较PBS组的1.01±0.14、1.01±0.14、1.01±0.16均下调(t=3.36、4.41、3.59,P<0.05);感染后8周,NK细胞组Ⅰ-C、Ⅲ-C、LN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0.82±0.40、0.93±0.37、0.73±0.30,与PBS组的1.04±0.38、1.02±0.25、1.06±0.4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0.27、0.81,P>0.05)。结论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肝NK细胞在肝纤维化形成早期可发挥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肝纤维化 NK细胞 流式细胞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