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意境”史话 被引量:2
1
作者 章楚藩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8年第4期28-38,共11页
“意境”又称为“境界”,单言曰“境”。作为美学概念的境界,是指作者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具一定深广度的艺术形象。意境和境界两者的涵义基本一致,亦稍有不同,境界有时可在别的场合使用,如精神境界、思想境界等;而意境一般用... “意境”又称为“境界”,单言曰“境”。作为美学概念的境界,是指作者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具一定深广度的艺术形象。意境和境界两者的涵义基本一致,亦稍有不同,境界有时可在别的场合使用,如精神境界、思想境界等;而意境一般用于文艺领域,指艺术达到的某种境地、品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形象 思想境界 “境界” 美学概念 “境” 涵义 史话 王国维 意境说 意境创造
下载PDF
评谭献的词论 被引量:2
2
作者 章楚藩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6年第3期23-27,共5页
清代中叶以后,常州词派兴起,其间有不少词人、词论家创意立说,广为推衍:张惠言(1761——1802)首倡“意内言外”说,周济(1781——1839)发为“寄托出入”说,谭献(1830——1901)衍为“比兴柔厚”说,陈廷焯(1853——1892)有“沉郁”之说,况... 清代中叶以后,常州词派兴起,其间有不少词人、词论家创意立说,广为推衍:张惠言(1761——1802)首倡“意内言外”说,周济(1781——1839)发为“寄托出入”说,谭献(1830——1901)衍为“比兴柔厚”说,陈廷焯(1853——1892)有“沉郁”之说,况周颐(1859——1926)申:“重、拙、大”说,等等。他们以比兴说词、作词、强调词的思想内容,因而代替浙派,主盟词坛,影响及于晚清以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柔厚 词论 比兴寄托 张惠言 评词 浙派 比兴说 论词 温柔敦厚 陈廷焯
下载PDF
评王夫之《唐诗评选》 被引量:1
3
作者 章楚藩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78-84,共7页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他生当天崩地陷的明清易代之际,是一位坚贞不屈的爱国志士和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晚年隐居石船山著述讲学,著书三百余卷,学者称为船山先生。船山精研经史,又深于文学,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他生当天崩地陷的明清易代之际,是一位坚贞不屈的爱国志士和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晚年隐居石船山著述讲学,著书三百余卷,学者称为船山先生。船山精研经史,又深于文学,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又评选历代诗文,编有《八代诗选评》、《明诗选评》、《八代文选评》、《宋诗选评》(后两种已亡佚)。其《唐诗评选》原称《夕堂永日四唐诗评选》。夫之选评唐诗等,可能起于四十二岁徙居湘西茱萸塘时,完成于七十二岁时于石船山下之湘西草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船山 王夫之 杜甫 “兴观群怨” 选评 李颀 七律 明诗 李杜
下载PDF
苏轼的“意境”论及其“意境”诗 被引量:1
4
作者 章楚藩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3年第4期64-70,共7页
苏轼既是一位多能的艺术家,又是位高水平的艺术理论家。他对艺术意境理论就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如概括意境本质,谓“境与意会”,要求艺术作品有“得之于象外”之美。在具体论述中,他不同意俗本改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为“望”南山,认为这... 苏轼既是一位多能的艺术家,又是位高水平的艺术理论家。他对艺术意境理论就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如概括意境本质,谓“境与意会”,要求艺术作品有“得之于象外”之美。在具体论述中,他不同意俗本改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为“望”南山,认为这一字之改,乃“神气索然”,意境全无。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意境 苏诗 东坡 清雄 陶渊明 和陶诗 王维 平淡自然 理趣诗
下载PDF
妙在阳刚阴柔之间——中国古典诗歌的冲和平淡之美 被引量:1
5
作者 章楚藩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0年第5期30-36,共7页
中国古典诗文艺术风格的分类,曾经历了一个由简至繁、由繁而简的过程。魏时曹丕分为雅、理、实、丽四体;南齐刘勰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体;唐·李峤分形似、质气、情理、直置、雕藻、影带、宛转、... 中国古典诗文艺术风格的分类,曾经历了一个由简至繁、由繁而简的过程。魏时曹丕分为雅、理、实、丽四体;南齐刘勰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体;唐·李峤分形似、质气、情理、直置、雕藻、影带、宛转、飞动、清切、精华十体;皎然分“十九体”;晚唐司空图则有“二十四诗品”;宋·严羽渐归为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九体,优游不迫、沉着痛快两大类;清·姚鼐则明确归为阳刚、阴柔对立之两大类。姚鼐本《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说,用一系列形象比喻说明两类艺术风格的特色:“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呆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刚阴柔 中国古典诗歌 冲淡美 司空图 姚鼐 诗品 “淡” 艺术风格 清奇 至味
下载PDF
诗学之正源 法度之准则——赋、比、兴与意境创造
6
作者 章楚藩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0年第1期52-59,共8页
赋、比、兴一般称为三种创作手法,它是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创作中总结出来的艺术经验,后来成为我国古代美学的一组重要范畴。它最早见于战国时代《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为“六诗... 赋、比、兴一般称为三种创作手法,它是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创作中总结出来的艺术经验,后来成为我国古代美学的一组重要范畴。它最早见于战国时代《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为“六诗”中之“三诗”,后来亦称“三义”。《周礼》对“三诗”没有作出具体解释。汉以后对之解释、引申、发挥日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由于古代文学家、理论家对“三义”的研究、讨论,都是联系着《诗经》创作的实例、《易传》之“立象以尽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 比兴 兴象 正源 意境创造 象征 比喻 诗学 法度 三义
下载PDF
略论爱国诗人汪元量的诗歌
7
作者 章楚藩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7年第3期72-78,共7页
宋诗发展到南宋后期已渐趋不振,直到宋亡之际,文天祥、汪元量等人登上诗坛,才有一点活气。他们用血和泪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表现了民族的正气,在当时起了振聋发(目贵)的教育作用,也为宋以后的爱国诗开辟了新的领域,这是很可贵... 宋诗发展到南宋后期已渐趋不振,直到宋亡之际,文天祥、汪元量等人登上诗坛,才有一点活气。他们用血和泪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表现了民族的正气,在当时起了振聋发(目贵)的教育作用,也为宋以后的爱国诗开辟了新的领域,这是很可贵的。可是,我们对这一时期的爱国诗人诗作的研究还很不够,象汪元量这样一位较有影响的爱国诗人,人们对他却了解不多。本文试对汪元量的生平,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艺术特点作一粗略论述,以期引起对他作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元量 水云 爱国诗人 杜诗 诗史 诗歌 贾似道 文天祥 道人 伯颜
下载PDF
略谈苏轼的诗歌理论
8
作者 章楚藩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6年第4期33-40,共8页
苏轼是我国古代在诗、词、文、书、画各方面都取得杰出成就的全能作家。他的文艺理论是从他丰富的创作和鉴赏活动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本身是一个整体。文艺的各门类之间,有相通的共同规律,又有相对的特殊规律。苏轼的诗论,与其文论... 苏轼是我国古代在诗、词、文、书、画各方面都取得杰出成就的全能作家。他的文艺理论是从他丰富的创作和鉴赏活动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本身是一个整体。文艺的各门类之间,有相通的共同规律,又有相对的特殊规律。苏轼的诗论,与其文论、画论、书论相通而相互发明,但又有它相异的特殊性。东坡于诗论,没有专门的论著,他关于论诗的真知灼见散述于他的许多序文、题跋、书简、随笔、札记之中,如将其这方面的见解连缀起来,也可看出他关于诗歌创作、鉴赏和批评的理论系统。现以苏轼关于论诗的杂文为主,兼及其有关的画论、文论,并结合他的诗歌创作、鉴赏及批评实践,来谈谈他的诗歌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苏诗 诗歌理论 有为而作 东坡 论诗 至味 高风绝尘 作诗 万物
下载PDF
试论苏轼的咏物词
9
作者 章楚藩 顾志兴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4年第4期45-49,共5页
唐五代文中词中,虽有如传为李白所作的格调高古的《菩萨蛮》、《忆秦娥》,也有象白居易、张志和那样感情真实、清新可诵的《忆江南》、《渔歌子》等;但就词坛总的倾向而论,写离愁别绪,女人的娇娆,柔情如水的相思和充满脂香粉气的生活是... 唐五代文中词中,虽有如传为李白所作的格调高古的《菩萨蛮》、《忆秦娥》,也有象白居易、张志和那样感情真实、清新可诵的《忆江南》、《渔歌子》等;但就词坛总的倾向而论,写离愁别绪,女人的娇娆,柔情如水的相思和充满脂香粉气的生活是其主要内容。及至北宋初期,基本上仍是沿袭唐末五代的遗风;柳永虽扩大了词的题材与境界,使词从贵族官僚的华筵绮席走向城市旅邸歌馆,但内容依然以艳情羁愁为主。至于咏物词,唐五代至北宋中叶的文人词家是很少写的,只有苏轼以他的生花妙笔和写咏物诗的丰富经验,写了较多的咏物词。东坡于咏物词实有开拓之功,对南宋和后代词人写作咏物词影响至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咏物词 东坡 杨花 苏轼 朝云 惠州 歌妓 孤雁 荷花 红梅
下载PDF
略论苏轼的杭州诗
10
作者 章楚藩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3年第2期50-57,共8页
宋代诗人苏东坡与杭州有特殊的关系。他不仅先后两次莅杭任地方官,还在杭州写下了大量名篇佳作,至今杭州人的口碑中还流传着他的德政和诗篇。他二十二岁中进士,即以文章名天下。自二十六岁起从仕,辗转各地,直到老死,从未在一个地方住过... 宋代诗人苏东坡与杭州有特殊的关系。他不仅先后两次莅杭任地方官,还在杭州写下了大量名篇佳作,至今杭州人的口碑中还流传着他的德政和诗篇。他二十二岁中进士,即以文章名天下。自二十六岁起从仕,辗转各地,直到老死,从未在一个地方住过五年以上。但他却两次任职杭州,合计为时近五年。“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可见他与杭州的关系是不同寻常的。他第一次任杭州通判,是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至熙宁七年(1074)五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杭州 西湖 熙宁 五绝 通判 吴山 浙西 吴越王 政治讽刺
下载PDF
汉赋艺术面面观
11
作者 姚文铸 章楚藩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110-112,共3页
关键词 汉赋 文学艺术 司马相如 讽谕说 文心雕龙 董仲舒 《汉书·艺文志》 司马迁 希腊艺术 劝百讽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