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6
1
作者 章汝楠 《海峡药学》 2013年第3期147-148,共2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常规组,每组70例,常规组给予酌情调控血压,防治脑水肿,按需配合抗凝、降糖、降脂、脑代谢改善药、抗感染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治疗...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常规组,每组70例,常规组给予酌情调控血压,防治脑水肿,按需配合抗凝、降糖、降脂、脑代谢改善药、抗感染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30mg+生理盐水100mL,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Bid,连用14d。结果治疗14天观察组总有效率94.29%高于对照组的84.29%(P<0.05);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以后均有下降,但观察组治疗1周后NIHSS(18.20±4.23)、治疗2周后(16.08±3.98)均较对照组的(22.12±5.57)、(19.48±4.53)下降明显(P<0.05),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副作用。结论依达拉奉与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脑梗死可从不同环节发挥作用,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奥扎格雷 急性脑梗死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章汝楠 《海峡药学》 2013年第4期162-163,共2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74例,常规实施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剂等,对照组加阿托伐他汀1日20mg;观察组应用阿托伐他汀40mg口服、1日1次,时间一年...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74例,常规实施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剂等,对照组加阿托伐他汀1日20mg;观察组应用阿托伐他汀40mg口服、1日1次,时间一年。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91.68%VS95.54%无差异(P>0.05);治疗前hs-CRP水平无差异,治疗以后均显著性下降,观察组(6.13±1.23)μg·L-1较对照组(9.87±2.05)μg·L-1下降明显(P<0.05),一年后观察组复发(1.02±0.11)低于对照组的(2.21±0.24)次。观察组12.16%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的8.11%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且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更加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未显著增加,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大剂量 缺血性脑卒中 复发
下载PDF
脑梗死急性期hs-CRP水平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 被引量:11
3
作者 章汝楠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选取神经内科86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入院24 h内测定hs-CRP水平,并按hs-CRP水平将其分为低hs-CRP组和高hs-CRP组;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选取神经内科86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入院24 h内测定hs-CRP水平,并按hs-CRP水平将其分为低hs-CRP组和高hs-CRP组;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既往病史,分析可能影响脑梗死急性期hs-CRP水平的因素。于各患者发病90 d后随访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分析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与低hs-CRP组相比,高hs-CRP组年龄较大,糖尿病发病率较高,重度脑梗死人数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糖尿病、入院时脑梗死严重程度与hs-CRP水平升高独立相关(P=0.023,0.005,0.014,OR=1.296,1.973,2.399)。高hs-CRP水平、脑梗死较严重、糖尿病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独立相关(P=0.001,0.021,0.003,OR=1.072,2.399,1.337)。结论年龄、糖尿病史、脑梗死严重程度可能是脑梗死急性期hs-CRP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脑梗死急性期hs-CRP升高可能是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超敏C反应蛋白 神经功能恢复
原文传递
EB病毒相关性胃癌PD-1和PD-L1信号通路表达水平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陈瑛 章汝楠 +2 位作者 李楠 王文光 钟玲玲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2642-2646,共5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PD-L1)信号通路在EB病毒(EBV)相关性胃癌患者胃癌组织的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1年6月在诸暨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90例胃癌患者,采用EB病毒编码的RNA(EB...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PD-L1)信号通路在EB病毒(EBV)相关性胃癌患者胃癌组织的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1年6月在诸暨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90例胃癌患者,采用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法检测胃癌患者病理石蜡包埋组织中EBV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检测PD-1、PD-L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90例胃癌患者组织切片经EBER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出EBV阳性19例,阳性率为10.00%。肿瘤部位、浸润深度与EBV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190例胃癌组织中PD-1信号通路表达阳性例数为79例,阳性率为41.58%;PD-L1信号通路表达阳性例数为29例,阳性率为15.26%。EBV相关性胃癌与非EBV相关性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PD-1及PD-L1信号通路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1、PD-L1信号通路在EBV相关性胃癌中有较高的表达,对于近端胃及浸润深度较高的EBV感染高危胃癌患者,通过免疫检查点抑制治疗可能有更显著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感染 胃癌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