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质金属蛋白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在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表达及作用(英文) 被引量:3
1
作者 章玉冰 李文 +5 位作者 姚黎清 赵学凌 王兵 李宏昆 宁亚 宋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086-2090,共5页
背景: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复杂,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观察和流行病学层面,其分子机制研究一直没有新的突破。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变化规律,探讨其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背景: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复杂,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观察和流行病学层面,其分子机制研究一直没有新的突破。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变化规律,探讨其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SPF级8~12周龄SD大鼠150只,体质量250~30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和模型组140只。模型组140只采用直接钳夹股静脉+双后肢石膏固定方式,建立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又分为7组亚组,创伤即刻组(0.5h)、血栓形成初始期组(2.5h)、高峰期血栓形成组(25h)、高峰期血栓不形成组(25h)、血栓消退组(72h)、血栓不消退组(72h)和创伤后持续无血栓组(168h),每组10只。在相应时相点无创切取股静脉血管组织,随后抽取总RNA,采用Genechip Rat Genome 4302.0芯片对股静脉血管组织进行基因表达检测。观察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不形成和消退与不消退的发生率;运用基因芯片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在各时相点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模型组死亡3只,14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造模后25h血栓形成率约为50.5%,血栓不形成率约为49.5%;168h,有血栓的大鼠中大概有56.7%发生消退,43.3%的血栓持续存在不消退。基质金属蛋白酶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等均呈不同程度差异表达。血栓不消退状态时,基质金属蛋白酶仍呈高表达,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表达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处于下调状态,在消退过程呈明显抑制状态。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消退演化过程中,创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创伤性深静脉血栓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基质金属蛋白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可能是影响血栓生物学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大鼠 创伤 基质金属蛋白酶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下载PDF
外固定架配合髓内钉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章玉冰 明莉敏 +1 位作者 陶宗飞 何敏 《临床医学工程》 2013年第3期290-291,共2页
目的探讨多功能外固定架配合髓内钉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2例(男17例,女5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一期采用多功能外固定架临时固定3~4周,二期拆除外固定改用髓内钉固定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行3~48个月随... 目的探讨多功能外固定架配合髓内钉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2例(男17例,女5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一期采用多功能外固定架临时固定3~4周,二期拆除外固定改用髓内钉固定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行3~48个月随访,21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均在12~24周内愈合,未发生骨折不愈合,无深部感染及骨髓炎发生,1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死亡。结论多功能外固定架配合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取得了满意疗效,具有治疗效果好、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为临床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提供了一种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 治疗 髓内钉 外固定架
下载PDF
G.T.F.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 Ⅲ型)疗效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章玉冰 戎祖华 +4 位作者 张俊德 陶宗飞 夏太宝 朱宜权 何敏 《临床医学工程》 2012年第11期1919-1920,共2页
目的探讨G.T.F.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 Ⅲ型)的疗效。方法研究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根据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分型,对Evans Ⅲ型中17例(男性6例,女性11例)患者采用G.T.F柄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结果 17例3~2... 目的探讨G.T.F.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 Ⅲ型)的疗效。方法研究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根据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分型,对Evans Ⅲ型中17例(男性6例,女性11例)患者采用G.T.F柄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结果 17例3~24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围手术期无一例死亡。Harris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5分。结论 G.T.F.柄半髋关节置换为临床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 Ⅲ型)提供了一种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高龄患者 G T F 人工髋关节置换
下载PDF
亚急性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
4
作者 章玉冰 胡继红 +7 位作者 李文 姚黎清 赵学凌 陈淼 宋恩 李云健 王辉 郑燕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949-1952,共4页
背景: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死亡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但其发生发展机制尚未清楚。因此有必要采用先进的基因芯片技术对其进行研究,探索其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目的:观察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变化规律,探讨... 背景: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死亡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但其发生发展机制尚未清楚。因此有必要采用先进的基因芯片技术对其进行研究,探索其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目的:观察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变化规律,探讨其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从110只SD大鼠中随机取10只大鼠作为正常组,其余100只大鼠作为实验组,采用定量击打双侧大腿+髋人字石膏固定方式,建立大鼠亚急性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在伤后即刻、24,72,120和168h时相点切取股静脉血管组织,随后抽取总RNA,采用Affymetrix 2302.0芯片对股静脉血管组织进行基因表达检测。结果与结论:在亚急性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演化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实验组的表达随伤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说明其参与血栓形成过程,可能是影响深静脉血栓生物学状态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大鼠 亚急性创伤 基因芯片 基质金属蛋白酶3
下载PDF
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大鼠及精氨酸酶Ⅰ表达的变化(英文) 被引量:5
5
作者 宋恩 李云建 +7 位作者 章玉冰 姚黎清 周如丹 李宏昆 李兴国 张春强 王兵 赵学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55-1158,共4页
背景:近期相关研究发现精氨酸酶Ⅰ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有关, 但国内外相关研究大都集中在动脉, 并未对静脉性疾病, 进行广泛研究。目的: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大鼠精氨酸酶Ⅰ的表达变化, 分析其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的... 背景:近期相关研究发现精氨酸酶Ⅰ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有关, 但国内外相关研究大都集中在动脉, 并未对静脉性疾病, 进行广泛研究。目的: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大鼠精氨酸酶Ⅰ的表达变化, 分析其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血管钳夹股静脉+双后肢髋人字石膏外固定制动的方式建立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 根据不同的观察时间点和血栓形成的不同病理生理过程情况分为血栓形成前组、血栓形成高峰期组和无血栓形成组,提取各组血液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精氨酸酶Ⅰ在各组血细胞中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血栓形成高峰期组精氨酸酶Ⅰ表达量比其他3组明显上升(P <0.01),正常对照组、血栓形成前组和无血栓形成组精氨酸酶Ⅰ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提示精氨酸酶Ⅰ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大鼠 动物模型 精氨酸酶Ⅰ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下载PDF
血液中抗凝基因KLF2、KLF4表达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英文) 被引量:5
6
作者 姚黎清 代耀军 +4 位作者 赵学凌 章玉冰 宁亚 李宏昆 李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27-1330,共4页
背景: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预测深静脉血栓的手段。KLF2、KLF4在血栓形成前及形成过程中表达下调,有可能作为分子标记物预测诊断深静脉血栓。目的:探讨抗凝基因KLF2、KLF4预测诊断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方法:从100只大鼠中随机取90只建... 背景: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预测深静脉血栓的手段。KLF2、KLF4在血栓形成前及形成过程中表达下调,有可能作为分子标记物预测诊断深静脉血栓。目的:探讨抗凝基因KLF2、KLF4预测诊断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方法:从100只大鼠中随机取90只建立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按取材时间点及是否有血栓形成分为血栓形成前组、血栓形成组和血栓消溶组,其余的10只大鼠作为正常组。在相应时间点采集各组大鼠血液,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液中KLF2及KLF4 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血栓形成前及血栓形成组KLF2和KLF4 mRNA表达低于正常组,而血栓消溶组血清KLF2和KLF4 mRNA水平较正常组高。提示KLF2及KLF4可能成为预测诊断深静脉血栓的分子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KLF2 KLF4 预测诊断 分子标记物
下载PDF
组织蛋白酶L/G对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大鼠静脉壁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文 胡继红 +4 位作者 李兴国 李宏昆 章玉冰 赵学凌 王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4525-4529,共5页
背景:目前,深静脉血栓的分子病因学机制及其形成的核心调控网络仍未完全阐明,对于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预测也无理想的方法。目的:研究组织蛋白酶L/G与创伤性深静脉血栓的预测。方法:采用蚊式钳夹闭50只SD大鼠双侧股静脉的3个不同部位3... 背景:目前,深静脉血栓的分子病因学机制及其形成的核心调控网络仍未完全阐明,对于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预测也无理想的方法。目的:研究组织蛋白酶L/G与创伤性深静脉血栓的预测。方法:采用蚊式钳夹闭50只SD大鼠双侧股静脉的3个不同部位3s随后予以模具制动制备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根据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不同阶段和生物学特征,将模型大鼠分为血栓形成前组、血栓形成组和无血栓形成组,另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取大鼠创伤静脉,提取总RNA,经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一步应用real-time PCR进行验证。结果与结论:基因芯片杂交结果发现组织蛋白酶L/G基因在各组间差异表达明显,其中血栓形成组最高,无血栓形成组和血栓形成前组次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eal-time PCR分析结果与基因芯片杂交分析结果相一致。说明局部静脉血管壁中组织蛋白酶L/G表达水平升高与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可作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预测的候选分子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蛋白酶L 组织蛋白酶G 基因 候选分子 创伤性深静脉血栓 静脉壁
下载PDF
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大鼠组织蛋白酶B,C基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姚黎清 宁亚 +3 位作者 赵学凌 章玉冰 李宏昆 李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074-2078,共5页
背景:骨科手术后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但目前临床上对此尚缺乏有效预测诊断手段,组织蛋白酶可能是血栓形成的有效生物标记物。目的:观察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前后组织蛋白酶B和组织蛋白酶C在血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探讨二者作为深静脉... 背景:骨科手术后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但目前临床上对此尚缺乏有效预测诊断手段,组织蛋白酶可能是血栓形成的有效生物标记物。目的:观察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前后组织蛋白酶B和组织蛋白酶C在血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探讨二者作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候选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采用血管钳夹股静脉+双后肢固定制动的方式建立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根据观察时间点和血栓形成情况分为血栓形成前组、血栓形成高峰期组和血栓不形成组,提取各组血液RNA并反转录为c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组织蛋白酶B和组织蛋白酶C在血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血栓形成高峰期组大鼠血细胞中组织蛋白酶B,C表达明显,血栓形成前组和血栓不形成组大鼠血细胞中组织蛋白酶B,C表达于正常对照组大鼠为无明显差异。提示组织蛋白酶B和组织蛋白酶C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可作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的候选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组织蛋白酶 早期诊断 分子标志物 大鼠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经伤椎置钉与跨伤椎内固定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童立 王弘 +2 位作者 王辉 权良忠 章玉冰 《临床医学工程》 2014年第3期300-302,共3页
目的 比较经伤椎置钉与传统跨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17例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A组),15例采用传统的跨伤椎内固定(B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植骨融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目的 比较经伤椎置钉与传统跨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17例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A组),15例采用传统的跨伤椎内固定(B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植骨融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高度和后凸畸形(Cobb角)的纠正与随访丢失、术后下腰痛的Denis评分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 19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涉及椎体、术前伤椎高度和Cobb角差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伤椎高度、Cobb角恢复,术后远期伤椎高度、Cobb角丢失程度,Denis评分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胸腰椎骨折经伤椎置钉可有效减少术后后凸畸形纠正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骨折 伤椎椎弓根 内固定
下载PDF
RMAST微创通道下减压椎间融合单边固定与双边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章玉冰 李勇 +2 位作者 宣涛 曹参 余润泽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05-909,共5页
通过比较RMAST微创通道下单边固定和双边固定椎间Cage植骨融合方法观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n=20例)采用RMAST微创通道下减压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 通过比较RMAST微创通道下单边固定和双边固定椎间Cage植骨融合方法观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n=20例)采用RMAST微创通道下减压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对照组(B组,n=20例)采用RMAST通道下双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对比分析A、B两组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VAS评分、ODI评分及并发症,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长于B组,住院费用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量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MAST微创通道下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MAST微创通道 单边内固定 双边内固定 椎间融合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辅助脊柱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章玉冰 余润泽 +1 位作者 陶学顺 王伟风 《实用癌症杂志》 2019年第6期1038-1040,共3页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脊柱肿瘤手术术前数字化设计、术中指导手术方案实施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分析。方法 对16例脊柱肿瘤患者术前病椎CT三维扫描,将CT扫描数据导入软件建模,将构建的三维模型"分区"成逐层的截面,链接激光...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脊柱肿瘤手术术前数字化设计、术中指导手术方案实施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分析。方法 对16例脊柱肿瘤患者术前病椎CT三维扫描,将CT扫描数据导入软件建模,将构建的三维模型"分区"成逐层的截面,链接激光固化医学专用3D打印机,逐层打印1∶1大小的病椎模型。参考打印模型,制定手术方案、模拟手术操作、预处理内置物,在软件系统内进行数字化设计手术入路及实施方案。结果 16例均手术成功,无严重并发症。术中根据术前数字化设计,做到了精确、完整的切除病灶区域。术中透视术后X线复查,显示病椎切除完整,植入内置物位置良好,未见松动、移位。结论 使用3D打印技术能够做到术前熟悉病椎毗邻解剖结构,术中精确、完整的切除病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避免并发症发生。3D打印技术辅助脊柱肿瘤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脊柱肿瘤 手术
下载PDF
侧卧位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章玉冰 陶学顺 +2 位作者 郑军 李勇 曹参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第8期13-15,共3页
目的:侧卧位下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lumbar dise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23例(男16例,女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3~6个月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侧卧位下经皮椎间孔镜下行椎间盘切... 目的:侧卧位下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lumbar dise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23例(男16例,女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3~6个月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侧卧位下经皮椎间孔镜下行椎间盘切除术,对术后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手术时间l.5~4.5h,平均2.5h;术后住院时间7~10d,平均8d。23例行3~24个月随访,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16例,良5例,可1例,差1例,1例出现椎间盘感染经去甲万古霉素抗炎治疗2周后病愈出院。结论:侧卧位下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操作简单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 侧卧位 经皮椎间孔镜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67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雷 尚希福 +2 位作者 章玉冰 张俊德 戎祖华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532-533,I0002,共3页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不断上升,预计2050年全球将达到630万[1],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 PFNA)是在股骨近端髓内钉的基础上研发设计的内固定器械,该内固定器股骨颈...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不断上升,预计2050年全球将达到630万[1],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 PFNA)是在股骨近端髓内钉的基础上研发设计的内固定器械,该内固定器股骨颈锁定通过一个螺旋刀片完成,提高了抗旋转和角度稳定性及抗切出能力。我院采用PFNA治疗不同类型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67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髓内钉 治疗 内固定器械 PFNA 社会老龄化 生活质量 身心健康
下载PDF
改良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19
14
作者 陶学顺 余润泽 +3 位作者 章玉冰 李勇 李青松 陶晖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921-2924,共4页
目的分析改良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方法6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实验组给予改良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对比两组腰背肌生... 目的分析改良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方法6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实验组给予改良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对比两组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脊柱对称性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MMPs抑制剂(TIMPs)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后,于60°/s、120°/s角速度下,实验组腰背屈/伸比(F/E)、前峰力矩(PT)及平均功率(AP)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旋转角(HA)、侧弯角(M)及侧屈角比(LR)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髓核及纤维环中TIMP-1、TIMP-2、MMP-1、MMP-2、MMP-3、MMP-9及MMP-13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有助于改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脊柱对称性及MMPs、TIMPs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 生物力学性能 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下载PDF
PVP与PKP手术治疗Genant 3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延迟性椎体高度丢失的比较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青松 章玉冰 +1 位作者 陶学顺 李勇 《颈腰痛杂志》 2019年第3期297-300,304,共5页
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PVP )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 )治疗Genant 3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和术后延迟性椎体高度丢失情况。方法前瞻性研究年龄65岁以上的单发Gena... 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PVP )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 )治疗Genant 3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和术后延迟性椎体高度丢失情况。方法前瞻性研究年龄65岁以上的单发Genant 3级OVCF患者,依据患者的手术意愿,将其分为PKP组19例和PVP组27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进行疗效评估。术前进行椎体高度及节段后凸角的影像学测量;术后3 d、术后1、3、6、12个月进行疗效评估,记录手术过程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获得显著改善(P<0.05),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为相似(P>0.05)。两组术后,均能明显恢复椎体高度和节段后凸角,且PKP组术后3 d的伤椎高度恢复情况显著优于PVP组(P<0.001)。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两组均出现术后延迟性椎体高度丢失现象,且PKP组患者的高度丢失更为明显。随访1年时,两组椎体高度已无明显差异(P=0.075)。结论无论PVP或PKP技术治疗OVCF,在疼痛和功能障碍方面有相似的改善效果。虽然术后椎体高度和节段后凸角均有明显恢复,但术后延迟性椎体高度丢失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PKP术后更为明显。这可能是PKP术中球囊扩张挤压骨小梁,导致骨-骨水泥界面的交互耦合性较差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Genant半定量分级 PVP PKP 椎体高度丢失
下载PDF
互联网综合互动模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邢桂枚 张明珍 +2 位作者 王伟风 曹慧 章玉冰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8期1115-1119,共5页
目的:探讨互联网综合互动模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且行腰椎间盘手术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病人分对照组43例,术后给予常规康复指导及随访;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基... 目的:探讨互联网综合互动模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且行腰椎间盘手术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病人分对照组43例,术后给予常规康复指导及随访;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互联网综合互动模式的随访。于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病人疼痛状态,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腰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腰椎功能;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评估后腰椎关节活动度(腰椎前屈、腰椎后伸),借助日常生活能力(MBI)量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评价抑郁状态、焦虑状态。结果:随着时间延长,2组术后VAS评分及ODI得分均逐渐降低(P<0.01);术后3个月及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及ODI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随着时间延长,2组术后JOA及MBI得分均逐渐升高(P<0.01);术后3个月及6个月观察组JOA及MBI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6个月2组腰椎前屈、腰椎后伸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P<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腰椎前屈、腰椎后伸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1)。术后6个月2组SDS及S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P<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SDS及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和P<0.05)。结论:互联网综合互动模式缩短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术后疼痛恢复,促进了腰椎功能的康复,增加了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明显改善了病人焦虑、抑郁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指导 腰椎间盘突出症 互联网综合互动模式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螺钉和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早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春红 严政 +2 位作者 张小海 章玉冰 薛双桃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和传统切开内固定手术方案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患者35例。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微创组和开放组。微创组接受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和传统切开内固定手术方案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患者35例。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微创组和开放组。微创组接受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方案;开放组接受传统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案。结果:微创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等指标上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创组末次随访VAS比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放组末次随访VAS值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测量伤椎高度均较术前有较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前与术后影像学比较,矢状位后凸Cobb角、矢状位指数均有差异(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骨折 经皮椎弓根螺钉(MIPPS) 开放手术
下载PDF
导杆导引在经椎间孔脊柱内镜系统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陶学顺 余润泽 +3 位作者 章玉冰 李勇 李青松 曹参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0年第3期317-319,共3页
目的研究导杆导引在经椎间孔脊柱内镜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研究导杆导引在经椎间孔脊柱内镜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穿刺下开展TESSYS技术椎间盘切除治疗,观察组采用相同术式,但采用导杆导引下穿刺建立工作通道。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次数、放射暴露次数等手术指标,比较术前、术后1、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score,VAS)、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associatio,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6个月以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手术满意度,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穿刺次数、放射暴露次数、穿刺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手术满意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1、6个月ODI指数、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χ^2=4.003,P=0.043)。结论导杆导引在TESSYS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缩短工作通道建立时间,降低穿刺时间、次数,减少放射暴露,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杆导引 经椎间孔脊柱内镜系统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椎间孔路径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
下载PDF
Wiltse入路内固定与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近远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9
作者 曹参 余润泽 +1 位作者 章玉冰 陶学顺 《安徽医学》 2020年第11期1333-1336,共4页
目的对比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型胸腰椎骨折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胸腰椎骨折病例65例,其中Wiltse入路内固定(Wiltse入路组... 目的对比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型胸腰椎骨折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胸腰椎骨折病例65例,其中Wiltse入路内固定(Wiltse入路组)33例,微创经皮内固定(经皮组)32例。通过调阅病历、影像学资料及随访对比两组病例近(术后7~12天内)、远(术后一年)期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09±1.22)个月。Wiltse入路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长/多于经皮组,但其手术时间更短,透视次数更少,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伤椎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后凸cobb角组间、交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天及术后一年伤椎前缘高度比均高于术前,且术后一年低于术后3天(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3天及术后一年矢状面后凸cobb角均低于术前,且术后一年高于术后3天(P均<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组间、时间、交互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ODI评分组间、交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年的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术后1年的ODI评分低于术后1周(P均<0.05)。结论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型胸腰椎骨折的近期疗效较Wiltse入路内固定更优,两者远期疗效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Wiltse入路内固定 微创经皮内固定
下载PDF
3D导航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程刚 王志刚 +1 位作者 戎祖华 章玉冰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2082-2089,共8页
目的:观察3D导航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芜湖市第二人民... 目的:观察3D导航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骨一科收治的88例OVCF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n=44,传统C型臂X射线机引导下行PVP)与观察组(n=44,3D导航下行PVP),观察两组患者定位穿刺一次成功数、术中透视次数和时间、骨水泥渗漏率等情况及对比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椎体压缩率、伤椎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椎体压缩率、伤椎Cobb角、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椎体压缩率、伤椎Cobb角、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透视时间、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透视次数均较对照组少,注入骨水泥量较多,透视辐射量、获得理想位置需要的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均P<0.05)。两组患者均无肺栓塞、椎管内血肿、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定位穿刺一次性成功率较对照组高(均P<0.05),PVP成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导航辅助PVP能够显著促进老年OVCF患者椎体平均高度恢复,X射线暴露量少,减少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导航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压缩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