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命鹅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梁嘉祺 章轶哲 +1 位作者 李海蛟 孙承业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9期689-695,共7页
致命鹅膏最早发现于我国广东,是我国蘑菇中毒事件中最常见的剧毒蘑菇之一,因含有鹅膏肽类毒素,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型中毒,引起相关食物中毒事件已有73起。本研究系统分析了致命鹅膏的生物学特征、毒素检测、毒素基因组学、中毒事件流行... 致命鹅膏最早发现于我国广东,是我国蘑菇中毒事件中最常见的剧毒蘑菇之一,因含有鹅膏肽类毒素,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型中毒,引起相关食物中毒事件已有73起。本研究系统分析了致命鹅膏的生物学特征、毒素检测、毒素基因组学、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及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历程和最新进展,以期为该种剧毒蘑菇中毒的有效防控和精准救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损害型 剧毒蘑菇 蘑菇中毒 毒理学 基因组学
下载PDF
贵州省一起古巴裸盖菇中毒事件的调查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姝 王娅芳 +3 位作者 李海蛟 章轶哲 张凯平 周亚娟 《应用预防医学》 2021年第3期201-203,206,共4页
目的调查贵州省榕江县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明确中毒原因,为贵州省毒蘑菇中毒防控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临床资料,对可疑野生蘑菇标本开展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本起事件共发病5人,罹患率为100.0%,... 目的调查贵州省榕江县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明确中毒原因,为贵州省毒蘑菇中毒防控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临床资料,对可疑野生蘑菇标本开展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本起事件共发病5人,罹患率为100.0%,病例主要临床症状为视物模糊、呼之不应等神经症状并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可疑野生蘑菇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古巴裸盖菇(Psilocybe cubensis)。结论此次中毒事件为村民误采误食古巴裸盖菇所引起,提示要加强毒蘑菇中毒的宣传教育,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蘑菇 流行病学调查 古巴裸盖菇 神经精神型
下载PDF
化学实验室风险评估初探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意 章轶哲 +2 位作者 吴文红 温亚男 缪庆 《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第21期86-88,共3页
目的对化学实验室安全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尽量避免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方法采用定性研究的风险评估方法,提出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结果从风险降低、风险规避、风险保留和风险转移等四方面介绍风险... 目的对化学实验室安全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尽量避免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方法采用定性研究的风险评估方法,提出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结果从风险降低、风险规避、风险保留和风险转移等四方面介绍风险控制措施。结论实验室风险评估工作应该定期开展、持续进行并且不断深入探索,切实有效地保证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评估 实验室 安全管理
下载PDF
欧式鹅膏毒蕈中毒肝肾损伤的临床病理特点 被引量:6
4
作者 许书添 李海蛟 +6 位作者 董建华 孙丹 李世军 章轶哲 孙承业 孙健 刘志红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2-516,共5页
目的:了解欧式鹅膏毒蕈中毒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医师提供准确的临床病理信息。方法:收集的一家3例毒蕈中毒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毒蕈样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结合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以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者均... 目的:了解欧式鹅膏毒蕈中毒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医师提供准确的临床病理信息。方法:收集的一家3例毒蕈中毒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毒蕈样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结合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以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者均食用自行采摘并烹制的蘑菇,用量不等,潜伏期8~12h,恶心、呕吐胃肠道症状后出现急性肾损伤和轻度肝损伤,经毒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欧式鹅膏。给予血液净化和激素等对症支持治疗后,肝肾功能逐渐恢复。肾活检病理提示急性肾小管坏死伴急性间质性肾炎。结论:欧式鹅膏毒蕈中毒可引起严重急性肾损伤和轻度肝损伤表现,肾脏病理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和急性间质性肾炎,经积极救治临床结局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式鹅膏 毒蕈 中毒 急性肾损伤
下载PDF
胎牛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 被引量:3
5
作者 尹明 章轶哲 多曙光 《实验动物科学》 2010年第3期1-6,共6页
应用组织块培养法从胎牛耳部分离培养了胎牛成纤维细胞。应用PCR方法鉴别了细胞的性别。选择雌性成纤维细胞,进行了形态观察、生长曲线测定、染色体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正常的大小、形态、分裂增殖特性和染色体数目。胎... 应用组织块培养法从胎牛耳部分离培养了胎牛成纤维细胞。应用PCR方法鉴别了细胞的性别。选择雌性成纤维细胞,进行了形态观察、生长曲线测定、染色体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正常的大小、形态、分裂增殖特性和染色体数目。胎牛成纤维细胞的培养方法的建立以及其相关的生物学特性的分析,有利于给同种和异种体细胞克隆牛研究提供形态良好、染色体数目正常的供体细胞,同时也为体细胞转基因等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牛成纤维细胞 分离培养 性别鉴定 染色体分析
下载PDF
一起误食野生植物常山中毒事件的调查分析
6
作者 叶建 章轶哲 +2 位作者 杨静 刘兴建 张红英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805-1809,共5页
目的通过调查处置一起误食野生植物常山致常山碱中毒的事件,为常山碱中毒临床救治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中毒原因,结合临床症状、治疗用药和患者治愈情况总结... 目的通过调查处置一起误食野生植物常山致常山碱中毒的事件,为常山碱中毒临床救治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中毒原因,结合临床症状、治疗用药和患者治愈情况总结中毒治疗经验。结果根据常山的植物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该起中毒事件的标本鉴定为云南常山,中毒物质为常山碱,食用人群罹患率100%,中毒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和里急后重等胃肠道症状,给予补液、护胃、补钾及广谱解毒治疗后24 h内痊愈,无迟发型其他症状。结论本次事件为一起误食新鲜云南常山致常山碱中毒引起的中毒事件,此前国内未见直接食用新鲜云南常山中毒事件报告,为类似中毒事件的预防、临床救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山 常山碱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调查
原文传递
亚稀褶红菇中毒的物种鉴定、地理分布、中毒特征及救治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海蛟 余成敏 +7 位作者 姚群梅 章轶哲 孙健 张烁 周静 马沛滨 李朝宏 孙承业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3-738,共6页
目的探索亚稀褶红菇的物种鉴定、地理分布、中毒症状及救治措施,为该物种造成的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及病患救治提供借鉴。方法结合中毒案例,开展流行病学、临床救治调查分析,对毒蘑菇样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亚稀褶红菇造... 目的探索亚稀褶红菇的物种鉴定、地理分布、中毒症状及救治措施,为该物种造成的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及病患救治提供借鉴。方法结合中毒案例,开展流行病学、临床救治调查分析,对毒蘑菇样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亚稀褶红菇造成的中毒特征及救治方法进行系统整理。结果2名中毒患者2015年7月26日晚食用了自己采集的“火炭菌”,潜伏期2—3h。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伴有酱油色尿,肌酸激酶急剧上升,并伴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血肌酐等的上升,最终表现为肾功能衰竭和呼吸衰竭,符合以往报道的亚稀褶红菇的中毒表现。2位患者给予血液灌流、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保肝、保肾、抗氧化等对症支持治疗,一名患者于40余天后死亡。另一名患者虽然历经转院治疗,至2016年2月底仍未出院,预后不佳。毒蘑菇样本通过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结论亚稀褶红菇是一种毒性高的有毒蘑菇,其在我国分布较广,形态学分类结合分子生物学(使用ITS片段)方法是物种鉴定的有效方法,此蘑菇中毒者潜伏期短,人中毒靶器官主要为横纹肌,重症患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蘑菇 亚稀褶红菇 物种鉴定 地理分布 救治
原文传递
青褶伞中毒的物种鉴定、中毒特征及救治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海蛟 孙承业 +6 位作者 乔莉 章轶哲 孙健 张宏顺 周静 龙鑫 马沛滨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9-743,共5页
目的探索褶伞属青褶伞的物种鉴定,总结青褶伞中毒诊断及救治方法,为该蘑菇造成的中毒事件处理和中毒患者救治提供借鉴。方法结合中毒案例,收集流行病学、临床诊断救治资料和可疑毒蘑菇样本,对毒蘑菇样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目的探索褶伞属青褶伞的物种鉴定,总结青褶伞中毒诊断及救治方法,为该蘑菇造成的中毒事件处理和中毒患者救治提供借鉴。方法结合中毒案例,收集流行病学、临床诊断救治资料和可疑毒蘑菇样本,对毒蘑菇样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青褶伞造成的中毒特征及救治进行梳理。结果2名中毒患者食用了不等量的,自行采集的白色野生蘑菇;发病潜伏期约4h。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呈稀水样便),一名患者伴有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升高,另一名患者呕吐少量淡红色液体,并在第2天伴有淡血性稀水便。给予足量补液、激素、保肝、青霉素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3d后全部治愈出院。毒蘑菇样本通过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青褶伞(chlorophyllummolybdites)。结论该中毒事件是一起由青褶伞引起的经口中毒,青褶伞菌为有毒蘑菇,主要引起消化道刺激性改变,病情较轻,病程短;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青褶伞的物种鉴定是识别青褶伞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蘑菇 青褶伞 物种鉴定 救治
原文传递
一起蘑菇致急性中毒事件的现场调查与鉴定 被引量:7
9
作者 章轶哲 孙承业 +5 位作者 李海蛟 孙健 张宏顺 马沛滨 姚群梅 余成敏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12-1015,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云南省南华县一起蘑菇中毒事件的处置过程,鉴定引起中毒的毒蘑菇种类,为做好此类中毒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方法收集事件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对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流行病... 目的调查分析云南省南华县一起蘑菇中毒事件的处置过程,鉴定引起中毒的毒蘑菇种类,为做好此类中毒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方法收集事件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对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者均食用自行采摘并炒制的蘑菇,食量不等,潜伏期2h,出现呕吐、抽搐、意识不清等神经精神型中毒症状,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假褐云斑鹅膏和小豹斑鹅膏。结论本事件是因误食名为假褐云斑鹅膏和小豹斑鹅膏引起的急性中毒。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和患者临床表现,证实了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假褐云斑鹅膏和小豹斑鹅膏的物种鉴定具有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褐云斑鹅膏 小豹斑鹅膏 毒蘑菇 意识障碍 分子鉴定
原文传递
鹅膏肽类毒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健 孙承业 +5 位作者 李海蛟 章轶哲 张宏顺 周静 龙鑫 马沛滨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76-1081,共6页
本文在阅读国内外鹅膏肽类毒素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鹅膏肽类毒素的种类、来源、毒性及毒作用机制、中毒表现及治疗方面做出归纳整理,以期为今后鹅膏肽类毒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 鹅膏肽类毒素 毒素种类 来源 毒性 作用机制 治疗
原文传递
发光类脐菇中毒事件调查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烁 李海蛟 +10 位作者 余成敏 姚群梅 张曙光 康如良 章轶哲 孙健 张宏顺 周静 龙鑫 马沛滨 孙承业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9-732,共4页
目的分析云南省元谋县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实验室毒蘑菇鉴定的实验结果,对中毒病因进行确证。方法收治中毒患者后,当地医务人员迅速开展中毒救治工作,疾控专业人员对患者携带的可疑毒蘑菇样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 目的分析云南省元谋县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实验室毒蘑菇鉴定的实验结果,对中毒病因进行确证。方法收治中毒患者后,当地医务人员迅速开展中毒救治工作,疾控专业人员对患者携带的可疑毒蘑菇样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5年8月1日,元谋县某电厂12名男性工人,一起食用了一种野生菌约100—200g,进食后10min到0.5h出现症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胸闷症状。4名症状较轻者门诊给予处理后拒绝治疗,3名患者给予机械洗胃,药用炭胃管注入保留等促进毒物排泄治疗,其他患者给予保肝等对症支持治疗。8名患者3—4d后病愈出院。现场采集的可疑毒蘑菇标本经鉴定确认为发光类脐菇(omphalotus olarius)。结论该中毒是一起由发光类脐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明确为由发光类脐菇导致的中毒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提示要加强对该种毒蘑菇的研究,并对当地群众开展毒针对性的预防和科普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类脐菇 蘑菇中毒 分子生物学鉴定 预防
原文传递
云南蘑菇中毒事件中的毒蘑菇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海蛟 章轶哲 +3 位作者 刘志涛 郑粉双 赵炳 吴刚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16-1429,共14页
近年来,云南省每年发生超过500起蘑菇中毒事件,造成2000余人中毒,约30人死亡,成为我国蘑菇中毒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系统研究蘑菇中毒事件中的毒蘑菇多样性,可以为蘑菇中毒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对云南省2013年以来开... 近年来,云南省每年发生超过500起蘑菇中毒事件,造成2000余人中毒,约30人死亡,成为我国蘑菇中毒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系统研究蘑菇中毒事件中的毒蘑菇多样性,可以为蘑菇中毒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对云南省2013年以来开展过科学物种鉴定的223起中毒事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云南省蘑菇中毒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主要集中在6–9月份,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7月份达到高峰,而6月份死亡人数最多。地区分布分析发现云南省蘑菇中毒事件涉及14个市州,中毒事件数前5位分别为德宏、玉溪、保山、楚雄和普洱,均位于云南中部及以南地区。223起中毒事件中共成功鉴定出47种毒蘑菇,分属6种中毒类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和光敏性皮炎型)。这些毒蘑菇包含发现于中国的新物种16种,以及2019年以来发现的中国新记录种3种。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和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分别造成19人和9人死亡,是云南省最危险的2种剧毒蘑菇。青褶伞Chlorophyllum molybdites、日本红菇R.japonica、光硬皮马勃Scleroderma cepa、近江粉褶菌Entoloma omiense和发光类脐菇Omphalotus olearius位列胃肠炎型中毒的前5位。热带紫褐裸伞Gymnopilus dilepis、毒歧盖伞近似种Inosperma cf.virosum和兰茂牛肝菌Lanmaoa asiatica位列神经精神型中毒的前3位。叶状耳盘菌Cordierites frondosus是目前云南省造成光敏性皮炎型中毒的唯一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蘑菇 蘑菇中毒 物种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一起剧毒蘑菇新种假淡红鹅膏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周亚娟 俞红 +2 位作者 朱姝 章轶哲 李海蛟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97-501,共5页
目的通过对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由剧毒蘑菇新种假淡红鹅膏造成的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总结,为毒蘑菇中毒防控积累资料和经验。方法对中毒事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可疑毒蘑菇样品并开展形态学鉴定,同时开展急性毒理学试验。结果 2... 目的通过对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由剧毒蘑菇新种假淡红鹅膏造成的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总结,为毒蘑菇中毒防控积累资料和经验。方法对中毒事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可疑毒蘑菇样品并开展形态学鉴定,同时开展急性毒理学试验。结果 2014年9月19日,务川县某村村民父子2人因进食自采野生蘑菇中毒死亡。分别于餐后9、17 h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送医就诊,诊断为毒蘑菇中毒。病程中中毒者出现以肝损害为主的中毒表现,病例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最高达1 279 U/L,病例2最高达6 070 U/L;病例1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最高达2 829 U/L,病例2最高达6 868 U/L。因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临床多项指标异常,分别于中毒第5天、第7天因多脏器衰竭救治无效死亡。现场调查采集的可疑蘑菇样品,经形态学辨识、分子生物学研究鉴定为剧毒蘑菇新种假淡红鹅膏。将可疑蘑菇样品开展小鼠简易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试验5只雄性小鼠全部死亡,5只雌性小鼠中3只死亡。结论此次中毒事件为误采误食剧毒的假淡红鹅膏引起的中毒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蘑菇 假淡红鹅膏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调查 贵州
原文传递
中国青褶伞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章轶哲 孙承业 +4 位作者 图力古尔 李泰辉 张宏顺 张凯平 李海蛟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59-1765,共7页
近年来在中国,蘑菇中毒已成为食物中毒事件中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中青褶伞Chlorophyllummolybdites是最常见的毒蘑菇种类。为切实预防该种中毒,揭示其在我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本研究通过系统收集、... 近年来在中国,蘑菇中毒已成为食物中毒事件中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中青褶伞Chlorophyllummolybdites是最常见的毒蘑菇种类。为切实预防该种中毒,揭示其在我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本研究通过系统收集、整理、分析青褶伞在中国的时空分布信息,发现该种在1978–2020年中的20个年份中共出现于我国包含台湾省在内的17个省份,主要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东北地区(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偶有分布,华北和西北没有记载。青褶伞在我国不同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分布,具体时间为3–12月份,集中出现在6–10月份。该种最早于仲春出现在华南地区(广东),随即向热带、亚热带的华南其他地区、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扩散并持续至中秋,从晚秋至初冬,该种分布范围不断南移萎缩至西南热带地区(云南勐腊县);在温带至寒温带,该种仅在夏末秋初出现在东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蘑菇 蘑菇中毒 大青褶伞
原文传递
基于Taqman-MGB探针的亚稀褶红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被引量:4
15
作者 章轶哲 李宏锡 +5 位作者 张凯平 孙承业 张宏顺 卢俊伽 何仟 李海蛟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37-943,共7页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Taqman-MGB探针的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根据亚稀褶红菇与其近似种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序列差异,设计合成1对引物和1条特异性Taqman-MGB探针,并...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Taqman-MGB探针的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根据亚稀褶红菇与其近似种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序列差异,设计合成1对引物和1条特异性Taqman-MGB探针,并用常见有毒红菇种类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引物特异性良好,仅亚稀褶红菇出现荧光信号,完成整个检测过程只需2h。该法能够为毒蘑菇中毒的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蘑菇中毒 亚稀褶红菇 快速检测 实时荧光定量PCR TAQMAN-MGB探针
原文传递
中国福建省南平市两起日本类脐菇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芝平 黄信有 +8 位作者 吴春蕾 张永开 刘振江 杨铭建 候成利 章轶哲 卢俊伽 张凯平 李海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5-359,共5页
目的通过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两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为毒蘑菇中毒处置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事件病例资料、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收集剩余可疑毒蘑菇样品并到患者采集蘑菇地点的同一枯死树干和倒伏腐木上采集样品,进行... 目的通过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两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为毒蘑菇中毒处置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事件病例资料、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收集剩余可疑毒蘑菇样品并到患者采集蘑菇地点的同一枯死树干和倒伏腐木上采集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事件进行分析处置。结果2018年11月24日和26日,南平市建阳区两自然村的外来务工人员8人和2人分别采食野生蘑菇,于餐后10~90 min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送医就诊,诊断为毒蘑菇中毒,以胃肠炎为主要中毒表现。进一步分析发现毒蘑菇食用量越大,潜伏期越短,恶心、呕吐持续时间越长。入院后及时给予洗胃、导泻、抑酸护胃、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1~3 d出院。毒蘑菇样本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为日本类脐菇(Omphalotus guepiniformis)。结论两起事件均为误采误食日本类脐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主要引起胃肠炎型症状,未造成其他脏器损伤,预后好。应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毒蘑菇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预防中毒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类脐菇 毒蘑菇 中毒 流行病学调查 物种鉴定
原文传递
基于Meta分析的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对鹅膏毒肽中毒治疗效果的定量评估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宵 李斌 +5 位作者 邵兵 余成敏 姚群梅 马沛滨 章轶哲 孙承业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217-222,246,共7页
目的对鹅膏毒肽中毒患者的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效果进行评估。方法检索PubMed、Embase、OVID、万方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整理数据,并对文献进行综述,根据文献对鹅膏毒肽中毒的治疗措施进行分类。同时,根据数据异质性情况,分别... 目的对鹅膏毒肽中毒患者的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效果进行评估。方法检索PubMed、Embase、OVID、万方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整理数据,并对文献进行综述,根据文献对鹅膏毒肽中毒的治疗措施进行分类。同时,根据数据异质性情况,分别采取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同步进行偏倚评估和敏感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检索到文献2 659篇,最终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70篇。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显示,鹅膏毒肽中毒治疗后的总病死率为16.9%。在单独一种治疗方式下,鹅膏毒肽中毒治疗后总病死率为21.4%,其中单独支持治疗后的病死率(38.4%)明显高于单独解毒治疗(14.0%)和单独药物治疗(8.3%);在两种治疗方式组合使用后,总病死率为16.8%,其中支持治疗+药物治疗的病死率为15.6%,解毒治疗+药物治疗的病死率为16.2%;解毒治疗、支持治疗和药物治疗三种方式联合使用的总病死率最低(15.1%,95%CI 9.8%~22.5%)。从地区分布看,亚洲患者中毒治疗后的病死率(28.4%)明显高于北美洲(16.9%)和欧洲(12.5%)。结论治疗后鹅膏毒肽中毒病死率仍较高,且各大洲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药物+解毒+支持治疗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膏毒肽 中毒 治疗 荟萃分析 病死率
原文传递
某发电工程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调查与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温亚男 张意 +2 位作者 吴文红 章轶哲 缪庆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90-1791,1799,共3页
目的调查分析某发电工程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评价其管理的有效性。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调查、检查表法等对该工程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调查与评价的内容包括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职业病防治规划、实施方案及执行... 目的调查分析某发电工程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评价其管理的有效性。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调查、检查表法等对该工程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调查与评价的内容包括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职业病防治规划、实施方案及执行情况、工作场所操作规程及执行情况、职业卫生培训情况、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情况、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及中文警示说明的设置情况、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设施及演练情况、职业病危害申报及告知情况、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结果该工程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健全,制定了《员工职业健康管理标准》、《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办法》、各级应急救援预案等管理制度,但不够全面,需加快制定并强化落实。结论该工程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应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在进一步改进完善后,将可以使职业病发生的风险概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卫生管理 评价 管理制度 应急救援预案
原文传递
致幻毒蘑菇卵囊裸盖菇化学成分研究初探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琦 李海蛟 +5 位作者 章轶哲 周亚娟 朱姝 徐飞 邢晓科 丁刚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04-1715,共12页
从一种采集于贵州省的致幻毒蘑菇——卵囊裸盖菇Psilocybeovoideocystidiata中首次分离得到3种化合物,分别是3β-羟基-5α,8α-桥二氧麦角甾-6,22E-二烯(化合物1)、β-D-葡萄糖(化合物2)和腺苷(化合物3)。基于高分辨质谱与核磁共振谱数... 从一种采集于贵州省的致幻毒蘑菇——卵囊裸盖菇Psilocybeovoideocystidiata中首次分离得到3种化合物,分别是3β-羟基-5α,8α-桥二氧麦角甾-6,22E-二烯(化合物1)、β-D-葡萄糖(化合物2)和腺苷(化合物3)。基于高分辨质谱与核磁共振谱数据以及相关文献比对确定以上3种化合物的结构,并首次推导出化合物2和3质谱裂解规律,其中重排与中性丢失在质谱裂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利用UPLC-MS/MS法对卵囊裸盖菇的干燥子实体和新鲜子实体中的裸盖菇素和脱磷裸盖菇素进行检测,在干燥子实体中检测到裸盖菇素和脱磷裸盖菇素,但在–80℃保存6个月的新鲜子实体中未检测到裸盖菇素和脱磷裸盖菇素,推测可能是由于保存方法和提取方法的原因导致化合物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蘑菇 卵囊裸盖菇 3β-羟基-5α 8α-桥二氧麦角甾-6 22E-二烯 Β-D-葡萄糖 腺苷 质谱裂解规律 UPLC-MS/MS法
原文传递
一起误食光硬皮马勃中毒事件调查 被引量:1
20
作者 钟加菊 李海蛟 +5 位作者 章轶哲 余成敏 蒲艳 彭建明 杨欢 姚群梅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16-619,共4页
目的对2019年9月4日发生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一起误食光硬皮马勃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明确中毒原因,总结中毒特点及救治方法,为该蘑菇中毒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方法收集中毒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和... 目的对2019年9月4日发生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一起误食光硬皮马勃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明确中毒原因,总结中毒特点及救治方法,为该蘑菇中毒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方法收集中毒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2例患者各进食了约50 g购买于市场的马勃后,出现了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及低血压的症状,潜伏期0.5~1 h,经过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蘑菇标本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光硬皮马勃。结论此次事件是因误食光硬皮马勃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光硬皮马勃与可食用的云南硬皮马勃外形相似,常因误食而中毒。鉴于很多毒蘑菇与一些食用菌形态上极为相似而导致误采误食,建议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光硬皮马勃 毒蘑菇 分子鉴定 流行病学调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