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并发癫痫持续状态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童俊江 陈锷 +5 位作者 康俊龙 丰伟 董桂江 田新华 黄延林 孙瑾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4期375-378,共4页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癫痫持续状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78例sTBI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出现早期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18例作为病例组,其...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癫痫持续状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78例sTBI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出现早期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18例作为病例组,其余60例作为对照组,运用Logistic回归探索sTBI术后早期并发癫痫持续状态的危险因素。结果 病例组的机械通气、脑疝发生、术前GCS评分3~5分及术中低血压发生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经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其中机械通气是sTBI术后早期癫痫持续状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GCS评分高的sTBI患者术后早期癫痫持续状态发生的可能性比GCS评分低的患者小。结论 sTBI术后早期癫痫持续状态是颅脑损伤救治中的难题,该类患者应尽早行减压手术解除脑疝,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机械通气,尽可能减少脑组织发生缺氧缺血性损伤,并给予适当镇静,可减少术后早期癫痫持续状态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术后早期 癫痫持续状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miR-34a在胶质瘤化疗耐药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童彬 黄延林 +3 位作者 田新华 刘忠 童俊江 孙瑾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5期581-584,共4页
胶质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恶性肿瘤,因发现miR-34a在大脑中表达丰富,其在脑肿瘤领域的地位逐渐提高。miR-34a能调控胶质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胶质瘤形成,阐明miR-34a在胶质瘤中的作用机制,寻找到新的药物治疗靶点,对胶质瘤治... 胶质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恶性肿瘤,因发现miR-34a在大脑中表达丰富,其在脑肿瘤领域的地位逐渐提高。miR-34a能调控胶质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胶质瘤形成,阐明miR-34a在胶质瘤中的作用机制,寻找到新的药物治疗靶点,对胶质瘤治疗极为重要。本文通过介绍miR-34a的生理特性、信号通路、替莫唑胺化疗耐药、化疗给药载体等方面的综述,总结了miR-34a在胶质瘤化疗耐药机制中的研究新进展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34A 胶质瘤 化疗耐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儿童脑动静脉畸形急性出血4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孙瑾 黄延林 +5 位作者 刘忠 董桂江 童俊江 杨芳裕 林晓宁 田新华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381-385,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脑动静脉畸形急性出血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40例儿童脑动静脉畸形急性出血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本... 目的探讨儿童脑动静脉畸形急性出血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40例儿童脑动静脉畸形急性出血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儿中,以9~11岁患儿的比率最高(14例,35.0%);男女比例为1.56∶1。根据患儿脑血管造影的Spetzler-Martin分级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Spetzler-MartinⅠⅡ级者可选择3种手术方式:单纯手术切除、介入栓塞或伽玛刀手术;Spetzler-MartinⅢⅣ级者,脑内畸形血管团直径大于4cm或有多支动脉供血者优先选择介入栓塞,然后二期清除颅内血肿并切除脑动静脉畸形。结论 早期确诊,根据Spetzler-Martin分级采取不同手术治疗方式,预防脑动静脉畸形再出血,防治癫痫及早期恢复神经功能可以有效改善儿童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脑动静脉畸形 脑出血 手术治疗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妊娠中期颅内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介入治疗2例及文献复习
4
作者 童俊江 蔡雪萍 +5 位作者 康俊龙 陈锷 孙瑾 刘忠 董桂江 田新华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年第2期70-73,共4页
报道2例妊娠中期颅内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患者,经及时行介入栓塞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回顾其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分析该病例特点、处理方式及围产期结局,以期为该类型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妊娠中期 破裂 介入栓塞术
下载PDF
双荧光标记的胶质瘤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旺 黄焱 +3 位作者 田新华 李良成 穆军博 童俊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共8页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可实时监测的胶质瘤原位移植瘤裸鼠模型。方法用带有荧光素酶(luciferase-Luc)和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慢病毒感染U251神经胶质瘤细胞,流式细胞仪筛选稳定表达GFP-Luc荧光的细胞系,并通...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可实时监测的胶质瘤原位移植瘤裸鼠模型。方法用带有荧光素酶(luciferase-Luc)和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慢病毒感染U251神经胶质瘤细胞,流式细胞仪筛选稳定表达GFP-Luc荧光的细胞系,并通过CCK-8实验、细胞周期实验、Transwell肿瘤迁移及侵袭实验等评价荧光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是否改变;将细胞接种至裸鼠大脑尾状核,建立胶质瘤原位移植瘤模型,利用小鼠活体成像系统监测脑内肿瘤的生长情况,并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评价细胞在裸鼠脑内的病理特征及成瘤能力。结果成功构建稳定表达GFP荧光和luciferase荧光的U251胶质瘤细胞系及动物模型,慢病毒整合并未改变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模型生长周期适中,成瘤率高,瘤体在颅内生长稳定,HE切片符合人胶质瘤特征。结论双荧光标记的胶质瘤细胞相比于传统细胞更有利于胶质瘤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U251-GFP-Luc胶质瘤细胞裸鼠模型,其肿瘤生长和病理特性与人胶质瘤相似,且可实时观察肿瘤生长,可作为胶质瘤实验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荧光 活体成像 模型 动物 原位移植
下载PDF
丙氨酰谷氨酰胺对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蔡雪萍 童俊江 +7 位作者 梁成强 蔡兰婷 吴淑敏 王伦 孙瑾 康俊龙 董桂江 田新华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0年第10期29-34,共6页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glutamine,GLN)强化的肠外营养干预对出血性脑血管病(hemorrhag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HCVD)住院患者营养相关指标及体格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HCVD术后患...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glutamine,GLN)强化的肠外营养干预对出血性脑血管病(hemorrhag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HCVD)住院患者营养相关指标及体格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HCVD术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术后d 3~d 9经肠外营养予干预组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0.3 g/(kg·d),予对照组等氮量氨基酸注射液,观察两组HCVD患者术后d 3,d 10,d 17和d 24的体格及营养相关指标(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上臂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及小腿围)。结果:干预组的上臂围在术后d 3~d 17、术后d 3~d 24的减少量分别为(0.7±0.4)cm(P=0.011)、(0.8±0.5)cm(P=0.011),均小于对照组。干预组的上臂肌围在术后d 3~d 17、术后d 3~d 24的减少量分别为(0.7±0.5)cm(P=0.010)、(1.0±0.7)cm(P=0.008),均小于对照组。而其他指标则未观察到此现象。结论:含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配方可改善HCVD术后患者住院期间肌肉组织丢失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谷氨酰胺 上臂围 上臂肌围 小腿围
下载PDF
胶质瘤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杜小林 王襄阳 +4 位作者 穆军博 童俊江 毛修月 李恒 田新华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6期378-380,共3页
大电导Ca^2+激活的K+通道(large conductance Ca^2+-activated K^+channels,big Ca^2+-activated K^+channel,BKC)属于跨膜蛋白,也称为BKCa、Slo1、KCa、KCa1.1或MaxiK通道[1]。BKC广泛表达于哺乳动物各种组织,但其功能仍不清楚[2]。它... 大电导Ca^2+激活的K+通道(large conductance Ca^2+-activated K^+channels,big Ca^2+-activated K^+channel,BKC)属于跨膜蛋白,也称为BKCa、Slo1、KCa、KCa1.1或MaxiK通道[1]。BKC广泛表达于哺乳动物各种组织,但其功能仍不清楚[2]。它在许多肿瘤细胞中异常表达,并在肿瘤侵袭和转移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尽管积极采取手术联合放、化疗,平均寿命仍不足14个月,5年生存率仍然低于10%,与肿瘤浸润转移、复发和对放化疗不敏感、易耐药等密切相关。作用于离子通道的药物可以逆转多药耐药,因而离子通道可作为潜在的抗肿瘤靶点[3]。本文就胶质瘤BKC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肿瘤靶向治疗 肿瘤免疫治疗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康俊龙 田新华 +6 位作者 吴启锋 陈锷 丰伟 黄延林 杨芳裕 童俊江 刘忠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28-834,共7页
目的评估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5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 目的评估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5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动脉瘤特征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患者出院时及随访6个月时的临床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为预后良好,3~4分为预后一般,1~2分为预后差;记录患者栓塞治疗后即刻和随访6个月时的脑血管造影结果,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Ⅰ级为完全闭塞,Ⅱ级为瘤颈残留,Ⅲ级为瘤体残留。结果55例患者均在动脉瘤破裂72 h内接受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所有支架均成功释放;其中男性16例(占29.1%),女性39例(占70.9%);中位年龄53(24~80)岁;前循环动脉瘤49例(89.1%),后循环动脉瘤6例(10.9%);Hunt-Hess动脉瘤分级Ⅰ~Ⅱ级43例(78.2%),Ⅲ级7例(12.7%),Ⅳ~Ⅴ级5例(9.1%)。55例患者栓塞治疗后首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提示,有41例动脉瘤完全闭塞,14例瘤颈残留;动脉瘤越小者栓塞治疗后的完全闭塞率越高,完全闭塞组动脉瘤最大径≤7 mm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瘤颈残留组(100.0%比64.3%,P<0.01)。55例患者中,有1例术中出现支架内血栓,1例术中出现斑块脱落引起的远端血管栓塞,1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1例术后出现远隔部位脑出血;2例死亡患者中,1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于重症肺炎导致的呼吸衰竭。出院时预后良好40例,预后一般10例,预后差5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越低者的预后越好,预后良好组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Ⅰ~Ⅱ级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一般组和预后差组(90.0%比50.0%、40.0%,P<0.01)。55例患者中有39例完成术后6个月临床预后和脑血管造影随访,GOS评分均≥3分,其中32例动脉瘤完全闭塞、4例瘤颈残留、3例瘤体残留;动脉瘤越小者6个月随访的完全闭塞率越高,完全闭塞组动脉瘤最大径≤7 mm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瘤颈残留组和瘤体残留组(100.0%比75.0%、33.3%,P<0.01);随访均未出现再出血及缺血并发症。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规范抗血小板治疗及手术中致密填塞动脉瘤是减少出血和缺血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LVIS支架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治疗方式探讨 被引量:12
9
作者 童俊江 康俊龙 +4 位作者 陈锷 孙瑾 林晓宁 丰伟 田新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57-561,共5页
目的探讨针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5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后复发患者,共35个动脉瘤。其中前循环动脉瘤32例,后循环动脉瘤3例。14例采... 目的探讨针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5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后复发患者,共35个动脉瘤。其中前循环动脉瘤32例,后循环动脉瘤3例。14例采用开颅夹闭手术(开颅夹闭组),21例采用介入栓塞治疗(介入栓塞组)。手术疗效采用改良Raymond-Roy分级(MRRC)评估,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和神经功能预后。结果介入栓塞组患者术后MRRC分级Ⅰ级者占90.5%(19/21),Ⅱ级者占9.5%(2/21);开颅夹闭组患者术后MRRC分级Ⅰ级者所占比例为13/14,Ⅱ级者所占比例为1/14,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例行开颅夹闭的患者出现肢体偏瘫,介入栓塞组患者无一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3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24个月,中位时间为14个月。介入栓塞组的术后GOS分级均为Ⅴ级;开颅夹闭组术后GOS分级Ⅴ级者所占比例为13/14,Ⅳ级者所占比例为1/14,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栓塞术后复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或显微开颅夹闭均能达到良好的神经功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复发 治疗结果 开颅夹闭 栓塞 治疗性
原文传递
早期颅骨修补对成人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6
10
作者 林晓宁 田新华 +5 位作者 童俊江 杜小林 王襄阳 陈鹭跃 董桂江 黄延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颅骨修补对成人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72例成人颅脑外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颅骨修补时机,分为早期组(术后≤3个月,30例)...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颅骨修补对成人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72例成人颅脑外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颅骨修补时机,分为早期组(术后≤3个月,30例)和常规组(术后>3个月,4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相比常规组,早期组在术前、术后GOS的变化值[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分别为1.0(1.0,1.0)和1.0(0,1.0)]、术后KPS[分别为(70.3±23.3)分和(58.8±17.3)分)]以及术后MMSE评分[分别为(21.0±7.7)分和(17.5±6.2)分)]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早期组和常规组术后感染[分别为16.7%(5/30)和7.1%(3/42)]和癫痫的发生率[分别为10.0%(3/30)和9.5%(4/4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术后>3个月修补相比,早期颅骨修补(术后≤3个月)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对患者的预后有更显著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颅骨修补 去骨瓣减压术 早期 预后
原文传递
介入栓塞术后复发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1
作者 童俊江 康俊龙 田新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6-319,共4页
随着介入栓塞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试验证明运用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可取得良好的初期结果。因此,越来越多的治疗中心将介入栓塞术作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第一选择。然而,颅内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术后存在较高的复发率。多项研究表明,对于栓... 随着介入栓塞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试验证明运用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可取得良好的初期结果。因此,越来越多的治疗中心将介入栓塞术作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第一选择。然而,颅内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术后存在较高的复发率。多项研究表明,对于栓塞后复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运用介入栓塞技术再次治疗安全、有效;此外,开颅夹闭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特别是早期经栓塞治疗后瘤体不稳定或出现占位效应的颅内动脉瘤。本文综述了介入栓塞术后复发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复发的相关因素、再治疗指征,并着重介绍了栓塞术后复发动脉瘤的开颅夹闭治疗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 占位效应 治疗指征 弹簧圈栓塞 开颅夹闭 临床试验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首次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毛修月 李泉清 +5 位作者 李恒 丰伟 董桂江 童俊江 包翼亨 田新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2-186,共5页
目的探讨首次采用伽玛刀放射外科(GKRS)治疗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首次采用GKRS治疗的91例药物难治性TN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后对所有患... 目的探讨首次采用伽玛刀放射外科(GKRS)治疗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首次采用GKRS治疗的91例药物难治性TN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判断患者疼痛缓解、并发症发生及复发情况;其中依据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强度量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其中Ⅰ~Ⅲ级为治疗有效,Ⅳ、Ⅴ级为治疗无效。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判断影响药物难治性TN患者GKRS治疗有效性的危险因素。结果91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10~60个月)。随访期间,19例(20.9%)患者复发;存在面部麻木14例(15.4%),咀嚼肌乏力1例(1.1%),口唇疱疹2例(2.2%),角膜干燥、溃疡1例(1.1%),面部感觉异常3例(3.3%),咬肌无力2例(2.2%)。至末次随访,91例患者中,78例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组),13例治疗无效(治疗无效组);疼痛缓解率为85.7%(78/91)。91例患者治疗的中位显效时间为7个月(1~36个月)。与治疗无效组比较,治疗有效组有高血压病史和术前BNI疼痛强度量表评级为Ⅴ级的患者占比均低(均P<0.05)。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累及三叉神经分支、疼痛侧别及中心照射剂量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高血压病史(HR=1.83,95%CI:1.35~2.34)和术前BNI疼痛强度量表评级为Ⅴ级(HR=2.13,95%CI:1.54~2.66)是影响药物难治性TN患者GKRS治疗有效性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首次采用GKRS治疗药物难治性TN的疼痛缓解率较高,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存在高血压病史和术前BNI疼痛强度量表评级为Ⅴ级的患者经GKRS治疗后疼痛缓解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外科手术 三叉神经痛 治疗结果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原文传递
脑干胶质瘤手术切除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3
13
作者 董桂江 田新华 +4 位作者 孙瑾 杨芳裕 林晓宁 黄延林 童俊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3-237,共5页
脑干胶质瘤是指病灶中心位于脑干的一类胶质瘤的总称。目前手术仍是脑干胶质瘤的首选治疗方案。特殊的解剖结构及重要的生理功能使得脑干胶质瘤患者术后的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现围绕脑... 脑干胶质瘤是指病灶中心位于脑干的一类胶质瘤的总称。目前手术仍是脑干胶质瘤的首选治疗方案。特殊的解剖结构及重要的生理功能使得脑干胶质瘤患者术后的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现围绕脑干胶质瘤手术切除的安全进入区及手术入路选择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脑干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