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春市大气SO_2、O_3和NO_x的变化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20
1
作者 周勤迁 张世春 +3 位作者 陈卫卫 赵红梅 童全松 王毅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68-774,共7页
为研究长春市采暖期大气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于2012年1—6月通过在线监测仪获取了大气中ρ(SO2)、ρ(O3)和ρ(NOx),利用HYSPLIT(混合型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模式)后向轨迹模型结合地面气象资料,初步分析了... 为研究长春市采暖期大气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于2012年1—6月通过在线监测仪获取了大气中ρ(SO2)、ρ(O3)和ρ(NOx),利用HYSPLIT(混合型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模式)后向轨迹模型结合地面气象资料,初步分析了该市大气污染物的可能来源及传输过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ρ(SO2)和ρ(NOx)的日均值分别为(25.0±21.6)和(54.4±34.0)μg/m3,ρ(O3)最大8 h平均值为(85.0±26.2)μg/m3,ρ(SO2)、ρ(NOx)和ρ(O3)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3~131.0、17.6~183.7和31.0~173.3μg/m3;其中ρ(O3)日均值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的时间为2 d,ρ(SO2)和ρ(NOx)均未超过二级标准限值,但ρ(SO2)日均值在采暖期超过GB 3095—2012一级标准限值的时间为23 d,占采暖期的24%.采暖期ρ(SO2)日变化为双峰型,峰值出现在06:00和20:00左右,而在非采暖期表现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08:00左右;ρ(O3)表现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3:00─15:00;ρ(NOx)在采暖期表现为双峰型,而在非采暖期表现为单峰型.对观测期间72 h内HYSPLIT后向轨迹模拟结果和气象数据的分析表明,长春市大气污染主要受本地源的影响,偏西气流易对污染物造成积累,而偏东气流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SO2 O3 NOx 后向轨迹模型 长春市
下载PDF
东北地区农业源一次颗粒物排放清单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瑞敏 童全松 +5 位作者 陈卫卫 王毅勇 张世春 张学磊 赵红梅 何月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01-1609,共9页
采用自下而上的清单编制方法,搜集各农业环节(秸秆燃烧、整地、收割、谷物处理、化肥施用、农机排放、风蚀)排放因子、作物面积和耕作方式等信息,编制了2010年东北地区县级尺度的农业一次颗粒物(PM_(10)和PM_(2.5))排放清单,并分析了农... 采用自下而上的清单编制方法,搜集各农业环节(秸秆燃烧、整地、收割、谷物处理、化肥施用、农机排放、风蚀)排放因子、作物面积和耕作方式等信息,编制了2010年东北地区县级尺度的农业一次颗粒物(PM_(10)和PM_(2.5))排放清单,并分析了农业源颗粒物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10年东北地区农业源一次颗粒物PM_(10)总排放量54.6万t,PM_(2.5)总排放量35.6万t;2)东北地区农业源一次颗粒物PM_(10)排放量最大的农业活动环节是秸秆燃烧,占农业源总排放量的比例为60%,秸秆燃烧排放PM_(2.5)占PM_(2.5)农业源排放量的87%,整地环节是一次颗粒物排放的第2大农业排放源,对农业源排放PM_(10)和PM_(2.5)总量的贡献率分别是27%和6%;3)PM_(10)和PM_(2.5)的排放强度空间分布表明,东北地区农业源颗粒物排放区域集中在黑龙江省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吉林省中部和辽宁省中部地区;4)PM_(10)和PM_(2.5)排放的时间变化特征显示,PM_(10)农业源排放年变化曲线中,5月份和9、10月份是农业源排放一次颗粒物较多的月份,PM_(2.5)排放集中在9、10月份;5)本研究估算的污染物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为184.3%.未来的工作将侧重于典型农业区本土排放因子测定,从而有效减小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农业源 时空分布 排放清单 PM2.5 PM10
下载PDF
吉林省秸秆打包减排及综合利用分析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光义 赵红梅 +5 位作者 鲍秋阳 童全松 张学磊 张世春 陈卫卫 修艾军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8年第4期8-13,共6页
为量化秸秆打包政策对防控大气污染的影响,基于吉林省2016年秸秆产量、秸秆打包地亩数、卫星火点数据以及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对吉林省秸秆打包产生的大气环境及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吉林省打包秸秆量为220.36×10~... 为量化秸秆打包政策对防控大气污染的影响,基于吉林省2016年秸秆产量、秸秆打包地亩数、卫星火点数据以及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对吉林省秸秆打包产生的大气环境及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吉林省打包秸秆量为220.36×10~4t,约占秸秆年产量的5.5%,假如全部加工成生物质颗粒燃料,2016年至少减少14.54×10~4t污染物排放;2)吉林省秸秆打包政策执行以来,秸秆露天燃烧量及秸秆燃烧主要月份的卫星火点数显著下降;3)随着露天燃烧量的减少,区域大气颗粒物浓度降低,空气质量改善。秸秆燃烧主要月份的PM_(2.5)和PM_(10)浓度从2014年的104.5μg·m^(-3)、164μg·m^(-3)分别下降到2016年的48.5μg·m^(-3)、69·μg·m^(-3)。研究结果可为吉林省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等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打包 污染物排放 大气环境 吉林省
下载PDF
碳同位素技术在碳质气溶胶源解析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张世春 王毅勇 童全松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2-70,共9页
概述了国内外14C和13C技术在大气碳质气溶胶源解析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指出14C在碳质气溶胶源解析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联合采用14C和13C技术有利于解决多种排放源的区分问题;随着碳质气溶胶组分分离技术的进步,对有机碳(OC)和黑... 概述了国内外14C和13C技术在大气碳质气溶胶源解析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指出14C在碳质气溶胶源解析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联合采用14C和13C技术有利于解决多种排放源的区分问题;随着碳质气溶胶组分分离技术的进步,对有机碳(OC)和黑碳(BC)等组分中14C的研究获得重要进展;除需深入研究13C的分馏机制外,建立各种排放源在不同区域的δ13C值域"特征谱"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结合14C和13C以外的其他示踪剂、模型和分析方法将提供更多关于气溶胶来源的信息,并减小来源贡献率估算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质气溶胶 黑碳 有机碳 C-13 C-14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